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漁山

吳漁山

清代天主教中國籍神父、書畫家。名歷或啟歷,號墨井道人。教名西滿·沙勿略。江蘇常熟人。遺有《墨井詩鈔》、《三巴集》及《墨井題跋》各 1卷。天主教士李問漁編有《墨井集》5卷,兼收其傳記、詩鈔、題跋及口鐸(言行錄)等。

簡介


吳漁山
(1631~1718)
吳歷,字漁山,自號墨井道人,足清朝初年“四王,吳、惲”六人畫家之一。明崇禎五年(1632年)生於江蘇常熟城內。常熟城是孔子的門生言子的故鄉。虞山麓有言子墓,城內有子游巷,內有言公井,據說井水墨黑。吳漁山世代居住在近側,故他自號墨井道人。他晚年長期居住在上海城內敬一堂(老天主堂),頗得上海官吏士紳的尊敬,加上他精於山水畫,故同治縣誌在“游寓”卷中把他列入。民國上海縣誌卷二“冢墓”中也記錄了吳漁山的墓地。由於吳漁山後半生信奉天主教,並擔任神職,清雍正以後又嚴禁天主教,故他死後,各種史籍筆記很少談及他的生平。巳故陳垣教授查閱八十種資料,依據吳所繪畫卷上的題跋,對他的生平作了考證。現將吳漁山與上海有關的一些史料記錄於後,以饗讀者。

少年學畫


吳漁山年少時學畫於王鑒王時敏,而且對詩詞亦頗有研究,他的書法喜學蘇東坡。相傳有—次他去游吳興,擬拜會太守吳綺。路過一寺廟,看到有一幅蘇東坡的醉翁亭記真跡,他大喜過望,買了筆墨,當即臨描,一連三日不知疲倦。事完之後,也不去拜見太守了,十分高興地回去了。他學畫更是勤奮,王時敏見他聰穎又肯鑽研,便把自己收藏的宋元名家的真跡讓他臨摹。吳漁山日夜反覆描繪,領會了各家的手法和特長,縮成小本,因此,他的名聲在當時就已鵲起。同治上海縣誌上稱:“鑒賞家謂黃子久倪元鎮董文敏諸家,墨井可以兼之。”吳在年輕時,與興福寺默容和尚十分投機。康熙五年(1666年),他在興福寺內住丁兩個月,繪了十幅畫集成一冊贈與默容和尚。時人徐增跋云:“漁山性好畫,胸中既藏萬卷,每到山清水秀處,則累月忘返。茲為默公寫此冊,每幅仿古一人,無不得其神髓。夫古人止擅一人之長,而漁山則兼眾人而有之……”可見他年僅卅余歲,已經名噪一時。

傳教工作


吳漁山經常遊歷名山秀水.為作畫汲取素材。康熙十五年(1676年)到過嘉定的婁塘,與比籍教士魯日滿交往甚密,曾為他吟詩作畫。這一年他又來到上海,同敬一堂內的西教士柏應理相識。五年後,吳漁山母亡妻喪,二子已成年。遂隨柏應理到澳門修道,這時年已五十。他的《三巴集》中有不少詩描述了這段時期的生活。1688年晉陞司鐸,從此開始傳教工作。康熙二十九年他回到上海,住城內敬一堂,往來於浦東浦西、嘉定之間,從事教務活動。直到康熙五十七年他去世時,基本上是常駐城內敬一堂。這段時期,他留下了不少詩篇,使我們得以了解上海第一座天主堂的情況。
在六十吟中,他寫道:“我今桐蔭北窗下,茶香感誦蓼莪篇。”當時敬一堂旁神父住宅周圍,種了不少梧桐樹,梧桐路的名稱就是從此而得的,當時園中有觀星台、石筍、日晷、舊沙漏、千里鏡自鳴鐘各種天文及計時儀器,吳漁山均有詩篇描寫。如石庭日晷詩中有:“愛此日晷鑿地成,樓前測驗便且明;石庭俯視球影午,廚下飯香鍾自鳴。”在舊沙漏詩中,他寫道:“金沙映玻口,漏盡還知否?無關舊與新.所願應鐘走!一倒去一時,歲月能幾有?”寫出了沙漏與自嗚鐘的應用。吳漁山晚年作畫不多,而且他為人清高,不趨炎附勢不為金錢所動,所以作品愈覺名貴。他後期的詩,收入《三餘集》中,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珍藏原稿。

病逝


摩熙五十七年(1718年)吳漁山病逝於上海享年87歲。葬在大南門外陸家浜南岸的教士墓地,俗稱聖墓堂。這塊墓地原來是楊氏別業,由徐光啟的孫女潘徐氏代為購得,作為教士的墓地,是上海第一座外國墳山。首先葬入的是敬一堂的創建人潘國光,以後的教堂主持人都葬於此,直至民國初年葬滿,才另闢墓地。

文物保護


吳漁山死後不多幾年,雍正皇帝下令禁傳天主教,教堂與墓地均沒籍入官。他的墳也湮沒於荒草之中。鴉片戰爭后,法國領事索還教產,聖墓堂因碑石尚在,於1847年11月交還教會。上海文人徐紫珊藏有吳漁山小像一幀,是康熙二十年楊西亭所作,徐在上面作跋記述碑文如下:“公諱歷,聖名西滿,常熟縣人。康熙二十一年入耶穌教會。二十七年登鋒德,行教上海,疾卒於聖瑪弟亞瞻禮日.壽八十有七。康熙戊戌季夏,同會修士孟由義立碑。”民國上海縣誌在冢墓條下列有“清常熟諸生吳歷墓”,其下小注即徐紫珊所記銘文。解放后,吳漁山的墓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1960年,因建設需要,聖墓堂西教士的墳墓遷至漕寶路五號橋堍。吳漁山的墓則加以修葺保留。當時墓地上尚有明代雲彩石柱四根,雙龍搶珠石條二塊,荷花欄桿石二塊,石獅一頭,以及兩塊全龍刻石等。1962年南市區人民委員會根據市人委公布的清單,把吳歷墓列為甲級文物。文革期間全部被毀。1972年,因人防工程施工,發現原小教堂的講壇下面,有一口35厘米見方的井,用耐火磚砌成.內中填的都是木屑。當時挖掘至l.5米深,仍未見底,裡面是否藏有西洋教士離開時埋的文物,至今還是個迷。
要說明的是,上文所述吳漁山入耶穌教會,那是清代的翻譯語言,按現在的說法應是:入天主教的耶穌會,不應誤會作入基督教。另外,民國上海縣誌稱他為常熟諸生,也是不妥的。吳漁山出身常熟書香門第,能詩善畫,曾拜明末文人陳瑚為師,但是在順治、康熙年間的生員名單中,沒有吳歷的名字。所以,能不能稱諸生,是一個可以商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