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嘆

流民嘆

《流民嘆》是北宋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一首雜言詩。詩先描寫震災以及水災后,百姓無家可歸的景象。接著詩人用“堯湯水旱”“諱疾忌醫”等典故,認為賑濟災荒,救民於水火要未雨綢繆,表現了作者愛國憂民的情懷。

作品賞析


此首詩描寫地震災害以及震后洪水泛濫,百姓無家可歸的景象。全詩可分兩部分去解讀,首先詩人描寫了地震的慘狀,“有似巨鰲復戴三山游”,“傾牆摧棟壓老弱”,隨後又是洪水泛濫,“十戶八九生魚頭”,其慘烈之狀,觸目驚心。而逃難的百姓“累累襁負襄葉間,問舍無所耕無牛”。他們流離失所,無以為生。其次,詩人通過以上事情的描寫,轉入了關於賑濟災荒,救民水火的議論,高居廟堂之上的執政者,“風生群口方出奇”,但終究是老生常談,同時詩人也感慨自己“疏遠之謀未易陳”,職微言輕,無補於事。在此番議論中,詩人的看法是治國必須未雨綢繆,詩人引用“堯湯水旱”“諱疾忌醫”等典故,寓意其中,典重厚實。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考中進士,任汝州葉縣縣尉。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入京師。宋元祐二年(1087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神宗實錄》修成后,提拔為起居舍人。
杜甫陳師道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黃庭堅引鶴銘入草,雄強逸盪,境界一新”。
1105年5月24日,客死宜州(廣西宜山縣),追謚文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