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風情
東南亞風情
東南亞(Southeast Asi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才出現的一個新的地區名稱。
該地區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面積約45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6億。
說到東南亞的服飾顏色,只能用色彩繽紛來形容。或許是亞熱帶與熱帶氣候的影響,很多東南亞國家的人們喜歡一些鮮艷的色彩。
比如,馬來西亞人的服飾偏好紅色、橙色和其他一些鮮艷的顏色,他們認為黑色屬於消極之色。所以馬來的服飾給你的感覺總是快樂奔放的,處處顯示熱帶風情。去過馬來西亞的人都有生動的回憶。一隊隊身著五顏六色紗籠的馬來婦女宛如一束束春日怒放的鮮花,把馬來西亞小城打扮得活色生香。
而柬埔寨人有個古老而美好的穿戴的習慣,他們喜歡用五彩繽粉的服飾色彩來表示日子。星期一喜歡用嫩黃色,星期二愛用紫色,星期三樂於用綠色,星期四用灰色或淺藍色,星期五紅色,星期六是黑色,星期天是紅色。上述習慣穿戴方式,在宗教活動中特別盛行,因此被譽為“七彩星期”。
平民從前的服裝顏色富地方色彩,北越婦女喜好茶色,中部婦女偏愛紫色,南越婦女多著白色或前面 繡花,但目前幾乎沒有分別。
東南亞是一個具有多樣統一性的地域。大陸與島嶼並存,山地與平原同在的地理特點,亞熱帶與熱帶氣候逐漸過渡的自然條件,加上頻繁的民族遷徙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構成了多樣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服飾文化。
相較馬來西亞的其他服飾來說,“巴迪”(蠟染)可以說是其最具特色的服飾啦。男子穿的巴迪衣被譽為馬來西亞國服,“巴迪”設計優美,圖案繁多,款式別緻,有的編織手法相當細膩,“巴迪”為長袖上衣,圖案講究對稱,圖案花紋不對稱者不算真正的“巴迪”,“巴迪”有的是由蠟染布製成,有的則由絲綢作原料,質地不同,但大多寬而大,薄而涼爽。“巴迪”有長袖、短袖之分,出席晚宴者穿著長袖“巴迪”。傳統的馬來婦女服飾分上衣和紗籠(筒裙),衣寬如袍,袖長,衣身長過臂部,紗籠十分寬大,通常長達足踝。馬來婦女穿著傳統服裝時,頭上披著一條薄薄艷麗的紗巾,紗巾垂掛至肩膀或胸前。她們的服飾習俗忌諱袒胸露臂。馬來族服飾造型、設計特點具有濃厚的民族情調。
菲律賓有一種男士穿的上衣,名字叫做“巴隆”。“巴隆”樣子像敞領襯衫,白色,可以是長袖的,也可以是短袖的。兩邊腰際開點岔,腰部略窄,前面有兩個大口袋,胸前兩邊各有一條織出來的垂直白色花紋。這是一種菲律賓的禮服,可以穿著參加宴會,或者重要會議。
菲律賓女土們愛穿西式裙子,在會議和宴會上也有穿民族服裝的,叫做“馬隆”,樣子有點像印度的紗麗。“馬隆”是一條寬長的布,有十幾種穿法。在身上圍好以後,布的末端是否搭過肩頭,若搭過肩頭又如何搭法,可以變化出許多式樣來。
菲律賓還有一種叫菠蘿服的。這是菲律賓人用菠蘿葉製成的衣服。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在枝葉繁茂的菠蘿種植園裡,菠蘿葉喜獲豐收,菲律賓人用它製成一種透氣性好,不縮水又便於洗滌的布料,然後加工製作男襯衫、短衫和外衣以及檯布、門窗帘和餐巾等。但不是所有的菠蘿葉都能製作菠蘿服,只有在指定種植場栽培出的特殊品種——一種堅硬帶刺的菠蘿葉才能製作。菲律賓人在喜慶的日子裡,都愛穿菠蘿服。
一個民族的文化,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吸納外來文化和異族文化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必須的,只有這樣,她才顯得寬厚、豐滿。變革是必須的,但不是照搬而是完善自己,每一個民族文化的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脈承關係,都在這個定律中行進著。違背這個定律就會走向滅亡,就只有依賴於人,就會成為別人的附庸,對此在人類歷史上有證可考。以我為本,立足於構建民族文化發展的時代特徵,廣納外來文化的優秀成份,才使得本民族文化的特質更具個性,更具有活力,更加能豐富人類社會文明這個大框架。
“奧黛”(aodai)是越南最具傳統的民族服飾,多為絲綢製作,其最初的樣式借鑒了中國旗袍的特點,但又加入了越南人自己的民族特色。後來,包括法國設計師在內的不少服裝專家又對“奧黛”進行了修改。今天我們看到的“奧黛”,大概是在上世紀30年代時最終確定的。
很多人都覺得“奧黛”和中國的旗袍有些相像,但其實“奧黛”是融入了多種文化元素的一種服飾,它最能體現越南男子淳樸的性格,又能展示越南女孩子柔美的身材。
娘惹服飾,馬來西亞華人引以為傲的精緻與奢華。娘惹服飾是娘惹文化的另一個代表。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在馬來傳統服裝的基礎上,改成西洋風格的低胸襯肩,加上中國傳統的花邊修飾,就是娘惹服飾。娘惹服裝多為輕紗製作,典型的熱帶風格。其顏色,不僅有中國傳統的大紅粉紅,還有馬來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綠。服裝上點綴裝飾的圖案,則是中國傳統的花鳥魚蟲龍鳳呈祥。
印度尼西亞以其絢麗多彩的染織文化而為世所周知。尤其表現在服裝上,傳統文化與殖民地文化交織在一起,逾發顯得多姿多彩。本民族固有文化與100年前品頓族文化重疊交叉,完美的體現在一幅布料上。受中國文化影響,旗袍也出現在印尼。經過改編,印尼人將它吸收到當地的傳統服飾中。至今,印尼服飾在染織圖案和刺繡手法上,還能明顯看出其受中國文化之顯著影響。印尼的服飾文化,在本民族固有文化的基礎上,受地域性文化(如“品頓文化”)、伊斯蘭文化、中國文化,及西洋文化的錯綜交叉影響,在其眾多島嶼上遍地開花。今天,以多樣化民族文化為主旋律的印尼流行服飾,正以其獨特的設計,向國際化發展。印尼人將各種文化,成功的融入到本民族文化中,形成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這,或許也就是印尼時裝今日能立足於國際的緣故吧
緬甸人篤信佛教,參拜寺院寶塔必須脫鞋赤腳進入,表示對佛祖的尊敬。緬甸人視摸頭為一件不禮貌的事,因此不要隨便摸小孩子的頭。
越南是一個重視獨立與自主的國家,正致力於發展經濟。雖然目前仍然物質較為匱乏,但人與人之間還是以同志般的平等地位對待,即便是飯店的服務生,也要以禮相待,切不可擺出鄙視的態度,引起當地人的不滿。
泰國是個佛教盛行的國家,法律中有許多保障宗教的條文,故而不要對佛像不敬。由於僧侶必須嚴格遵守小乘佛教教義,絕對禁止接觸女性或被女性觸摸,所以女性遊客在公共場合應避免碰觸僧侶。
回教是馬來西亞的國教,在傍晚的回教徒祈禱時間內不要打擾他們。另外,用食指指人在馬來西亞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最好以拇指代替;觸摸小孩子的頭也是不禮貌的行為。
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10個東南亞國家集體驚艷亮相,無疑是世博園里一大看點。從金碧輝煌的宮殿式傳統建築、繽紛絢麗的民族服飾,到風情萬種的民族歌舞、獨具一格的生活方式,無不透露出濃濃的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獨特而神秘的風情。
東南亞館的建築風格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和自然、健康、休閑的特色。泰國館呈現給遊客一座古典泰式建築,從任何角度看都奪目的泰式尖塔。緬甸館亭颱風格和神廟建築,展示了緬甸建築藝術的魅力。柬埔寨館展示文明古國的瑰寶“吳哥古迹”,有吳哥寺廟的女神浮雕和大吳哥的南門樓,讓遊客領略其建築文化、歷史遺產及輝煌燦爛的文明。越南館波浪形的竹子外牆和用竹子搭成的宮殿,吸引遊人的眼球。東帝汶洛斯帕洛斯風格的屋頂、刻有雕像的木門,構成了與眾不同的城市風貌。
“泰國色彩”——泰國國家館。泰國傳統的服飾,鮮艷的妝容,優美的舞姿,泰式的大餐,無不讓遊客著迷。來自哈爾濱的吳先生說,泰國傳統舞蹈很美,不僅是服飾上的美,舞姿上也很美,用舞蹈的方式來講述故事,讓人感覺很神秘。馬來西亞有著名的雙峰塔也成為當地的旅遊勝地。
東南亞館的民族服飾只能用色彩繽紛來形容。馬來西亞館入口處,展現代表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和該國其他民族的服飾。印尼多個民族的服飾、風俗習慣也在展館中充分的體現。汶萊的年輕男女身著傳統的純手工馬來族結婚禮服,在長者帶領下進入婚典舞台,舉行一系列馬來族傳統祝福儀式。
東南亞館的亞熱帶風光景色旖旎。馬爾地夫是世界最美島國之一,也是人們心目中的浪漫天堂,盛產金槍魚、鯉魚、鮫魚、龍蝦、海參、石斑魚、鯊魚、貝殼、海龜和玳瑁等。馬爾地夫館布景和各式展品充滿島國風情,呈現陽光海域,館內多種海產品展現了當地發達的漁業資源。印尼館“海底世界”,展示海洋、沙灘、河流等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展現了千島之國的萬種風情。
東南亞館的民族歌舞表演多姿多彩。馬來西亞館由全國多個民族的文化元素構成的歌舞表演,在世博會期里每天都會表演兩常泰國館由中音木琴、洋琴、響板等傳統樂器合奏民俗音樂,民間舞蹈有北部指甲舞、東北部手網舞、中部祝福舞和南部扇舞。柬埔寨呈現民族音樂的一大特色——滑音表演,在亞洲廣場伴著曼妙舞姿上演。菲律賓有高山部落民族的古老曲調,也有棉蘭老島婚禮上的穆斯林舞蹈。
泰國
泰國人的飲食習慣與我國南方大同小異。主食以大米為主,輔以麵粉,東北部人多習慣吃糯米,飯後喜歡水果和甜食。泰國素以酸辣著名,且一般較肥膩,因此,能吃辣的人吃泰國菜是不用擔心的。菜肴上也沒有太多禁忌,只是在南部穆斯林地區都吃清真菜,與我國回族人一樣。泰國菜所用調料很豐富,有辣椒、蝦醬、魚露、醬油、醋等。泰國華人較多,在一些大城市和旅遊地區,都有華人開設的中餐廳,南北風味齊全。
到泰國旅遊,品嘗海鮮也是重要活動項目之一。泰國南部兩面是海,漁業十分發達,熱帶海鮮品種豐富,物美價廉,而且有些海鮮在我國是少見的。但是吃海鮮不能貪食,特別是吃烤蝦、烤魚和生魚片、生蚝時要特別小心,一定要用按泰人習慣配製的調料吃,吃海鮮最好能喝點酒、多吃點蒜,以防拉肚子。
地道的泰國菜具有獨特的風味,通常選用新鮮的食品原料,菜的味道以辛辣為主,但也有些菜與中國南方菜(如粵菜、潮州菜)的味道相似。主要菜肴有烹飪海鮮、野味、蔬菜和涼拌菜,多有辣味。因菜肴中有一種調料叫"香茅草",有股異味,一般人不能接受,若能吃習慣了,也會喜歡其獨特的味道。泰菜中有一道名菜,泰語叫"冬洋宮",中文意為、酸辣蝦湯",由鮮蝦加上香茅草、野茄子、辣椒、鮮蘑菇等調味品煮制而成,很具泰國菜特色。另一美味菜肴――咖喱海鮮也值得一嘗,如咖喱蝦、咖喱蟹等,其味與"冬洋宮"不同,每個人都能接受。此外,涼拌菜品種也很多,但它多為生冷盤餚,且有異味,初時可能不習慣,因此,在吃自助餐選擇涼拌菜時可先嘗后取食。
泰國小吃很多,且物美價廉,全國各地大同小異。較普遍的有蓋澆飯、各式包子、各種湯類、甜品等。其中,以中餐館的小吃最具特色,類似我國廣東、香港的早茶食品。泰國的燒烤食品別具風味,如烤魷魚香脆可口,越嚼越香;炸香蕉味道獨特,香蕉去皮后油炸成咖啡色軟條,吃時感到甜中帶酸。香竹糯米飯,芒果糯米飯更是芳香清甜,不可不嘗。此外還有烤牛肉片、烤雞胸肉、烤大蝦、烤雞翅,以及魚、香蕉干、芒果條、榴槤糕等水果、風味小吃等。
泰國人的飲料,一般為咖啡、涼開水或礦泉水,多數還要加冰塊,熱茶不多。因此到泰國旅行時,不習慣喝涼開水或冰水的遊客,可自帶茶葉、茶杯,用酒店準備的電熱水壺燒水沖茶,如旅館沒有,可請導遊設法解決。
到泰國品嘗新鮮水果也是樂事,並可以果代水,因泰國盛產水果,一年到頭供應的水果十分豐富,其價格比我國香港便宜。泰國較有名的四季水果有:榴槤、山竺、紅毛丹、荔枝、龍眼、芒果、菠蘿、木瓜等,其中榴槤、山竺、紅毛丹最有特色。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飲食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的飲食相比,口味更加濃重一些,喜歡放咖喱和辣椒。因為當地氣候炎熱潮濕,吃一些辛辣的食物,人體排汗會感到爽快些。由於信奉伊斯蘭教,所以馬來人不吸煙,不吃豬肉、自死物或動物血液。馬來人習慣用右手抓飯,進餐前必把手洗乾淨,用餐時十分衛生和禮節。
越南飲食
越南料理通常可以分為三個菜系。越南北部是越南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很多著名的菜肴(如越南河粉和越南粉卷)都源自北部地區。越南北部的菜肴更傳統並在對調料和原料的選擇上更嚴格。
越南南部菜肴在歷史上收到中國南方移民和法國殖民者的影響。越南南方人喜歡帶甜味的菜肴,作為一個更具多樣性的地區,越南南方菜使用更多種類的香草。
越南中部的飲食與南部和北部的相比差異明顯,越南中部料理使用更多的小配菜,也更具辣味。
外來的肉類,如蛇肉、軟殼龜(soft-shell turtle)肉,狗肉和羊肉多在飲酒時才使用,它們並不被視為日常菜肴。
鴨仔蛋,將孵了15至18天,快孵化成雛鴨的鴨蛋用開水煮熟,敲開蛋殼,加入鹽等調味,以小匙羹挖來吃。它通常與鮮鮮蔬菜如:越南香菜、食鹽、胡椒、青檸汁一起被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