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針療法

針刺療法

浮針療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針等針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圍皮下淺筋膜進行掃散等針刺活動的針刺療法,是傳統針灸學和現代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是在繼承和發揚古代針灸學術思想、寶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尤其是現代針刺研究的成果,具有適應症廣、療效快捷確切、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無副作用等優點,對臨床各科,特別是疼痛的治療有著較為廣泛的作用。

簡介


浮針療法
浮針療法
近研究:傳統針刺淺筋膜中的主要組織:皮下疏鬆結締組織。浮針療法不像傳統針刺一樣深入多層組織,僅僅作用在淺筋膜,力專效宏。浮針療法僅僅刺激非病變部位的淺表皮下組織,所以非常安全,比傳統針灸、推拿還要安全。
浮針療刺激皮疏鬆締組織積傳統針刺-倍,療效提:()適症,效,需針刺穴(針)減;()針,傳統針灸需-穴;()治療縮短,般慢病-即,傳統針灸療程需-。

適應症


適症,般,針灸適症,浮針療勝,臨床:中醫內科的適應症,浮針療法常有很好的療效。具體來說,大體如下:慢性頭痛、頸椎病、肩周炎網球肘腱鞘炎、腕管綜合症、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肌勞損膝關節炎、踝關節陳舊性損傷、股骨頭壞死、強直性脊柱炎膽囊炎膽石症、慢性胃痛(慢性胃炎胃潰瘍)、泌尿道結石、慢性附件炎宮頸炎、痛經、頑固性面癱等等。

概論


浮針療法(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針等針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圍皮下淺筋膜進行掃散等針刺活動的針刺療法(NeedIingtherapy)。浮針療法在英文中曾被稱為FloatingAcupuncture、Fu'sAcupuncture,FuNeedling、FloatingNeedling,現在多用Fu'sSubcutaneousNeedling(以下簡稱FSN)一詞,所用針具(一次性浮針器具,國家發明專利號,(97114318·8,公開號,CNl186653A)稱為NNeedle。
浮針療法具有適應症廣、療效快捷確切、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無副作用等優點。適用於臨床各科,特別是疼痛的治療,有著較為廣泛的作用。

開拓


第一階段:主要治療四肢部的軟組織傷痛。
第二階段:治療頸肩腰背疼痛
第三階段:治療內臟痛
第四階段:治療頭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

操作特點


浮針療法與目前針灸臨床常用的療法比較,在操作方法上不同,有其特點
(1)針尖必須由遠及近的直對患肌
(2)針體在做扇形掃散
(3)掃散動作做到大幅度、平穩有節律、不要忽上忽下、忽快忽慢、要圓中帶方、方中帶圓、
(4)留針時間長
(5)在操作時,必須聚精會神,心無旁騖。

療效特點


(1)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時對感覺麻木、脹滿等感覺異常的病症也有較好的療效
(2)取效快捷,其療效有可重複性。
(3)留針時能保持這種療效,留針達到一定的時間,起針后療效也能維持;
(4)安全無副作用,不但沒有藥物治療的毒副作用,甚至因為是針體僅在皮下疏鬆結締組織的原 因,傳統針灸引起的斷針、彎針、滯針現象不復存在,暈針現象也比傳統針刺療法更少發生。
(5)對軟組織傷痛等疾病,有較好的遠期療效;但對惡性腫瘤引起的疼痛 (副癌綜合症),遠期療效不是很理想,然而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止痛萬法;
(6)因為留針期間病人可以自由活動,可以回家,不需要象傳統針灸療法那樣在治療床或椅上留針,所以治療場所的空間利用率較高;
(7)費用低,因為採用浮針療法治療次數較少,雖然一次的治療費用耍比傳統針灸療法多,但總體上要節省費用。
(8)因為操作時間短,浮針療法的操作對室內的溫度要求較低,在寒冷的天氣里比傳統針灸有優勢。

針刺前準備


選擇體位
如體位選擇不當,在施術過程中病人緊張,醫生進針、行針不便,給病人造成痛苦。因此,治療時必須根據治療所選進針點的具體部位,選擇適當的體位,便病人放鬆,同時便於施術操作。臨床上常用的體位,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仰卧位,適宜於取頭、面、胸、腹部進針點和上下肢部分進針點。
(2)側卧位:適宜於在身體側面和上下肢部分部位治療。
(3)俯卧位:適宜於在頭、項、脊背、腰臀部和下肢背側及上肢的一部分進針。
(4)俯伏坐位:適宜於後枕部、上頸部的進針點的操作。
(5)端坐位適宜頸肩部、上背部、上肢部的進針點,對初診、精神緊張或年老、體弱、病重的患者,應盡量採取卧位。
(6)坐位適宜膝關節和下肢部分部位的進針點操作。
明確病痛點
病痛點在軟組織傷痛的臨床上,指的是筋膜扳擊點(myofascialtriggerpointMTrP)不僅僅是病痛的所在,多數情況下也是病痛的原因。這方面的問題常常為醫生們忽視,他們更多地關注影象學的資料,而不去自己地檢查病人。比如,頸腰椎間盤突出症,人們往往以為突出的椎間盤是罪魁禍首,其實,·很多時候這種認識都欠缺思考。有大量的資料表明,MTrP是頸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直接原因。明確MTrP所在是浮針療法不可或缺的重要萬面。初學者要用心體會,認真把握規律。
確定進針點
進針點的選擇關係到迸針順利與否,關係到療效的好壞。在選擇進針點的過程中,要明確以下五點原則:
(1)小範圍、少患肌進針點宜近,大範圍、多患肌的宜遠。
(2)多數情況下,選擇在患肌周邊,上、下、左、右或斜取皆可。
(3)避開皮膚上的斑痕、結節、破損、凹陷、突起等處,也就是說進針點與患肌之間不能有這些異常之物,但皮膚顏色的變化不包括在這些異常之物之列。
(4)有遠到近尤其是對區域內多個患肌進針點的選擇要由遠到近,而不是相反。
(5),盡量避開淺表血管,以免針刺時出血
針刺前必須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進針部位的消毒、醫者手指的消毒及進針器前端消毒。
(1)進針部位消毒在需要針刺的部位,用75%酒精棉球拭搽即可。在拭搽時應由進針點的中心向四周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後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當進針點消毒后,切忌接觸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2)醫者手指消毒術前,醫者應先將雙手刷洗乾淨,·待干后再用75%棉球擦拭即可。
(3)進針器前端消毒不用時可將進針器前端浸泡在新潔爾滅或者碘伏中消毒,使用時取出晾乾即可。有條件醫院可以用等離子滅菌鍋。

針刺操作


進針運針
操作分四步進行:進針,退針、運針、掃散。
第一步進針時局部皮膚要鬆緊適度。
臨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挾持針柄,狀如斜持毛筆。初學者可以用左手拇指、食指挾持輔助針身,採用類似毫針刺法申的挾持迸針法。熟練者可以直接斜刺入皮。進針發力時針尖擱置於皮膚上,不要離開皮膚。迸針時針體與皮膚呈15一25°角刺入,用力耍適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略達肌層即可,然後鬆開左手,右手輕輕提拉,便針身離開肌層,退於皮下,再放倒針身,做好運針準備。何若愚"針入貴速,既入徐進,出針貴緩,急則多傷"。運針是指針入皮下後到針刺完畢之間的一段操作過程。運針時,單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進。推進時稍稍提起,使針尖勿深入。運針時可見皮膚呈線狀隆起。在整個運針過程申,右手感覺鬆軟易進,病人沒有酸脹麻等感覺,不然就是針刺太深或太淺。運針深度一般一軟套管全部埋入皮下為度。1.掃散動作掃散動作:用右手拇指內側指甲緣和中指夾持芯座,食指和無名指分居中指左右兩邊。:以拇指尖固定在皮膚上為支點,食指和無名指一前一後作蹺蹺板樣扇形掃散。掃散動作是浮針療法區別於以往所有療法的重要特色。對臨床療效有著顯而易見的影響。操作時以右手中指抵住患者皮膚,使針座微微脫離皮膚,醫者稍稍平抬浮針,使埋藏於皮下的針體微微隆起皮膚。操作時耍柔和,有節律,操作時間和次數視病痛的情況而定。也就是說,如果疼痛已經消失或不再減輕,則停止作此動作。掃散是浮針療法的核心,每一個動作都必須用心去完成;另外一手一定要密切配合,使進針點和病痛處之間的範圍內完全放鬆;掃散時間一般為2分鐘,次數為200次左右。如果掃散后,疼痛依舊存在,可再選更靠近病痛點的迸針點,重新進針。退針:掃散完畢,抽出針芯棄之安全處,務必放於人不易觸摸的地方,防止刺傷。然後把膠布貼附於針座,以固定留於皮下的軟套管。在進針點處,用一個小干棉球蓋住針孔,再用膠布貼附,以防感染。
針刺方向
浮針療法對針刺的方向要求較為嚴格。針尖必須由遠而近地直對病痛部位,偏差後效果不佳,如果由近而遠地反方向對著病灶,效果更不理想。
留針出針
留針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治療效果。因為,臨床上常常發現運針完畢疼痛即減或消失,也就是說,浮針療法有較好的即刻療效,但若隨即起針,病痛會復作。留針可維持即刻療效。在留針時多用膠布貼敷,把軟套管的針座固定於皮膚表面即可,為安全起見,迸針點處可用消毒干棉球復蓋一薄層後用膠布貼敷。有人對針座放置於皮膚上反應過敏,可以在其間鋪置薄層棉墊。留針時間的長短還要根據天氣情況、病人的反應和病情的性質決定。若氣候炎熱,易出汗,或病人因為膠布過敏等因素造成針孔口或局部皮膚瘩癢,時間不宜過長。若氣候涼爽,不易出汗,病人沒有反映不適感,時間可長一些。
醫囑
a.留針期間勿打濕針刺局部,防止感染;
b.不要劇烈運動;
c.局部有異常感覺時,不要緊張,大多為膠布過敏所致,醫生可用其他類型的物件固定,如邦迪止血貼等;
d.若因為針體移動,引起局部刺痛·旁邊沒有醫生,可自行起針;
e.告訴病人起針時可能出血。

常見併發症


針體僅入皮下,沒有較長時間的酸脹麻等感覺,只是在透皮時很短時間的刺痛,所以浮針療法比傳統針刺療法更為安全,一般不會出現滯針、彎針、斷針等異常情況。但如果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針刺手法不當,或對人體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也會出現一些不利於治療的情況,常見者有皮下出血及暈針。
一、皮下出血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以自行消退,只要告知病人,消除其顧慮情緒及恐懼心理即可,不必立即起針。若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而影響到功能活動時,可先起針,作冷敷止血,24'小時后,再作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使局部淤血消散吸收。有人認為,針刺引起的皮下瘀血,不一定待24小時后才熱敷,在1小時后即可熱敷或按摩,這種提法可供參考。
二、暈針
暈針是在針刺過程申病人發生暈撅現象。暈針時,患者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噁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發冷,血壓下降,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相比傳統針灸,浮針療法的臨床更少發生暈針。但也可發生於個別敏感者,以青年女性較多見,尤其是在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飢餓等情況下容易發生。對於暈針應著重預防。

注意事項


1.患者在過於飢餓、疲勞、精神緊張時,不宜立即針刺。
2.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針刺。
3.皮膚有感染、潰瘍、疤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4.浮針療法留針時間長,還要根據天氣情況、患者的反應和病情的性質決定。若氣候炎熱、易出汗或者因為膠布過敏等因素造成針口或局部皮膚瘙癢,時間不宜過長;若氣候涼爽不易出汗、患者沒有反應出不適感,時間可長些。
5.留針期間,應注意針口密封和針體固定,囑患者避免劇烈活動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進入機體引起感染。
6.當肢體浮腫時,效果不佳,改用它法治療。例如,系統性紅班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大量的激素導致水腫,在這種情況下,浮針療法鎮痛效果差。
7.對軟組織傷痛,如果浮針療法治療后只有近期效果,病情反覆發作,要考慮免疫系統疾病所致。
8.沒有明確痛點的位置性疼痛(只有關節處於某一位置時,疼痛才顯現出來)效果往往不佳。
9.浮針五不治一不治全身浮腫二不治局部紅熱腫大三不治近期使用外治法如重力推拿拔火罐按摩乳紅花油膏藥四不治局部封閉沒多久五不治時有時無摸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