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場鎮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轄鎮

鐵場鎮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中部,毗鄰梅州市的興寧五華縣,鐵場鎮轄區內有著名的霍山風景區。截至2020年11月1日,鐵場鎮常住人口為29600人。

全鎮總面積196.67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山地38.461萬畝,耕地3.5357萬畝。

廣梅汕鐵路橫貫全鎮9個行政村,並設有三級火車站,228省道經圩鎮連接興寧、五華境內的205國道,村村通公路。韓江河、洋田河兩條河流流經鐵場鎮。

地理環境


鐵場鎮圖片
鐵場鎮圖片
鐵場鎮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中部,毗鄰梅州市的興寧、五華縣,全鎮總面積251.93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鐵場鎮圖片
鐵場鎮圖片
轄30個行政村,448個經濟合作社,19個企事業單位,3個居委會。
2021年6月30日,龍川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鐵場鎮常住人口為29600人。

文化


客家淵源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歷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遷,時延1500年的記載。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妥朝時,由於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著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戶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戶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旅上出現。
第二次大遷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唐朝末年,黃巢舉兵起義及“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從皖贛某地居所,現遷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廣東北邊。
第三次大遷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間,金元相繼入侵,宋高宗南渡,在這過程中,許多客家人幸均捲入保衛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戰爭。宋亡后,他們只好退往更偏遠的廣東東、北部。
第四次大遷徙在公元1645——1843年間,這次遷徙卻是康熙皇帝為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及台灣。一向以客家人為榮的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韶關移居四川的。第五次大遷徙是在1866年以後,發生於太平天國起義末期。由於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后,許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紛紛向理智偏遠的南方,甚至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徙。
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500萬人。其中國內4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佈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其中客家人佔95%以上的純客縣50個,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贛南、閩南和粵東北部。廣東的客家人有2000多萬,佔全省總人數近30%,其中純客縣15個。
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後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但是,作為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河源地區的時間,卻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這一時期,即公元1127——1644年間。河源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承傳著客家民系優秀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廣東梅州的山歌文化獨樹一幟。河源的東江客家菜則比較有特色。

客家習俗

客家建築
客家建築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一)、主要節日:
☆春節:有拜年,遊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也即鬼節。☆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但余文與張麗是自由戀愛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係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過程儀式大部分仍沿舊習:如相親、送定、報日子、送聘金、盤嫁妝、接親、拜堂鬧洞房等。

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社會


客家菜
客家菜
全鎮共有40間中小學校(其中中學4所,完全中學1所——鐵場中學),共有教職工789人,學生總人數12700人(小學8600人,中學4100人)。 
街道居民(含農村人口)9000人。圩鎮規劃面積1.7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1.05平方公里。共有門店850間,(建築總面積24.9萬平方米),其中96年興建的有480幢12.6萬平方米。

旅遊


位於縣內中部的霍山風景區,是廣東七大名山之一,是省級森林公園,是國家AAA級旅遊區,以險峻的丹崖赤壁和奇岩秀石而早已聞名遐邇。相傳,遠古時代,這兒沒有大山,后因當年的女媧補天時,將剩下的一點沙漿,撒落人間,剛好落到霍山,故使霍山呈現出懸崖高聳,絕壁萬丈,橫空屹立,怪石嶙峋、千姿百態,令人嘆為觀止的奇特山峰。
霍山昔日不叫霍山。後來,楚漢相爭,天下大亂,著名學者霍龍的祖先自吳遷越,世居龍川,隱居霍山。漢高祖在位時,曾令請霍龍出山任職,但霍龍無心於官場,乃曰:“龍川者,龍之生地也。龍若離川,莫若賜死”,婉言謝絕,隱居霍山,著書立說,傳播文化,開導鄉人,后功成仙去,名傳於世,時人感其恩澤,將此山命名為霍山。霍山名勝頗多,有險峻峰巒三百七十二,著名者有四十八峰,二十七岩,八大洞府,十一泉池。真是千岩競秀,萬壑爭流,峰峰有異態,處處呈奇觀。故千百年來,許多文人墨客,高僧道士,紛至沓來。晉葛洪在此修鍊,唐玄宗為僧時曾到此游,宋藍喬在此成仙。
每值霧時,則見雲煙在下,峰露石尖,隱見天表。若置身此地,但見雲在下,峰在上,腳下雲煙往返,忽上忽下,雲纏霧繞,急聚急散,氣象萬千,恍若登臨仙山瓊閣,真可謂是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立於峰巔遠眺,天高地闊,茫無涯際,萬山隱隱,千山攢翠,雲低霧靄,嶺似象馳。龍川、五華、紫金、東源、連平、和平、博羅七縣界地,瞭然在目,東韓兩江猶似青絲羅帶,飄舞在群山之間,田疇村野,恰似世外桃源,多美的人間仙境啊!無怪乎當年蘇東坡漫遊至此,詩興大發地吟道:“霍山佳氣繞蔥籠,勢壓循州第一峰;石徑面塵隨雨掃,洞門無鎖會借雲封;船頭昔日仙曾渡,瓮里當年酒更濃;捷步登臨開眼界,江南秀色映瞳瞳”。
霍山是中國南疆的翡翠,是中國大地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其既有華山之險,又有黃山之秀。如今,進入山中,樹綠花紅,泉清林翠,峰迴路轉,亭閣棋布、移步換景,真是人在山上走,如同畫中行。
酒瓮石:亦名“酒瓮凌雲”,孤峰拔地,形似酒瓮倒置,直刺藍天,草木蔥蘢其上,若雲蒸蔚。
一線天:亦名“一線曙光”,人在澗底,仰首張望,昭昭一線,長可半里,故曰“一線天”。
太乙岩:乃霍山最大的天然石室,深約二十米,廣約三十七米,高五米,清幽可人。洞中原有一井,深邃無底,傳說與汕頭的大海相通,時聞海嘯。岩內昔為青華觀,岩前建靈山寺,唐宣宗為僧時,曾到此。
船頭石:亦名船頭觀日,乃霍山之巔。丹崖如削,峰近九霄,勢若船頭。船頭觀日,人生一大樂事,夏秋之夜,常有人宿于山上,以待日出。當年蘇東坡漫遊至此,詩興大發,吟道:“霍山佳氣繞蔥蘢,勢壓循州第一峰;石徑面塵隨雨掃,洞門無鎖借雲封;船頭昔日仙曾渡,瓮里當年酒更濃;捷步登臨開眼界,江南秀色映瞳瞳”。
鐵場鎮圖片
鐵場鎮圖片
七井仙泉:勢如七星,各大如盆,瓮深數尺,其泉清澈,不汲不盈,最為奇異。遊人至此,洗臉可葆青春,飲之益壽延年。
橫岩:亦名“橫岩曉霧”,半壁開焉,懸崖之上,峭石危崖勢雄劍閣,雲霧繚繞,因霧霏霏。
礱盂石:亦名“礱盂接佛”上有佛跡十數處。側有澄泉,其泉既清且甘。下有岩洞,非常清幽。峰似礱盂,傳說昔時此礱有米出,乃供酒瓮石釀酒之用也。
玉麟洞:亦名“玉麟玩月”也叫別有洞天。形如麒麟,耿耿雙眸,遙望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