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龍港鎮的結果 展開

龍港鎮

湖北省陽新縣下轄鎮

龍港鎮隸屬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地處鄂贛邊界,南依幕阜山脈,北瀕富水上游,南與與通山縣、江西武寧縣、瑞昌市接壤。中心位置東經114°53′,北緯29°33′,地勢南高北低,面積264.38平方千米(2017年),擁有山場20萬畝,耕地5萬畝,轄38個行政村(居委會),總人口100027人(2017年),為陽新第一大鎮。1997年被列為湖北省重點“口子鎮”,2002年成為黃石市小城鎮改革試點鎮。2008年,被列為中國全國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

鎮內主要景點有紅軍街、蓮花禪寺、鳳棲洞以及龍港革命舊址等。

歷史沿革


富水水庫
富水水庫
龍港鎮形成於元末,明代稱龍川市,晚清改龍港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龍燕區;
1949年6月,為陽新縣第五區;
1951年10月,改為第八區;
1956年1月,改稱龍港區;
1958年12月,建立龍港人民公社;
1961年6月,複名龍港區;
1975年2月,撤消區建制,改設龍港、洋港和富水3個人民公社;
1984年2月,龍港、洋港、富水3個公社合併成立龍港區;
1985年12月,撤區劃出洋港,名稱龍港鎮;
1987年9月,龍港鎮分設龍港、富水兩鎮;
2001年3月,撤銷富水鎮建制,併入龍港鎮。

行政區劃


龍港鎮轄38個行政村(社區),主要有:飛躍社區、陽辛社區、石角村、阮家畈村、汪家壠村、車橋村、大橋鋪村、田鋪村、星潭村、渡口村、孔志村、梧塘村、馬嶺村、鐘山村、河東村、龍港村、上泉村、壢上村、林上村、官莊村、朝陽村、門樓村、石丘村、大力村、大橋村、南山村、月台村、茶遼村、白嶺村、黃橋村、高黃村、石下村、辛田村、郭家壠村、殊溪村、界首村、荻湖村、金坪村、飛躍村、陽辛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港鎮位於陽新縣城西南50公里,西南與通山縣交界,南與江西省武寧縣接壤,東與瑞昌市毗鄰。中心位置位於東經114°53′,北緯29°33′,與江西省武寧縣泉口鎮接壤;面積3.2平方公里,擁有山場20萬畝,耕地5萬畝。鎮區面積2.2平方公里。

地貌

龍港鎮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南高北低,屬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

氣候

龍港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8℃,極端最高氣溫41.4℃(1966年8月10日),極端最低氣溫—14.9℃(1969年2月1日),無霜期263天。年均日照時數1897.1時,日照率44%。年均降雨量1389.6mm。由西南向東北呈遞減趨勢,年均降雨日147個,夏季最多,4-7月平均降雨量739.9㎜,雨量多,強度大,常造成洪澇災害。

水文

江西的朝陽河和洋港桂花河彙集於龍港鎮境內的龍港河經富河注入長江。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龍港鎮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十分豐富。2014年,轄區已探明有煤、錳、鐵、金、大理石和石灰石等礦產資源。

水資源

龍港境內水資源充沛。擁有湖北省第二大水庫-富水水庫,富水電站年發電總量1.7億千瓦時,可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充足的能源。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7年,龍港鎮總人口100027人。

民族

龍港鎮絕大多數為漢族,少數民族主要為回族

經濟


綜述

2013年,龍港鎮實現生產總值22.7億元,財政總收入2.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億元。

第一產業

龍港鎮耕地面積4.9萬畝,山場面積35萬畝,有林面積15萬畝,僅楠竹面積就有8萬畝。水面養殖面積1.5萬畝,水產形成以鱖魚銀魚、清水魚、南美白對蝦為主的特色養殖業;2007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9.8億元。糧食總產2.55萬噸,油料總產0.44萬噸,牲豬出欄5.3萬頭,禽出籠10萬隻,水產品450噸。2007年農村人平純收入3200元。主要農作物有稻穀、小麥、玉米、花生、黃豆、油菜、蔬菜等糧食和經濟作物,盛產柑桔、茶葉等特產,以“龍潭蜜桔”“金竹雲峰茶”聞名。龍港以生產糧、棉、油、麻、漁、畜禽竹木而著稱。

第二產業

截至2014年,全鎮有民營工業企業469家,基本形成農機製造、五金工具、塑料製品、建築材料、煤炭採掘、農產品加工等支柱工業,年工業總產值17576萬元。

第三產業

龍港自古就是鄂贛兩省四縣商品集散地,商貿活躍,素有“小漢口”之稱。龍港鎮2007年有個體工商戶3560家,年商品零售額4.1億元,集市貿易成交額6.2億元,已成為鄂贛邊界地區二十多個鄉鎮的商貿中心。截至2014年,龍港鎮登記內資企業285家、個體工商戶2554戶,其中龍港街就有835戶(富水街517戶),加上未登記的臨時攤戶,實有個體工商戶近1300家。

社會


教育

2007年全鎮有中小學校46所,在校學生21830人,年上市、市重點中學人數佔全縣1/5。
主要學校為:陽新縣龍港鎮上塔村小學、陽新縣龍港鎮下坑村小學、陽新縣龍港鎮下大橋村小學、陽新縣龍港鎮梧塘完全小學、陽新縣龍港鎮中基村小學、陽新縣龍港鎮列寧小學、陽新縣龍港鎮名山村小學、陽新縣龍港鎮大橋鋪村小學、陽新縣龍港鎮富水星潭初級中學、陽新縣龍港彭揚中學、陽新縣龍港鎮星潭村小學、陽新縣龍港鎮黃橋小學、陽新縣龍港鎮石下小學、陽新縣龍港完全中學。

醫療衛生

2014年,龍港鎮有中心衛生院2所,村衛生室等醫療單位46處,合作醫療參保率99%,擁有養老院、福利院各1所,集中供養人員195人。

社會保障

2014年,龍港鎮全鎮在實現四通(通電、通郵、通控電話、有線電視)的基礎上,38個村村通柏油路(水泥路),23個村通自來水。

交通


龍港陽辛渡口
龍港陽辛渡口
106和316國道縱貫南北,南聯贛廣,北通京漢。大(慶)廣(州)高速和杭(州)瑞(麗)高速在此交匯。大廣南高速出口距鎮區僅1公里,是黃石、武漢、武昌、九江、咸寧廬山風景區、九宮山風景區必經之地,鎮區22條通村通組公路全部硬化,與之形成便捷的交通網路。

文化


古建築

農村新居
農村新居
龍港鎮內龍港老街、劉氏宗祠、肖氏裁錦堂、楊氏聖旨牌樓、梅家橋、步雲塔、紅軍井、泉山畫屋、鳳棲洞、明。王賓石碑等古建築多建於明清時期。

傳統工藝

龍港擁有寒食節六月六、立夏、七月半等傳統節日,傳承至今的鐵器、竹器、石雕、木雕、布貼畫、刺繡等傳統手工藝,傳說中的岳飛圈地和龍港採茶戲、龍港單鼓、龍港道情、龍燈獅子燈等地方民間文化多形於清末時期,鄉風濃郁,獨具特色。

民間節日

時間節日時間節日時間節日
正月初一過年三月初三吃鬼頭八月十五中秋節
正月初二拜年五月初五過端午九月初九過重陽
正月十五元宵節六月初六曬紅綠臘月廿四掃揚塵
二月廿十煎粑補天七月初七乞巧節臘月三十守歲
二月廿二花朝節七月十五中元節

旅遊


綜述

中共鄂東南特委遺址
中共鄂東南特委遺址
龍港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紅色旅遊資源豐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龍港是中共鄂東南特(道)委、鄂東南蘇維埃政府駐地,雲集黨、政、軍、工、學、商等48大機關,成為湘鄂贛邊區21個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享有中國“小莫斯科”之盛譽。1976年,湖北省革命文物工作座談會在龍港召開。
迄今,龍港保存有革命舊址70多處,其中:16處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9處省重點文保單位。
龍港風景名勝有:龍港革命舊址群、彭楊學校舊址、明清古建築群、富水水庫、鳳棲洞、孟嘉墓、寶蓮寺、步雲塔、金竹尖等。

景點

富水水庫
富水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發電為主,兼有灌溉、航運、圍墾、養殖、滅螺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庫樞紐由大壩、溢洪道、發電引水管、電站及灌溉渠道組成。省水利廳直轄管理。富水水庫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勘測設計。大壩為1級建築物。是集人文景觀、旅遊景點和旅遊、度假、療養、會議、娛樂為一體好地方。
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
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建於1976年,位於龍港鎮新街西側,前臨106國道,后倚風景秀麗的獅子山,與龍港烈士陵園毗鄰。是湖北省名勝之一,載入了《中國名勝大詞典》。
館內有中共鄂東南特委遺址、特委辦公住宿處、特委防空洞、陳列室,共收藏文告、書刊、信件、武器、壁畫、烈士遺物革命文物和照片五百餘件。陳列分五個部分,再現了彭德懷、李燦、何長工、吳致民、黃火青、曹大駿、葉金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業績。由紀念館管理的鄂東南蘇維埃政府、彭德懷舊居、彭楊學校、紅軍後方醫院等三十餘處舊址,均列入國務院頒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港烈士陵園
龍港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龍港大道西側的獅子山上。山頂建有鄂東南革命烈士紀念碑,碑上刻有彭德懷、何長工、傅秋濤等人的題詞,還建有吳致民烈士墓等建築。紀念碑、烈士墓周圍,環繞著蒼松翠柏,整個園區鬱鬱蔥蔥。
龍港紅軍街
龍港老街
龍港老街
龍港紅軍街,又稱龍港老街,亦稱革命舊址一條街。坐落在龍洪河畔,與龍港新街道相鄰。街道長800餘米,寬5米,青石板路面。兩旁全為青磚布瓦二層樓房,一進數重。店鋪前均砌有2級石台階。店面為紅漆門板和地板。街道蜿蜒曲折,市面古樸典雅,是江南古鎮的縮影。
據《陽新縣誌》載,龍港老街的雛形,始於元代末年;明代鼎盛,稱龍川市;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55年),清朝政府在此設龍港巡檢司,改稱龍港市。清末民初,龍港街店鋪鱗次櫛比,旗幡招展,擁有商號、作坊300餘家,甚是繁華,故有“小漢口”之稱。
1927年,中共湖北省委在此組織了秋收暴動。1929年秋至1930年夏,彭德懷等進駐龍港,開闢鄂東南根據地。1931年,中共鄂東南特委遷到龍港,龍港地區是全國著名的紅色根據地之一。土地革命時期這裡是中共鄂東特委和蘇維埃政府的48大機關的所在地,領導著湘鄂贛邊界21個縣的革命鬥爭。鄂東南蘇維埃政府,共青團鄂東南特委、鄂東南政治保衛局、鄂東南總工會、鄂東南工農兵銀行、鄂東南紅軍招待所、紅五司令部等17個黨政軍機關均設立在這裡,被稱為“小莫斯科”。
烈士墓群
龍港境內有6處紅軍烈士墓群,現集中安葬在湘鄂贛邊區烈士墓林的有3011位來自湖南、江西、廣東、湖北等地的紅軍戰士遺骨,其中有碑墓46座。
寶蓮禪寺
寶蓮寺-大雄寶殿
寶蓮寺-大雄寶殿
寶蓮寺坐落在龍港鎮區西約3公里的福隆山。寺廟佔地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餘平方米。據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佛祖燈會》勒石記載,該寺於光緒年間由高僧宏珍祖師住持,常住僧眾50人。1938年秋被日軍縱火焚毀,僅存石礅、化錢爐、小石亭等。1991年,受戒歸元寺的青年和尚演覺在舊址上重建佛寺,更名為寶蓮寺。2000年秋,在武漢、溫州廣東等地居士的贊助下,從緬甸購進32尊玉石佛像。

著名人物


孟嘉(296-349),字萬年,龍港鎮富水人。幼喪父,奉母偕二弟居。為陶侃第十女婿,陶淵明外祖父。
王質(1135-1189),字景文,號雪山,興國軍(今陽新縣)陽辛里(今陽新龍港鎮陽辛村)人,南宋高宗、孝宗時期著名經學家、詩人、文學家。
秦定三(1794-1857),亦名定山,字佔五,號竹坡。湖北省陽新縣龍港鎮下秦村人(原為興國州)。1829年殿試,賜一甲第二名進士及第,授二等侍衛。
劉壽嶠,興國州(今陽新縣)龍港四塘門人,明朝進士,做過知縣、南昌府同知,後為工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