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鄉
西藏芒康縣下轄鄉
鹽井鄉的正式名稱是“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茶馬古道上的明珠,納西族人稱其“察卡”即鹽井,“察”是食鹽,“卡”是洞眼。它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南端,位於橫斷山區瀾滄江東岸芒康縣和德欽縣之間,是滇藏公路上雲南進入西藏的第一站。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東北與四川巴塘相鄰,南與雲南德欽接壤,西與西藏左貢縣扎玉、碧土、門孔等相連,氣候相對炎熱,盛產青稞、大麥、玉米、小米等農作物,以及蘋果、梨子、石榴、核桃、西瓜等水果。
鹽井是西藏一個神奇的地方,歷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鹽井鹽田這道人文景觀現在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難怪同行的上海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專家王大悟先生向西藏昌都政府大力提議應該致力於將鹽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鹽井為漢語名,以當地特產井鹽而得名,藏語稱為擦卡洛。清光緒三十四(1908年)設鹽井宗,1912年後為西康省管轄,1950年為昌都地區解放委員會管轄,1960年鹽井縣與寧靜縣合併稱寧靜縣,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設鹽井縣。
西藏鹽井鄉風景一覽
鹽井歷史悠久,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佔一方的時候就有鹽田,傳說在朵康六崗當中,芒康崗是產食鹽的崗,所以很出名。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和納西王羌巴爭奪鹽井食鹽而發生的交戰,叫“羌嶺之戰”,最後格薩爾王戰勝了羌巴,佔領了鹽井,活捉了納西王的兒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後期,納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薩爾王的納西大臣,鹽田給了納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現在還都保留著最古老、最原始的製鹽生產方式。
鹽井所產之鹽還有些獨特之處,如瀾滄江兩岸,西岸地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的鹽為淡紅色,因採鹽高峰期多在3―5月,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江東地勢較窄,鹽田不成塊,一處一處的,但產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白鹽。紅鹽和白鹽的顏色與土質有關。紅鹽產量高,但價格低;白鹽多在江東高地築田曬得,量少,略貴。世代採鹽的鹽井人最怕陰雨連天,日照不足,出鹽極慢且少,還容易出現水患沖毀鹽田。洪水季節,鹵井將被淹沒掩埋。昌都地區準備將其列為受到保護的“鹽井鹽田博物館”。
鹽井自古就有產鹽的歷史,而鹽田又成為這裡獨有的一道人造景觀。所謂的鹽田,其實是在洶湧澎湃的瀾滄江邊搭建的一些土木結構的平台。順著鹽田之間的小道下坡,鹽水井就挖在江邊。這兒的鹽水井有的深近10米,工人們身背圓柱形的木桶,將滷水存儲在鹽田邊的槽溝里,其他的工人將滷水從槽內舀出倒入鹽田裡。經過一天日頭的暴晒和江風的吹拂,第二天,鹽田裡就會結晶出白色的鹽粒了。依山搭建層層的鹽田氣勢雄偉,鹽民們沿著祖先的足跡,走在崎嶇險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勞作,在延續生命的同時也創造著世界上獨特的景觀。
鹽井的鹽田,被稱為“陽光與風的作品”,仍完整保留著世界獨一無二的古老製鹽術。更為神奇的是採用同一處的滷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樣的加工技藝,但在瀾滄江兩岸製成的鹽卻呈紅、白兩色。鹽民在瀾滄江兩岸上層層疊疊建起幾千塊鹽田,每次灌滿滷水,兩三天就能在每塊鹽田上收穫結晶鹽10來公斤。
地處東經98°28′—99°06′,北緯28°37′—29°30′。東與四川省巴塘縣隔江相望,南與雲南省德欽縣毗鄰,西連碧土縣,北接芒康縣。縣駐地鹽井鄉距拉薩市1366公里。距昌都550公里。縣域總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耕地3.96萬畝。
氣候: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性季風型氣候。光照充足,乾濕季分明,夏季溫和潮濕,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0℃。1月份平均氣溫—2℃,7月份平均氣候16℃。平均年降水量約500毫米。
水文:境內水系發達,東有金沙江,西有瀾滄江,中有中岩曲河,河流均為南北流向。水能資源十分豐富。
鹽泉資源豐富,較集中於上鹽井、下鹽井、加達3處,共有鹽泉83個,流量為每日140—2288立方米。野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鹽井自然保護區內屬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即達近50種,如滇金絲猴、白唇鹿、馬來熊、水鹿、黑鸛等。野生植物資源也相當豐富,原始森林中有松、杉、柏等樹種,林下有貝母、蟲草、靈芝、黨參等多種藥材;有木耳、松茸、猴頭菌、等食用菌;果木有梨、桃、桔、蘋果、葡萄、石榴等。
美味的“佳家面”讓“佳家面”成為遊客到鹽井必吃的一道風味小吃。
“佳家面”獨特的食用方式,是客人一邊吃面,服務員一邊加面,直到你吃夠為止。只是每碗面量很少,說是一碗,其實只有一筷子。一邊吃,客人還可以用小石子記錄碗數,據說最多有人吃了147碗,這是目前的最高紀錄。
起先,“佳家面”叫“加加面”,後來覺得與其他面不一樣,味道好,就改成了“佳加面”,寓意好面一碗一碗加;再後來,又改成“加家面”,是指家家在做面;再後來,又改成了“佳家面”,寓指好面家家做,吃了不想再回家。
就這樣,“佳家面”的名頭越來越響。
八集《講述》青春西藏——《講述》20151017青春西藏·葡萄飄香_講述_視頻_央視網介紹:
這裡有西藏第一家紅葡萄酒工廠。
相傳19世紀中葉,法國傳教士來到芒康縣鹽井鄉傳教,修建了西藏唯一一座天主教堂,並帶來葡萄種子,也帶來了法國著名葡萄酒產區——波爾多地區的釀造技術。如今,鹽井的老百姓戶戶種植葡萄,家家會釀造葡萄酒。
除了群眾自釀葡萄酒,芒康藏東珍寶酒業有限公司也專門釀造紅葡萄酒,這是當地目前唯一一家規模較大的紅葡萄酒公司。2007年,現任公司董事長的洛松次仁,收購由於經營不當而破產的原鹽井青稞酒廠,註冊商標“達美擁”,開始釀造紅葡萄酒。2009年,公司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符合國家行業標準的優質紅葡萄酒,開創了西藏葡萄酒產業商品化的先例,“達美擁”紅葡萄酒自此享譽區內外。自己富了,不忘帶動當地群眾增收,不忘回饋社會。8年來,在洛松次仁的帶動下,芒康藏東珍寶酒業有限公司以6元/公斤的高價收購當地老百姓的葡萄(市場價3.6元/公斤),與種植青稞每畝地收入1200元相比,種植葡萄每畝地可以收入5000元以上。
公司還採用“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對葡萄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並和當地農戶簽訂了葡萄種植與收購協議,優化了農作物種植結構,增加了群眾收入。納西村村民斯郎次仁,種了2畝葡萄,在公司學習了種植技術,葡萄產量高、品質好,去年他家的葡萄產量約5.6噸,收入3萬多元。
記者了解到,如今有22名當地群眾在公司工作,有在葡萄園裡幹活的,也有參與管理的,月平均工資3000元左右。
技術員吳昌麗告訴記者,公司種植的葡萄品種有“黑珍珠”、“赤霞珠”等,是100多年前法國傳教士帶進西藏的。葡萄酒的原料和釀造技術與法國波爾多產區一脈相承。葡萄酒的味道純正,口感細膩圓潤,有軟化血管、抗衰老、抗氧化等保健功效。去年,達美擁紅葡萄酒銷售額達2200萬元,純利潤800多萬元。
為了帶動更多當地群眾致富增收,目前公司正在建設新廠房,準備擴大經營規模。走進新廠房,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安裝新的釀酒設備。
公司相關負責人蔣颯告訴記者,新廠房佔地47.8畝,總投資6000萬元,預計年生產紅葡萄酒3000噸。“今後,我們還將增加葡萄酒品種,擴大葡萄種植規模,公司在納西、木許、曲孜卡3個鄉鎮擴建葡萄種植項目3100畝,帶動葡萄種植戶1015戶、6209人;3年後,按每畝產量2000斤計算,將戶均增收2.68萬元,人均增收4380元,與種青稞相比,經濟收入提高了150%以上。”蔣颯開心地說。
有著上百年歷史的鹽井天主教堂,是西藏目前唯一保存下來並持續在使用中的天主教建築,它的存在,證明了不同宗教在西藏可以和諧相處。位於西藏昌都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鹽井天主教堂,是西方與藏族建築藝術的罕見結合,其內部裝飾是典型的哥特式高大拱頂,天花板上繪滿了《聖經》題材的壁畫,而外部則呈“梯”字形,是藏族民居常見式樣,只有建築外牆正中的大十字架提醒著人們這是一所教堂。
教堂所在地上鹽井村不到一千個村民,是這座教堂主要的信仰人群。西藏和平解放前,政教合一的噶廈地方政府嚴格限制其它宗教進入西藏地區。一位法國傳教士在1855年卻通過與當地政府的交易,換來了修建教堂所需的地皮與水源,並興建了這幢佔地6000平方米的天主教堂。1855至1959年間,先後有17名不同身份的外國傳教士來到這裡傳教。
村裡900多人中,信仰天主教的有600多人,再加上村外的一些信徒,這裡總共有740多名天主教徒。有趣的是,村裡新出生的小孩也會被家長帶到教堂,請神父取個“保羅”、“安妮”這樣的“教名”,伴隨他們終生,不再另取藏族名字。他們死後也是按照天主教的儀軌進行土葬。
天主教給這一村莊帶來不少異國風俗,而另一方面,和藏文化的長久融合又呈現出別樣的意趣。當地不少青年男女在戀愛的時候,分別信仰佛教或天主教,家人也不會阻止他們結合。婚後,二人還是各信各的宗教,耶穌和釋迦牟尼像可以共處一室。出生的孩子信仰什麼,多半還看孩子本人的意願。天主教信民是只佔西藏宗教人口極少數的群體,和佛教教徒民族相同、生活習慣相同。儘管信仰上存在差異,但多年來,他們和周圍佛教信徒從沒發生宗教間的衝突。
這裡的天主教信民仍然把藏曆新年當作一年的起始,傳教士穿的是藏裝,信徒使用的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套藏文版《聖經》,教堂外部也是藏族民居的建築風格,連在聖母瑪麗亞像前敬獻的都是藏族傳統的哈達。在像聖誕節這樣傳統的西方節日里,村裡儘管沒有聖誕樹或聖誕老人,但教堂仍然會邀請臨近省份教堂的教友,甚至當地佛教寺廟的寺主和村裡的佛教信徒前來歡聚。每年藏傳佛教傳統的“跳神節”到來時,神父與天主教民們也會得到邀請,和佛教信徒共同欣賞“神舞”來歡慶佛教節日。
西藏鹽井鄉
禮縣鹽官境內,是當年杜甫入蜀的必經之路,其還為鹽井賦詩:
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汲井歲榾榾,出車日連連。自公斗三百,轉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我何良嘆嗟,物理固自然。醫療衛生:建有鄉衛生院1所。
旅遊:全西藏唯一一座天主教堂——鹽井天主教堂。
鹽井鄉[西藏芒康縣下轄鄉]
藉助旅遊業的興起,村民多吉辦起了藏家樂,還出售小袋鹽,有兩三元一袋的,也有10元一袋的,年收入1.5萬元。
“我們將藉助旅遊業發展傳統製鹽業,不僅要將鹽井古老的製鹽技術傳承下去,還要結合現代技術進一步發揚廣大,為群眾增收服務。”李曉愉信心滿滿地說。
昌都地區距離幫達機場較近的地方一年四季均可旅遊,其它地方因處於高山峽谷區,11月至次年3月大都大雪封山,而7、8月雨季時泥石流和塌方較多。因此5、6、9月是去昌都旅遊的最佳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