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

專用來夾菜的筷子

公筷一般指專用來夾菜的筷子,一般為白色,每人配備一雙,只可在夾菜時拿來使用。筷子起源於中國,是華夏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而公筷亦起源於中國。

公筷常常和分餐制、合餐制聯繫在一起。不管是分餐還是使用公筷,在中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夏商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分餐”而食。宋高宗趙構曾是使用公筷的代表人物,但是宋代以後,共餐制開始取代分餐制,及至明清時期,共餐制已經徹底取代了分餐制。

在“甲肝”“非典”等疫情影響下,雖然使用公筷公勺曾一度復甦,但是隨著疫情狀況的好轉,在強大文化的慣性作用下, 民眾公筷公勺意識又逐漸淡化。無論是為了防疫衛生,還是弘揚中國文明禮儀和傳統文化,都應該鼓勵“分餐制+公筷公勺”。

簡介


公筷,是專用於夾菜的筷子。不用於吃飯。為了方便夾菜,有時,每人配一雙。很多人誤以為使用公筷,是防止別人把病傳染給自己,其實這是一種誤區。使用公筷,最大的作用,是防止可能的疾病從自己身上傳染出去。比如一家三口中,有人有幽門螺桿菌,那麼,並非每人都要用,才能切斷傳染,而是只要患者使用,即可切斷傳染。所以,使用公筷,並不是防範他人的表現,而是保護他人的表現。

起源


筷子起源於中國,是華夏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而公筷亦起源於中國。不管是分餐還是使用公筷,在中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夏商時期,中國已經出現“分餐”而食。在《宴飲觀舞圖》《河南密縣打虎亭漢代壁畫》《韓熙載夜宴圖》等知名古畫當中,都能看出“分餐”:席地而坐、分案而食。
在重視禮法的周王朝,分餐制就已承載著道德教化的目的。中國“分餐制+公筷公勺”比“合餐制”的歷史長得多。
進入文明時代,分餐制曾是貴族的飲食方式,民眾也在學習貴族的分餐方式,因此分餐製得以在全社會普及。
《史記·項羽本記》中描寫的“鴻門宴”中,就透露出當時實行的也是分餐制。在宴會上,項王、項伯東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5人一人一案。
唐代,畫家顧閎中的名作《韓熙載夜宴圖》中,所繪韓熙載與其他幾個弟子,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子上,每個人面前都擺有一張高桌,放著餐具和食物。
宋代以前,由專人使用公筷公勺為食客夾菜,大家分桌吃飯,是文明禮儀。《西湖余志》載:“高宗在德壽,每進膳,必置匙箸兩副,食前多品擇其欲食者,以別箸取置一器,食之必盡……吳后問其故,曰:‘吾不欲以殘食與官人食也’。”宋高宗趙構吃飯用公筷夾菜給自己,不沾自己口水的剩飯賞賜給宮人們。當時貴族人家裡,把“公筷”作為一種待客禮儀:主人為了表示尊重,用公筷給客人夾菜。按照古代人的規矩,筷子標準長度一般是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慾”在我們的掌控之中,該吃的吃,不該吃的不吃。隨著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思想的解放、經濟水平的發展,共餐制才萌芽。宋代以後,合餐制才逐漸變成社會主流飲食習慣,延續至今。
雖然明清時期共餐制已經徹底取代了分餐制,但使用公筷公勺也曾一度復甦。舊時宴請不大使用公筷,但夾菜很有規矩。譬如筷子伸到菜里,角度不能太大,更不能“橫抄”。“橫抄”菜可以夾得多,但顯得不大斯文。又如夾菜時筷子不能撥弄菜,不能翻撿,筷子與菜的接觸面要小。這些規矩的出發點也是為了講究衛生。
現代社會中,依然有不少中國人保持出門帶筷子等習慣。從受西方文化和健康觀念影響呼籲使用“公筷”,到20世紀80年代甲肝的爆發,以及2003年“非典”的全國性蔓延,使用公筷公勺意識早就已經重新產生,普及率一度大幅上升,但隨著疫情狀況的好轉,在強大文化的慣性作用下, 公筷公勺意識又逐漸淡化。無論是為了防疫衛生,還是弘揚中國文明禮儀和傳統文化,都應該鼓勵“分餐制+公筷公勺”。

各地推行


2020年,在北京,“公筷行動公約”發布,引導市民就餐時使用公筷,並擬將倡導分餐進食、公筷公勺的文明生活方式納入《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浙江省十個部門聯合倡議在單位食堂、餐飲行業、居家生活中,全面推進“公筷公勺”;江蘇泰州3月9日出台全國首個《公勺公筷使用規範》地方標準,對公筷公勺的使用方法等進行規範;3月初,成都五部門聯合發出的公筷公勺行動倡議書,要求餐飲企業服務人員溫馨提醒引導用餐者使用“公筷公勺”。

相關報道


曾一度廣受關注的“分餐制”又逐漸隱退出廣州人的餐桌。記者連日走訪發現,這個曾經在“非典”時期被大力倡導的飲食新風尚,如今再遇推廣危機———廣州市內的中小型酒樓食肆,普遍沒有建立為客人分餐的意識。

中小酒樓

常常忘了配公筷
范女士和同事在東風東路某湘菜館聚餐,一桌共點了10個菜,上菜前她特地囑咐服務員要為每道 菜配公筷。但令范女士納悶的是,頭三道菜都如願配了公筷,但從第四道菜開始,又不見了公筷的影子。范女士惟有再次叮囑服務小姐,但在上最後一道菜時,服務小姐還是忘了配公筷。范女士認為,從服務員此舉大可窺見酒家對分餐制的態度。
根據全國餐飲業中根據中國飯店協會制訂的《餐飲業分餐制設施條件與服務規範》,餐飲企業營業面積超過300平方米、同時接待100人以上筵席的,必須嚴格實行分餐制;小於300平方米的餐飲企業也應積極採用分餐制的用餐方式。但據記者了解,真正能自覺做到分餐制的中小型酒樓並不多見。絕大多數的酒樓,只在客人的提醒下才專門為每道菜配上公勺公筷。過程中也有不少問題,例如:配備的公筷多數是質量較差的一次性木筷子,木屑掉入菜中,不大符合衛生原則等。

高級酒樓

分餐成本吃不消
記者在環市中路一家高級食府的包廂里看到,兩名服務小姐正馬不停蹄地為一桌12位客人分餐上菜。包廂里除了客人的大餐桌之外,還額外多了一張大桌子,用於疊放眾多小碗碟。一位服務小姐向記者解釋,根據分餐制的嚴格規定,她們在上菜前必須用相應的餐具為每位客人獨立分餐,由於客人點了10多個菜,因此單單這一頓就得用上100多個碗碟。另一位服務小姐則無奈地說,過去一個包廂配一位服務員已經綽綽有餘應付所有工作,如今即使兩人“雙手齊下”,還會手忙腳亂。客人不是嫌上菜太慢,就是覺得破壞了聚餐的氣氛。
酒家的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如果要實行徹底的分餐制,就必須增加服務員人數,大概要比多1倍。還要重新添置一批盤子、碗、筷子,尤其是碗和盤子,數量要達到的數倍,物品的損耗勢必也會增加,如果長期實行分餐制,那酒店的菜肴價格必須上調至少20%才能維持的利潤。如果按“一菜一公筷”的方法分餐,菜肴價格也得上漲5%至10%。

行內人士

公勺公筷易推廣
廣州市疾病控制中心食品衛生監測科有關負責人表示,廣州各主管部門對飲食部門的衛生要求都制定了工作指引,特別提出飲食服務行業應積極推行分餐制,然而在沒有硬性規定的情況下,對分餐制的推行和監管還是有難度的。
中國飯店協會副會長、廣州中國大酒店副總經理戴玉指出,雖然分餐制的概念在20年前就引入,但要普遍推行還需要時間。一方面,酒樓要主動樹立分餐意識,為客人配備公勺公筷,另一方面,客人也要對餐飲業的分餐制進行督促,主動要求分餐。
據了解,分餐制的形式主要有3種:廚師分餐、服務員分餐、就餐者自行分餐。餐飲業內人士認為,在這3種分餐形式中,廚師分餐、服務員分餐在具備經濟實力的大型餐廳較易推廣,但對廣大中小餐廳來說,這兩種(文/區健妍 吳芳 謝渝 鄭澤海)方式會增加餐具、人員等成本,推廣起來有一定困難。提供公筷公勺,是消費者和經營者都可以接受且切實可行的方式,應大力推廣。

政府倡議

上海向全體市民發出倡議書
2020年2月23日,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聯合向全體市民發布使用公筷公勺倡議書,同時推出一組“吃飯新風尚,健康好習慣”海報。
2020年2月24日,首批100家“上海市文明餐廳”承諾:做到根據用餐人數、菜品數量配備相應的公筷公勺,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或公勺,在有條件的餐廳為客人提供分餐分食制;倡導家庭聚餐“一菜一筷,一湯一勺”;養成使用公筷公勺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