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記憶遺產
世界記憶遺產
世界記憶遺產(Memory of the World)又稱世界記憶、世界記憶工程或世界檔案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啟動的一個文獻保護項目。該項目的目的是通過國際合作與使用最佳技術手段進行搶救世界範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從而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
其目的是對世界範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通過國際合作與使用最佳技術手段進行搶救,從而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世界記憶遺產是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延伸。至2013年6月共有100個國家的299份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獻和文獻集合入選了《世界記憶名錄》,中國已有10份文獻遺產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分別是: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清朝內閣秘本檔(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大金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納西東巴古籍文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所)”樣式雷“建築圖檔(中國國家圖書館等),《本草綱目》(1593年金陵版),《黃帝內經》(1339年胡氏古林書堂印刷出版),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廣東省檔案局與福建省檔案局),中國元代西藏官方檔案(西藏自治區檔案館),《南京大屠殺檔案》(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吉林省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南京市檔案館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自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迄今已有177個締約國,它是影響最大、參與國最多的國際公約之一;教科文組織還據此成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作為實施公約的決策機構。世界遺產委員會的重要職責之一是批准世界遺產名錄,確定和解除瀕危世界遺產名單。所謂“世界遺產”就是經過權威認定的具有突出的價值、為人類罕見、無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財富。世界性、傑出性、獨特性是世界遺產的顯著特徵。
世界記憶名錄,由成立於1992年的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評定,其麾下有66個國家委員會參與。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國家每兩年可申報兩部古籍文獻。
記憶遺產的提名在經過國際諮詢委員會評審討論后,還需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的認可,才能被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文獻檔案將使用“世界記憶工程”的標誌,用於各種宣傳品,包括招貼畫和旅遊介紹上,以提高文獻知名度,引起公眾的關注。
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又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口頭與非物質遺產、文化景觀遺產。記憶遺產分文字記憶遺產和非文字記憶遺產。《世界記憶名錄》收錄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獻遺產,是世界遺產項目的延伸。
世界文化遺產關注的是具有歷史、美術、考古、科學或人類學研究價值的建築物或遺址,世界記憶遺產關注的則是文獻遺產,它是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延伸。具體講就是手稿、圖書館和檔案館保存的任何介質的珍貴文件,以及口述歷史的記錄等。
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
(1997年入選)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收藏的中國50多個民族的傳統音樂與民間音樂錄音檔案,長達7000小時。其中包括家喻戶曉的民間藝人阿炳創作的傳世名曲。
清代內閣秘本檔
有關十七世紀在華西洋傳教士活動的檔案(1999年入選)
該文獻形成於17世紀中葉,共24件,保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這部分檔案系統完整地反映了西洋傳教士在華活動的情況。其核心內容是"湯若望案"歷史上稱"曆法之爭"。
東巴古籍文獻
(2003年入選)
《東巴經》是納西族的東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世代傳承下來的尚存2萬餘卷。分別收藏於我國的麗江、昆明、北京、南京、台灣,以及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十多個國家。《東巴經》的內容涉及歷史、哲學、社會、宗教、語言文字,以及音樂、美術、舞蹈等許多傳統學科,被國內外學術界譽為“古代納西族的百科全書”。《東巴經》由東巴文字寫成。東巴文字有2000多個字元,其源甚古,被稱為“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清代科舉大金榜
(2005入選)
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科舉制度的標誌性文獻檔案,這些“清朝金榜”均為清代士子通過科舉考試殿試的名單。中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朝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終於清光緒31年(公元1905年),經歷了1300年的歷史。清代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遇重大吉慶,加開恩科。清代的科考分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個等級,殿試是科考的最高規格,它是由皇帝親自出題對通過了童試、鄉試、會試的貢士們進行考試。殿試的成績榜就是“金榜”。“金榜”是黃紙墨字,書滿漢兩種文字,以皇帝詔令的形式下達。“金榜”分大、小兩種,大金榜加蓋“皇帝之寶”用於張掛,長度一般在15至20米之間,寬為0.8至0.9米之間。小金榜不用印,供皇帝御覽和舉行典禮時宣布名次使用。“金榜”又有文科、武科之分,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張掛於天安門外長安橫街的長安左門,武科大金榜張掛於天安門外長安橫街的長安右門,三天後收回內閣保存。清朝金榜現存有200多份,涵蓋了從康熙6年到光緒29年230多年間科舉考試的殿試成績榜。
“樣式雷”建築圖檔
(2007入選)
“樣式雷”為中國清代宮廷建築匠師家族。始祖雷發達(1619~1693),原籍江西。清初,雷發達應募到北京供役內廷,康熙初年參與修建宮殿,被“敕封”負責內廷營造工程。直至清代末年,雷氏家族有六代後人都在朝廷樣式房任掌案職務,歷時200餘年,負責過北京故宮、北海、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設計的圖樣繪製、燙樣製作,同行中稱這個家族為“樣式雷”。雷氏家族設計製作的建築燙樣獨樹一幟,是了解清代建築和設計程序的重要資料。留存於世的部分燙樣保管於北京故宮。
《本草綱目》
(2010年入選)
《本草綱目》1593年金陵版,是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是由中國明代李時珍(1518-1593)編著的一部藥物學專著,內容涉及醫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諸多領域。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稱該書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18世紀到20世紀期間,《本草綱目》被全譯或節譯成英、法、德、俄、韓等20多種語言文字,再版100餘次,在世界廣泛流傳,成為西方許多領域學者的研究對象。
《黃帝內經》
(2010年入選)
《黃帝內經》版本是公元1339年由胡氏古林書堂印刷出版,為當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性著作,成書於距今2200多年前的中國戰國時期。該書系統總結了公元前2世紀以前中國古代傳統醫學的實踐經驗,揭示出中醫學的生命觀、思維方式和認知方法。《黃帝內經》所構建的理論體系和醫療模式至今仍然被傳統醫藥學運用和西方醫學借鑒,是世界醫學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最好見證。
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
(2013年入選)
“僑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也叫“匯款與家書同襟”。“批”在閩南語和廣東話中是“信”的意思,海外華僑寄回家鄉的信或款被稱為僑批。僑批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及後來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主要發生地以廣東潮汕地區、福建閩南地區居多。100多年前,大量國人前往東南亞謀生,當時通信相對閉塞,華僑們只能靠僑批傳音信、寄錢回家。僑批是維繫海外僑胞和國內僑眷的紐帶,也是僑鄉發展的重要原動力。“僑批檔案”包括“福建僑批”和“廣東僑批”兩部分。福建和廣東保存的僑批檔案及相關文獻達16萬件之多,來自廣東三大僑鄉的達到16萬件,包括潮汕僑批10萬餘件、五邑僑批4萬餘件、梅州僑批1萬多,福建僑批數量僅萬餘件,但保存時間跨度長,獨具閩南特色,是“僑批檔案”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一種說法是,僑批檔案,廣東看數量,福建看精品。僑批具有真實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見性和完整性等特點,作為珍貴的民間文書,有別於一般書信,它涵蓋僑鄉與世界各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信息,融匯中外商貿往來、郵傳、驛遞、金融、匯兌等方面的歷史記錄,是未經後來人刻意雕琢的史信,被盛讚為中國“20世紀的敦煌文書”。
元代西藏官方檔案
(2013年入選)
“元代西藏官方檔案”共有22份珍貴的元代歷史檔案。這些珍貴的元代檔案文獻大致年代為1304年至1367年。其中有4份文檔是用八思巴文書寫的元代皇帝給西藏地方寺院、官員等的聖旨,是元代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來往的重要文書檔案之一。由於八思巴文是曾在元代輝煌併流行近百年之後逐漸從人們的視覺和意識中消失的文字,紙質版八思巴文檔存世極為稀少,西藏自治區檔案館保存至今的這4份紙質八思巴文檔案對元代時期與西藏地方政府關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依據作用。其他18份藏文鐵券文書形成年代大致為公元1304年始到公元1367年止,其內容多為當時地方政權所有者為其管轄的官員、寺廟下發的文書,包括薩迦法王的法旨,帕竹王的一部分文書。這些檔案文書保存完好、發掘並向世人展示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將對元代西藏地方政權變化、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提供極高的研究價值。這22份珍貴的西藏歷史檔案是西藏自治區檔案館館藏檔案的極少部分,是從整理出的近一百萬件檔案中挑選出來的年代較久遠、價值較高的西藏歷史檔案。
南京大屠殺檔案
(2015年入選)
2015年10月4日-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會第12次會議在阿聯酋阿布扎比召開。據隨中國檔案代表團前往阿布扎比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介紹,會議期間,14位國際諮詢委員對新一輪候選世界記憶名錄進行了討論,后將建議入選名單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最終審議。9日晚間(法國當地時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消息,《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在此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裡,血腥屠殺30多萬手無寸鐵的平民與放下武器的士兵,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在國際史學界,南京大屠殺與奧斯維辛集中營、廣島長崎核爆並稱為二戰史上三大慘案。
“這是公正的結論,有利於更好保護南京大屠殺歷史。”朱成山表示,11組南京大屠殺檔案,全部為記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第一手史料,具有毋庸置疑的權威性、真實性和唯一性,對於研究當年歷史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據了解,2014年3月,國家檔案局以世界記憶工程中國國家委員會的名義,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秘書處遞交了《南京大屠殺檔案》提名表。檔案具體由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吉林省檔案館和上海市檔案館、南京市檔案館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聯合申報。
11組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檔案均為最典型的南京大屠殺檔案,包括身處國際安全區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舍監程瑞芳日記,美國牧師約翰·馬吉16毫米攝影機及其膠片母片,南京市民羅瑾冒死保存下來16張侵華日軍自拍的屠殺平民及調戲、強姦婦女的照片,中國人吳旋向南京臨時參議會呈送的日軍暴行照片,南京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谷壽夫判決書的正本,美國人貝德士在南京軍事法庭上的證詞,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陸李秀英證詞,南京市臨時參議會南京大屠殺案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調查表,南京軍事法庭調查罪證,南京大屠殺案市民呈文,外國人日記:“佔領南京——目擊人記述”。
世界記憶遺產又稱世界記憶工程或世界檔案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啟動的一個文獻保護項目。我國已有《清代大金榜》、《納西東巴古籍》、《本草綱目》、《黃帝內經》等9個項目入選。
上海虹口猶太難民史料
(申請中)
2015年2月3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向中外媒體披露,已正式啟動虹口提籃橋猶太難民歷史街區“申遺”的相關論證,其中“猶太難民在上海”的名單、資料庫、音視頻、口述實錄等資料已整理完成,計劃今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加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3日的發布會由上海市虹口區政府、區政協與猶太難民紀念館聯合舉辦。紀念館館長陳儉說,“申遺”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目前紀念館聯合上海市虹口區檔案館已完成了對第一批文物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首批235件文物史料已提交上海市檔案館,將接受第二階段的論證。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納粹分子在歐洲瘋狂迫害殺戮猶太人,但中國上海依然向猶太人敞開懷抱。1933年至1941年,先後有數萬名猶太人赴上海避難或尋求中轉。這些猶太難民主要聚居在上海虹口提籃橋地區,上海也因此得名“東方的諾亞方舟”。
陳儉說,申報加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是為了讓世界各國人民記住這段猶太難民在上海的歷史,時刻警示後人——反對戰爭、珍愛和平。
據上海市虹口區宣傳部門負責人介紹,2014年起,當地政府就“提籃橋猶太難民歷史街區”申報世界級遺產名錄提出設想,並開展了“文化價值、檔案價值、申遺價值、外交價值”的系列研究。早前南京大屠殺和日軍強征慰安婦的一些珍貴歷史檔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記憶名錄”的順利進行,對上海虹口的相關“申遺”工作也是一種鼓舞。
抗戰史專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分析,針對相關的老上海建築遺存是否也參與“申遺”,在文物保護及學術研究領域一直存在不同看法,但“地方政府能提出 申遺 這一設想,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在史料整理方面曾傾注大量心血的著名猶太史專家、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潘光的論證是,“隨著有關史料整理的日趨完備,申請 記憶遺產 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同時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上海虹口除了加緊籌備“申遺”項目外,還將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滬猶太人主要社交場所“白馬咖啡館”進行遷址復建、修舊如舊,並推出“方舟之路”徒步參觀線路。此外,“猶太難民與上海”海外巡展將在悉尼、墨爾本、巴塞爾等地舉辦。
慰安婦文獻申報
2014年6月1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宣布,中國將就有關南京大屠殺和日軍強征慰安婦的一些珍貴歷史檔案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這引發日本強烈關注,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2014年6月10日指責中方的申報“基於政治目的”,表示抗議並要求中國撤銷申請。日本輿論認為,中國此舉是想在歷史問題上牽制安倍,並擔心中韓聯手。
共同社2014年6月10日稱,中國外交部沒有具體說明申報哪份文獻。之前,中國吉林省曾公開過日本軍隊製造南京大屠殺和強征慰安婦的歷史文件,這可能是此次申請的一部分。報道稱,韓國外交通商部2014年6月10日稱,韓國也在計劃為慰安婦文獻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並表示申報將單獨進行。
2015年10月9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評選結果出爐,南京大屠殺檔案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慰安婦檔案遺憾落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