北方民族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北方民族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北方民族大學二級學院,其前身為生命科學系,成立於2006年10月,首任院長為任賢研究員。

院史發展


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2006年10月,其前身是2003年4月成立的生命科學系。首任院長為任賢研究員。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近50餘人,教授11人(其中二級教授1人,三級教授3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1人、碩士學位的教師16人。在校學生942人,其中本科生925人,碩士研究生17人。其中有教師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蘭州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

科系專業

生物工程專業(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全國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生物技術專業(自治區特色專業)
生物科學專業
食品科學與工程系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
碩士學位點
生態學(國家民委重點建設學科)

學術研究


研究機構

發酵釀造工程生物技術實驗室(發酵釀造學實驗室)(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
生態系統模型及應用重點開放實驗室(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
寧夏葡萄與葡萄酒技術創新中心(自治區協同創新團隊)
生物科學實驗教學中心(自治區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生物學野外綜合實習教學團隊(自治區級)
生物技術應用研究所
生態所
普通生物學實驗室
遺傳學實驗室
微生物學實驗室
生理生態學實驗室

教學資源

學院自成立以來,重視課程體系建設,突出實踐教學和實驗教學特色,大力加強硬體建設,不斷改善教學實驗環境。目前,學院實驗室總面積達3382.24平方米,儀器設備總投資1261.5萬元,其中800元以上的儀器設備有1027件(套),擁有高效液相色譜儀、氣-質聯用儀、雙光束紫外分光光度儀、離心濃縮儀、真空冷凍乾燥機熒光光度計低溫高速離心機生物反應器PCR儀凝膠成像儀精密儀器。有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含發酵、釀造兩個中試車間、植物溫室(500平方米)、4畝試驗地。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6個。這些條件不僅滿足本科生實驗課的教學需求,還為研究生培養和教師開展科學研究提供良好的實驗條件。發酵釀造工程生物技術、生態系統模型及應用重點開放實驗室根據國家科技發展方針,圍繞國家、地方科技發展戰略目標,針對發酵、釀造學科前沿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創新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科教成果

學院教師積極開展科研活動,目前,承擔在研各級科研項目8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7項,省部級項目13項,累計經費達到1800萬元;學院科研工作緊緊圍繞國家和寧夏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積極開展應用性、實用性科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科研成果。副院長任賢教授主持的“小麥生物技術育種”項目,選育的優質、高產、抗病小麥新品系“98H30”,2006年2月,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八次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並通過,命名為“寧春42號”。以“寧春42號”審定成果成功申報了“小麥生物技術育種與寧春42號示範推廣”學校課題,並獲得了校長特批的立項重點課題;他申請的自治區攻關項目“小麥生物技術育種與寧春42號示範推廣”正在待批;2006年,他在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5篇。副院長、博士后趙海燕教授近幾年有十多篇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其中7篇被SCI檢索系統收錄。尤其是胰島素抵抗的分子機制的研究成果,對從分子水平上認識和攻克糖尿病有重要意義。趙海燕教授作為有突出貢獻的學者,被文化部出版的《共和國驕子》專集收錄。
生物學野外綜合實習教學團隊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學院現擁有國家民委發酵釀造工程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和生態系統模型及應用重點開放實驗室;寧夏葡萄與葡萄酒技術創新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團隊“特色微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上述中心和團隊圍繞自治區葡萄產業的發展,先後申請課題20餘項,累計科研經費1000多萬元。
精品課程建設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績。《工業微生物學》課程已被遴選為自治區精品課程;《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基礎生態學》3門課程被列為校級精品課程;有10門課程列為校級合格課程建設項目。

學術交流

院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學院先後與寧夏、新疆、陝西、浙江等部分省份的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穩定的科技合作關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外,學院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日本岡山大學和英國格林多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國內知名專家等來我院作學術報告。通過形式多樣、廣泛而深層次的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顯著提高了學院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