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游神
中國民間宗教四處巡遊監察人間善惡的神
日游神又稱日游巡。在中國民間宗教信仰中,日游神是負責在白天四處巡遊,監察人間善惡的神,一開始,日游神被認為是四處遊盪的凶神,如果沖犯了日游神將會招來不幸。元朝王曄《桃花女》雜劇第三折:“今日伊出門之時,正與日游神相遇,雖不至死,也要帶傷上陣。”《玉曆至寶鈔》中,日游神作“日游巡”,作獄吏打扮,披散著頭髮,手持木牌,上寫“日巡”二字。
1、舊曆書所載凶神名。元代《授時歷》即有此名目。相傳以癸巳至戊申十六日在房內東西南北中五方,己酉至壬辰四十四日出遊。人宜避忌游神所在之方。見《協紀辨方書·義例·日游神》。
2、指奔走鑽營的人,含諷刺意。
2、《協紀辨方》卷三:“今按日游神載於《時憲書》,明代承元《授時歷》即有之,其前則莫可考矣。《歷例》曰:‘其義未明’……南方民俗又有所謂鶴神方者……暗與日游神相應。”按明陳繼儒《珍珠船》卷三云:“嘉佑中未有謁禁,士人多馳鶩請託。有一人號望火馬,又一人號日游神,言日奔競。”則宋時已有此稱。
3、史籍《宣室志》中對此有所記載:“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橋險窄光滑,有日游神、夜遊神日夜把守。橋下血河裡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面。惡人鬼魂墮入河中,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
中國民間傳說,人死後亡魂都要過奈河橋。奈河橋是人們良好心愿的象徵,旨在教化人們多做好事,行善積德,造福人類,行善自有神佛佑,作惡難過奈河橋。
凶神。元《授時歷》就有記載。從癸巳至戊申十六日,日游神分別在房屋內的東西南北中五方,己酉至壬辰四十四日,日游神出遊。人要避忌日游神之方。清《協經辨方書》中稱:日游神癸巳至丁酉日在房內北,戊戌已巳亥日在房內中,庚子辛丑壬寅日在房內南,癸卯日在房內西,甲辰至丁未日在房內東,戊申日又在中,己酉日出遊四十四日。游神所在之方,不宜安產室、掃舍宇、設訂帳。安產室、安床則不宜抵向日游神,出行則不宜犯鶴(噩)神。若沖犯了日游神,就會大難臨頭。元·王曄《桃花女》:“今日他出門之時,正與日游神相觸,便不至死,也要帶傷上車。”神像為一古代吏員打扮,小紗帽,白抱黑靴,長須虯髯,一手扶玉帶,一手持一卷簿。模樣倒不十分兇惡可怕。《玉曆至寶鈔》中,日游神作“日游巡”,作獄吏打扮,披散著頭髮,手持木牌,上寫“日巡”二字。
‘日游神’與夜遊神相反,日游神是在白天四處遊盪巡行的凶神,他們與夜遊神們日夜輪流值班,專門找人的麻煩,還經常向上司打小報告,活像一幫專門禍害百姓的“陰間小特務”。
早在上古時代,中國民間傳說就有日游神。
日游神
⊙二八神的名字也很奇怪。《山海經》卷六《海外南經》說明:二八神在羽民東。其為人小頰赤肩,盡十六人。”這裡用了乘法,二八一十六,是說日游神有十六個。郝懿行對此條箋疏道:“薛綜注《(文選)東京賦》云:‘野仲、游光,惡鬼也。兄弟八人,常在人間作怪害。’案野仲、游光二人,兄弟各八人正十六人,疑即此也。”也認為日游神是十六個,而且以惡鬼野仲、游光為首。
野仲和游光是漢代民間傳說的最厲害的兩個惡鬼,因為他倆太厲害了,人們反而用他們去鎮伏其他鬼魅,正所謂以惡制惡,以毒攻毒。
清·盧文弘《群術拾補》輯《風俗通逸文》稱:“夏至,著五彩,辟兵,題曰游光’,厲鬼知其名者。永樂中(漢順帝時),京師大疫,雲厲鬼字野仲、游光,……人情愁怖,復增題之。”當時人們用惡鬼野仲、游光之名,來辟兵(避免受兵器傷害)、辟瘟疫。也有人認為“二八神”是二、人”,“八”乃“人”之誤。
《淮南子·墜形訓》曰:“有神二人,連臂為帝候夜,在其西南方。”高誘注曰:“連臂大呼夜行。”是說日游神有兩位,臂膀是連在一起的,有點像連體怪胎,日巡行時大喊大叫。
但後世傳說的日游神已沒有這些特點,變成單個活動,而且行蹤詭秘,鬼鬼祟祟,完全是一副窺測人們隱私的“包打聽”角色。
明代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中,談到了當時北京民間有一種風俗,即在夜晚星光下,不能在院中放置洗濯的剩水,怕日游神巡日時用這些髒水飲馬,罪過就大了。由此看來,早在明代民間就已普遍對日游神有信仰了。
明·馮夢龍編《古今小說》記載:蜀郡益州有個秀才叫司馬貌,空有一身才學,到了五十歲,還不得出身,屈埋於眾人之中,心中怏怏不平。一天因為酒醉,寫了一首《怨詞》,其中有兩句是:“善士嘆沉埋,凶人得橫暴。我若作閻羅,世事皆更正。”吟哦數遍,將詩稿焚於燈下。不料,此事被日游神偵知,奏知玉帝。玉帝聞之大怒,要治他的罪。后聽太白金星勸告,讓司馬貌代理閻王半日。司馬貌果然不凡,半日時間,把四件大案皆判分得清清楚楚。玉帝見他能體現天地無私、果報不爽之意,就叫他轉世為司馬懿,將三分天下收拾歸一。在這裡,司馬懿有幸當了半日閻羅王,後轉世為出將為相的司馬懿,倒要“感謝”那個夜遊神了。人們對日游神是敬畏的。
日游神到了清代,形象已經與上古傳說有很大不同,不是“為人小頰赤肩”,而是高大無比。若是碰到他,常會倒霉。
清《醉茶志怪》中,記載了幾則日游神的傳說。茲錄一節。日游神,往往為人所遇。以予所聞者言之。一在邑東關外崇寧宮前,有王某夜行,見牆陰一物如袱,俯視乃巨靴,長約三尺許。舉頭則眉際復一靴,大亦相等。仰望一巨人,坐檐際,高約數丈,迭腿而坐。躊躇間,忽有一人提燈籠而來,巨人抬其足,其人若未之見,匆匆遂過。王亦欲隨之過,巨人乃以足擋之。相持數刻,始不見。歸家后,不數日而亡。殆衰氣所感,鬼神挪揄之也。又某宦窩河北客合,好樗蒲(古代一種遊戲,像後代的擲骰子)。正月間,訪友人賭戲,歸店時已三鼓,月色微明。至北關浮橋,見鈔關東有巨人坐屋上,高以丈計,其服制彷彿紗帽寬袍,氣象雄闊。某駭,幾不能步。視所提之燈,光小如豆,踟躇不前,俄而不見。某歸后亦無恙。
《醉茶志怪》所說日游神“紗帽寬袍,氣象雄闊”之形象,與民間流行的日游神神馬造像完全相同,只是神馬中的日游神一手握硃筆,一手持卷簿,身著黑袍。《醉茶志怪》所載形象當是受了神馬的影響。
日夜遊神,是日游神與夜遊神的合稱,又叫日夜遊巡,原是四處遊盪的凶神,後來則演變成東嶽大帝、閻羅王、城隍爺等陰間神明的部下,監督人間的善惡,故常被供奉於東嶽廟、城隍廟等。
中國民間傳說,世人若看見夜遊神,定乃不祥之兆。清朝李慶辰《醉茶志怪》中說,王某人在夜中,看見一個三丈高的巨人,巨人微笑告知:“我乃夜遊神也。”言畢消失,而王某數日後無病身亡。
千里眼,順風耳,金童,玉女,三十六雷將,電母(金光聖母),風婆婆,雲神,游奕靈官,翊聖真君,大力鬼王,七仙女,太白金星,赤腳大仙,木德星君,土德星君,恆娥,素娥,水德星君,火德星君,馬靈耀(華光天王),趙公明,九天玄女,溫瓊,九曜星,日游神,夜遊神,太陰星君,太陽星君,武曲星君,真武大帝,托塔天王(李靖),金吒,木叉(惠岸行者),哪吒,巨靈神,月老,左輔右弼,關聖帝君,太乙雷聲應化天尊王善王靈官,薩真人,紫陽真人(張伯端),文昌帝君,天聾,地啞。
夜遊神,又稱夜遊巡。是夜晚巡行之神,與日游神輪值,監督人間的善惡。《山海經》說:“有神人二八,連臂為帝司夜於野。”就是指傳說中的夜遊神。當時的夜遊神不只一人,而逐漸演變之下,變成只有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