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口

湖北恩施州巴東縣下轄鎮

①鎮名:官渡口鎮。②美稱:入川咽喉。③區位:官渡口鎮位於長江巫峽兩岸出口地段,東鄰東壤口鎮、信陵鎮,南接茶店子鎮,西抵重慶市巫山縣,北連沿渡河鎮。④交通:209國道。

巴東縣官渡口鎮位於長江巫峽兩岸出口地段,東鄰東壤口鎮、信陵鎮,南接茶店子鎮,西抵重慶市巫山縣,北連沿渡河鎮。全鎮國土總面積336.3km2,耕地面積57083畝,林業用地42萬畝。轄58個村1個居委會,435個村民小組,2個居民小組。2002年,巴東長江大橋的建成通車,將官渡口集鎮與巴東西壤坡城區連成一體,209國道橫貫南北,國際旅遊景點神農溪流經7個村,系水陸碼頭集鎮,以“入川咽喉”而著稱。

歷史沿革


官渡口歷史悠久,據《湖北通志》記載,官渡口原名石門山,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改名蜀口山,人們傳說該地原名紀唐關,因唐六陵王在此渡江而故名官渡口。1997年三峽庫區蓄水,官渡口集鎮搬遷至太磯頭,歷來為經濟、軍事要衝。系水陸碼頭集鎮,以“入川咽喉”而著稱。[

行政區劃


官渡口鎮是1996年10月區劃變更由楠木、火峰、官渡口兩鄉一鎮合併而成,位於東徑110°17′,北緯30°57′,長江巫峽出口處。由巴東長江大橋將官渡口集鎮與巴東西壤坡城區連成一體,209國道橫貫南北,國際旅遊景點神農溪流經7個村。東連東壤口、信陵鎮、溪丘灣,南接茶店子鎮,西與重慶市三溪鄉、月池鄉接壤,北鄰沿渡河鎮。
2005年全鎮國土總面積336.3km2,耕地面積57083畝(其中水田1223畝,旱地55860畝),林業用地42萬畝。轄58個村1個居委會,435個村民小組,2個居民小組,16965戶(其中農業戶15223戶,非農業戶1742戶),總人口55921人(其中農業人口53308人,非農業人口2613人),每平方公里166人。土家族人口佔總人口的35.15%,漢族佔64.84%,其它少數民族佔0.01%。
區位條件優 官渡口鎮位於長江巫峽出口,美麗壯觀的長江大橋將集鎮與縣城連為一體,長江黃金水道直穿東西,209國道橫貫南北,距宜巴高速互通27公里。轄區通航總里程50公里,通車總里程672公里。國土總面積32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7793畝。轄37個村3個社區,438個村(居)民小組,20917戶59656人。
資源稟賦厚 礦產資源分佈有煤礦儲量500萬噸、銅礦儲量270萬噸、石膏儲量5000萬噸、煤矸石儲量3000萬噸。旅遊資源有AAAAA神農溪、AAAA鏈子溪、天子岩血手印岩畫及巴東古八景之官渡晴帆、杜甫草堂、張飛炮台、瀼西漁火等,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峽江號子傳承保護基地。擁有森林面積42萬畝。
產業基地實 發展柑桔33000畝,是全縣第一柑桔大鎮。建成煙葉、核桃、桑蠶、板栗、蔬菜5個萬畝基地。年出欄商品豬穩定在10萬頭以上。
搬遷任務重 累計完成三峽移民生產安置5744人、搬遷安置6534人,是全縣第一農村移民大鎮;完成神農小區土地徵用2229畝,拆遷房屋125戶;完成滑坡避讓搬遷272戶1002人。
創業氛圍濃 響應縣委、縣政府全民創業號召,培育市場主體2299家。其中個體工商戶1867戶,企業30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26家,家庭農場2家,農(漁)家樂10家。
發展態勢好 按照縣委“四個巴東”的總體部署和鎮第七次黨代會勾繪的發展藍圖,全力推進“五鎮五化”戰略(工業強鎮、產業富鎮、生態美鎮、交通活鎮、人文興鎮,工業新型化、農業特色化、交通便捷化、城鄉一體化、黨建科學化),構建“一區三帶”(太磯頭商貿旅遊區,沿江工業經濟帶、沿路新農村建設帶、沿山生態屏障帶),實施“一統三強”(統籌城鄉發展,挖潛強勢、固本強基、富民強鎮),打造和美官渡。2015年,榮膺第四屆全國文明鄉鎮。力爭以此為新的起點,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把官渡口建成巴東乃至三峽庫區的工業重鎮、農業強鎮、商旅大鎮、魅力名鎮!

地理環境


官渡口鎮地域遼闊,東西五里堆至邊連坪最大橫距24km,南北石膏場至觀音岩最大縱距27km,成立體形分佈,由長江黃金水道使官渡口鎮自然分為江南、江北兩部分。習以長江沿線一帶海拔800公尺以下為低山,800至1200公尺為二高山,1200公尺以上為高山。低山佔45%,二高山佔36%,高山佔19%。最高點庄屋頂村海拔1775m,最低點三峽庫區蓄水水位156m。境內土壤種類多,多為紫色土、棕壤、黃紅壤和石灰土,多種作物和林木生長有著優越的基礎條件。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日照總時數為1200—1650小時,極端最低氣溫9.4℃,極端最高氣溫41.4℃,無霜期320天左右,降水量1100—1900mm。
官渡口
官渡口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豐富,珍稀植物有水杉、香樟、杜仲;用材林木有巴山松、杉木柏木馬尾松冷杉華山松;經濟林木有油桐木梓、柑桔(10多個品種)、棕片、核桃、柿子、板栗、桃、李、杏;糧食作物以玉米(苞谷)、小麥、甘薯(紅苕)、馬鈴薯(洋芋)、兩豆(豌豆、胡豆)、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芝麻、豌豆角(達1.2萬畝)、烤煙(面積達7000餘畝)為主;畜禽主要飼養生豬、牛、山羊、雞;水產養殖主要以鰱魚、鯉魚中華鱘為主;礦藏已探明的有儲量500萬噸的煤炭、3千萬噸煤矸石、5千萬噸石膏、2000萬噸白礬石,有270萬噸的銅礦;主要工業產品有煤炭、煤矸石、石灰石、紅磚、水泥預製件、白酒、糕點等。

旅遊


①天子河 位於長江巫峽兩岸出口地段,天子河全長40公里,由南向北注入長江。從縣城乘專車隨河邊公路行駛5公里便可到達景點。天子河兩岸峽谷幽深,山峰峭立,峽谷中密布深洞,其中:天子洞、思仙洞、穿天洞,景色各異,自成群體,鐘乳石千姿百態,堪稱天下一絕,有“長江三峽第一洞”之美稱。天子岩、令牌峰等景點高聳入雲,蔚為壯觀,潺潺溪流,清澈見底,漂流條件優越。天子河不光有天子河風景區堪稱一絕,迷人的自然景色,還有美麗的傳說。相傳宋太宗趙匡胤親臨過天子河,對天子河的迷人美景讚不絕口,此後人們就把這條天子來過的河稱為天子河。歷史是否屬實,今天無法考證,不管怎樣,美麗的民間傳說給天子河風景區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天子河峽谷的岩壁上,還發現了連續幾十公里的古棧道。有人說這是商周前古巴人戰爭棧道,也有人認為是三國南蠻王洞主之間戰爭棧道,現在仍是一個謎。天子河沿途山清水秀,崖壁陡峭,遊客乘舟漂流,可以領略天子河的自然風光,追蹤歷史傳說,感受更多的樂趣。
②西壤口 西壤口位於官渡口鎮以北,在巫峽的出口處,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它獨特的地勢,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劉備張飛鎮守於此,柵聯寨七百餘里,后關公張飛死,備起傾國之兵發吳,遭東吳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餘里,劉備丟盔卸甲,逃至這裡。據巴東縣志載:“追兵急,備燒棧斷道,然得免”。所以在巫峽裡邊有一個避兵岩,那就是劉備躲避追兵的地方。西壤口還是古物出土很多的地方,這裡有古墓七百餘座。從出土的文物考證,有殷、商、戰國、漢等歷代遺留下來的古墓葬群。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壤口李家灣地區發掘了四座古墓。出土文物有巴氏矛、巴氏劍、巴氏盾等巴人用過的兵器。在西壤口還存有“杜甫草堂”遺址,始建於明代。查《杜甫年譜》“大曆三年,杜甫東下夔州,三月報江陵”。其中有三個月在此小憩,曾寫有“西壤溪”詩一首。

人口民族


2021年,巴東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官渡口常住人口為420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