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楠

沈家楠

沈家楠,1917年8月4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原籍浙江紹興。無線電與自動控制技術專家。1941年起從事無線電通信技術研究設計工作,1957年以後一直致力於航天科研事業,是航天控制技術的主要創建者之一。曾先後主持近程、中近程和中程彈道導彈無線電制導技術的研究設計,以及中程導彈控制系統的定型工作;組織、主持了我國第一個多級中遠程戰略導彈和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的研製與試驗工作,使多級導彈(火箭)控制技術在國內率先得以實現,作為運載火箭控制系統技術負責人參加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和科學試驗衛星實踐一號的發射任務,貢獻卓著。

人物生平


沈家楠,1917年8月4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原籍浙江紹興。6歲起在杭州上小學;1929年小學畢業後去上海吳興中學和浦東中學讀初中;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回到紹興老家,1933年秋入紹興私立稽山中學讀高中,在高中期間連年成績名列全校或高中部第一。1936年秋考入浙江大學電機系。1937年“七七”事變后,他隨浙大幾次搬遷,輾轉於浙江建德、江西泰和、廣西宜山和貴州遵義等地。期間於1937年秋,因家庭經濟拮据而被迫休學,從建德回到紹興。1938年夏,在姐夫的幫助下前往江西泰和復學。由於他學習成績優秀,被校方批准遞補為公費生,才得以繼續讀完大學。在校期間曾獲得工程獎金(每年在全系學生中只授予一名學習最優秀者)。
沈家楠1941年夏大學畢業后,由校方介紹進入資源委員會桂林中央無線電器材廠任技術員,后因病離廠。為生活所迫,他於1943年冬回母校浙江大學(時在遵義)任助教。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他又相繼到交通部重慶和上海國際電台工作。
因為不滿南京國民政府的腐敗統治並為了在學業上有更深的造詣,沈家楠於1947年冬自費赴美國留學。先在普爾曼華盛頓州立學院,1948年9月轉入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任研究助教,進行半工半讀,於1949年12月以《網路分析器的刻度及錯誤校正》畢業論文,獲科學碩士學位。隨後於1950年1月進入美國歐巴拿伊利諾斯州立大學電訊研究院就讀。在這裡,沈家楠參加了由我黨領導的進步組織中國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開始有機會更多地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國內情況,並深受鼓舞,促使他產生回國的願望。1950年6月美國發動了侵朝戰爭,更激起了他的回國報效之心,毅然放棄正在攻讀的博士學位,於1950年11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國,投入到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之中。
沈家楠回國后,經蔡金濤的介紹,進入上海華東重工業部電信研究所任工程師。1952年10月調至北京,在中央重工業部電信工業局電器工業研究所(不久該所並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通信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所,后改稱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院)任副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1956年被定為三級研究員,主要從事軍用通信設備的研究設計工作。
1957年底,他隨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院歸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從此開始了為我國國防尖端事業奮鬥不息的生涯。先後任導彈控制系統專業設計部地地導彈控制系統研究室副主任、無線電控制系統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設計部副主任等職。1965年國防部五院改為第七機械工業部以後,任第一研究院地地導彈控制系統設計所副所長。1982年以後,繼任航天工業部一院控制系統研究所副所長、所科技委主任。還曾擔任《航天控制》主編、名譽主編,《宇航學報》編委,中國宇航學會空間控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防科委軍用電子產品進步發明獎評審小組成員;同時擔負培養研究生的工作。197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沈家楠在從事地地彈道式導彈與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研製的幾十年中,曾先後擔任過多個型號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在進行研究、設計、生產、試驗、定型的過程中,組織和領導科技人員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關,取得了顯著成績。他參加完成的大型多級液體火箭控制系統設計是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液體地地戰略武器及運載火箭”研製成果的子項目之一。他主持完成的“中遠程導彈控制系統工程設計”研製成果獲得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特等獎。1984年在完成“三抓”任務后榮立二等功。1985年被評為航天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分子。1986、1988年又分別被評為第一研究院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同時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被授予中國航天基金榮譽獎。1989年底被批准退休(享受離休幹部待遇)。

技術成就


早期通信技術的研究者

沈家楠自20世紀40年代初大學畢業后即從事無線電通信技術研究和通信設備的設計、生產工作。曾與蔡金濤合作發表了《統調超外差收訊機中的最佳校準頻率》的論文,兩次獲得獎勵。1950 年從美國留學回國后,仍然從事無線電通信技術工作。特別是在總參通信部電信技術研究所工作期間,針對抗美援朝作戰情況和需要,對“71”型和“81”型軍用電台的發送和接收部件的線路進行了部分改進設計,提高了作戰使用性能與質量;負責移頻分集式接收機的研究設計,在技術上選擇晶體控制本地振蕩,並採用切比雪夫濾波器,大大提高了其選擇性和可靠性,經在北京和石家莊之間進行試驗獲得成功;又對當時使用的電傳打字機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國電報制度中錯誤發現制的推行”改進意見,對打字機也進行了改進,減少了電碼傳送的差錯。由於他在我軍通信裝備研製工作中成績突出,1957年4月21日出席通信兵首屆競賽代表大會時,在中南海懷仁堂受到毛澤東主席、鄧小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

航天控制技術的創業者

1957年底,沈家楠轉入組建不久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后,即開始參加導彈控制系統專業的創建與型號研製工作。導彈控制技術當時在我國還是一項空白,一切都要從頭學起。首先從仿製原蘇聯引進的P-2液體近程導彈(中國代號為1059)起步,力圖通過學習消化1059技術資料和仿製生產實踐來掌握設計技術,他被指定為該導彈無線電控制系統的技術負責人。為了儘早掌握導彈控制系統設計技術,他身體力行,帶領研究室的科技人員抓住一切機會,利用一切條件,以刻苦學習、頑強拼搏的精神,向蘇聯專家學習,向仿製生產實踐學習,進行深入的控制原理分析和設計方法探索。寫出了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水平的《無線電技術在地地彈道式導彈中的應用》技術學習報告,在青年科技人員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與引導作用。1960年11月我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裡,初步摸清了無線電技術在導彈控制系統等各方面的應用,以及設計、試驗方法和研製程序,帶出了一支具備初步獨立設計能力的年輕科技隊伍。
1960年3月,他受命擔任我國自行設計的中程彈道導彈無線電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主持無線電制導技術方案的研究工作,同時又負責中近程導彈無線電制導系統的研製。他根據我國當時生產工藝技術水平的實際情況,在無線電橫偏校正系統中,提出加大地面發射機的發射功率和提高無線電波方向性等比較容易實現的設計方案,以滿足導彈較遠射程的橫向射擊精度要求。之後又在中近程導彈改進設計中參與控制系統全慣性制導方案的決策與實施,使導彈控制技術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沈家楠還參與了導彈控制系統《五年科學技術研製規劃》(1961 ~1966年)和《八年四彈控制系統專業發展規劃》(1965~1972年)的制訂工作,為導彈與運載火箭控制技術的研究、發展途徑和工程實施奠定了基礎。

中遠程彈道導彈領導者

1965年國家批准開始研製中遠程彈道導彈,這是我國研製的第一個兩級地地彈道式導彈。沈家楠被任命為該導彈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與單級火箭相比,多級火箭在控制系統方案設計和工程實施上都面臨著新的更高的技術難點需要解決。正當設計工作緊張進行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這無疑給研製任務的實施增加了更大的困難。但他沒有退縮,知難而上,經常深入到設計、生產和試驗第一線,團結和組織全體研製人員排除干擾,共同奮戰。在研製過程中,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把工程設計方案與國內的實際技術水平和生產工藝水平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同時在設計方案的討論或對重大技術問題解決中,他總是和設計人員一起商量,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集思廣益,博採眾長,慎重決策,從不主觀武斷。依靠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最後研究確定了先進可行的工程設計方案。例如制導系統採用技術已比較成熟的縱向位置捷聯全補償方案加橫法嚮導引,並果斷選用了我國自己研製成功的較為先進的三軸氣浮慣性器件,合理地設計配置了數字—模擬混合式彈道方程解算裝置(當時國內尚無微型計算機),確定了具有較高命中精度的全新制導方案;在姿態控制系統設計中,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較多,諸如由於彈體的細長比增大,又有上下四個推進劑貯箱,使導彈的彈性振動和液體晃動影響更為突出,組合級和Ⅱ級彈體在飛行過程中氣動特性相差懸殊,以及發動機高空點火、兩級分離對彈體姿態的干擾等都要一一加以解決。他組織設計人員經過反覆論證和充分的模擬試驗,最終找到了可行的實施方案:選用一次振型相位穩定,二次振型幅值穩定的綜合控制方案,適當調整俯仰和偏航速率陀螺的安裝位置,採取變校正網路,調整系統放大倍數,以及在Ⅱ級飛行段巧妙地設計了系統小增益控制電路等措施,使以上技術難題逐個得到了解決,這是多級導彈(火箭)的姿態控制技術第一次成功的嘗試;地面測試發控系統在技術上也有較大突破,在他的組織下,成功地設計出了光電結合式的全自動數字測試系統,具有較強的自動選擇測量點、自動限值判斷、邏輯判斷、自動審校、顯示、快速列印和自動指示故障部位等多種功能,並且適用於導彈井口固定發射和洞口場坪托架起豎發射的兩種發射方式,開創了我國戰略導彈地面全自動化測試系統研製的先例……這些都為以後的其他多級火箭型號的研製工作起了先導作用。
1967年底,沈家楠又負責三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控制系統的研製工作,挑起了中遠程導彈與衛星運載火箭控制系統同步研製的雙重重擔。他組織和領導一支研製隊伍,同時進行兩種方案(狀態)的控制系統研究設計工作。長征一號控制系統研製難度也比較大,在充分利用中遠程導彈控制系統各項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又運用非線性控制理論,研究分析了液體推進劑失重條件下紊亂運動對火箭姿態的影響,建立了在工程中可行的數字模型,並成功地解決了火箭剛體晃動與彈性振動之間的交連影響和衛星入軌控制問題,以及運載火箭與衛星的介面匹配、衛星入軌飛行程序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問題,並且在綜合設計中採用電磁兼容技術和控制電路冗餘設計等多項可靠性設計技術。沈家楠作為長征一號控制系統負責人,於1969年7月25日在中南海國務院會議廳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控制系統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全套設備的研製任務,於1970年4月24日出色地參加完成了把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的發射任務。
1975年以後,沈家楠又組織設計人員進行了中遠程導彈控制系統在鐵路機動狀態下測試與發射方案的研究與試驗;主持導彈控制系統增加射程的修改設計和定型鑒定工作。
在中遠程彈道導彈和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研製全過程中,他先後十幾次赴發射基地,親自處理現場出現的各類技術問題,為保證發射成功和導彈控制系統定型生產裝備部隊,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突出貢獻。
1970年以後,沈家楠又負責中程彈道導彈控制系統定型與批生產裝備部隊的工作。他根據部隊使用的要求,組織設計人員對中程導彈控制系統延長使用壽命和縮短導彈發射準備時間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調研、論證、實地試驗與數據分析等工作,主持制定了控制系統電氣設備的定期維修方案和測試程序的最優化方案。從技術措施上確定了可使控制系統儲存、使用壽命延長至10年的結論。導彈發射準備時間經使用部隊試驗驗證,比原來縮短了一倍多從而有效地提高了中程導彈的服務期和作戰能力。這一研究成果與使用部隊的其他相關成果合併獲得國防科委科技進步特等獎。它也為其他武器型號控制系統電氣設備的研製,特別是在環境防護設計、儲存與環境試驗方法及儲存期可靠性評估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航天事業的耕耘者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是沈家楠在晚年給自己立下的座右銘。1983年在改革與整頓的大潮中,他愉快地服從組織決定從副所長的領導崗位退居二線,時年已66歲。但他仍然精神矍鑠,為航天事業耕耘不止,繼續擔任所科技委主任和《航天控制》主編等,把工作精力放在了制訂研究所的長遠專業技術發展規劃、開展學術交流與傳播航天控制信息上。他在擔任《航天控制》主編的10年裡(1982~1992),一貫作風嚴謹、認真負責,領導編輯部的全體同事勤奮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使《航天控制》不斷贏得聲譽,很快由部級刊物升格為中央級刊物,在1988年和1991 年兩次被評選為航天系統的優秀刊物。沈家楠以他淵博的知識數次親自撰稿,在介紹國內外航天控制技術動態、交流科研成果或學術論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為了使航天事業後繼有人和充分發揮研究所的專業技術優勢,沈家楠還積極倡導和協助申報、籌建在研究所自己招收培養高層次航天科技人才的工作,並親自擔任研究生導師和授課任務。他那認真負責、誨人不倦的治學精神,受到了研究生和教學管理人員的敬愛。自1983年以來,在他的幫助、指導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使所在研究所已經建設成為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和博士后流動站專業點,有雄厚的師資隊伍、優良的辦學條件、嚴格的管理制度和在國內有較高影響的飛行器控制專業研究生培養基地。他還受聘擔任航天部及第一研究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和研究所學位評定分委員會主席,為培養跨世紀高層次航天專門人才作出了貢獻。
即便在退休以後,他仍不惜耄耋之年竭奉餘熱,僅為所在研究院、研究所等單位翻譯或審校涉外科技資料一項,就達數百萬字之多。他這種一貫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始終受到廣大科技人員的欽佩。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9月18日,沈家楠被邀請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受到江澤民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留念。這給予他的崇高榮譽,是對他為航天事業做出顯著成績的最好肯定。

個人簡歷


1917年8月4日 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
1936~1941年 浙江大學電機系電訊專業學習,獲科學學士學位
1941~1943年 任資源委員會桂林中央無線電器材廠技術員。
1944~1945年 任浙江大學助教。
1946~1947年 任交通部重慶、上海國際電台技術員。
1948~1948年 赴美國普爾曼華盛頓州立學院攻讀研究生。
1948~1949年 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半工半讀(研究助教),獲科學碩士學位。
1950~1950年 在美國歐巴拿伊利諾州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
1950~1952年 任上海華東重工業部電信研究所工程師。
1952~1957年 任中央重工業部電信工業局電器工業研究所(後為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員(三級),研究室副主任。
1957~1965年 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導彈控制系統專業設計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設計部副主任。1963年被授予技術中校軍銜。
1965~1982年 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控制系統設計所副所長。
1982~1989年 任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一院控制系統研究所副所長、所科技委主任等職。
1990年1月 退職休養。

主要論著


1 沈家楠。無線電制導.1962
2 沈家楠。美國提高陸基洲際導彈生存能力的幾種設想。制導與控制,1980(1)
3 沈家楠。美國自動化測試設備現狀。航天控制,1983(1)
4 沈家楠。提高計算機性能的一個途徑——採用并行處理技術航天控制,1986(4)
5 沈家楠。并行/多處理和縮減指令集計算機。航天控制,1988(1)
6 沈家楠。談談TEMPEST技術。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1990(10)
7 沈家楠。軟體可靠性。質量與可靠性,19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