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管
乳房的主要構成組織之一
乳腺管(Lactiferous Ducts)又稱輸乳管、乳腺導管、乳導管或總導管,位於胸部的皮下組織中,是乳房的主要構成組織之一,也是乳汁的排泄管道。每個乳腺管一端連接一個乳腺葉,另外一端走向乳頭,在近乳頭處輸乳管膨大成輸乳管竇(Lactiferous Sinuses)又稱壺腹,能儲存乳汁,其末端變細,開口於乳頭。
乳徠房腺體由15~20個腺葉組成,乳腺管共15~20根,乳腺葉和乳腺管均以乳頭為中心呈放射狀排列。
中文名稱:乳腺管
英文名稱:LactiferousDucts
其它名稱:乳腺導管、乳導管、輸乳管
乳房主要由腺體、導管、脂肪組織和纖維組織等構成。
乳房腺體由15~20個腺葉組成,每一腺葉分成若干個腺小葉,每一腺小葉又由10~100個腺泡組成。腺泡緊密地排列在小乳管周圍,它的開口與小乳管相連。許多小乳管彙集成小葉間乳管,多個小葉間乳管彙集成一根整個腺葉的輸乳管。輸乳管共15~20根,以乳頭為中心呈放射狀排列,彙集於乳暈,開口處在乳頭,稱為輸乳孔。輸乳管在乳頭處較狹窄,后膨大為壺腹,稱為輸乳管竇,能儲存乳汁。輸乳管開口處為復層鱗狀上皮細胞,狹窄處為移形上皮,壺腹以下各級導管為雙層柱狀上皮或單層柱狀上皮、終末導管近腺泡處是立方上皮,腺泡內襯立方上皮。
乳腺和乳腺小葉
乳腺管的主要功能是乳汁的排泄和儲存。
當部分乳腺管不通時,就會使乳汁淤積在乳房內而引起奶疥。如果未及時消除,乳頭又正好破損,病菌就會乘機侵入而造成感染,形成乳腺炎,乳疥表現為乳房有硬塊並有觸痛,當發生乳腺炎時產婦出現高燒且乳房疼痛加劇,並因乳汁排不出去而使乳房充盈,乳房表面皮膚變得十分光亮。
防護對策:
1、及時清除乳頭表面的乳痂,以免乳汁排出不暢造成乳房內淤滯。
2、每次餵奶讓寶寶吸空,如未吸空,可用手按摩或用吸奶器擠出剩餘奶汁。
3、盡量不要讓寶寶含乳頭睡覺,這樣容易使寶寶切咬乳頭而誘發感染。
4、要保持情緒穩定和愉悅的心情。
乳腺管擴張症
乳腺管擴張症
乳腺管擴張症是一種乳腺良性疾病,在臨床上並不少見,由於認識不清,常常誤診為乳腺炎、乳腺結核或乳腺癌等疾病。此病多見於30~40歲的產期、非哺乳期女性,有時發生於絕經后老年女性。其病因目前尚無一致認識,可能和導管排泄障礙、異常激素刺激、感染等因素有關。
因本病常見於中、老年人,可能是一種退行性改變,與乳頭的內陷或畸形,鱗狀上皮伸入導管內壁,造成角化鱗屑的阻塞,或脂質分泌物刺激導管壁,造成炎症、瘢痕增生及繼發感染有關。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可能,因為本病後期,常合併漿細胞性乳腺炎,在病理中常見有大量漿細胞浸潤,病變呈反覆發作,故有人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
乳腺導管擴張症隨著病理過程的進展,不同時期常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如果不能掌握其病理髮展過程的特徵,臨床常常誤診,病理也難以確診,代之以描述性診斷(如乳腺導管擴張並急、慢性炎症,乳腺膿腫、脂肪壞死並肉芽腫形成,肉芽腫性乳腺炎等)。為了更好的認識和診治該病,常常根據其不同病理過程將其分為不同的期別:導管擴張期、炎塊期、膿腫期和瘺管期。每一期別有其各自突出的臨床表現,不同的期別在治療上可採取相應的治療對策。
乳腺導管擴張症是良性疾病,病程緩慢,易反覆發作,與乳腺癌無明顯關係。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又稱乳腺導管瘤,是指發生於乳腺導管上皮的良性乳頭狀瘤。根據其病灶的多少及發生的部位,可將其分為單發性──大導管內乳頭狀瘤、及多發性──中、小導管內乳頭狀瘤兩種。前者源於輸乳管的壺腹部內,多為單發,位於乳暈下區,惡變者較少見;後者源於乳腺的末梢導管,常為多發,位於乳腺的周邊區,此類較易發生惡變。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發生於青春期後任何年齡的女性,經產婦多見,尤多發於40-50歲婦女,本病臨床主要表現在乳頭溢出漿液或血性液體,呈間歇或持續性,行經期間有量增加,部分病人在乳頭附近可觸及小的圓形腫物,質較軟,與皮膚無粘連,可推動。本病惡變率達5-10%,被稱之為癌前病變,臨床上應予足夠重視,必要時要對腫塊行針吸細胞學檢查或活體組織病理檢查。本病以經產後婦女多見,尤以40—50歲者多發,一般認為本病與雌激素的過度刺激有關。
乳腺導管內原位癌
乳腺導管內原位癌(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外科治療包括:腫瘤單純切除術和全乳房切除。全乳房切除術是DCIS根治性治療手段,大約98%~99%患者接受這一手術治療。全乳房切除術后複發幾乎全是浸潤性癌,表現為局部複發或局部沒有複發而遠處轉移。全乳房切除術是最有效的DCIS治療手段,但是對一個一生都不會進展成浸潤性癌的DCIS患者,實施這種手術有過度治療之嫌。浸潤性乳腺癌保乳術的成功,使人們進而轉向探討保乳術治療DCIS的可能。
許多研究探討了DCIS單純手術切除的療效,這些前瞻性的研究提示,即使高度選擇性病例,DCIS的單純擴大切除邊緣即使在1cm以上,局部複發率仍很高。這些研究結果與回顧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差別,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哪些DCIS患者適合行單純擴大切除。
侵潤性導管癌
浸潤性導管癌是乳腺癌的一種病理類型。包括硬癌、單純癌和球形細胞癌。它由美國軍事病理研究所(AFIP)提出,被以前WHO分類所採用。這一名稱延續了傳統的觀念,認為浸潤性導管癌來源於乳腺導管上皮,可以此來與來源於乳腺小葉的小葉癌相區分(認為小葉癌來源於乳腺小葉尚無證據)。
這些腫瘤肉眼觀察無明顯特徵,大小各不相同,範圍從10mm到100mm以上。腫瘤外形不規則,呈星狀或結節狀,邊緣尚清楚或邊界不清,與周圍組織缺乏明顯界限。觸之感覺質實或硬,切之有砂礫感。切面通常呈灰白帶有黃色條紋。
該類腫瘤形態不一,缺乏規律性結構特徵。腫瘤細胞排列成索狀,簇狀或小梁狀,一些腫瘤表現為實性或伴有合體細胞浸潤,且間質少。部分病例腺樣分化明顯,在腫瘤細胞團中可見伴有中央腔隙的小管結構。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癌
兩者均可見到自發的、無痛性乳頭血性溢液;均可捫及乳暈部腫塊,且按壓該腫塊時可自乳管開口處溢出血性液體。由於兩者的臨床表現及形態學特徵都非常相似,故兩者的鑒別診斷十分困難。一般認為,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溢液可為血性,亦可為漿液血性或漿液性;而乳頭狀癌的溢液則以血性者為多見,且多為單側單孔。乳頭狀瘤的腫塊多位於乳暈區,質地較軟,腫塊一般不大於1cm,同側腋窩淋巴結無腫大;而乳頭狀癌的腫塊多位於乳暈區以外,質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動度差,易與皮膚粘連,腫塊一般大於1cm,同側腋窩可見腫大的淋巴結。乳腺導管造影顯示導管突然中斷,斷端呈光滑杯口狀,近側導管顯示明顯擴張,有時為圓形或卵圓形充盈缺損,導管柔軟、光整者,多為導管內乳頭狀瘤;若斷端不整齊,近側導管輕度擴張,扭曲,排列紊亂,充盈缺損或完全性阻塞,導管失去自然柔軟度而變得僵硬等,則多為導管內癌。溢液塗片細胞學檢查乳頭狀癌可找到癌細胞。最終確立診斷則以病理診斷為準,而且應做石蠟切片,避免因冰凍切片的局限性造成假陰性或假陽性結果。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與乳腺導管擴張綜合征
導管內乳頭狀瘤與導管擴張綜合征的溢液期均可以乳頭溢液為主要癥狀,但導管擴張綜合征常伴有先天性乳頭凹陷,溢液多為雙側多孔,性狀可呈水樣、乳汁樣、漿液樣、膿血性或血性;乳頭狀瘤與導管擴張綜合征的腫塊期均可見到乳暈下腫塊,但後者的腫塊常較前者為大,且腫塊形狀不規則,質地硬韌,可與皮膚粘連,常發生紅腫疼痛,後期可發生潰破而流膿。導管擴張綜合征還可見患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壓痛。乳腺導管造影顯示導管突然中斷,有規則的充盈缺損者,多為乳頭狀瘤;若較大導管呈明顯擴張,導管粗細不均勻,失去正常規則的樹枝狀外形者,則多為導管擴張綜合征。必要時可行腫塊針吸細胞學檢查或活組織病理檢查。
乳腺導管造影在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診斷中的應用
目的:探討乳腺導管造影對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診斷價值。
結論:乳腺導管造影技術是一項操作簡便、實用的乳腺檢查技術,是診斷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有效方法。
乳腺導管內癌的超聲研究
目的研究乳腺導管內癌的聲像圖特點,探討超聲在此病中的診斷價值。方法對20例經病理確診患者的聲像圖資料,結合病理進行綜合分析。結果根據腺體內病變的聲像圖特徵分為三大類:(1)導管擴張型(佔35%);(2)混合回聲型(佔20%);(3)實性團塊型(佔45%)。結論超聲檢查在此病的診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對導管擴張型的檢查有其局限性,可結合其它檢查方法。
乳腺導管內液脫落細胞ER和PR表達對乳腺疾病診斷及治療的意義
目的:探討雌激素受體(ER)及孕激素受體(PR)在乳腺導管內液脫落細胞的表達及其在乳腺疾病診斷及治療中的意義。
結論:ER和PR在導管內的局部高表達提示乳腺導管疾病發生的高危險性,該檢查對指導乳腺疾病的治療及判斷乳腺疾病的危險因素有重要意義。
乳腺導管擴張症的臨床特點與治療
文中報告54例乳腺導管擴張症,並根據癥狀特點將其分為溢液型、包塊型、炎症型和混合型。較年長患者常以乳頭溢液為主要表現(溢液型和混合型),其病理主要改變為導管擴張。而較年輕者常以包塊為主要表現(包塊型和炎症型),病理的主要改變為漿細胞乳腺炎。臨床上前者常誤為管內乳頭狀瘤,後者易診為乳腺癌。針吸細胞學檢查是一簡單有效的診斷方法,凡屬有乳房包塊者均應列為常規,本組診斷符合率為85.71%。外科治療主要針對擴張的導管及導管周圍炎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