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昭通市,海拔在3000米—3200米,總面積3150公頃,是中國黑頸鶴單位面積數量分佈最多的保護區。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黑頸鶴越冬棲息地亞高山沼澤化高原草甸濕性生態系統。2005 年雲南大山包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1990年昭通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1994 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並在大山包鄉政府內掛牌,設置了保護區管理所和公安派出所。
2003 年經國務院批准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5 年雲南大山包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昭通市昭陽區西部的大山包鄉,地理坐標為東經103°14′55″~103°23′49″,北緯27°18′38″~27°29′15″之間。
大山包濕地屬暖溫帶高原季風氣候,冬寒夏涼。年平均氣溫為6.2℃,1月平均氣溫-1℃,7月平均氣溫12.7℃,10℃的有效積溫798℃。日照長,年日照時數2200 ~ 2300小時。無霜期年平均為134天,最短年只有84天,故植物生長期短。
大山包濕地地處滇東北五蓮峰山脈主峰,屬構造侵蝕高中山。整個山體由上古生界二疊系灰岩、玄武岩和中生界砂岩組成。第三紀初為準平原的一部分,后地殼抬升,金沙江及支流橫江、牛欄江強烈切割形成高中山地貌,但山頂部是保存較平緩的殘餘高原面。
雲南大山包濕地境內主要河流跳墩河向西流入牛欄江;大海子河北流為大關河源流之一;大崖洞溝匯入叉溝後向西流入魯甸縣的龍樹大河。在雲南大山包濕地內,濕地分佈點較多,但集中成片、面積較大分佈的濕地主要在跳墩河、大海子、勒力寨、秦家海子、燕麥地水庫等地。其中以跳墩河和大海子面積最大,而且有相當面積的水體,濕地面積與範圍隨水位季節性變動而變化。冬季水位下降,淺水區面積增加,是黑頸鶴良好的夜宿場所。在山坡上隨處分佈著泉眼發育的小面積濕地,小則10多平方米,大則幾十平方米,是鶴類白天活動的重要場所。其中跳墩河水庫集水面積17.7平方公里,蓄水面積3.375平方公里,庫容量1236 萬立方米,12月份下泄流量0.2立方米/秒,7月份流量15.1立方米/秒,水深約6.5米,水庫邊緣淺水區面積較大,周圍有較大沼澤地,是黑頸鶴主要越冬棲息夜宿地之一;大海子水庫集水面積約3.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約2.5米,蓄水面積0.8平方公里。由於水庫水位低,水庫淺水區和周圍濕地面積大,成為黑頸鶴越冬棲息最集中的地區;勒力寨、燕麥里水庫面積和蓄水面積均不大,但水庫周圍草甸也是黑頸鶴棲息覓食地之一。大山包濕地內水質優良,水溫6.0℃,pH8.2,無工農業生產及生活污水污染,可供人、畜飲用,達國家 I 類水標準。大山包濕地水深由於受地下水的調節,全年水深均在0.8~3米之間,一年四季從不幹枯,水位較恆定。
大山包濕地範圍內以亞高山草甸土和棕壤為主,黃棕壤主要分佈在森林植物較繁密和海拔較低的地區。大山包濕地的主要土壤類型為泥炭土和沼澤土。有機質含量豐富,平均達20%,全氮含量約2%,土壤pH值為 8.2,但速效養分含量較低。
大山包濕地有動物28科68種,其中哺乳動物4科10種;鳥類18科52種;魚類3科5 種;爬行類2科3種;兩棲類3科3種。在大山包濕地越冬的黑頸鶴已由1990年初建保護區時的 300隻增加到2005年的1131隻,還新紀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1隻。其中成年鶴862隻,亞成年鶴及幼鶴269隻,每年在大山包越冬時間為176~202天。
大山包濕地屬泛北極的植物區,中國—喜馬拉雅植物亞區雲南高原地區滇中高原亞地區。大山包濕地有維管束植物56科140屬186種。其中蕨類植物 9 科10屬11種;種子植物47科130屬175種。較大的有禾本科19屬20種、薔薇科12屬18種、菊科7屬10種、莎草科6屬10種等。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雲南省昭通市現有十六個自然保護區,包括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山包是諸多河流的發源地,屬長江上游金沙江水系,區內擁有高山沼澤草甸,亦有多個水庫。高山沼澤是黑頸鶴主要的棲息地域,而沼澤化草甸濕地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並已被列入中國重要保護濕地名錄。大山包保護區內濕地分佈點較多,集中成片且面積較大的濕地主要分佈在跳墩河、大海子、勒力寨、秦家海子、燕麥地水庫及畜牧站等地,其中以跳墩河和大海子面積最大。大山包保護區的植被隨土壤水份多寡而變化,而區內現存的各種濕地環境中,缺乏沉水植被和挺水植被。保護區內最著名的動物資源是黑頸鶴,於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間在大山包停留,於二零零二年錄得1051隻。現時大山包保護區內並無工礦企業,居民數量較少,濕地系統未有受到污染威脅,而保護區內的水庫淺水區及沼澤地內有大量小魚小蝦及農作物的遺留物為黑頸鶴提供了食物。保護區地區群眾有保護黑頸的歷史優良傳統,加上保護區管理人員的宣傳教育,在社區上形成了人鳥之間和諧協調的環境,也成為自然保護的堅實基礎。為了更好地保護好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於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大山包保護區自成立以來,雲南昭通市政府十分重視保護區的管理工作,特別是最近幾年,在提高公眾保護意識、制定保護區保護法規、退耕還濕等方面給予了保護區大力的支持。當地民眾儘管生活仍很貧困,但卻已養成了觀鳥、愛鳥、護鳥的良好習慣,使這片古老土地上鶴翔於天、聲聞於野的奇特景觀得以維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