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盲人的結果 展開

盲人

盲人

盲人是指視覺有障礙的人。視障人士主要分為兩類,一為失明或稱全失明(即盲人),二為弱視(低於正常視力60%)。

在香港而言,一般在書面上都會使用較為尊重的說法,稱之為視障人士或失明人士。相對於視障人士來說,視覺無礙的人則叫做明眼人、開眼人、健視人

盲人是指視覺有障礙的人,視障人士主要分為兩類,分為全盲和半盲。全盲即(即眼球萎縮或鈣化),對光失去反應。二為弱視(低於正常視力60%),盲人的活動會因視覺障礙受到限制。

在香港而言,一般在書面上都會使用較為尊重的說法,稱之為視障人士或失明人士。相對於視障人士來說,視覺無礙的人則叫做明眼人、開眼人、健視人。

簡介


定義

盲人就是視神經或眼睛患有疾病或受到意外傷害而導致雙目失明或單目失明的人,有先天盲人與後天盲人之分;盲人也有“看”的功能。

病理

盲人在學習
盲人在學習
對於先天性的盲人,由於他根本就沒有經歷過任何對顏色的體驗,所以對他來說沒有任何顏色的概念,也不存在“看到”,因為他也沒有任何看的體驗。至於他腦里視覺部分(如果還有的話)的某種個人的體驗(例如神經刺激),那和正常人的視覺體驗(概念)是不同的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對他來說不存在“看到”顏色,甚至不存在“看到”。
對於後天性的盲人,那由於他有過對顏色的體驗,當然有顏色的概念。儘管他不能“看到”(指從通常的視覺途徑得到視覺信息),但只要他腦里視覺部分還正常,那某種刺激下他會有顏色的感覺。一般來說由於從通常的視覺途徑得不到視覺信息,有點類似沒有接受到任何光線,那他的視感覺就有點象在黑暗裡一樣——“看到”(感覺到)黑色。但如果他腦里視覺部分(如果沒損壞的話)受到某種刺激,使他有了視覺感,那他會有某種顏色感——“看到”(感覺到)顏色。
因此,“盲人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這種說法,在科學上並不完全合適,只能說那是人們一種善良的同情心理的說法。
著名盲人有:國際著名盲人歌手“雷·查爾斯”,我國民間藝術家阿炳(二泉映月作者),美國作家蘿拉、海倫·凱勒等。

盲人空間


盲人的夢

盲人
盲人
先天失明的人,本來就不存在對視覺的認識,平時他們就沒有視覺的概念。所以在夢境中,也是沒有視覺信息的,只有別的感知信息。另外,後天失明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視覺認知事物能力的下降,夢境中視覺信息會越來越少,直至和先天失明者一樣。先天性盲人同樣有著屬於他們的夢。不過,由於夢境中的信息材料源於感官的採集和學習,因此他們的夢也就跟他們的世界一樣是靜默的、全無色彩,事物形態更加支離破碎的。

盲人職業

我知道的有盲人按摩、調音律、心理諮詢、中醫、翻譯、點鈔員、彈撥樂器演奏(音樂家)、作家、律師、外交官和話務員等等。有些職業國內盲人還沒有去做。

盲人體育

社會體育的組成部分。對視力喪失以至全無光感者進行的身體鍛煉活動。目的是提高機體的靈活性,觸覺的靈敏感,發展聽覺以補償視覺的缺陷,提高定向、平衡能力和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活動前要讓運動員熟悉運動場地。活動中結合採用輔助設備器材,以聲音和觸覺為導向是主要特點。盲人體育活動有盲人門球、盲人柔道、盲人排球、盲人棒球…………

盲人日


歷史

1984年,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召開的世界盲人聯盟成立大會上,確定每年的10月15日為“國際盲人節”,這使盲人在國際上第一次有了統一的組織和自己的節日。在這以前,盲人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些歐洲國家的盲人們經常在秋天舉行文藝活動,並把這項活動的記念日稱為“白手杖節”。
1989年9月18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在每年的國際盲人節時,由省(市)盲人協會出面,業務部門協助,結合當地情況,舉行適當的慶祝活動,以活躍盲人的生活,體現國家和社會對盲人的關懷。
我國每年會出現新盲人大約45萬,低視力135萬,即約每分鐘就會出現1個盲人,3個低視力患者。如果不採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我國視力殘疾人數即將達到5000餘萬。
世界盲人聯盟(WORLD BLIND UNION)是一個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成立於1984年,前身是國際盲人聯合會和世界盲人福利會,現有會員國140多個(截至2013年)。該會的宗旨是以使全世界的盲人以平等的機會和權利參與社會生活。世界盲人聯盟總部設在巴黎。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是該組織的創始組織之一。世界盲人聯盟在聯合國各有關組織中具有諮詢地位,自成立以來在防盲、促進各國制定保障盲人合法權益的法律和政策,加強盲人自立精神、開發盲人潛力和促進國際間交流與合作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首屆觸摸展

用觸覺體驗,用嗅覺感知,這是身處黑暗的盲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不耗巨資卻能展出大到天體小到微生物等世界萬千,這就是昨日在和平文化宮舉辦的“觸摸世界,擁抱未來”盲人觸摸展。在這個全國首創的公益展中,近百位盲人通過“觸摸”這種別樣的方式,打開“眼界”,感受世界。
記者看到,這個“可觸摸”的博物館分為動物、植物、細胞與微生物、氣味圖書館、人體結構、天文地理及人文社科等8個展區,其中如木板材料、各種花瓶、動植物標本等許多對於健全人來說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這裡陳列的展品。視障人士先憑觸覺、感知物品的大小、形狀等,在心裡構建起對展品的初步輪廓,志願者再配合深入淺出的講解,從而幫助視障人士充分地認識展品,通過這個平台幫助他們拓展對於世界的認知。保加利亞玫瑰、巧克力曲奇……“氣味圖書館”展區擺放的各種瓶瓶罐罐,更是打開了“嗅覺”這一盲人感知世界的另一扇窗口,展示了許多平時較少接觸的新鮮事物。
“其實盲人博物館在國外並不稀奇,瑞典、希臘等很多國家都有,但目前在中國還是第一次。”開展第一天,天津市盲人協會便組織了各區縣盲人集體體驗。會長許躍告訴記者,大家來之前就充滿了期待,看完后更是收穫不少,“我是視網膜脫落致殘,通過展覽中眼球結構的講解,我想很多盲人朋友也和我一樣終於弄明白自己致殘的原因和具體部位了,剛才我還試著將這些模型一層一層拼起來。”
盲人博物館活動將在和平文化宮持續,地址在和平區吳家窯二號路42號(同安道門),大家都可以免費參觀。

國際盲人日

國際盲人節為每年的10月15日,由世界盲人聯盟(THE WORLD BLIND UNION)於1984年設立。世界盲人聯盟是一個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其前身是國際盲人聯合會和世界盲人福利會,現有會員國72個。這一聯盟以使全世界的盲人以平等的機會和權利參與社會生活為宗旨,在防盲、促進各國制定保障盲人合法權益的法律和政策,加強盲人自立精神、開發盲人潛力和促進國際間交流與合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視力殘疾狀況

我國曾在上世紀80年代進行過視力殘疾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視力殘疾患者近1300萬,其中盲約550萬,低視力約750萬。14歲以下兒童盲及低視力的主要病因為先天性遺傳性眼病,如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小眼球小角膜、視網膜色素變性、白化病、視神經萎縮等。60歲以上老年人盲或低視力的主要病因為白內障。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有盲人4000萬到4500萬,低視力是盲人的3倍,約1.4億人,其中75%即1億多患者可以通過手術及屈光矯正得以恢復或提高視力,尚有25%的低視力患者需要低視力保健,如需配戴助視器及視覺康復儀等。

就業新路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突出標誌,就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平均生活水準有較大幅度的明顯提高(一般認為人均年收入應達到三千美元)。這對佔全國人口將近二十分之一的廣大殘疾群眾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面對這一宏偉的目標、面對這條艱難但前程似錦的道路,廣大殘疾群眾應該怎麼辦?是消極面對、無所事事,還是振作精神、發憤圖強?我以為我們應當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加快跟進的步伐,不拖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後腿。
我國有八百七十七萬盲人同胞,其中絕大多數身居廣大的農村地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殘疾人事業和盲人按摩事業的長足發展,盲人按摩已成為城鎮盲人就業的主要渠道,各地都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盲人醫療按摩工作者和盲人保健按摩人員。到目前為止,從事醫療服務的盲人按摩醫生已達兩萬多人;從事保健按摩服務的盲人也已達到四萬多人。“十五計劃”之後,這兩類盲人按摩工作人員的總數將有望超過十萬人。從事醫療或保健按摩工作,的確是盲人就業的最佳渠道之一。
絕大多數從業於推拿醫療和保健按摩服務的盲人,他們的經濟狀況和生活質量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令其他類別的殘疾群體刮目相看。據不完全統計,一個盲人按摩工作者月收入達到千元左右是司空見慣的事;技術好的、或在大城市和廣東、深圳一帶從事按摩、推拿服務的盲人按摩醫生,月薪在兩千五或三千元以上的也比比皆是。這些盲人佼佼者已經率先達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活和收入標準。
儘管盲人按摩工作給盲人就業帶來了亮麗的一面,但從全國盲人的總數來看,它畢竟是盲人中為數很少的一小部分。還有相當多的盲人群眾、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的盲人,他們仍然在就業方面蒙受巨大的壓力、遇到種種的困擾。怎樣才能充分調動各類文化層次、各種身體狀況和生活在各個不同地域的盲人的工作熱情和就業積極性,怎樣才能有效地挖掘各類盲人的特長和潛力,滿足廣大盲人群眾的就業需求呢?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分析和探討今後如何因人因地進一步拓寬盲人就業渠道的問題。

一個層面

首先,我想談談盲人就業的第一個層面,即知識技能型就業:
繼盲人按摩推拿之後,近幾年來又有一個極具有發展潛力的就業形式,跨入了盲人知識技能型就業的行列,這就是盲人鋼琴調律。事實上,鋼琴調律本身作為盲人從事的一種就業形式,已經具有了悠久的歷史。拿福建省的福州市來說,早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就有一位名叫劉天川的盲人被當時英國教會辦的盲人學校專程送往英國學習鋼琴調律和鋼琴維修技術。回國后,他又在福州帶出了好幾位盲人鋼琴調律師。李伯林、陳忠良、劉濤等都是劉天川先生帶出的高徒。這些盲人鋼琴調律師在上世紀中葉和六七十年代在福州的鋼琴調律市場都享有盛譽,連那些明眼的調律師在業務和水平上與這些盲人相比也自感不及。
後來,盲人從事的鋼琴調律這一就業市場的確有些萎縮,這方面的盲人從業人員也越來越少。上世紀末,在北京盲校李任偉老師的積極倡導和組織下,在北京盲校領導和各有關方面的熱情支持和協助下,盲人鋼琴調律大專班宣告成立。幾年來,北京盲校鋼琴調律班所培養出來的盲人調律師百分之百就業,對許多用人單位來說甚至是供不應求。部分盲人調律師才剛剛工作幾年,就因他們的出色工作和精湛技術,獲得了鋼琴調律專業的中、高級職稱。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鋼琴進入了普通百姓的家庭。我們可以預期,未來的盲人鋼琴調律市場必將充滿著勃勃的生機。
技能型職業
除以上談到的兩類人們比較熟悉的、可操作性較強的盲人知識技能型就業渠道外,這裡再談三種有成功事例的盲人知識技能型職業。這三種知識技能型職業當然不是大多數盲人所能涉足的,但不妨談一談,對盲人增強自信心,了解自身的潛力,會有較大的幫助。
計算機軟體開發
其中一種就是計算機軟體開發。這一職業需有較高的個人智商,當然更需要具備紮實的知識功底。在這方面獲得成功的較典型盲人有以下幾位:上海的朱雙六,他最早設計和開發了盲文輸入法軟體,使盲人可以直接採用盲文點位輸入的方法在計算機上進行漢字的輸入操作;廣東的王永德,一九九七年四月開始接觸電腦,十月份便開發出盲用DOS系統資料庫,1999年末又成功設計和開發出電腦Windows系統的“永德讀屏語音軟體”,為廣大盲人應用電腦進行資料庫操作、編輯文章、收發電郵和上網瀏覽開闢了無障礙通途;湖南的王志淵,通過計算機鑽研,成功地設計和開發出另一種盲用資料庫操作系統和一套盲人按摩管理軟體;安徽的汪世龍,半路失明后毫不氣餒,精心研究漢字電腦輸入技術,成功開發出了“方圓歸類象形碼(龍馬漢字輸入技術)”,並獲得了國家專利。我們相信,這方面的人才今後還會不斷脫穎而出,成為盲人知識技能型就業方面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翻譯
另一種是中、英文翻譯。有不少素質較高的盲人參加了美國海德里盲人學校中國福州分校的免費英語函授學習。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盲人學員通過英語學習,大大提高了自身的英語文化素質和水平,並且開始在英文翻譯方面初露鋒芒。他們有的將國外雜誌上的科技信息譯成中文,在國內的報刊、雜誌上發表,從而獲取稿酬。當然,這要成為一種有穩定收入、能夠養家糊口的職業還有較大的差距。分校的上海學員陳夏炯卻在運用所學的英文知識方面,闖出了一條就業的新路子,的確給人以新的啟迪。數月前,陳夏炯從網上了解到上海的一家翻譯公司想招聘文字翻譯人員,他便大膽地通過E-mail聯繫應聘。通過幾件英文信函的試翻譯,用人單位十分滿意,當即決定錄用陳夏炯為公司的筆譯員。陳夏炯每天只需在家中上班,通過網路收取公司發過來的中、英文信函,然後翻譯好再通過E- mail發送回公司。這項坐在家中上班的工作,使陳夏炯能夠獲得每月一千二百元的穩定收入。這是不是也能為具有這種專長和條件的其他盲人朋友,在知識技能型就業方面樹立一個較好的榜樣呢?
辦學
還有一種是辦學、辦班。這裡說的辦學、辦班,指的是社會力量辦學,屬於民辦教育的範疇。這一知識技能型就業或創業的條件,很大一方面取決於盲人自身所具有的較強專業知識水平和個人創業膽識。我這裡舉兩個海德里盲校福州分校學員在英語專業方面申請辦學、辦班獲得成功的具體實例:
一位是吉林敦化的高路。他是海德里盲人學校中國福州分校最早的一批學員之一。他於一九八九年就開始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為居住地附近的明眼中、小學生進行英語補習教學,當時就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了許多教學和組織教學方面的經驗,高路最後終於成功地走上了一條正規辦學的道路。2000年,他所創辦的“春華英語學校”,獲得了敦化市教委正式頒發的辦學許可證。高路的春華英語學校已開設有十幾個班級,英語補習層次包括小學、初中和高中,在讀學生共達七百多人。高路不僅購買了辦學校舍,而且還添置了教學過程中所需的一切教學設備。他創業的成功不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嗎?
另一位在辦學、辦班方面取得成功的是遼寧蓋州的黃希相。他在海德里盲校中國福州分校的學習中也同樣具有優良的學業。2001年,黃希相也在當地申請創辦了一個為明眼中、小學生服務的英語培訓班。這所名為“未來英語培訓班”的英語補習機構現有中、小學生英語補習者八十多人。黃希相也因此獲得了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以上所述這幾類盲人知識技能型的就業渠道,有的已發展得相當不錯,有的正在進一步完善和逐步拓展之中。事實上,盲人可從事的知識技能型工作遠不只這些。拿寫作來說,就有不少盲人具有相當高的寫作能力。他們有的經常在報刊、雜誌上發表詩歌和散文;有的在小說撰寫方面頗有成就。但盲人是否能將寫作變為一種擁有穩定收入的職業,怎樣來具體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多進行探索,多研究可行的方案。
電機維修
另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成功實例,那就是盲人從事電機維修。安徽就有一位這樣的盲人,在這方面譜寫了自己傳奇的經歷。這位盲人從小就對擺弄電機感興趣,經常從他哥哥那兒學習電機維修的知識。有一次,他在眾人懷疑的目光中將一台壞了的抽水機馬達修復而一舉成名。後來,這位盲人開了一個電機維修服務部,業務相當紅火,而且聲名遠揚。電機維修名符其實地成了這位盲人所從事的知識技能型的固定職業。從這一實例中,是不是能進一步啟發我們:只有想不到的事,沒有做不到的事,盲人也一樣。看來拓寬盲人就業的思路,可挖掘的潛力還相當不小。

第二層面

在盲人知識技能型就業這一層面,最後我想再提出兩個討論點:
第一點是
盲人是否能成為法律顧問和心理諮詢師?從理論和邏輯上說,這是不成問題的。不少盲人具有天資聰明的特點,而且記憶力十分驚人。如果有條件讓這些盲人學習和深造法律或心理學的專業知識,他們為什麼不能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呢?我覺得,如果一方面我們的大學能創造條件錄取這方面專業選修的盲人,或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能為這些盲人開闢綠色通道,另一方面法律部門和心理諮詢機構能更新觀念,吸收這些具備資格的特殊人員在這方面從業,就有可能象一些發達國家一樣培養出我國自己的盲人法律工作者和心理諮詢工作者。因為做好這兩種工作的主要關鍵在於人的大腦和智商(及人的記憶力、理解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是非判斷能力等),不少盲人是具備這方面的天賦的。
第二點是
農村盲人是否能從事食用菌栽培?菇類等食用菌味道鮮美、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能防癌、抗癌,是大多數人喜歡的餐桌食品。農村擁有較大的空間,不像城市裡住家面積狹小,因此食用菌栽培的場地問題較容易解決。從另一方面來說,食用菌栽培屬於一種靜態的操作,不象養雞、養鴨四處亂跑,是動態的,盲人不好控制。因此,農村的盲人若能學會和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術,又能形成一個暢通的銷售渠道,那麼食用菌栽培可能會是一種農村盲人脫貧解困的較好渠道。我個人以為,如果這是一條今後可考慮和嘗試的路子,必須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好準備:第一,殘聯應當是這一就業的組織者,必須指定專人對這一項目進行負責,邀請專業人員對盲人進行辦班培訓並實地示範;第二,從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中提出一部分資金為盲人購買菌種(或貸款給盲人購買菌種),並組織和指導生產;第三,聯繫收購和銷售市場,為盲人做好後勤服務工作。
明眼人協助
另需指出的是,在實施從菌種到菇苗栽培的過程中,如果盲人家中能有明眼人協助,那麼這一知識技能型就業的可行性和成功率將會更高。

就業渠道


手工熟練型就業

接下來,我想再談談拓寬盲人就業渠道,即手工熟練型就業。這種類型的就業對文化程度的要求不是很高,也無須經過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它主要是通過手工勞動,熟能生巧地進行生產操作。因此,它比較適合廣大農村地區盲人的就業選擇。
以往,大多數人在談論盲人的就業問題時,常常是針對城市的盲人來談的,很少涉及占盲人總數較大比例的農村盲人的就業需求。要想從整體上根本改變我國盲人就業率低的狀況,要想從全局著眼,讓盲人緊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我們的工作側重點就應放在佔全國盲人總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農村盲人的就業問題上。這部分盲人群體的特點是:人數眾多,文化水平較低,參與社會交往的能力較差,喜歡安定、不喜歡四處走動。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盲人群體中的絕大多數具有正常的智商,具備對新事物的學習和接受能力。只要能有計劃、有組織地對這一群體的盲人進行培訓,他們實際動手的能力將能得到很大的發揮。鑒於這些特點,我想在手工熟練型盲人就業的這一層面談談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首先談談編織和物品編製這一盲人就業的可行性問題。盲人動手編織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是得到實踐證明的。大家一定聽說過盲人織毛衣的事例,有些盲人還會在毛衣上織出不同的色彩。福州的盲人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曾組織生產過竹編產品,如熱水瓶殼、竹席、竹筐、竹簾以及挑土用的土箕等。他們不僅能進行成品的編製,而且還能將毛竹這樣的原材料破解成竹條、竹片和竹篾等。這些例子都說明盲人是有能力從事某種編織性的工作。
當然,時代已經不同了,社會環境和社會需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我覺得,如果想干,還是能夠找到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供求點的。比如,可以編製果籃、鳥籠、雞鴨籠以及竹席、枕席、椅墊和碗墊等。這些物品今天和今後同樣存在著市場的需求。當然,至於從事何種編織或編製項目,是竹編、柳編、藤編還是草編等,應當根據各地的資源和市場供需,因地制宜地來進行考慮。
農村盲人拓展就業門路,重點是講究實效,不要貪大求洋、不要好高騖遠。這裡再談一些更簡易的製作項目。先打兩個比方:當今現代戰爭的武器發展已進入了數字化、電子信息化和精確制導化階段,但最終解決戰鬥還是要靠兩條腿的步兵。現代社會的發展一日千里,高科技的產品比比皆是,但如果您吃飯時塞了牙,還是得靠小小的牙籤才能解決問題。
因此,為何不能組織農村的盲人來製作諸如竹筷、牙籤和毛衣針等日常生活中必須用到的一些小東西呢?
關於農村盲人手工熟練型就業問題,最後我想再談一點。很多人喜歡吃豆芽菜,市場上豆芽菜也屬於較暢銷的蔬菜之一,因為它的營養價值較高、口感又較好。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考慮,農村盲人通過培訓,來發展生產豆芽的產業呢?比起前面在知識技能型就業中我所談到的農村盲人可以嘗試進行食用菌栽培來說,生產豆芽的操作要簡單得多,而且成本也要低得多。盲人只要能夠購買到質量好的黃豆和綠豆,經過操作的培訓和指導,掌握好豆芽生長的溫度和濕度,相信很快就能上手,並且取得較好的收益。我個人認為,生產豆芽對農村、甚至對城市裡一些不適合做按摩工作或其他知識技能型工作的盲人來說,都是一種很好的就業選擇。它不僅操作技巧容易掌握、生產空間佔地不大,而且投入成本低、生產周期短、收益見效快。不值得大家試一試嗎?

路子開拓

綜上所述,我覺得,對廣大農村地區受教育程度較低、生活較貧困的盲人同胞來說,並非只能坐在家中成天無所事事,任命運和貧困來擺布,而是有機會等著大家去把握,有路子等著大家去開拓。大家應當振作起來,勇敢地挑戰生活。同時,大家也應靜靜地做些思考,對自身的情況和當地的條件做個客觀的分析,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最終認準一條屬於自己的手工熟練型就業路子,勇敢地去進行嘗試。鄧小平同志當年視察深圳、發表南方談話時就曾教導過我們:要有敢想、敢闖、敢幹的精神,不要怕失敗、不要怕挫折。這是對全黨和全國人民說的,也是對我們廣大殘疾同胞說的。
另外一個十分重要的、關係到廣大農村盲人手工熟練型就業能否落到實處、能否真正擺脫困難和貧困的關鍵點在於:加強基層殘聯的工作和建設,配備熱心於殘疾人事業、願意干實事的殘疾人工作者,對盲人的就業項目實施具體的組織、培訓、市場調查以及做好原材料購進和產品銷售的一系列輔助工作。我們相信,任何事情的成功與否都在於人。有熱心事業的人,有積極支持的人,有具體組織的人,熱情實幹的人,何愁事業不成呢?
(作者系福建省盲人協會主席,美國海德里盲人學校福州分校校長)

讓盲人走出家門

老師指導盲人使用盲杖進行上下樓行走訓練
老師指導盲人使用盲杖進行上下樓行走訓練
2012年10月12日,江東區盲人定向行走培訓班在明樓街道明南社區開班,轄區內的20餘名盲人朋友和志願人員參加了培訓。此次培訓採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通過單項學習、訓練,基本掌握獨行、隨行以及盲杖的使用等,為盲人朋友安全獨立出行、融入社會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