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沖鎮

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下轄鎮

橋徠沖鎮,地處廣東省陸豐市烏坎河上游南岸,總面積66平方公里,地勢北部較平坦,東南部小山連綿,因地制宜開發水產養殖業和畜牧業,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養魚、養蚝、養蝦、養蟹、養雞等商品生產基地,素有“蝦米之鄉”之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橋沖鎮常住人口為32682人。

歷史沿革


橋沖墟地處烏坎河南岸要衝,歷來為兵家要地,南宋末年,卓氏先人自福建莆田遷居於此。
明末徠清初,碣石衛義軍首領蘇利、蘇成在橋沖北面定軍山(今橋沖鎮府後面)上建營寨,在招軍山(今橋沖鎮中心小學)設招軍營,山下烏坎河要處設立招軍渡頭,招募義軍,抗擊清軍。
清乾隆八年(1743年),卓氏先人又在招軍渡頭南面設立墟市,開創“溪南第一墟”,商業十分興旺。
1973年,陸豐縣政府劃出原博美公社溪南九個大隊設立橋沖公社,公社駐地橋沖墟。
1983年改橋沖區。
1992年改橋沖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橋沖鎮共轄10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 
橋沖村委會大塘村委會下塘村委會后沖村委會白沙村委會
溪碧村委會東竹村委會石東村委會湖石村委會禾潭村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橋沖鎮地處陸豐市烏坎河南岸,東鄰內湖鎮、南塘鎮,西接金廂鎮,南鄰碣石鎮,北臨博美鎮。全鎮總面積66平方公里,轄10個村委會,58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地橋沖墟。 
橋沖鎮
橋沖鎮

地形地勢

橋沖鎮東南面小山連綿,坡地起伏,屬丘陵地地帶,有花崗岩和黃壤;西北部地勢平坦,多屬沙質壤土,肥沃富饒。一年四季氣候溫和,屬亞熱帶氣候。年均氣溫22攝氏度,年均降雨量為1997毫米,汛期4至9月,擁有水庫11座。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橋沖鎮戶籍總人口為6.4萬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橋沖鎮常住人口為32682人。 

經濟


綜合

橋沖鎮素有“蝦米之鄉”之稱。產業以農業為主,工業為輔。該鎮以“三高”農業為依託,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番薯、甘蔗、荔枝、魚、蝦、膏蟹等。傳名甚遠。肉美味香的“白沙烏魚”、皮薄肉白豐滿的“烏石油麻”,出於此地。水產養殖面積368公頃。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415萬元,人均年收入達1000元。
橋沖鎮城鎮建設日新月異。能源充足,供電、供水豐富,通訊發達。橋沖鎮資源豐富,經濟形成以工業、漁業為主,商貿、農鹽業並舉的產業結構。全鎮擁有各類集體、私營工業企業1200多家,主要產品有聖誕系列產品、竹桂扇、玩具、麥秸貼畫、傢具、服裝、揚聲器、生日蠟燭等,遠銷國外。2000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5.2億元。漁業連年獲得豐收,其海產品主要有龍蝦、對蝦、鱸魚、魷魚、鰻魚、膏蟹等,2000年漁業產量達6.5萬噸,產值4.4億元。
橋沖鎮盛產糧食,利用本地自然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積極發展“三高”農業,因地制宜開發水產養殖業和畜牧業,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養魚、養蚝、養蝦、養蟹、養雞等商品生產基地。全鎮有養雞專業戶720多戶,養雞場120多個,肉雞飼養量達400多萬隻、創產值2000多萬元;海淡水養殖面積達600多公頃,年創產值800多萬元。全鎮社會總產值4920萬元,人均年收入1100元。
橋沖鎮堅持捕撈、養殖並舉,促進海洋漁業的持續發展。在鞏固捕撈作業方面,致力發展股份制漁業。全鎮有各類股份制生產漁船570艘,總噸位18721噸,總功率43685千瓦,其中單拖漁輪290艘,總噸位17826噸,總功率39097千瓦,盛產龍蝦、對蝦、石斑、馬鮫、鯔魚、鰻魚、墨魚等海產品,海產品日登場量達到550噸。橋沖鎮在鞏固捕撈作業的同時,認真執行伏季休漁制度,在發展養殖業方面,充分利用沿海灘塗寬闊的優勢,不斷發展擴大養殖基地。現已先後辦起了海馬、鮑魚、海膽、對蝦、貽貝、優質魚等一定規模的海水養殖基地。

工業

2018年,橋沖鎮企業個數共20家。

商業

2018年,橋沖鎮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0家。 

社會


文體

橋沖鎮教育、文化事業逐漸興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全鎮文化娛樂場所7處,電影巡迴放映隊16個,群眾文化生活有曲班、舞獅、竹馬戲和戲劇彈唱等活動。豐富多彩的節目為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橋沖鎮文化站在廣東省陸豐市橋沖,創建於1973年,主要從事文化管理,2005年共有員工7人,年生產總值約為0~30萬。

教育

橋沖鎮2008年來集資218萬元新建教學樓20幢,建築面積8383平方米,教師村也解決了教師們的住房問題,改善了教育環境,被市評為集資辦學先進單位,現有東竹小學、后沖小學、溪碧小學、白沙小學、石東第二小學、石東第一小學、禾潭小學、大塘小學、橋沖鎮中心小學、橋沖中學。
溪碧村駐村工作組切實幫助該村解決貧困兒童“讀書難”問題。市檢察院、財政局等掛駐單位黨員幹部共結對幫扶貧困、失學兒童59名,使之重返校園,上學讀書接受教育。此外,工作組還幫助該村解決困難戶生活困難問題,並為該村村委會籌資1.2萬元購置辦公設施,改善辦公環境,美化村容村貌。

醫療衛生

橋沖鎮面積3100平方米的綜合市場己交付使用,新辦了一條服務農村的農民貿易街;醫療、保健設施較為齊全的衛生院、敬老院各一所。

交通


橋沖鎮交通方便。公路直通博美鎮與國道324線相接,東部公路通南塘鎮與省道內隆公路相通,南面直通碣石、碣北兩地。
橋沖鎮電力照明、郵電、通信完善。橋沖鎮黨政領導到深圳等地發動外出經商老闆多方集資1168萬元,修建水泥路面26.9千米,中小橋樑6座。橋沖鎮加大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長600米的橋沖大橋已建成通車。

文化


開燈節

橋沖鎮歷史文化悠久,一直保持有“開燈”傳統習俗,寓意“開丁”,通過鼓樂、醒獅、英歌舞等民俗表演活動,慶祝家鄉人丁興旺,同時也豐富廣大村民的節日生活,表達新一年的美好願景。

潮劇

潮劇也稱潮州戲,形成於明代,清代傳人陸豐。潮劇從崑曲變化而來,屬於高腔系統,稱為曲牌體系。由曲牌、滾板、民間小調和詞牌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潮劇音樂唱腔。與曲牌相結合的打擊樂和“幫聲”是潮劇又一大特色,歷來深得潮汕地區和本縣群眾的喜愛。民國10年(1921年)碣石中醫生施楚生始建“普梨園”潮劇子弟班,到建國前夕,全縣有10多個潮劇子弟班。較為盛名的有“福祥齋”、“樂同春”、“錦江艷影”、“湖東潮劇團”等。主要演齣劇目有《陳三五娘》、《白兔記》、《玉蝴蝶》、《蓮花庵》、《六妹歸唐》等。活動範圍遍及潮汕地區。建國后,潮劇演出活動還比較活躍,至1994年底,縣內只存橋沖鎮大塘村1個業餘潮劇團。 

方言

潮汕話(包括海陸豐話)過去被其他方言區的人稱為“福佬話”,或稱“河洛話”,現在都稱為潮汕話,屬閩南語系。所謂“河洛話”是因為講這種方言的人,是從前中原戰亂民族大遷移時,從河南洛水一帶講中原古音的移民帶來南方福建,然後又遷來廣東東部定居的人,因此其他方言區的人稱這種移民為“河洛人”,其方言移為“河洛話”。 

歷史文物

橋沖鎮現存有大塘盧氏宗祠乾隆君御批匾額、林則徐題大塘盧氏宗祠壁書、宋盧天潢墓、明盧百鍊墓、清盧東咸墓、宋林直可墓、明盧東善墓、宋卓植夫妻墓等。 
觀音山文物保護區
觀音山位於橋沖鎮東竹、溪碧兩村東南面,碣博河公路段西側,西瀕碣石港。觀音山主峰海撥640米,因峰頂巨石狀似觀音端坐蓮花座面向大海,故取名觀音山。
觀音山上有棲雲岩寺,始建於明朝,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擴建,是一處歷史悠久,遠近聞名的佛教聖地,也是陸豐抗日時期重要的革命根據地。因受2013年強颱風天兔的襲擊,寺院完全損壞。近幾年來,在宗教管理部門、當地黨政的高度重視下以及社會熱心人士的大力扶持下,建成了上山的盤山公路、觀光台、高壓電,觀音大殿也在建設中。
觀音山棲雲岩寺已被有關部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和文物保護單位。 
白沙天后宮
白沙天后宮始建於南宋末年,至今有800多年歷史,2014年當地群眾為弘揚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投入資金600多萬元,重新擴建天后宮,增建了宮殿、戲台、文化廣場等,其佔地面積達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建築主體宏偉壯觀、風格獨特、設計精湛,對研究元、明、清時期民間信仰、民俗文化傳播、陸豐地區廟宇建築特色等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一處集群眾休閑、健身、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2017年9月,白沙天后宮被市文化部門定位文物保護單位。

代表人物


盧天潢:生於北神宗元豐七年甲子,卒於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庚辰(1084-1160年),享壽七十七歲,天潢公27歲成進士,出守循州刺史,拜中散大夫。
盧百鍊(1592-1665年):諱鍛,字學純,陸豐大塘人。崇禎十五年(1642年),進京廷試任官京秩,授兵部職方司主事,並薦疏治南監軍道。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清兵入關,中原大地,生靈塗炭。盧百鍊痛心疾首,先後隨明宗室唐王、福王、桂王等在江南各省轉戰萬里,與清兵浴血奮戰十七年。公元1661年,桂王朱由榔(即永曆帝)在緬甸蒙難,隊伍被迫疏散。盧百鍊潛伏山林,輾轉回鄉,繼續進行抗清復明活動。
卓觀大:字道開,坊廓都(今陸豐市蚝潭)人,清康熙年間貢生。
卓世勇:字蒼碩,坊廓都(今陸豐市蚝潭)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庚子科貢生。
卓越:號喬郎,坊廓都(今陸豐市蚝潭)人,清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恩貢生,清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舉人。
卓曜:石帆都(今陸豐市禾潭)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貢生,任山東省崑山縣丞。
盧大雨:藝名廣東雨神,內地歌手,1986年7月14日出生。廣東省汕尾人,2017年10月,發表歌曲《廣東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