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曲
古代中國戲曲術語
用韻以南方(江浙一帶)語音為準,有平上去入四聲。
北曲是宋元時期北方戲曲、散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同南曲相對,大都淵源於唐宋大麴、宋詞、諸宮調和北方民間曲調,並吸收了金元兄弟民族的音樂綜合發展而成。
最初南北曲的曲牌不能出現於同一套曲內。元中葉以後,成規漸被打破。
南戲開始兼用北曲。情況有以下3種:①在一套南曲中穿插上一兩個北曲的曲牌。如《小孫屠》第14出中插入北曲〔端正好〕、〔脫布衫〕2曲;
②用南北合套,將北曲曲牌與南曲曲牌依次相間聯成一套,劇曲如《荊釵記·男祭》所用的〔北新水令〕、〔南步步嬌〕、〔北折桂令〕、〔南江兒水〕等一套;
散曲如元代貫雲石的《西湖游賞》中所用〔北粉蝶兒〕、〔南泣顏回〕、〔北石榴花〕、〔南泣顏回〕、〔北鬥鵪鶉〕、〔南撲燈蛾〕等一套;
明代以後,雜劇開始吸收南曲音樂,如周憲王朱有□的《神仙會》第1、2、3 折中,都由末唱北曲、旦唱南曲;徐渭的《雌木蘭》和《女狀元》中,打破雜劇成規,將南北曲自由運用;汪道昆的《五湖游》為南北合套,《高唐夢》、《遠山戲》、《洛水悲》所用則都是南曲。
關於研究南北曲的書籍,現存有:
每個曲牌都詳列不同格式,分別正字、襯字,註明板式。在一個套曲中重複使用的曲牌,南曲稱作“前腔”;北曲稱作“么篇”或“么”。這兩部書只列舉文字格律,不附宮譜,是作家為填寫曲詞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