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盪村

豐盪村

豐盪村位於平湖市境南部,距市人民政府駐地東11.7公里。東與橫沼村接壤,西接星火村,南至黃姑鎮運港村交界。50年代初屬韓廟鄉車路、大漾、雙廟3個行政村。1955年組建5個初級社,1957年合併為黎明、建豐高級社,1958年合建為徐埭人民公社三大隊,1961年為共建人民公社豐盪大隊,1983年為共建鄉豐盪村。現有大沼、楊家浜、孫家圩、全家宅基、南楊家圩、漾浦樓、全家廟、楊家沼、會橋、荷花池、路口沼、馮家宅基、斜橋、盪頭圩、環龍橋、丁家漾、胡家橋、曹家宅基、胡家浜、張家沼、車路、西水沼、肖家橋、石堰24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大沼。1992年,全村834戶、3006人。村境南北3公里,東西2公里,共有耕地4700餘畝,以種糧棉為主。

歷史沿革


豐盪村
豐盪村
1949年前,這裡海沙盪田為多,土壤貧瘠,河流稀少。南自運港,北至新港,荒盪連成一片,下雨一片水汪汪,天晴一片白茫茫(鹽鹼地),當地群眾流傳著"落雨似海洋,天晴像鹽場"的順口溜。遇到旱澇年份,農民只種無收,吃不飽,穿不暖,生活艱難。
1949年後,廣大農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改造和建設自己的家園,成為農村電氣化合格村。先後開挖和疏浚河道11條,總長15000米,建電灌機埠10座,埋設水泥瓦管15000米,並改明渠為暗渠,解決了旱澇之患。同時,又平整土地500餘畝,改造鹽鹼地2000畝。通過對農業的投入和廣大幹部群眾的艱苦奮鬥,大片荒盪改造成為穩產高產的良田。1992年糧食總產2590噸,棉花總產70噸,油菜籽總產475噸,分別列平湖市農業行政村第二、六、一位。此外,母豬年存欄1051頭,居第二位,蠶繭總產12噸,名列共建鄉前茅。
80年代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形勢逐年好轉,農民溫飽得到解決。但如何增加農民收入,解決剩餘勞動力出路,是擺在村幹部面前兩個問題。經過村領導研究決定,創辦集體企業。1984年春,辦起了服裝廠,招收40名職工。1985年,開辦玩具廠,為上海吳涇玩具廠加工玩具,招收職工50名,自帶家用縫紉機20台,村大禮堂作廠房,后因業務擴大,服裝廠併入玩具廠。1989年後,與上海文體公司聯營,1992年起,玩具直接進銷,產品出口美國,產值增加。現有新廠房3500平方米,新購置工業縫紉機150台,汽車2輛,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85萬元,職工400餘名。銷售收入從辦廠初期不到5萬元,增加到1992年的573萬元。1992年,全村有玩具、服裝、水泥製品等5個企業和漁類養殖場,共有固定廠房6000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254萬元。各項專用基金48萬元,企業銷售總收入600萬元,實現利稅29萬元。職工總人數增加到614人,年人均分配從辦廠初期500元增加到1630元,總分配額從2.5萬元增加到100餘萬元。全村工農業總收入從1980年不到100萬元增加到1992年的1179萬元,村民年人均分配從180元增加到1322元,分別比1980年增長10倍和7倍。

村莊狀況


豐盪村
豐盪村
隨著村級經濟的發展,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大多數家庭有電視機、自行車和縫紉機,全村有436戶蓋了新樓房。近幾年來,村委會為村民辦了三件實事:投資建起了自來水廠,全村農戶用上自來水;新辦村合作醫療衛生室,蓋起新房,購置醫療械具,並從企業籌集2.5萬元作醫療基金,既方便村民就醫,又可按規定報銷部分醫藥費,被上級衛生部門評為甲級衛生室;修築鄉村道路5000米,解決了群眾行路困難。
富餘勞力基本上解決了出路,還有40餘名殘疾人,家庭經濟比較困難,光靠村裡照顧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村裡決定辦福利廠,讓他們自食其力,增加收入。1992年下半年,投資80萬元辦了福利服裝廠,新建1500平方米廠房,購置工業縫紉機等設備95台,招收100多名職工,殘疾人全部安置進廠,力所能及的殘疾職工月收入穩定在200元左右。村裡還將2名無依無靠的老人送到鄉敬老院,費用由村裡負擔。重視解決特困戶實際問題,補助5.7萬元為4家危房戶建造新樓房640平方米,對患有重病的家庭多次分別給予救濟,共6萬餘元。
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注重教育工作。1984年新建500多平方米村完小教學樓一幢,添置了課桌椅和教具;為提高教學質量,對師生實行教學成果獎,效果明顯;入學率100%。近年來,學生成績名列前茅,該校先後被評為鄉級先進2次,市級先進3次,有5名學生獲市級獎。與此同時,村裡還為學齡前兒童進行基礎教育而建造3間教室,50餘名幼兒就近上學。全村先後有61人考入大、中專院校,有的已經走上工作崗位。

生態環境


豐盪村
豐盪村
80年代以來,在發展工農業生產同時,十分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凈化優化人類生存資源。1986年10月,在興建養豬場和養場雞的同時,村裡又投放資金40萬元,建造大型沼氣工程,利用豬場、雞場糞源和農田稻草秸稈生產沼氣供應全村農戶廉價使用。沼氣工程建成和科學化、現代化養豬養雞,不僅改變了村民祖祖輩輩家庭飼養畜禽和燒草秸的生活習慣,為群眾帶來了方便;更使村區臟、亂、臭的衛生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觀。加上這些年,村裡有規劃地逐年在村莊周圍、河邊、路旁、宅邊,種上1300餘株水杉香樟廣玉蘭等常年綠葉樹,主要通道建起花壇,種上各種花卉。在通往農田的機耕路和大田埂上種水杉7600多株。在12畝漁塘邊種上柑桔、葡萄。這樣,綠化覆蓋面積達到20%以上。當人們踏進豐盪村區就會感到心情舒暢、空氣清新、花木蔥翠。人稱“江南伊甸樂園”。
隨著集體經濟的壯大和村民收入的增加,村裡按規劃對舊村進行改造。現在戶戶住新房,收入高的住進三層樓房。三條“工”字形河道,兩旁砌好塊石。改建一座農民文化宮,建造燈光球場一個,供村民納涼休息的仿古式六角亭2座,電視衛星地面接收站一個,使農民業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晨曦初現,一批太極拳、香功、舞劍愛好者,迎著朝霞在河邊、球場上鍛煉。夜晚,華燈初上,農民文化宮迎來了一批球迷、書迷、棋迷,各顯身手。重視群眾業餘文化生活是豐盪村黨支部工作的優良傳統。1992年4月,浙江省村落文化研討會在此召開,與會的專家學者對豐盪村各方面工作都給予高度評價。
豐盪村
豐盪村
豐盪村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尊老愛幼蔚然成風,做到老有所養,幼有所教。村裡每年撥出資金,讓55歲以上婦女和60歲以上男子分別領取每月40元、50元的勞保費。1991年起,村裡投保10萬元作為村民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金。凡本村村民子女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可享受免費教育。為鼓勵多出人才,凡考上大專的村裡每年補助獎學金1000元,考上大學本科的每年1500元。1988年,村裡辦起職業技術學校和技術夜校,積極鼓勵村民做一個有覺悟、有知識的新型農民。
為了提高村民思想覺悟,杜絕各種歪風邪氣,村黨支部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還制定了一套村規民約,幹部以身作則,多年來無賭博、無盜竊、沒有打架鬥毆、不搞封建迷信,紅白喜事不大操大辦,是鄞縣有名的”七無村”。黨支部書記劉玉,是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豐盪村人在獲得“全球五百佳”殊榮后,又開始了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區的新追求。最近向國家農牧漁業部寫了《關於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區的報告》 。按照規劃,豐盪村人正在建設一個集現代農牧業、現代園林式村莊為一體的生態環境保護區。包括現代化種養業小區、能源製造生態平衡小區、國際環境保護村建設小區。豐盪村人的目標是使豐盪村真正成為國際一流的“田園都市”。

村鎮產業


豐盪村
豐盪村
1980年,村辦企業起步,創辦了五金廠,以後又興辦彩印廠、膠印廠、製版廠、化工廠,形成以印刷業為主體的工業門類。1992年,村辦工業總產值達到2600萬元,利潤206萬元。1993年又與台商合資辦起了寧波阿波羅東港電器有限公司,生產衛星電視接收器,產品投放國際市場。
農業自從合作化以來有計劃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986年起,村裡改分戶經營為規模經營。由7個家庭農場,分別承包300畝耕地,承擔6萬公斤的國家定購任務。依靠科技興農,搞好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一優兩高”農業,產量穩步上升。1990年,平均畝產1025公斤,實現噸糧村的目標。
1986年,村裡投資98.5萬元,興建了一個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的大型養豬場和養雞場,並列入寧波市肉禽副食品基地。6年來,為市場提供肉豬上萬頭,肉雞18萬隻,創利近百萬元。1991年被評為省、市級“七五”畜牧生產模範村。
1995年10月,在上級黨委的幫助下,村兩委會重新進行民主選舉,組建了以劉玉為村支部書記的村級班子。對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對部分村辦企業的動產進行拍賣,不動產租賃,減少風險,確保村集體每年有固定收益;對留下來的村集體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增添先進設備,爭創更大效益。如把凹凸彩印廠這個“大鍋飯”的老廠改造成股份制企業后,經營狀況很快好轉,當年上繳村級集體凈增10萬元;在東港粉末塗料廠改造為集體經營承包制后,由原來每年虧損30萬元,轉變為當年上繳村集體20萬元,發展到2004年凈利100多萬元。與此同時,還按照規劃在村南建立個私工業孵化基地,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眾多外地企業來村落戶,既解決了本村農民的轉崗就業,又開闢了村級集體穩固的財源。
到2005年,這個僅207戶、516人的小村莊,村集體可用資金達3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800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98億元,可見,狠抓“發展生產”不放鬆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物質基礎。

經濟發展


豐盪村
豐盪村
隨著工農業生產持續發展,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1968年,全村集體擁有總資產不到5萬元,到1992年已擁有固定資產85萬元,流動資金140多萬元,總資產達到225萬多元。1990年起農業投入40萬元,新建機埠1座,改造2座,新建大閘1座,新修三面光渠道1200米、水泥路900米,引水渠砌石1000多米,改造低壓線路,成為農村電氣化合格村。村規定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生實行學費全免,對考上中專和大學的學生,分別獎給助學金300元、500元。幾十年來,村裡一直實行合作醫療制度。男60歲以上、女5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享受120元補助金;村退休老幹部實行退休金制度,每人每月發給退休金30至45元。從1976年開始,村區建設實行統一規劃。經過幾年的建設,村容、村貌有了巨大的變化,一幢幢新樓整齊地排列著,屋前屋后樹木成行。到1989年,全村家家戶戶住上了新樓房。190戶人家有200台電視機,其中彩電100多台,電冰箱、錄像機、空調機等高檔電器也進入村民家中。同時,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停電時能用上自發電。
村黨支部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努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全村連續5年被縣人民政府評為計劃生育“三無”村。村風良好,已連續10年無刑事案件發生。1986、1987年先後被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1991、1992年連續兩年被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為紅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