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祖
劉興祖
劉興祖(?-455年),祖籍彭城,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南朝劉宋大臣,將領,劉宋開國功臣劉榮祖之弟。初仕為少府,后歷任南康相、振武將軍、秦郡太守、青、冀二州刺史等。元嘉後期,隨沈慶之、柳元景等參與平定鄖山蠻和沔北諸山蠻,后又在北魏南侵時扼守白石,力退魏軍。曾於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上書宋文帝獻伐河北之策而聞名史冊。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年),因突發腿疾病逝於任上,追贈安北將軍、散騎常侍。
劉興祖,祖籍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劉宋大臣,劉懷慎之子,劉榮祖之弟,官至青州刺史。初仕少府,後轉為南康相。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二月,白鹿出現於南康灨縣,當時人稱為吉兆,時任南康相的劉興祖因此獻上朝廷。後轉為秦郡太守,隨沈慶之、柳元景等參與平定鄖山蠻族和沔北諸山蠻族的叛亂,因功加封振武將軍。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十二月,北魏大舉南侵,渡過淮河,宋文帝派振武將軍劉興祖率軍扼守白石山,劉興祖于山下的白下陂設防,北魏久攻不下,遂撤離。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宋文帝以振武將軍、秦郡太守劉興祖為青、冀二州刺史,同年六月又任命他為彭城都督。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宋文帝聽聞北魏發生政變,拓跋燾被宗愛弒殺,於是派遣張永、魯爽、蕭思話、柳元景等進行第三次北伐。此時,青州刺史劉興祖上書宋文帝建議伐河北,從山東出發直搗黃河以北地區。他上書道:“河南被飢荒困擾,原野之外沒有什麼糧食可以獲取,如果敵人意外堅決地固守,不是旬日之內能攻拔的,大軍停留,轉運必然緊張。討伐有罪拯救人民,應該儘快完成。今日魏人國王剛死,加上正當酷熱季節,敵人國內猜疑混亂,無心遠救。關內的兵馬,才夠守衛自己。我以為應該直搗中山,佔據敵人險要城鎮。冀州以北地區人民眾多,加上麥子成熟,就地獲取糧食;心懷忠義的壯士,必然迅速響應。如果中原震動,黃河以南地區自然崩潰。我除了用兵守城之外,還有二千餘人,再調集三千士兵,命別駕崔勛之當振威將軍,帶上出發的士兵,和二州的名門望族,以蓋柳津直接衝擊中山,申坦率領歷城兵士,大約二千,隨後進發。統計兩軍,大概七千多人,則沖入敵人心腹,調集租稅,徵集糧車,供應我軍後勤。如果前鋒順利,張永和河南各軍,便應同時過河,使兵聲同起,我的計策被採用的話,另外應該設立州府官吏,安撫依附的人民。定州刺史攻取大嶺,冀州刺史進向井陘,并州刺史屯駐雁門,幽州刺史塞守軍都,相州刺史防衛太行,因敵情的變化而變化,隨時授官賜爵。這些人畏懼聲威,心向恩寵,人人有奮進之心,渡河的時候,請大量地任命官吏。我們非常痛心於將軍們害怕深入敵境。崔勛之等人慷慨激昂,誓死為國效力。如果能夠成功,統一中國便有希望,如果不能成功,也不會導致大的損害。我們都整裝待發,等待皇上的聖旨。”宋文帝只希望恢復河南失土,沒有採納這個意見。
元嘉三十年(453年),宋文帝見第三次北伐失敗,準備將劉興祖調離青州,讓張暢代劉興祖任青州刺史和彭城都督。后宋文帝不久就被太子劉劭弒殺,所以才未實行。
孝建二年(455年),劉興祖因突發腿疾病逝於任上,朝廷追贈他為安北將軍、散騎常侍。
劉興祖上書宋文帝獻伐河北之策歷來為後世史家和政論家所關注,有人把他與三國時期,蜀漢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相媲美。簡言之,劉興祖吸取了劉宋前兩次爭奪黃河南岸而無功的教訓,建議自山東進兵河北,堵塞太行山諸隘口,將北魏遏制在山西以內。若河北底定,則河南自然落入宋軍之手。宋軍若在抵達黃河之後,進攻河北,北魏形勢就很危險,北魏皇帝須親自率軍抗擊,刻不容緩。為《資治通鑒》作注的胡三省為此注曰:“劉興祖之言,上策也;上策,非命世之英不可行。”意為劉興祖此策非雄才大略之主不能行之,宋文帝劉義隆志望、見識均不及此,故未採納。王夫之也以劉興祖之策未能行指宋文帝“非英武之君”。呂思勉先生也對劉興祖之策未能行感到惋惜,認為:“欲攻代北,非以河北及關中為根據不可。……宋之君臣,恢復之壯志空存,而於生聚教訓之謀,則迄未嘗及。……宋之君臣不度德、量力,而好輕舉如此,安得不喪敗哉?此以遠計言之也。”
父親:劉懷慎
兄弟:劉德願、劉榮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