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周陵的結果 展開

周陵

周陵

周陵是西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王之陵和周太公墓。位於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鎮。1957年被陝西省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1911年文王陵
1911年文王陵
1911年武王陵
1911年武王陵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咸陽城北6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周陵中學內。傳說為周文王、周武王陵。周文王陵底部周長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畢沅所立的碑石。陵北100米處為周武王陵,底部周長285米,高12.3米。兩個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獻殿、木牌樓經過修葺和彩繪。
周陵
周陵
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鎮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陵園內現遺存有周文、周武陵各一座,木牌坊一座,獻殿兩座、配殿兩座及宋以後歷代皇帝祭祀周陵碑石40餘通。陵園以西2000多株古柏,鬱鬱蔥蔥,蔚為壯觀。周陵是我國古代西周時期周文王、周武王的陵園,位於咸陽市東北渭城區周陵鎮周陵中學內,現存有周文王、周武王的陵墓各一座,木牌坊戲樓一座,獻殿一座,配殿一座,歷代帝王祭祀碑石40餘通及姜太公等西周陪陵墓等,是我國御制祭祀碑文最多的陵園,為“咸陽八景之一”,有“小碑林”之稱。兩個陵保存基本完好,獻殿、木牌樓經過修葺和彩繪。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園以西2000多株古柏,青翠森森。近年以來,當地政府對周陵進行了全面整修翻新,開發旅遊資源。重修圍牆,整修在殿、登陵踏步和碑樓,翻修東西碑廊和配殿,泥塑彩繪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像,對文王、武王陵和陵園進行綠化等工程。
蔣介石在周陵留念
蔣介石在周陵留念
楊虎城張學良蔣介石宋美齡在周陵留念
楊虎城張學良蔣介石宋美齡在周陵留念

源流


周陵
周陵
周文王和周武王,以他們繼承和發展周族先祖后稷(后稷生不窟)和公劉開創的農耕文化及翦滅殘暴的商紂政權的功績,不窟(ju)丟了農官後來到戎狄之間(今甘肅慶陽),帶領周人從事農業,不窟(ju)死後葬於周祖陵(在今天甘肅慶城),公劉時代,周人部落東進南下,進入關中,使他們在中華文明史上,享有崇高的威望。三千多年以來,中華土地上的各族政權,無不對他們尊崇備至。文王、武王、周公等人也就成了華夏子孫共同崇拜的偶像,受到各代人的以祭祀方式表達的敬仰和懷念。日久天長,祭祀方式也經歷了由分散到集中,由廟祭到陵祭的演變。
(一)廟祭。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在洛陽尋找周的後裔,找到一名叫姬嘉的人作為周室的繼承人。賜給他土地三十里,民三千戶,封他為周子南君,世代在這裡祭祀周人的祖先(地在今河南汝州市)。《史記·周本紀》載:“漢興九十有餘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里地,號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史記·孝武本紀》載:於是天子遂東,始立後土祠汾陰脽上,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禮畢,天子遂至滎陽而還。過雒陽,下詔曰:“三代邈絕,遠矣難存。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後為周子南君,以奉先王祀焉。”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姬嘉之孫姬延年進爵為承休侯。此外,《漢書·地理志》和《漢書·郊祀志》記“湖(地在今河南省靈寶之西),有周天子祠二所”、“虢(今陝西寶雞縣虢鎮),有黃帝子,周文武祠”。以上所記的兩處周文王、武王祠,一在關中以西的虢,一在關中以東的虢。
東漢後期,在漢家陵闕衰落的同時,被曹丕所說“人以為”的周文王陵、武王陵卻在民間被尊奉起來。此後,有了《魏書·地形志》所記的“石安縣有周文王祠”。北魏時,長安的州牧和郡守常祀周文武廟。延興四年(474年)四月,魏孝文帝派東陽王拓跋丕在長安祭周文王和周武王廟,算是秦漢以後對周文武王的最高規格的祭祀。唐貞觀、顯慶、天寶等年間,均祭周文王於豐,祭武王於鎬。憲宗元和七年(812年),“束力周文王、武王祠宇,在咸陽者,宜令有司精加修飾(《文獻通考》)。”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東漢以後,官方對周文武王的祭祀,有的在渭北的咸陽,有的在渭南的長安;唐代中後期,也有了由渭南向渭北轉移的趨勢。
(二)陵祭。咸陽原上的周文武陵,從發生祭祀到現在,已有約1800年的歷史。它的發展歷程,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由東漢末到五代末,即公元220—960年。這700多年裡,是“俗名”階段。在此階段內發生的祭祀活動,只能是民間的祭祀活動。但在一定條件下,也不排除官祭的可能。第二階段,由北宋初開始,是官方在咸陽祭祀周陵的階段。宋開寶六年(973年)創立的《大宋新修周武王廟碑》(此碑現存咸陽市博物館)記載:“我皇所以覽虎觀之史籍,披職方之圖志,豐邑故地,得其舊陵。因命守臣,躬往省視:乃曰陵寢如故,而荒榛之路弗禁於樵探;廟宇甚陋,而牲牢之奠無聞於俎饌……”該館還存有同年刻立的《大宋新修周康王廟碑》一通。宋王朝決定對周文、武王陵“各置守陵五戶,歲春秋祠以太牢”(《宋史·禮八》)。金代,在京兆府(未著詳址)對周文武王三年一祭。《元史》無周陵祭祀之記,官祭只有河南湯陰故久里城(周文王被殷紂王囚禁之處)的周文王祠和陝西岐山的周公廟。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派人勘察咸陽的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漢高祖、景帝、武帝等陵。發現諸陵的陵寢被盜發者掩埋好,陵丘被破壞者填補好,陵廟被拆損者修葺好。每陵設陵戶五人守視,每三年,朝廷出祝文、香帛,傳制遣太常寺樂舞生及有司前往陵前致祭。陵廟所在地的官司,“以春秋仲月上旬(即夏曆二月和八月的前十天),擇日致祭”。
清代至民國,在明代祭祀制度的基礎上,擴大了祭祀範圍:由周文、武、成、康四王擴大至周公、太公、畢公等王公陵墓。其次,因咸陽境內陵墓太多,祭祀任務由附近各縣分擔。其中周文、武陵和周公、太公墓由咸陽分祭;成王陵由周至分祭;康王陵由戶縣分祭。
周陵的陵園,在明、清多次重修的基礎上,經過1929年、1934年兩次大維修和擴充之後,柏林環繞,殿屋輝映,在郊原營造了可與山東孔林相匹的、被稱為“咸陽祭周,曲阜祭孔”的祭祀和遊覽勝地。

考證


糾結的周武王陵
提起周朝開國君主周武王陵,記者立即想到了曾經去過的渭城區周陵。翻開一些介紹帝王陵的書,也將周武王陵定位在周陵,但一接觸專家,他們則說,這是一訛傳。
“不是周陵已是定論”
“咸陽北原周陵里肯定不是周武王陵。”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學理告訴記者,戰國之前,君主埋葬時“不封不樹”,其意就是墓地不封土堆,不種樹木。而周陵有高大的墳丘,稱其為西周君王的陵墓,顯系訛傳。他認為周陵里所謂的周文王和周武王陵,應為秦惠文王與皇后的合葬陵園。
根據陝西省文物局和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編輯的《陝西省帝陵檔案》,所傳的周武王陵封土呈圓丘形,底徑66——68米,高17.7米,陵頂海拔495米。
“咸陽以北畢原上墳丘很高的所謂‘周王陵’,是出於後人的張冠李戴。”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寬生前就指出,從文獻記載,結合考古資料來看,中原地區最初墓葬沒有墳丘。中原地區墳丘式墓葬開始於春秋晚期,普遍推行在戰國時代。
“光一有封土,就說明周陵的時代已經晚於西周。”咸陽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岳起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劉慶柱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李毓芳認為,周陵里傳說的周文王陵實為秦惠文王陵,周武王陵為秦悼武王陵。他們在2000年出的《帝陵史話》中還認為,周陵附近傳說的周成王陵應為漢孝平王皇后陵,周康王陵應為漢孝元皇后陵,周共王陵應為漢成帝妃子班婕妤陵。
唐代已經辨正
“千多年來,人們把秦陵誤傳為周文王、周武王陵,幾經訂正,又幾經訛傳,後漢人誤,三國人訂正;晉人誤,南北朝訂正;唐人再訂,宋人再誤。”王學理說,說周陵不是西周陵,是有歷史文獻記載的,唐代學者已經做過辨正。
《漢書·楚元王傳附劉向傳》提到:“文(周文王)、武(周武王)、周公葬於畢……皆無丘壟之處。”
東漢崔寔《政論》稱:“古者畝墓而不墳,文、武之兆(墓地),與平地齊。”
三國《皇覽》(《史記·秦本紀》集解引)說:“秦武王冢在扶風安陵縣西北畢陌中大冢是也,一以為周文王冢,非也。”
唐《括地誌》(《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引)也說,:“秦武悼王陵在雍州咸陽西十里,俗名周武王陵,非也。”
《皇清經解》引清代學者孫星衍《畢陌畢原考》稱:“畢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陽之陵,先諸書甚明,其誤自宋人始。”
解放初,北京大學閻文儒教授考證后著文稱“周陵實秦陵也”。
考古鑽探找到證據
“中國墓葬形制有一定規律,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特點。”岳起說,過去人們說周陵不是西周王陵,但拿不出證據。咸陽市考古研究所2001年通過鑽探,探明了傳說的周文王和周武王陵、周共王陵墓道的數量和形制。初步判斷其為戰國時期。2003年,咸陽市修建通往機場的迎賓大道時,在周陵西邊發現了一道南北向壕溝。他們發掘后認為這可能屬於周陵的西圍溝。2004年,他們通過鑽探發現周文王和武王陵有一個統一的長方形圍溝,在周共王陵也發現了圍溝。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秦王陵的一個典型特徵和流行做法。在周共王陵周圍還發現瓦片多以飾細繩紋的秦瓦為主。最近幾年咸陽市考古所和省考古院兩家在周陵圍溝內鑽探出200多個小的陪葬墓,鑽孔裡帶出一個銅鐓,即兵器柄套,是錯銀的。錯銀工藝流行於戰國晚期。
“周陵完全可以確定是戰國秦陵,但至於是誰的陵,說法不一,都是推論。”岳起認為,傳說的周文王和周武王陵是秦悼武王及其夫人的永陵,而傳說的周共王陵,為秦惠文王及其夫人的公陵。
周武王陵會在何處
本來以為周武王陵就在眼前,可是讓專家一否定,沒有了著落。周武王陵會在何處?
史料記載周武王“葬於畢”,這個“畢”在哪裡。
劉慶柱在《帝陵史話》一書中提到,關於“畢”地,一說“畢”在豐鎬東南,即今西安市西南郊一帶。此地唐代墓葬出土的墓誌記載其地為“畢”。另一說“畢”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此地中古時代始稱“畢”,據傳為畢公封地。
“西安有畢原,咸陽原過去也叫過畢原。”岳起說,把咸陽原叫畢陌原,是隋唐以後的叫法。咸陽原叫法本身就不統一,還有叫延原、石安原的。這裡有小概念和大概念的關係問題,現在不知道它說的是哪一塊。
記者在周陵採訪時,還有當地群眾把咸陽原叫畢郢原。
周陵文管所所長張俊輝說,郭沫若著的《中國歷史稿地圖集》中《西周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圖清楚標明“畢”在咸陽原上。
“現在在咸陽原上也發現有高等級的周代墓葬,但考古證據還不充分,未做定論。”岳起透漏。
王學理堅持認為,西周王陵所在的“畢原”就在“鎬東南社中”,大致範圍在長安區韋曲北邊的原上。西周人絕不會北越渭河,爬上咸陽原,把周王埋在“畢陌”。

實用信息


最佳旅玩時間
每年的4-6月和9-10月春夏、夏秋相交之際,咸陽氣候溫和,多晴天,氣溫較適中,可以更好的領略關中風采。
穿衣指南
咸陽是座四季分明的城市,春季溫度在15℃左右,穿襯衣+毛衣即可;咸陽夏季較熱,溫度在32℃左右,穿短袖短褲,做好防晒措施;秋季在20℃左右,雨水較多,帶好雨具;冬季室外溫度較低,在0℃左右,最好穿上羽絨服和厚棉衣,戴上帽子、圍巾和手套。
風俗禁忌
在咸陽悠久的歷史歲月中,很多關中民俗被很好地保存和流傳下來,秦腔、弦板腔等一些古老的劇種至今仍可在咸陽聽到。熱鬧的社火表演仍會在春節時熱鬧的上演,咸陽人用他們特有的方式將古老的民俗傳承下來。
秦腔:秦腔是咸陽的主要劇種,以關中方言為主,分板式和彩腔兩部分,各部分均由“苦音”和“歡音”兩種聲腔組成。苦音是秦腔最具特色的唱腔,激越高亢悲壯,而歡腔則喜悅歡快明朗。
弦板腔:又叫板板腔,是咸陽的主要劇種之一,作為皮影的形式演出,由主要伴奏樂器“弦子”和擊鼓樂器“板子”而得名。
地故事:又叫跑故事、社火,一般在春節至元宵期間表演,用大鼓大鑼和鐃鈸作音樂伴奏,挨家挨戶地表演,表演內容有神話故事、歷史傳說、社會時事等,在一片熱鬧的煙火爆竹聲中,瀰漫著一股濃濃的節日氛圍。
十八羅漢:由舊時的求神祈雨活動演化而來的農閑節慶時的民間社火活動,表演由9個精壯的漢子和9個幼童分別裝扮成大羅漢和小羅漢完成,共十八種套路。在遊走於各村莊時,十八羅漢會配合著敲鑼打鼓雄渾的背景聲音來變換表演方式,
竹馬:在2月祭祀藥王廟會時表演,演員在11-13人之間,前有一人引馬,後有兩人斷馬,中間10匹馬。表演共有80多種圖案,程式分為五類:出馬,單出馬,出雙馬,游燈和雙出場,配合陝西民間樂器,來進行不同情緒的表演,十分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