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OS
1995年G cFox等人提出的概念
WebOS概念最早由Syracuse大學NPAc的G cFox等人提出。
WebOS概念最早由Syracuse大學NPAc的G cFox等人於1995年提出,當時稱之為WebWindows。其認為WebWindows將作為一個開放的、公用的和模塊化的Internet分散式操作系統。
在此概念的基礎上利用許多已有的Web技術所建立的一個并行程序設計環境和所提供的虛擬程序設計實驗室vPL Berkeley大學的WebOS工作組提出了WebOS的完整概念,並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實際上WebOS基於www技術建立了一個計算網格”。
但一般認為,Webos或者網路操作系統,是一種基於瀏覽器的虛擬的操作系統,用戶通過瀏覽器可以在這個Webos上進行應用程序的操作,而這個應用程序也不是普通的應用程序,是網路的應用程序。
通過查到的一些中英文資料(如:Duke大學),Web OS提供面向網路的操作系統服務,包括:網路資源定址、全球名稱空間、遠程執行程序(在客戶端執行伺服器程序)、資源管理、認證與安全。
一些共識應該是,Web OS支持豐富的網路操作,比如:網頁瀏覽、RSS閱讀甚至直接支持一些Web API,提供集中的、全面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基礎網路應用)、友好的(便於使用)Web資源訪問能力,是一組網路功能的集合。
表現上可以是一個軟體包,安裝這個軟體,可以方便地使用網際網路。
Web API也需要解釋一下,全稱是Web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網路應用程序編程介面,有點類似於微軟提供的Windows API,微軟的Windows API提供了本機的操作介面,Web API提供了網路的操作介面。從這個角度講,把Web的基本操作程序封裝在一起,稱為Web OS有其合理性。
Web OS(Web-based Operating System),即基於網路的操作系統,區別於網路操作系統(NOS)。普通的操作系統人們都十分的熟悉,但是對於Web OS這新東西,相信應該十分好奇。隨著網路帶寬的增加,網路傳輸速度不斷提升,使Web OS的誕生成為可能。可以想像一下未來:人們只需要在硬體上安裝瀏覽器軟體,便可在任何接通網路的電腦上使用熟悉的操作系統。
雖然Web OS不會替代現行的操作系統,但是其給予人們工作很大的可移動性與跨平台性,相信Web OS會得到長足發展。
WebOS的優點在於,不論用戶是Windows、Linux、Mac OSX還是其它系統,不論用PDA、Smartphone還是盛大主推的盒子以及其它3G終端,只要上網,只要有瀏覽器,都可以應用WebOS。
通俗點講,在中國一家網吧上網(即使網吧什麼軟體也沒裝,只要有瀏覽器就行),打開了瀏覽器,進入了用戶的WebOS。就可以用WebOS里的office繼續編輯上次還沒有寫完的文檔,用WebOS里自帶的聊天器跟朋友聊天,用WebOS里的mail工具收發email。同時可以欣賞儲存在WebOS里的圖片,音樂。甚至還可以運行裝在WebOS里的好玩的遊戲!不用擔心網吧機器的配置不夠好。WebOS可以利用網路上當前閑置的計算機的內存,cpu來幫助完成各種計算。用戶所需要的只是網速足夠好而已。如果到了另外一個國家,什麼也不用帶,依然能夠在那個國家訪問的WebOS寫作、聊天、玩遊戲等等。
在WebOS的作用下,整個世界都被一個無限的大網串成一個資源平面。只要能夠上網,就能隨時隨地訪問資源。
WebOS在當今的缺點就是網路速度的影響。中國的網速是一大瓶頸,為了實現用戶接入網的數字化、寬頻化,提高用戶的上網速度,光纖到戶是用戶網今後發展的必然方向。很多局部地區(比如說學校)都實現了萬兆網。可以讓WebOS的優勢在校園網內盡情的發揮。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必定會每家每戶都通上萬兆網,甚至百萬兆網,到時世界必將是WebOS的天下。
實現WebOS不是那麼容易的,世界大牛google據說也一直在研究WebOS。相信以google的實力必將使WebOS發揮其最大的優勢,網際網路會從內容提供者變成資源提供者,想想看可以使用網際網路上別人閑置的計算能力來使用戶的3D遊戲變得飛快是一件多麼爽的事!這將是WebOS與傳統操作系統根本不同的一點。30年前比爾·蓋茨的“每個桌面上都運行微軟軟體”的夢,現在已經幾乎變成了現實。完全可以預計30年後,“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WebOS,WebOS必將成為OS的主流”。
來源
WebOS的來源無非就是三個:
1.一個商標叫WebOS的操作系統項目,隸屬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Network of Workstaions project項目,1996年啟動;
2.一個名稱叫WebOS的公司;
3.donews上一堆大忽悠攢出來的新名詞。
解釋
操作系統的解釋如下:
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簡稱OS)傳統上是負責對計算機硬體直接控制及管理的系統軟體。操作系統的功能一般包括處理器管理、存儲管理、文件管理、設備管理和作業管理等。當多個程序同時運行時,操作系統負責規劃以優化每個程序的處理時間。
一個操作系統可以在概念上分割成兩部分:內核(Kernel)以及殼(shell)。一個殼程序包裹了與硬體直接交流的內核:硬體<->內核<->殼<->應用程序。
在有些操作系統上內核與殼完全分開(例如Unix、Linux等),這樣用戶就可以在一個內核上使用不同的殼;而另一些的內核與殼關係緊密(例如Microsoft Windows),內核及殼只是操作層次上不同而已。
說的簡單點,操作系統就是用於抽象硬體介面的,和應用程序的區別就是前者面向硬體——考慮的是如何讓硬體工作起來,後者面向人——考慮的是如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兩個考慮的主體根本就不是一個層面的。
至於提到的那個網站,標題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WebOS:Operating System Services for Wide Area Applications.
首先那個WebOS是操作系統的商標,不是操作系統分類。
其次項目概要已經把意思說明白了——構建這個商標叫WebOS的操作系統是專用於提供Web應用的支撐場合,和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 Web Edition是一回事,這裡頭根本沒有瀏覽器什麼事,看到個白胳膊就想到裸體,思科還有個IOS XR操作系統呢,不會以為那是網際網路操作系統吧。
至於說“理解到這一層就可以了,而無需死摳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的含義”,這說法和tinyfool如出一轍,同樣是靠碼字養家糊口的,看看人家古人連搞個女人都的研究到“增一分則太白,減一分則太紅”,計算機科學怎麼說也算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這人和人之間的差距還真不是一星半點。
儘管都是Web OS系統,但其之間是有所區別的:
YouOS暫時還是一個alpha0.11版本,也就是說穩定性還不是很好,界面也不太美觀。但是吸引人的地方在於YouOS有大量的擴展程序,而且還是基於AJAX,大大地提高了使用訪問速度。
但是很遺憾的是,2008年7月30日,YouOS已被關閉。
EyeO的特別之處在於是基於GPL協議的開源項目。用戶可以自由免費地下載代碼,無論什麼操作系統,都可通過安裝架起EyeOS,而且安裝方法十分的簡單。值得一提的是,產品並不採用AJAX技術,頁面重複載入,大大降低了用戶交互響應速度。
界面與功能
顯然EyeOS更漂亮更炫麗,而YouOS卻過於簡陋了。在YouOS的左上方有類似微軟視窗的“開始”按鈕。如果打開了各種功能,上方就會像Windows一樣,顯示任務欄列表。而EyeOS的風格就像蘋果操作系統,上面都是一些漂亮的圓圈,點擊就可以運行相應的功能了。
試用了全部功能,如YouOS的Chat功能,和EyeOS的換膚功能。在eyeoption這個功能里,可以對EyeOS的主題進行定製。設置完成後,EyeOS的界面就像Windows改變主題一樣,界面徹底改變了。另外,其它功能在使用上都是沒有太大的差別,都十分適合在網上進行少量的網路辦公,如隨地保存的聯繫人資料,隨地編輯文檔與日程安排,真正地讓工作網路化。
擴展與特色
既然都要稱得上“操作系統”這個詞,那麼可擴展性一定要夠好。其都有豐富的可擴展功能資源,但相比之下YouOS做得比較好。找到YouOS為用戶提供的大量(約90個)擴展應用功能,而其中大部分都是一些愛好者原創開發的。相信隨著版本的不斷成熟與不斷合理標準化,會有更多的擴展功能發布,真正方便用戶的使用。另外YouOS的特色是:無論何時退出系統,當再次在任何地方登陸時,會發現一切依舊,像從來沒有退出過一樣。而EyeOS雖然具有擴展功能,可是暫時還不能在線安裝使用。唯有把整個EyeOS安裝在機器上,然後下載擴展功能源碼進行添加。EyeOS的特色是:開源讓自己修改建設自己的EyeOS。更可以成為EyeOS的伺服器,讓朋友或者公司員工一起使用個性化的EyeOS。訪問瀏覽各種截圖。
Tenly的期望
兩者共同點就是“不成熟”。在此通過對兩款“雛型”版的Web OS試用,提出一些對Web OS的期望。
減少網路數據傳輸量,提高用戶交互響應速度。畢竟網速再快也沒有人們本地機箱里的數據線傳輸速度快,所以想令用戶喜歡Web OS,首先使用的速度一定要儘可能的快。
提供更多的免費擴展功能。只有足夠的功能,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戶前往體驗使用,並且最終習慣Web OS使用方式。所以說僅僅有“構架”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更多的“內容”來吸引用戶。
足夠的用戶文件存儲空間。要讓用戶在Web OS“安居”下來,相信足夠的存儲空間是必不可少的。Gmail的容量時刻增長與其用戶數量不斷上升,說明了這個簡單的道理。
穩定的服務與數據安全保障。用戶長期使用Web OS,對伺服器的安全與穩定性有著極高的要求,一個伺服器將會保存著成百上千用戶的重要數據。所以服務的穩定與數據的安全不足,很可以造成Web OS發展的“短板效應”。
總之,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想法與創意越來越多,而且也越來越好。相信更多新的事物將會出現,都將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好處與便利。所以大家應使自己的“嗅覺”敏銳起來,體驗身邊那些令人興奮的新奇事物吧。
Google Web OS
(1)GooOS會是什麼樣子,一些人已經通過不同的渠道有所透露,但也沒有找到權威的說法,GooOS在未來一段時間,主要形式會是像google桌面一樣的外掛產品,外掛到Linux、Windows、Apple等操作系統上,當然,一些領域Google推出基於裸機的GooOS也完全可能。
(2)google中國的李開復曾經說過,google的核心技術並不是所謂的搜索,而是網路存貯技術,google利用最常見的硬體設備,普通的伺服器、普通的內存,通過Google的軟體,把google打造成世界上最廉價的存儲基地。這是google真正動力,Gmail、google搜索等等,都是基於這種強大的分散式存儲而成功的。
保守估計,google在全球各地具有數以十萬計的伺服器,而且數字每天都在增加。
(3)google OS不重要,是說,相比於google推出的那些服務,google os顯得無足輕重,Chen說“在一種‘新的技術創新和新的營利增長點’距今仍離之甚遠的時候,Google若要從傳統理念著手,開發操作系統(非‘定製’),以期能從根本上佔據用戶的桌面,這種政策,不失為一個雖保守卻極為明智的選擇。”
google若同微軟拼傳統的操作系統,顯然沒有太大的意義,實際上google os只不過是網路服務戰略的一部分,說到底是要整合自己的網路服務,這種整合當然有意義,但不是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之間的那種意義。
通過聚合(Mashup),google OS所要做的事情,很多人都可以做,google價值在於用戶和數據而不是軟體,這也是人們常常提到的Intel Inside被Data Inside取代的話題。
(三)Web OS是Application(應用程序)還是OS(操作系統)?
有人認為,通過Ajax等技術,瀏覽器實際上已經能夠實現很多所謂Web OS的功能,Web OS如果只是個增強的瀏覽器,應該叫做Application而不是OS.
這確實是個問題,實際上說明,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並沒有劃一的界限,當初的中文之星是操作系統還是應用軟體呢?更早期的UCDOS(一種對DOS進行漢化的外殼程序)呢?總體上說,操作系統提供了系統的資源訪問能力,應用軟體提供某一方面的具體功能應用,理解到這一層就可以了,而無需死摳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的含義。
(四)WebOS是裝在裸機上的嗎?與本機操作系統(如Windows)什麼關係?
Web OS是不是裝在裸機上,對於Web OS來說,並不是一個關鍵點,就像早期的Windows 3.2是運行在DOS上的操作系統一樣,Web OS可以是運行在本機操作系統(如:Windows)上的一個外殼式操作系統,當然,也可以像Windows 95以後的版本,直接運行在裸機上。
操作系統是不是需要在裸機上運行並不關鍵。關鍵是是否提供了完備的網路資源操作介面(包括人機介面)。
(五)操作系統為什麼不重要?
有人質疑將來操作系統個人製造的問題,這顯然是有些誤解,並不是說一下拋棄微軟的windows系統,而單獨做出一套全新的類似Windows的操作系統。
做過嵌入式操作系統的人應該有些感受,程序員可以利用微軟提供的Windows CE、Windows XP embedded或者Linux,自己創建某一個設備的操作系統,並且新的操作系統並非是微軟一家的東西,可以融合多廠商的不同功能模塊。
當初業界要求微軟公開Windows API的標準,其目的就是為了業界共同打造操作系統軟體,但那個時候開放API標準的實際操作比較困難,在Web時代,基於Web的標準化程度很高,不同的程序和服務能夠方便的進行對接,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操作系統可以分解成許多的功能模塊,不同的模塊出自不同公司之手,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當所有人都能夠自由定製自己的操作系統(和編程序一樣,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工作都是程序員一個人的功勞,需要利用開發庫等一系列中間產品),就象現在小學生就可以自由編製程序一樣,這確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
(六)定製操作系統和開發操作系統有多大區別
Chen在評論中說道定製操作系統和開發操作系統,現階段來看確實有些區別,實際上也並沒有太本質的區別,因為所有的程序設計(包括開發操作系統或者定製操作系統)變成越來越接近“搭積木”的遊戲,而真正的不基於第三方的彙編級編程已經很少了。
由於人類已經在編程方面積累了足夠的知識和產品,操作系統結構和源代碼也將會是人類共享的知識財富,這也使得開發/定製操作系統的區別變得越來越小。
第一篇文章中沒有區分定製和開發操作系統,不是一個疏忽,而是不遠的未來將是一回事情。
人們離Web OS(即Web 3.0)到底有多遠? “在今天描述Web 3.0,就如同在網際網路誕生之前的世界里想象Web 1.0一樣。”
在Web 3.0時代,用戶不再為了預定一張機票,去好幾個網站搜索航班和價格,進行反反覆復的比較。只需給軟體代理設置一個任務,其就會想用戶所想,自動搜索並以最合適的價格訂到滿意的航班。還能查看乘坐的所有航班的紀錄:飛行了多少里程,目的地是哪裡,行李發生過哪些問題等等。
這一切,並不是因為電腦變了,而是網際網路變了。
語義網與在線操作系統的結合體
還記得過去的保齡球—保齡球1.0嗎?人們得在一張紙上寫下所有人的名字,然後用鉛筆在每個人的名字下寫下得分。後來進入保齡球2.0:往一個電腦屏幕里輸入每個人的得分,電腦運算之後給出結果。現在的保齡球館則更加聰明:自動換瓶機告訴電腦哪些木瓶還留在原地,計分軟體就自動算出分數。這是不是有點Web 3.0的感覺?而真正的保齡球3.0是這樣的:當出現在保齡球館,軟體就能夠認出,並在打球的時候自動計分,然後把當天的分數加到個人在線資料庫—那裡存有所有的保齡球分數。甚至能在同一天與不同城市的上萬名打保齡球的人進行PK。
蒂姆·伯納斯·李寫道:“盼望著網路能夠分析所有的數據:內容、鏈接、人與電腦之間的交易。正在出現的語義網會讓這些變成現實,當這些實現的時候,日常生活會由機器之間的對話來處理。人們盼望多年的智能代理程序,最終成為現實。”
網際網路之父這番頗讓人費解的暢想,化成具體的場景就會是這樣:
在網上預訂一個酒店房間,進去後會發現,裡面的床已經按照喜歡的軟硬程度設置好;洗澡水不冷也不燙,正是喜歡的溫度;電視屏幕上一邊是最愛看的電視節目表,另一邊是可能感興趣的餐廳的名單;即使已經昏迷不醒,也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家醫院得到治療,因為們都能立即進入的醫療紀錄。能看到駕車行駛的每一公里的記錄、拍攝的每張照片、簽署的每份協議……所有的這一切都在語義網上。
在2007年的今天,人們仍然把數據從一個應用程序搬到另一個應用程序。雖然和同事的電腦上都有Word程序,但如果要看同事的文檔,必須先發給,然後再用自己電腦上的Word來看這份文檔。假如的同事把文檔做了修改之後又發給,後來又做一些改動再發給,相信收到的文檔版本已經全被弄亂了。怎麼辦?Google Docs和微軟的Live文檔以及Office 2007提供了Web 2.0的解決方法:不需把文檔發給任何人,只需給閱讀和寫作這些文檔的人發送邀請,所有的編輯工作就會同時出現在和對方的電腦屏幕上。
Web 3.0則更進一步—每個文件只有一個來源。填過的所有表格:雜誌訂閱單、學校檔案、駕照、合同、購物單、支票、銀行表格等,都在的在線數據保險箱里。如果在個人ID里變更了自己的住址或者手機號,所有的在線文檔都會自動更新為的新住址和新手機號,不需要向每個人都發一封郵件告訴們的住址變了、手機號換了。所有的東西都是相互鏈接的,沒有複製的文件。這就是Web 3.0的偉大之處。
今天,筆記本電腦還因為便攜性大受歡迎,幾年之後,將不再需要筆記本電腦。在Web 3.0時代,只用手握任何一個接入網際網路的屏幕、登陸,的個人桌面就會出現在面前。能通過手機的耳麥與的在線桌面互動:聽取的留言、發送留言、聽歌等,並且的耳機能跟任何與它相通的設備無線連通。如果的手機丟了,只需拿起別人的手機登陸自己的桌面。那時的手機沒有任何內存,所有東西都從的在線數據保險箱里獲取。
因為網際網路上成千上萬的產品信息都是用不同的語言和標準寫的,有的是Excel文件,有的是Word文件、還有的PDF, 這些產品描述大概佔到整個網際網路(除去MySpace)內容的20%,彼此卻並不認識,即使它們是相互重複的。因此,戴爾、亞馬遜、eBay等網站便不得不建立自己的分類系統。不幸的是,這些分類系統之間並不互通。
要實現Web 3.0,核心是標準化的數據描述符,它們就如同人們小時候玩的樂高積木,可以相互拼接、任意組合,這樣搜索就能聰明起來了。只要輸入對自行車的要求:車架、變速功能、輪胎、價格等等,然後就能在一張地圖上看到所有符合要求的山地車,按照價格、車況或者任何希望的方式排列。說不定會發現鄰居就有一輛自行車想出售,出門幾分鐘之內就能搞定這件事。不管是一個 發動機廠的老闆,還是一個擁有一套連環畫的小孩,只要把的庫存清單放在網上,搜索引擎就會自動把和的買家連接起來。
那麼,這些樂高積木是如何搭建起Web 3.0的呢?在Web 3.0金字塔的最底層有一個“標準化產品描述符的資料庫”。比如,想買一輛汽車,在這個資料庫里就會看到來自製造商、雜誌、保險公司等方方面面關於這款車的信息,這些數據都是標準格式的,因此能按照任何標準對汽車進行比較:汽油消耗定額、維修記錄、顏色、茶杯座的大小、撞擊試驗的等級等等,不一而足。底層還有另一個資料庫,裡面有每輛車的“數字出生證明”包含每輛車的所有相關信息。
金字塔的中間是“個人數據保險櫃”,裡面有的個人ID和擁有的一切東西的詳細記錄。比方說,財產指示器會鏈接到的汽車的數字出生證明,以及身為車主的紀錄。
金字塔的頂端則是Ajax(非同步的JavaScript和XML處理)產品推薦器,它能讓其人在車主的許可下看到這輛車。比如,可以把車放在eBay上,然後鏈接到的個人數據保險箱里關於這輛車的文件夾,人們就能看到所有願意讓們看到的信息。如果把車賣掉,這些信息就會轉移到新的車主那裡。
Web 3.0和現實的距離
其實,Web 3.0的元素在醫療領域已有應用。據調查,美國進行的所有醫學測試中,有40%是因為不知道病人以前的測試結果而進行的。慶幸的是,在電子病歷領域,出現了一個名叫“World Vista”的開源標準。這個由VA開發的基於Vista的標準向所有人開放,能夠形成一個全球性的可互換醫療信息的系統。Thomas Goetz在《連線》雜誌上發出讚歎:“由於使用‘Vista’,美國退役軍人醫療系統的人均成本比十年前降低了32%。而同期的醫療消費價格指數增長了50%。”
在美國聖何塞舉辦的2007年語義技術大會上,除了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管理局)、美國國防部、美國空軍、斯坦福大學等大型科研機構之外,微軟、IBM、Oracle、Sun、Google、雅虎等巨頭幾乎傾巢出動,甚至波音、福特、沃爾瑪這樣的非IT企業也興緻盎然地前來參會,足見各界對Web 3.0的重視。微軟MSN的高級副總裁布雷克·何文說:“Windows Live和Office Live是Web 3.0時代的領航產品,用戶將可以定製自己的網際網路內容世界。”Google也開始了對Web 3.0的精心布局,已經完成了從信息創作、信息組織、信息存貯、信息檢索、信息發布、到信息翻譯、再到信息服務、以及無線服務Google SMS 的一整條Web 3.0產業鏈的構建。
除了大公司的戰略布局之外,Web 3.0在技術層面也有了新的發展。要實現語義網,其核心是要建造樂高積木—標準化的數據描述符。自1998年被W3C(萬維網聯盟)制定為標準以來,XML(可擴展標識語言)已成為網際網路通用的數據描述語言標準,尤其是商業用戶交換企業信息的通用方式,相比以前的HTML,XML具有清晰的結構以及強大、靈活的標籤定義和數據描述機制,。但XML的缺點是只能描述數據的語法,而不能表達機器可理解的語義,無法滿足語義網的要求。
因此,2004年W3C推出了一個基於XML的更為簡單有效的數據描述框架—RDF(資源描述框架),在這個通用的框架下,所有的數據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描述,機器可以理解其表達的語義信息。RDF已被IBM、Adobe等公司應用到自己的產品系統中、波音的數據集成系統也採用RDF作為數據交互的中間語言,而中國的中醫藥科學數據中心也是基於RDF數據模型的,並在語義瀏覽方面領先國際。
但RDF數據並不普及,現有的Google和雅虎等搜索引擎會產生大量冗餘或無意義的搜索結果,於是有人開始進行語義搜索方面的嘗試,希望為用戶提供相關度更高的搜索結果,StumbleUpon是其中的先行者。這個由三名加拿大軟體工程師在2001年創辦的搜索引擎結合了搜索演演算法和用戶推薦,如果用戶搜索“汽車”,網站將會綜合考慮用戶的收入、年齡、性別和家庭所在地等信息,提供一個網頁列表以及其它有相似興趣和背景的用戶推薦的網站。該網站於5月被eBay以7500萬美元的高價買走。
Phil Cogito是Cognition Search的CEO,在這個還是測試版的搜索引擎首頁上宣稱要“展示一種基於含義的搜索技術,讓進行前所未有的深度搜索”。該搜索引擎採用了一種獨特的語言學和數學的混合演演算法,計算機“學會”了幾乎所有的常用英語單詞和短語,能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Phil 稱,Cognition Search還具有“自然語言查詢”的能力,不管用戶輸入怎樣的問題,搜索引擎都能找到需要的資料。美中不足的是,其搜索的範圍僅限於案例研究、政府、醫療、政治博客等幾個特定的領域。
不僅是文本,音樂也有了搜索引擎—Pandora,這家位於加州奧克蘭的公司正通過一個名叫“音樂基因工程”的項目對音樂的音調、節奏和歌詞等細節進行分析,用戶輸入歌曲或歌手名字,就可以聽到這首歌曲。
在線操作系統(Web OS)也已經浮出水面。Ajax是打造友善、易於操作的用戶界面最核心的技術,由於Web 2.0的助推,Ajax已經被發揚光大,Orkut、Gmail、Google Group、Google Suggest、Google Maps、Flickr、A9的界面都使用了Ajax。以Ajax為基礎,國外已經有了Desktop On Demand、Ajax Windows、Eye OS等幾家知名的Web OS,而在中國也誕生了自己的Web OS—TOMOS。登陸這家網站,的眼前就出現了一個類似於Windows界面的在線操作系統,能享受到“文檔”、辦公軟體、多媒體服務、信息平台、IM聊天、娛樂遊戲、郵件服務等多種服務。另外一家很有特色的網站YnnnY,是一個免費的個人在線記賬平台,已有近兩萬人在這裡記錄下自己每天的生活開支。
很多關於Web 3.0的嘗試已經出現,但這些嘗試要聚合起來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Web 3.0就像一堆碎石,等待著被整理成一條暢通的公路。回想20年前,還沒有Google,一套開放的標準和帶寬讓今天這個新世界成為可能。
國內主流:仿Windows XP操作系統界面的網丫場WGOS,完全原創的EPOKOS,較早的千腦等。
隨著網路的發展,WebOS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到時可以想象,人們大部分人可以直接打開瀏覽器,進行其本的娛樂與辦公。試想一下,到時可能是電腦的回歸,再次走向終端的發展.
在大腦中,WebOS的雛形,可分為幾方面來看:
1.文檔,存儲著人們所需要的相關信息;
3.多媒體服務,所有的媒體文件存儲在伺服器上,在WebOS上只有人們播放列表,通過流媒體等技術人們進行欣賞,此時人們再不用擔心硬碟空間不夠用了;
4. IM聊天,能夠在網路上與好友語音視頻聊天,所有的信息能存儲在伺服器上,同時還可以將文檔方便傳遞給好友;
5.信息平台,能將人們的信息公布在平台上,同時接收人們所感興趣的別人的信息,如新聞,或是商品信息;
6.娛樂遊戲,提供了諸多的遊戲供用戶選擇;
7 .郵件服務,相關的郵件操作.
WebOS應用並不是技術的問題,Google帝國正在努力實現WebOS這一宏偉的目標,只是限於網速與安全等因素,使得人們對這方面關注還是太少,但堅信WEB3.0的時代是屬於WebOS的!讓人們共同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