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縣第五中學
新化縣第五中學
新化縣第五中學,坐落在中國文印之都---洋溪鎮,與滬昆高鐵新化南站僅一步之遙。有四百多年的悠久辦學歷史,校內有新化八景之一的文昌閣。新化五中是一座既文化底蘊深厚又充滿現代化朝氣的百年名校。。學校佔地78畝,現有班級35個,在校學生2408人。在編在崗教師115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19人,中學一級教師46人。校園內有古老的文昌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校園美景
學校創建於公元1784年(清乾隆甲辰)。其前身文昌課社,為科舉時代課士之所,辦學歷史可溯至明宏治、嘉靖年間。宏治甲子(1504)年,鄒大學中舉,倡辦私塾義學,大開讀書應試之風,后太僕寺少卿鄒廷望,解組歸里,於宅南創辦三鄉社學,“邑中子弟咸從之游,自此人才輩出,登賢書者絡繹不絕”。
清朝乾隆壬午(公元1762)年,邑庠生鄒世溢、陳律言、袁載常三人,參加鄉試后返里,駐舟湘邑,登岸遊覽,見那裡有一課會,返鄉后即與地方賢達商議,決心創辦一個文昌課社,“樂而從者62人”。歲時會文講學,輪流課士,首任主事是後任宿松知縣鄒傑(字冠英,號萬子,清?乾隆戊子舉人)此可謂學校之始。
乾隆甲辰(公元1784)年,地方賢達鄒世沂(字潔廷,號龍泉)、彭西川、鄒景奎等,為“防閑易疏”,求固定之所,邀集同仁,捐集資材,在此龍潭灣依山傍水之處,創建廻瀾書院。鄒世沂“雖時年七十有三,力已衰邁”,仍“一切竹木磚瓦,不惜親勞”。歷時三載,於乾隆丙午(公元1786)年秋告成。
書院正面為閣,高三丈,可登高遠望,閣額書“洄瀾”,閣顛奉祀文昌帝君,以宰斯文,故俗稱“文昌閣”。閣下遍置座號,一仿貢院考棚規制。內豎正堂,四扇三間,茶廚廁圈俱備。正堂內祀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孔子聖像,故此堂又稱大成殿。學子每日進院,先到大成殿拜孔子,然後入室受課。從此,文昌課社有了固定之所。科舉時代,先後有鄒廷望、鄒曉舟令、鄒春笙、鄒祖賢等四人進士及第,舉人、太學生不計其數,成就了這一時代的輝煌。
首任主事鄒傑公元1768年中舉後任桂陽縣教諭,安徽黟縣知縣,調繁昌,再調宿松知縣,均以循良著稱。其為政雖無赫赫聲,而所至崇學校、革陋規、擊豪強,撫孤弱,雪冤獄,皆有名跡。他任宿松知縣時,為縣衙公署自撰楹聯云:“受一文枉法錢,幽有鬼神明有憲;做半點虧心事,遠在兒孫近在身。”他一生清貧,奉公守法。死後無錢安葬。葬后被盜,身首異處。
歷經百餘年,至光緒戊子(公元1888)年,太學生鄒思古、甘肅後補同知曾季常、雲南中甸同知鄒德淹、選用訓導鄒陸希等看到書院,上雨旁風,棟楹梁桷圮壞,為求一勞永逸,相與倡議,捐資重建,更為磚制,一洗樸陋,煥然改觀,即今存古閣狀貌。共費“三千六百餘金,始議捐修,百眾踴躍,然富連阡陌,粟紅貫朽,不足一錢者”也不乏其人。
清季,政府明令興洋學,楊蔭垣、鄒玉台兩先生,改書院設鄉校,稱為“文昌閣學堂”。受維新思想影響,學校除開設古文、唐詩、宋詞等課程外,還學習歐美,增設了歷史、地理、自然、美術、文體等課程。教員除那些德高望重的老秀才、舉人教古文外,其餘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有的留學日本,是同盟會會員,曾與孫中山、陳天華、黃興、宋教仁、譚人鳳、蔡鍔、鄒漢勛、鄒代鈞等交往。他們知識淵博、思想進步,上課很受學生歡迎。學校還常請譚人鳳(鴨田人,離洋溪不遠,今屬隆回縣)來校講學,宣傳“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非常振奮人心,學生鄒天山、鄒毓奇等參加了辛亥革命,成為骨幹分子。而稍後的鄒今輝,畢業以後進入黃埔軍校,1926年任葉挺獨立團營長,在汀泗橋戰鬥中身先士卒,英勇負傷,於1929年7月8日因傷勢過重,久病不愈,為國捐軀。后國民政府追認他為團長,授中校軍銜。
民國初年,知縣鄒德淹(字小范)從雲南辭官返故里,與同仁會商,擴建校舍,並著手籌集資金,準備材料。但因局勢變幻,兵禍蔓延,匪盜四起,人心恐慌,未動工而材料星散。學堂也於民國六年(1917年)停頓。
延至民國十三(1924年)年,教育界前輩羅元鯤、羅教鐸、鄒謙、鄒任方等自省城返鄉,共議復校,經大家商議,一致同意“正名為‘新化縣第六區敦信高級小學校’”。延請了羅元鯤,羅湘遒、袁吉六(以上三人在一師教書時,為毛澤東同志老師)、鄒曼之、楊冠陸、劉立人等一大批學者名流任教。高水平的教師,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成就了這一時期的輝煌。民國十五(1926年)年,新化舉行全縣小學生畢業統考,敦信高小的學生曩括了全縣前十名。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縣政府特授予“敦信之光”扁額,予以表彰。新化大同鎮,為了趕上敦信,將高小的學制由兩年改為三年,也沒能趕上敦信高小。在此時期,許多敦信畢業生在大革命時期,投筆從戎,投身到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如鄒新助、鄒子雄畢業后先後考入黃埔軍校,鄒今拔、鄒今撰、鄒今托兄妹,畢業后先後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後來擔任了重要的領導職務。
袁心湖(原名鄒高清,字定才)1927年進入敦信高小學習,192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后考入北洋工學院,1937年工學院被炸。袁組織抗日救國軍南下,后得知北洋工學院遷往西北,急赴西安,輾轉入延安,改名袁心湖,受黨的派遣,打入綏遠傅作義部隊,任綏遠省政府宣訓科科長。1949年西安解放,任西北軍政委員會聯絡處長。1953年,調中央直屬機關,1955年赴開羅,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埃及、敘利亞大使館參贊,后調任巴基斯坦總領事,多次受到周總理接見。1968年回國後任解放軍總參謀部情報局一局局長,國家安全部副部長。現已離休。1984年元月22日視察母校,賦《重返母校次韻劉校長七絕》:“五旬戎馬北京城,重來母校倍精神。莘莘學子千千萬,為國為民共心音”。
民國十八(1929年)年夏,曾贊鵬首倡並捐光洋十塊,在閣右前方土台上修築涼亭,一月而成,以天橋通之。成為師生的休閑勝地。
九月,始議於閣左擴建校舍,但沒有資金,大家說:“精衛填海、愚公移山,事在人為”。顧慮什麼呢?於是大家一起動手,分頭募捐,。鄒高稟、蕭微理、鄒伯棠,羅惠如等又向旅省旅鄂同鄉募款。但四方多難,時局不穩,年歲歉收,時作時輟,歷時五載,始告其成,共費銀洋四千三百餘。鄒氏武昌亞新地學社認捐五百銀元。新舍兩層六間,寬敞明亮,可容300人上課。學校除校本部外,還有學田162畝。所有基金、田業、鋪房、錢幣均刻碑刊載於牆。學校邁進了一個極其輝煌的時期,洋溪也成了著名的文化之鄉。先後執長該校者為楊蔭垣、鄒寅仲、蕭覺民、劉立人、羅德芳、鄒石民、蕭微理、羅乙燃、劉立人、鄒高潭,而以劉先生最久,曾兩度任校長,全鄉英彥,皆出其門。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下學年,鄒高潭接任校長。鄒高潭,字福修,號紹衍,洋溪冷水巷人,生於1893年,畢業於湖南高等實業學堂(湖南大學前身)。鄒先生博學多才,寫得一手乾南園好字,在書法、美術、音樂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抗戰初期,自編自導歷史歌劇《木蘭從軍》,極大地鼓舞了民眾的抗戰熱情,贏得了社會民眾的廣泛讚頌,至今人們還津津樂道,讚嘆不已。鄒先生以育才為已任。以教育為樂事,以學校為樂園。因時施教,抗戰時期向學生髮出“今天上學堂,明日上戰場”的號召。鼓勵學生奔赴抗日前線。林業部原辦公室主任鄒旭圃、清華大學教授謝玲、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鄒定儀、湖南大學教授鄒隆清、湖南師範大學教授鄒蕤賓,還有鄒高懿、鄒新第、曾華質、曾繁珞、曾文質、曾惠質、鄒魯等,都曾在其門下刻苦求學,打下堅實基礎,后各有專長,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
鄒高潭先生任校長直至他生命的最後一息。1941年,他的大兒子大學畢業后,在辰溪兵工廠被日本飛機炸死,鄒先生悲痛積憤,於1942年病逝。
鄒高潭逝世后,羅德芳先生接任校長。羅德芳生於1890年,官名人燾,縣立中學肄業,湖南第一專科教員養成所最優等畢業。羅先生教國文、歷史、自然、衛生,字寫得很好,平時為地方人寫對聯、號招牌,也行醫,為人看病,還合八字,看吉日,會雕刻。先生為人正直,本分老實,村裡有什麼糾紛,總願意找他調處。對學校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深受師生愛戴,鄉民敬重。
羅先生任校長期間,正值抗日戰爭中後期。學校組織童子軍,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統一著裝,穿黃衣服,佩戴肩章、領章、帽徽,扎腰帶,腰帶上綴仁、智、義、勇。每人一根童軍棍作武器。設有團部,有團長,下設中隊、小隊,按軍隊的要求,每天派人在校門口與團部門口站崗放哨,進行軍事訓練,搞野營拉練,遠至橫陽。到街頭、村院進行抗日宣傳,演街頭戲,用油畫宣傳抗日。童子軍中的鄒樹美等後來參加了抗日,在洞口戰場上英勇頑強,與敵人血戰三天三夜,打斷了手臂仍不下火線。
百年老校,艱難中崛起
輝煌的十七年
1949年8月,新化解放,黨和人民政府派鄒家驤同志接管學校,隨即更名為洋溪高級小學校。
解放初期,洋溪高小,面向工農開門,學生由原來的百餘人,迅速增加到300多人,班級增多,先後開辦增產、節約、抗美、援朝、民主、團結、互助、友愛、康樂等班次,以後接下來是新一、新二……班次。在管理體制,借鑒蘇聯經驗,逐步改革舊的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了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廢除舊的“公民”、“童訓”等課程,增設了政治課,執行教育部頒發的《關於一九五○秋季中小學教學用書的決定》,教師參加縣裡舉辦的寒暑假學習班,學政治、學業務、改造思想,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一九五二年,教育部頒布《試行小學暫行規程草案》,學校對實施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等有明確的要求,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學習蘇聯教育方法,採用五個原則和五環節教學法,實行五級記分制。1953年,毛澤東同志發出了“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號召,接著教育部又發布了《關於整頓和改造小學教育》的指示,糾正了學校師生參加社會活動和非教學活動過多的偏向,學校以教學為主得到較好貫徹,學校質量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僅1954年下期,報考三中的5名學生參加考試后全部被錄取,而當年三中的招生錄取比例是6:1。1955年,60人報考一中,結果考取53人。還有不少考入省地重點中學,后成為黨政軍的高級幹部。如原新華社香港分社秘書長袁鵬雁(新一班)、桂林陸軍學院大校總務長鄒今燦、湖南省軍區政治部大校副主任楊東旺、婁底市政協副主席譚特勛等是這一時期洋溪高小畢業的學生。
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受教育的需求,1956年秋季,學校在原有高小的基礎上開設了兩個初中班,稱為“洋溪附中”。以後,每年招收兩個初中班,到1958年,全校共有6個初中班,共計316人,1958年8月,經邵陽行署批准,正式更名為“新化縣第五初級中學”。
1956年全國開展轟轟烈烈的大鳴大放運動,師生積極鳴放,向黨提意見。教師蔡友生就放了《湖南教育廳的辦重點學校就是宗派主義》、《請看省商業廳1954年的臘肉計劃》等大小字報。結果,到了1957年的反右鬥爭中,楊開知、魏笑桃、王湘偉、彭斌如、劉一飛等不少老師打成右派,胡立志、周同甫等老師打成中右。魏笑桃老師接著被打成反黨、反革命分子,判處有期徒刑11年。直到1980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才予以糾正復職。
1957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1958年,黨中央又提出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師生走出校門,支援農業,大鍊鋼鐵,建立民兵組織。五中組成一個民兵營,10月,開赴爐觀區石新公社荷葉塘,與新化紅旗第八鍊鋼廠工人結合,大鍊鋼鐵,師生在高爐旁,日夜奮戰,放衛星,寫詩歌。“紅日剛西沉,高爐火熊熊。不為別的事,晝夜放衛星。日產鋼萬噸,打擊咱敵人。”農忙時節,支援農業,參加雙搶雙插,熱火朝天,幹勁很大。同時學生自己動手,扮土坯、建樓房。在操場西南面建起一棟四個教室的土坯平房。
1959年下學年,曾祥瑞同志調任校長,建立了學校黨支部,支部書記由曾祥瑞同志兼任。在曾校長的主持下,在校園東面購旱土30畝,北面購水田10.9畝。師生從河沙坪擔石頭,到石山灣擔石灰,和泥巴、砌圍牆。自己燒紅磚,在校園東面興建一棟二層四間教室的教學樓。
1960年,學校繼續擴招,春秋兩季,共招收5個班,全校共有9個班,在校學生489人。由於超越實際地擴大規模,帶來一連串的問題:校舍太窄,住宿擁擠,設備不夠,資金短缺,師資跟不上,加上正遇三年困難時期,學生學習,困難重重。1961年春季,康忠凱任副校長,主持學校工作,遵照上級指示精神,下放超齡生。除畢業班外,超齡學生一律退回。一年級的五個班合併成兩個班。在教學上,反對雙高課(高速度、高質量)加強雙基教學,提倡循序漸進,精雕細刻。因而教學質量大大提高,當年升學考試,在全縣排名第二,成為邵陽地區初級中學的先進單位。
這一時期,學校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才,既有政府高級官員、也有將軍、學者、科技精英、商界巨頭、企業能人。如蘭州軍區中將副司令員鄒庚壬、湖南省政府原副秘書長鄒育文,新華社香港分社駐深圳辦事處主任鄒荷輝、航天工業部高級工程師劉旭宗,中國長江三峽總公司北京代表處主任兼黨委書記陶楚才等為這一時期的代表。
1962年9月,許忠誠同志調任學校副校長兼黨支部書記主持學校工作。學校開始貫徹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中小學教學計劃》及《全日制中小學工作條例六十條》。進行“整頓、鞏固、充實、提高”,調整部分師資,將少數不能勝任中學教學的老師調整到小學去。辦學規模基本穩定下來,原則上每年招收兩個班,全校共6個班,在校學生300人左右。1964年建起新辦公樓。學校在59年購買的40餘畝土地也在這幾年被附近生產隊侵佔去。
遭劫的十年
1965年11月,姚文元發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1966年上學年,新化開始批判“三家村”、《燕山夜話》,批判鄧拓、吳晗、廖沫沙。8月,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公布了文化革命十條,開始破除四舊,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學校首先是學生貼老師的大字報,后是老師間互相貼大字報,接著是批判當權派,相繼成立了新化五中文化革命委員會,新化五中紅衛兵團。“全無敵戰鬥隊”各佔山頭,各拉幫派,學校停課,搞串聯,鬧革命、除古迹、砸文物、戴高帽、掛黑牌,今天斗這個,明天批那個,大字報、小字報、標語、橫幅、傳單鋪天蓋地。紅衛兵駐進了辦公室、圖書室、資料室。圖書被燒,檔案被搶,資料被盜,古樹被砍,文物被砸,老師被斗。學校幾乎到了停頓的狀態。直到1968年10月實行大聯合,成立新化五中革命委員會,此種局勢才稍有好轉。許忠誠同志任革委會主任,工友、教師、學生、貧下中農代表任委員。接著是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工人階級宣傳隊進駐學校鬥批改,一打三反,清理階級隊伍,教師回原籍,鬥私批修,工農兵上講台,“臭老九”靠邊站。
文化大革命十年,除了思想、道德、文化上的無可估量的無形損失,整整耽誤了一代人之外,其餘損失有這麼幾點:(1)校長、黨支部書記許忠誠同志、骨幹教師楊人佩、鄒留元、伍岳東、蘇繼善等遭批鬥、掛黑牌、游團;(2)文物古迹,文昌閣上的雙龍搶寶浮雕被砸,神像被毀;(3)圖書、資料、檔案、儀器、標本等被搶、燒、盜、砸,遺失殆盡;(4)學校一個20餘畝的操場被公社、大隊開成水田佔去,至今無法收回;(5)鄒永尊(地下黨員)、歐陽康兩位老教師被逼上吊自殺。
1969年2月,經新化縣革命委員會批准,學校招辦高中,隨即更名為“新化縣第五中學”。第一屆高中生通過推薦選拔,招收5個班,按連排編製,共計245人。學制兩年。這批學生1971年元月畢業走上社會,他們中有不少後來成為各條戰線上的骨幹。高三班的鄒志美,畢業后應徵入伍,現在是蘭州軍區空軍後勤部少將政委;還有常德武陵酒廠廠長鄒同益,空軍遼寧某部上校團政委晏郁初;湖南新技術開發局黨委書記曾建新,中國公路車輛總公司總經理助理鄒虎嘯,湖南武警總隊後勤處長鄒五七等等,在這段時間中,師生自己動手,扮紅磚,砌圍牆,擴建教學樓,增加8個教室,拆掉原維新公司瓷廠,修起了大禮堂、新廚房。
1972年春,全校師生在洋溪公社合心大隊龍山上開墾荒地15畝,以後不斷擴大,發展到50餘畝作為學農基地,直到1986年才移交給當地村組。
1973至1976年,運動接連不斷,反擊右傾反案風,批判馬振夫事件,學習北京小學生黃帥與老師對著乾的日記,批判《園丁之歌》,推廣朝陽農學院開門辦學經驗,實行社來社去,學工學農學軍。師生上錫礦山參觀,到工廠學工,下農村訪貧問苦,謂之走出去;又請貧下中農,工人師傅來上課,謂之請進來。這一時期,學生畢業后都回原籍,有不少畢業生參加工作后,刻苦自學,或在工作中經過鍛煉,走上領導崗位。如婁底市社保局局長曾復興,國土局副局長劉會和……。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標誌著十年浩劫的結束。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廣大青年踴躍報名,洋溪區報考的有3000餘人,大多是新化五中畢業的歷往屆畢業生。有的已在農村勞動多年。上線的33人中,有鄒庚榮、鄒高艾、鄒兆和等32人是新化五中畢業的學生。1978年開始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錯案,教師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教師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
1979年下學年,在該校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十九年的許忠誠同志調離。劉佑長同志調來接替其工作。1981年初,劉佑長校長退休。
2月,上級派王葉虎同志來學校任校長。3月16日,發生了轟動全縣的3·16事件。這天清晨,東風院一百餘人,手持鋤頭、砍刀、木棍等兇器,借口學校剪斷了他們的電線,衝進校園砍伐樹木,搗毀圍牆,砸爛大門,挖扯蔬菜、切斷電話、毆打師生,佔據辦公室,拆掉機房配電板,造成學校停水停電,無法正常上課。學校被迫停課3天,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此事件,很快調查取證,拘捕了卜炳連等10餘人(卜后判有期徒刑3年)事件得以平息。
3·16事件后,王葉虎調離五中,劉汲新同志調來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學校堅持“讓走進這裡的每個學生都成功”的辦學宗旨,確立“法儒結合”的管理理念,把培養“文明、健康、勤奮、負責”的現代中學生做為矢志追求的育人目標,最終實現“管理精細、教學精彩、育人精心、文化精緻”的現代化品牌學校的辦學目標。
近年來,學校辦學條件,辦學水平顯著改善提高。先後榮獲“湖南省園林式單位”、“湖南省科技創新優秀組織單位”、“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單位”、“婁底市安全文明校園”。近三年來有多名學生被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廈門大學、中南大學、天津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錄取。連續三年超額完成了教育局下達的升學計劃。高考會考成績多次躍居全縣先進行列,被評為新化縣“教學質量先進單位”。
2014年高考本科上線95人,二本上線38人,196班曾宏偉同學以630分的高分考入西安交通大學,高考成績位居全縣前列地位。
2015年高考本科上線106人,600分以上的高分優生4人,最高638分,分別被華中科技大學、上海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錄取,居全縣農村中學的前列地位。
2016年高考一本上線7人,二本上線54人,600分以上2人,最高622分,230%完成教育局下達的監測目標,本科上線突破100人大關,穩居全縣農村中學的前茅。
鄒高清 | 國家安全部原副部長 |
鄒旭圃 | 原林業部辦公廳主任 |
鄒庚壬 | 原蘭州軍區副司令員 |
鄒育文 | 原湖南省政府副秘書長 |
鄒志美 | 空軍政治學院少將副政委 |
劉旭宗 | 航天工業部高級工程師 |
教師在省級以上教育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60餘人次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主辦的各種評選活動中獲獎。學生在奧賽與創新大賽中,8人次獲國家級獎,56人次獲省級獎,76人次獲市級獎。省市級課題成果、科技創新、芙蓉創新獎,居省市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