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縣
西藏自治區轄縣
鹽井縣地處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地區東南部。橫斷山脈、寧靜山脈南北貫通,東有金沙江,西有瀾滄江,自然資源豐富,現辟有鹽井自然保護區。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縣。實際沒有設立。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民發54號】批複,同意撤銷鹽井縣。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封巴塘第巴為土司,管理巴塘、鹽井等地,鹽井始為巴塘土司之轄地;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土歸流,設鹽井縣,隸巴安府;
宣統元年(1909年),勘划四至界線,設委員管理;
宣統二年(1910年),為康安分巡兼兵備道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隸川邊鎮撫府民國二年(1913年),改隸川邊道
民國三年(1914年),為川邊特別行政區所轄;民國七年(1918年),被藏軍攻佔;
民國14年(1925年),隸康東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隸西康特區政務委員會;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康藏《崗拖協議》簽定后,鹽井歸屬西藏地方政府。
民國二十八年 (1939年)1月,鹽井劃歸西康省管轄。
1950年10月12日,解放軍進入鹽井縣。
1951年6月,成立鹽井宗軍事代表處;
1951年11月,成立鹽井宗解委會,隸昌都地區解委會;
1959年4月,鹽井宗解委會撤銷,並於9月成立鹽井縣人民政府,隸昌都地區專員公署。
1960年4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鹽井縣,並與寧靜合併為寧靜縣。
1965年11月3日,寧靜縣更名為芒康縣。
198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成立鹽井縣,因故未能建縣。
1999年9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鹽井縣建制,併入芒康縣。
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性季風型氣候。光照充足,乾濕季分明,夏季溫和潮濕,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0℃。1月份平均氣溫—2℃,7月份平均氣候16℃。平均年降水量約500毫米。
境內水系發達,東有金沙江,西有瀾滄江,中有中岩曲河,河流均為南北流向。水能資源十分豐富。
鹽泉資源豐富,較集中於上鹽井、下鹽井、加達3處,共有鹽泉83個,流量為每日140—288立方米。野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鹽井自然保護區內屬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即達近50種,如 滇金絲猴、白唇鹿、馬來熊、水鹿、黑鸛等。野生植物資源也相當豐富,原始森林中有松、杉、柏等樹種,林下有貝母、蟲草、靈之、黨參等多種藥材;有木耳、松茸、猴頭菌、等食用菌;果木有梨、桃、桔、蘋果、葡萄、石榴等。
鹽井位於川、滇、藏三省區交界處,是雲南入藏的門戶,現有滇藏公路縱貫境內,北接川藏公路。是西藏到沿海的最近路線。
建有鄉衛生院1所。
全西藏唯一一座天主教堂——鹽井天主教堂。
昌都地區距離幫達機場較近的地方一年四季均可旅遊,其它地方因處於高山峽谷區,11月至次年3月大都大雪封山,而7、8月雨季時泥石流和塌方較多。因此5、6、9月是去昌都旅遊的最佳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