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陽羨茶

貢茶

宜興古稱陽羨,其南部山區多產茶葉,是中國最享有盛名的古茶區之一,也是中國重要的茶葉基地之一。焙制后的成品茶條形緊直鋒妙,色翠顯毫。沏泡后,湯色清澈,葉底勻整,清香淡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

基本概況


據史載,早在漢朝便有“陽羨買茶”和漢王到宜興茗嶺“課堂藝茶”的記載,這表明宜興早在兩千多年前已開始招收學童,傳授茶葉生產技術了。到了三國孫吳時代,宜興所產“國山茶”便已名傳江南。至唐代,茶聖陸羽為撰寫《茶經》,曾在陽羨南部山區作了長時間的考察,認為陽羨茶“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並認為其“芬芳冠世產,可供上方”。
宜興陽羨茶
宜興陽羨茶
由於陸羽的推薦,陽羨茶名揚全國,聲喧一時,並被納為貢茶,上供朝廷。
據史籍記載,唐代宗年間,自常州刺史李棲筠開始,每到產茶季節,常州、湖州兩地刺史便彙集於宜興茶區,朝廷特派的茶吏、專使、太監於此設貢茶院,茶舍、專司監製、品嘗和鑒定之職。採摘下來的嫩茶焙炒好,要分五批通過驛道,快馬日夜兼程,趕送京城,務必趕上朝廷的“清明宴”,謂之“急程茶”。當時詩人李郢的詩“凌煙觸露不停采,官家赤印連帖催……驛路鞭聲砉流電,半夜驅夫誰復見?十日皇城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便是真實的寫照。
宜興陽羨茶不僅得到朝廷帝王的賞識,也倍受歷代名士的盛讚。唐代大詩人杜甫、白居易、杜牧等均曾為紫筍茶吟詩作賦。詩人盧仝更留下了“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詩句。宋代蘇東坡在“耳根洗盡功名話”以後,更是愛上了陽羨香茶、甘泉、紫砂壺,卜居陽羨,寫下了“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的名句。“蒸之馥之香勝梅”的陽羨唐貢茶,不僅名滿海內,還飲譽海外,公元八世紀日本奈良時代,還遠銷東瀛,被視作珍品。

發展


宜興擁有茶園7.5萬畝,年產茶葉6500噸,年銷售收入超2.5億元,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均居江蘇省之首。宜興先後創製的“陽羨雪芽”、“荊溪雲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盛道壽眉”等一系列名茶,在歷屆全國“中茶杯”、江蘇省“陸羽杯”等名特茶評比中屢獲殊榮。乾元茶場的“陽羨雪芽”、新街茶林場的“荊溪雲片”雙雙獲得農業部全國名茶稱號,嶺下茶場的“陽羨雪芽”又獲國家商業部全國名茶稱號。2002年,宜興成為全國首批20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範基地市(縣)之一。

古代朝廷的珍稀貢品

宜興古稱“陽羨”。陽羨茶始於東漢,盛於唐朝,成熟於宋、明、清。經茶聖陸羽推薦,陽羨茶被定為貢茶,每年採制三百多公斤進貢給朝廷,由驛騎日夜兼程用十天時間送到長安,趕上皇帝的“清明宴”。
與唐朝相比,宋代陽羨茶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多次到宜興並打算“買田陽羨,種桔養老”的大文豪蘇軾,留下了“雪芽為我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的詠茶名句。而盧仝曾在宜南山區種茶,他寫的《七碗茶詩》在海內外廣為流傳,更被奉為
宜興陽羨茶
宜興陽羨茶
日本茶道文化的啟蒙內容。元朝陽羨茶卻因戰爭而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萬曆志》卷四記載:“每年貢薦新茶九十斛,歲貢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一斛合今天的33.5升,應該說元代進貢的陽羨茶數量是十分可觀的。為了適合蒙古貴族的嗜好,元朝在貢茶院之外,又設置一個名為“磨茶所”的貢茶官署,兼管宜興的貢茶。到了明代,陽羨茶依舊是貢品。到崇禎年間,開始設立茶館,飲茶得到進一步普及,朝庭對茶葉的生產和經銷採取了更為完備的管理措施,專門設立了“茶局”和“茶引所”。宜興至今還保留著茶局巷、茶亭等茶文化古迹。在整個清代的幾百年間,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宜興茶業起起落落,但上層名流、文人雅士,仍然十分喜好陽羨茶,並由飲茶而推崇紫砂壺,使紫砂壺達到鼎盛時期。民國以來,宜興人到茶館品茶,已成為有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宜興人愛飲茶,有朋自遠方來,一定要泡茶表示敬意。如今,在宜興竹海的陽羨茶生態觀光園開門迎客的盧仝草堂則將向人們重現茶仙悠然見南山的恬淡景象。

江南獨特的飲茶三絕

炒茶師傅在灶上大鐵鍋里熟練地翻炒著茶葉,嗅著清香泗溢剛炒製成的茗品,激發了大多數遊客親自上陣體驗炒茶的興緻,紛紛捲起袖子有模有樣地“工作”起來,並不時虛心向師傅請教。在經過指點的多道繁雜茶藝工序后,一些遊客們泡出了第一壺茶,隨後恭恭敬敬地奉茶到觀眾席上,溫熱的茶湯不僅溫潤了喉,也溫暖了所有人的心。
自明代以來制茶工藝、飲茶習慣有了較大改變,葉茶(片茶)逐漸取代了末茶,綠茶製作工藝基本成熟,在沿用煮茶法的同時出現了沏泡茶的方法,用宜興水質上乘的金沙礦泉水泡陽羨茶,盛於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夏不易餿的宜興特有的紫砂壺中,早已成為“江南飲茶三絕”。

陽羨茗品的發展前景

據宜興市委常委、副市長周中平介紹,宜興積極引進適合本地種植的“浙農139”、“福鼎大白”、“龍井43”、“龍井長葉”等無性系優良品種,逐步淘汰發芽晚、產量低、品質差的老茶樹,優化了茶葉的品種結構。特別是近年來,無錫、宜興兩級政府制定了優惠的政策,建立了良種補貼專項資金,加快了老茶園的更新和改造。宜興良種茶園的比例已超過40%,高於江蘇省平均水平,在中國處於領先地位。大力加快茶葉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先後制定了“無公害陽羨雪芽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和“無公害陽羨雪芽產品標準”兩個省級標準。嚴格生產過程式控制制,全面推進清潔化生產,推動茶葉由傳統的農產品加工向現代化的食品加工轉變。盛道茶業建成了江蘇省第一條、也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名茶自動化清潔生產線。現在,每年有大量優質陽羨茶走出國門,尤其受到日本和歐美市場青睞。
宜興將緊緊抓住良好的發展機遇,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以更大的氣魄、更大的力度,把茶葉這篇大文章做好、做充分。在茶葉品種改良、品牌建設、新技術應用、深度加工、出口創匯、休閑觀光、茶文化的發揚光大上求突破。進一步挖掘陽羨茶文化遺址、文物等,發掘宜興人在長期種、制、飲茶過程中形成的民風民俗等,探索宜興特色的茶道,真正提升和、靜、怡、真的茶文化精神。進一步做強做大茶產業,真正把茶葉打造成宜興高效農業的品牌,成為宜興現代農業的形象,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陽羨茶分類


陽羨雪芽

陽羨雪芽
陽羨雪芽
1984年,宜興研製出高級綠茶新品-“陽羨雪芽”,得名於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留下的詩句“雪芽為我求陽羨,乳山君應餉惠泉”。該茶穀雨前採制,原料細嫩,制工精湛嚴格,成品茶條形緊直峰妙,色翠顯毫,沏泡后,香氣幽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湯色清沏。陽羨雪芽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著名。陽羨雪芽採摘細嫩,青葉均為單芽,製作精細,外形纖細挺秀,色綠潤,銀毫顯露。採用中投法泡飲,香氣清鮮優雅,湯色清澈明亮,湯水甜潤,滋味濃厚清鮮,葉底幼嫩,色綠黃亮。品飲之初,可能由於沖泡水溫過高的緣故,二水的時候喉感略緊。個人體會如果采以85℃左右的水溫沖泡,滋味可能會更清,同時避免出現口乾不舒服的現象。

陽羨金毫

陽羨金毫
陽羨金毫
作為紅茶主產區之一的宜興紅茶(蘇紅),有著獨到的魅力。宜興工夫紅茶的產茶歷史開始於明朝,與宜興特有的泡茶妙器紫砂壺相生相伴。陽羨金毫無疑是現代宜興工夫紅茶的典型代表,據有關資料介紹:陽羨金毫的鮮葉於每年的穀雨前後一周內開園採摘,以一芽一葉初展或一芽二葉半展為主。從這款陽羨金毫的干茶來看,這款茶條索細緊,金毫明顯,是FOP級別的紅茶的典型特徵。青瓷蓋碗沖泡,滾水入盞,立刻帶出滿屋的茶香。茶湯紅亮,入口茶湯滋味醇厚、甜爽,有明顯的荔枝香。第三水的時候稍微浸泡,出湯濃厚,卻沒有明顯的苦澀,有強烈的回甘,喉感非常的清爽。經五水而湯色不減,滋味略淡,香氣卻不散。

陽羨青茶

陽羨青茶(烏龍茶)
陽羨青茶(烏龍茶)
宜興產烏龍茶即陽羨青茶。此干茶入溫杯之後,溫香中略有返青的氣息。滾水入蓋碗溫潤泡,約30秒出湯。令人驚嘆的是,這款青茶的蓋香在熱香的時候呈現出花香氣,溫香的時候出現淡淡的果蜜香,而冷香的時候則出現了另外一種微顯的果香。如此豐富的蓋香層次,即便是在烏龍茶的故鄉所產的中高檔烏龍茶中也是不多見的。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幹茶溫香略帶青味,但是在茶湯中卻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 “橘生南國,北移曰枳。”從北緯25°左右的烏龍茶產區北遷至北緯31°左右的宜興,地理緯度和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氣候、土壤、溫濕度等都有著很大的差異,能夠在宜興這個地方種好這些烏龍茶的品種,除了引種培育方面的科研以外,品種改良、發芽期與採摘期的配合、製作工藝上的調整等等,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夠把黃觀音金觀音製作到如此的水平,實在令人稱奇。當然,地理環境的變化給茶樹帶來的不可能僅僅是好處,與安溪的烏龍茶相比,宜興引種的黃觀音、金觀音這兩個品種在水感的厚度和喉感上,明顯還是存在差距。

沖泡步驟


沖泡
賞茶:由茶罐直接將茶倒入茶荷(一種盛茶的專用器皿,類似小碟)。由專人奉至飲者面前,以供其觀看茶形,聞取茶香。
溫壺:將熱水沖入壺中至半滿即可,再將壺內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將茶荷的茶葉撥入壺中。
溫潤泡:注水入壺到滿為至,蓋上壺蓋后立將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為茶葉吸收水份並可洗去茶的不潔之嫌。)
沖泡
沖泡
溫杯燙盞:將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溫度,有利於更好地泡製茶葉。
第一泡:將適溫的熱水沖入壺中,注意時間以所泡茶葉的品質而定。
干壺:執起茶壺,先將壺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壺底的水滴。
倒茶:將茶湯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將公道杯的茶湯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洗壺,去渣:先將壺中的殘茶取出,再沖八水將剩餘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倒水:將茶池中的水倒掉。清洗一切用具,以備再用。

評價


陽羨春茶艷羨古今

宜興古稱“陽羨”,陽羨茶始於東漢,盛於唐朝,茶條形緊直鋒妙,色翠顯毫,沏泡后,湯色清澈,清香淡雅,沁人肺腑。經茶聖陸羽推薦被定為貢茶,在穀雨前焙制的成品由驛騎日夜兼程用十天時間送到長安,趕上皇帝的“清明宴”。
陽羨茶還尤其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茶仙盧仝曾稱:“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而他為陽羨茶所作的《七碗茶詩》在海內外廣為流傳,被奉為日本茶道文化的啟蒙內容。
宜興人愛飲茶,有朋自遠方來,一定要泡茶表示敬意。前不久召開
的中
國宜興陽羨茶文化探討會的海內外“茶人”們便在此“如痴如醉”地領略過宜興人的茶道之美。如今,在宜興竹海的陽羨茶生態觀光園開門迎客的盧仝草堂則向人們重現著茶仙悠然見南山的恬淡景象。據盧仝草堂的接待人員介紹,不少遊客從一進園就坐在茶攤前,喝完一杯又一杯,茶味淡了還要求重沏新茶,而他們又不好意思下逐客令,只能添了一杯又一杯。

飲茶三絕 冠絕江南

相比中國其他地方,宜興則更講究名茶名水之配,講究品茗賞景之趣,有一種風雅、詩意的情致。中國的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與陶瓷文化一旦相撞擊相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
多次到宜興並打算“買田陽羨,種桔養老”的大文豪蘇軾,就留
宜興陽羨茶
宜興陽羨茶
下了“雪芽為我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的詠茶名句。清代著名文學家李漁也說過:“茗注莫妙於砂,壺之
精者,又莫過於陽羨。”陽羨就是江蘇宜興,用宜興水質上乘的金沙礦泉水泡陽羨茶,盛於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夏不易餿的宜興特有的紫砂壺中,被譽為“江南飲茶三絕”。
宜興還保留著茶局巷、茶亭等茶文化古迹,並且在在長期種、制、飲茶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提升和、靜、怡、真的茶文化精神。宜興人到茶館品茶,已成為有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奇葩名傳海外

茶是國飲,陽羨茶充滿中國一脈相承的茶文化意韻,早已單純超出解渴的範圍,光是從“陽羨雪芽”、“荊溪雲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盛道壽眉”等一系列名茶的命名就可見一種恬然的文化追求。宜興陽羨茶生態觀光園緊扣茶、茶文化、茶鄉這個核心,安排具有宜興特色的江南茶藝表演及茶文化旅遊路線,得到海內外遊客熱捧。
宜興市委常委、副市長周中平談起陽羨茶來頭頭是道,宜興良種茶園的比例已超過百分之四十,在中國處於領先地位,每年更有大量優質陽羨茶走出國門,尤其受到日本和歐美市場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