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區

遼寧省朝陽市下轄區

龍城區是遼寧省朝陽市下轄區,位於東經120°14′~120°37′,北緯41°26′~41°42′之間,地處遼寧省西部,區境環繞雙塔區,西北部和西南部與朝陽縣接壤,東北與北票市毗鄰。總面積704.2平方公里。

龍城區位於東經120°14′~120°37′。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公路鐵路四通八達,“京四”、“錦赤”兩條高速公路交匯與此,正在建設的京沈客專朝陽站將建在境內(截止2019年),101國道貫穿全境,連接城鄉的交通網路四通八達。

龍城區主要的風景名勝有“三燕”宮城南門遺址、王八蓋子遺址、永昌德盛寺等。

歷史沿革


龍城區建築
龍城區建築
龍城區之名,承繼自朝陽市歷史名稱——龍城。歷史上的朝陽城曾名“龍城”、“黃龍城”。因此建區時取“龍城”故名,命名為“龍城區”,屬朝陽市管轄。
漢朝時期,屬遼西郡柳城縣境內。縣治位於今朝陽縣柳城遺址處。
西晉時期,屬平州昌黎郡柳城縣境內。
十六國時期,屬前燕後燕、北燕國境內。三燕國都——龍城位於今朝陽市區三燕龍城遺址處。
北魏時期,屬營州昌黎郡龍城縣境內。營州、昌黎郡及龍城縣治所均位於“和龍城”,即今朝陽市老城區。
隋朝時期,屬營州龍城縣境內。開皇年間,改龍城縣為龍山縣,復改為柳城縣。隋煬帝廢州,設柳城郡。
唐朝時期,屬營州都督府境內。今轄區東北部隸柳城縣(今朝陽市區),西南部隸崇州(今龍城區大平房鎮)。
遼朝時期,屬興中府(原霸州彰武軍)境內。今轄區東北部隸興中縣,西南部隸建州永霸縣(今龍城區大平房鎮建州城址處)。
金朝時期,屬北京路東境。今轄區東北部隸興中府,西南部隸建州。
元朝時期,屬大寧路東境。今轄區東北部隸興中州,西南部隸建州。
明朝時期,屬營州衛地。今轄區東北部隸營州前屯衛(今朝陽市區),西南部隸營州右屯衛(今龍城區大平房鎮)。永樂年間俱廢入蒙古朵顏部。
清朝時期,屬卓索圖盟土默特右翼旗、喀喇沁左翼旗轄地,乾隆年間設三座塔廳,后改設朝陽縣。
民國時期,屬熱河省朝陽縣地。
1958年,屬遼寧省朝陽市地。
1964年,撤銷朝陽市,併入朝陽縣。設立朝陽專區,專署駐朝陽縣。
1970年,朝陽專區改稱朝陽地區。1979年8月30日,國務院批准復設朝陽市(1980年6月正式成立),朝陽市由朝陽地區領導。
1980年1月,設立朝陽市馬山街道辦事處和半拉山街道辦事處,將鐵匠爐大隊劃歸七道泉子公社,新荒地生產隊和哨口大隊劃歸城郊公社,大西山生產隊劃歸新建的馬山街道辦事處,半拉山大隊劃歸新建的半拉山街道辦事處領導。
1984年6月30日,國務院批准朝陽市恢復升格為省轄地級市,設立雙塔、龍城兩個區。將朝陽縣的長寶營子、西大營子、他拉皋、邊杖子四個鄉劃歸朝陽市,和原朝陽市七道泉子鄉合併設立龍城區。
1984年9月,龍城區正式成立;同時撤銷西大營子鄉、七道泉子鄉,設立西大營子鎮七道泉子鎮。子鄉、長寶營子鄉3個鄉。
1992年,設立朝陽經濟技術開發區,以龍城區部分行政區域為朝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區域。
1993年1月至3月,朝陽市政府批准:將龍城區的他拉皋鄉、長寶營子鄉划入雙塔區管轄;將龍城區西大營子鎮的郭家、波赤、東山、拉拉屯四個村划入朝陽縣管轄;將朝陽縣的召都巴鎮、雙塔區沈承路以西(包括龍城區政府所在地)以及新華街道划入龍城區管轄;將雙塔區孟克鄉的東三家村、八里堡鄉的吳家窪村劃歸龍城區七道泉子鎮管轄。
2002年底,朝陽市政府批准:撤銷七道泉子街道辦事處,設立七道泉子鎮;將雙塔區他拉皋鎮和長寶營子鄉劃歸龍城區;將龍城區七道泉子鎮的吳家窪南村、北村,七道泉子南村、北村,下河首村,東三家村劃歸朝陽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
2003年5月,朝陽市政府批准設立朝陽龍城工業園區。
2006年4月1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遼寧省調整朝陽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國函[2006]9號):將朝陽市雙塔區站南街道八里堡村、朝陽縣大平房鎮和聯合鄉劃歸朝陽市龍城區管轄。朝陽市政府於2005年11月批准;2006年3月正式實行以下調整:將他拉皋鎮、長寶營子鄉划回雙塔區管轄;將雙塔區站南街道八里堡村和和平社區、朝陽縣大平房鎮和聯合鄉劃歸龍城區管轄;將龍城區政府和龍城區法院現址由雙塔區劃歸龍城區的龍泉社區管轄;龍城區(朝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增設龍泉街道辦事處。

地形地貌

龍城區的地勢地貌屬於遼西低山丘陵區,地理構造較為複雜,境內多低山、丘陵及階地,自然形成西高東低,山嶺多呈東西—南北走向。西部的丘陵多分佈在低山的外圍,海拔在300米以下,丘陵間多為小型的山間平原,土層深厚。
龍城區景觀
龍城區景觀
河流除大凌河外,還有兩條季節河(西大營子的郭家河、邊杖子的青溝河)穿境注入大凌河,形成河漫灘及低階地。西部的丘陵多分佈在低山的外圍,海拔在347米以下,丘陵間為小型的山間平原,土層深厚。境內的鳳凰山、麒麟山、鷹嘴山、馬山、狼山構成一道天然屏障。大凌河、石家子河呈“丁”字形穿過區境。全區內荒山、溝壑、灘塗地約佔60%,耕地約佔30%,大致分為“六山半水三分田,半分村路在中間”。

水文狀況

大凌河為龍城區內最大河流,流經區境兩段,共19.5公里河身多彎曲,河床寬200~700米,長流水部分寬約50~70米。平均流量為10~40立方米/秒,年流總量是3804億立方米;最小流速為0.24m/S,最大流速為3.01m/S;冰凍期在12月上旬左右,凍層厚度達0.49米,解凍期在3月中旬左右。

氣候特點

龍城區屬暖溫帶乾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多乾旱,少雨多風,蒸發量大;夏季炎熱,光照強度大,雨水分佈不均且角差大,降雨多集中於7、8月份;秋季少雨,晝夜溫差大;冬季降雪少,乾燥寒冷。年均降水量481毫米,年均無霜期158天,平均日照時數2900小時,平均風力2—3級。年平均氣溫為8.4℃,年極端最高溫度為40.6℃(1955年7月23日),年極端最低溫度是-31.1℃(1953年1月16日)。一年中最冷與最熱月相差35.2℃。受地形地勢因素影響,區內各地氣溫略有差別。降水量歷年平均值為486.1毫米,最高年降水量是685.9毫米(1969年),最低年降水量是259.6毫米(1982年)。年降水量分佈極不均衡。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龍城區礦藏
龍城區礦藏
龍城區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全區已發現煤碳、油頁岩、石灰岩、膨潤土硅石珍珠岩、玄武岩等礦產資源共18種,其中石灰岩、膨潤土、玄武岩儲量豐富,極具開發價值。龍泉區聯合鄉硅石儲量超過2億噸,膨潤土儲量達到5000萬噸。

水資源

龍城區地下水資源貧乏,主要為第四紀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前者廣泛貯存於河谷內,水量豐富,水質良好,是飲用及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後者分佈不廣,且水量微小。地下水含量最豐富的是大凌河右岸和十家子河兩岸。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龍城區下轄3個街道、6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中山大街二段8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211303004000新華街道
211303005000海龍街道
211303070000開發區龍泉街道
211303101000七道泉子鎮
211303102000西大營子鎮
211303103000召都巴鎮
211303105000大平房鎮
211303106000聯合鎮
211303107000邊杖子鎮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龍城區總人口153625人,其中:七道泉子街道52115人,向陽街道10421人,馬山街道4072人,半拉山街道1310人,新華街道21984人,西大營子鎮25378人,召都巴鎮19936人,邊杖子鄉18409人。
截至2013年,龍城區總人口18萬,其中農業人口13萬,佔全區總人口的72.2%。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為288人。有蒙古、回、壯、朝鮮、滿、黎、錫伯、侗、苗、彝、達斡爾11個少數民族。其中,蒙古族2495人,回族203人,滿族245人,朝鮮族7人,彝族2人,另外還有華籍日本人1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龍城區常住人口為222065人。

經濟


綜述

2005年,龍城區全區生產總值實現8.25億元,比2000年增長130.00%,比2004年增長18.20%。多年來,龍城區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2.82億元、2.24億元和3.2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166.20%、195.20%和87.40%,分別比2004年增長10.70%、36.80%和15.9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10元,比2000年增長88.90%,比上年增長15.10%。
2013年,龍城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5億元,可比價增長8.5%;公共財政收入7.14億元,為調整預算的100.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0億元,同比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3.5億元,同比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11000元,同比增長1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7000元,同比增長16%。

農業

龍城區景觀
龍城區景觀
截至2011年,龍城區酒葡萄、蘆筍和中藥材種植分別達到6900畝、7995畝和1070畝。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面積17萬畝,品種認證14個。以蛋雞、肉羊、奶牛為主的畜牧業養殖、保護地蔬菜、葡萄等優質水果成為農業的三大主導產業。
截至2013年,新增節水灌溉工程任務3處,完成5處(井灌區4處,灌渠改造工程1處);新增灌溉面積任務0.55萬畝,完成0.6萬元;高效農業配水任務6處,完成7處,新打機電井任務27眼,完成29眼,其中管井12眼,大口井17眼,購置水泵24台套,鋪設管路2.04萬米,另外,在大平房鎮新建石板防滲渠0.12萬米,建渠系建築物5座,解決了農民春耕種地灌溉難的問題。

林業

2013年,龍城區植樹造林7.2萬畝,其中人工造林3.5萬畝,封山育林3.7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1.49%。2008年是“三北”防護體系建設三十周年,全年共完成“三北”造林工程2萬畝。2008年主要對“京四”樞紐綠化和部分地塊進行補植,累計新栽和補植各類苗木25萬株,綠化帶覆蓋了高速路兩翼100米內範圍。此外,完成了“京四”高速路一個樞紐和兩個出口(共計535畝)的可視範圍內的綠化,共計使用各類苗4萬株。

畜牧業

畜牧業實現快速發展,2008年,全區生豬飼養量達到25.2萬頭,牛飼養量達到2.8萬頭(其中奶牛存欄0.5萬頭),羊飼養量達到24萬隻,禽飼養量達到1174萬隻,肉類總產量2.5萬噸,禽蛋產量5.5萬噸,奶產量1.62萬噸。
截至2011年,龍城區建成畜牧小區48個,畜禽養殖大場大戶增至1878戶,畜禽專業村屯13個。

工業

截至2011年,龍城區工業經濟發展較快。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0戶,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2戶。全區已有10家企業通過了國際質量體系認證,12戶企業產品被評為省市級名牌產品。投資近億元建設的龍城工業園區和現代農業園區,起步區近3平方公里基本實現“七通一平”。工業園區簽約入駐項目已達22個,銷售收入實現2億元,實現稅收2000萬元;現代農業園區入駐企業12戶。
截至2013年,全區工業企業產值超億元的達到18戶,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0戶。擁有市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的企業14戶,有3戶企業產品質量高於國家標準。全年招商引資完成140億元,同比增長21.7%;實際利用外資2400萬美元,同比增長20%;出口創匯完成3400萬美元,同比增長126.7%。全年實施5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57個,總投資180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重點項目33個,總投資155億元。

商業服務業

截至2014年9月末,龍城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共完成營業收入54.41億元,同比增長22%,吸納就業2.1萬人。

文化


地方風俗
龍城區景觀
龍城區景觀
“轉塔”活動
“轉塔”活動是龍城區民俗旅遊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轉塔活動起源於遼代,已有900多年的歷史,當時,該塔建成后,當地百姓到塔下開始一些宗教祭祀活動,為親人祈福,同時,一些樂善好施的富裕人家在塔下熬粥布施,這個風俗一直延續下來。

交通


龍城區地理條件十分優越,長深高速公路、丹錫高速公路在此交匯。國道101線穿區而過。距朝陽機場5公里,錦州港130公里,朝陽站3公里,交通便利。朝陽市直通北京,丹東,大連,瀋陽,承德,赤峰等市的旅客快車共七對。

社會


科技事業

2013年,龍城區新增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5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戶,發明專利20項,科技成果轉化率又創新高。全年申報國家、省市級各類企業扶持資金項目35個,爭取資金3400多萬元。

教育事業

龍城區教育
龍城區教育
1985年,龍城區普及了初等教育,被評為初等教育合格縣區。小學的入學率、普及率、畢業生文化合格率均達100%,開學率、體育合格率和操行合格率均達100%,犯罪率為0。初等教育完成率100%,各項指標都超過省定標準。1986年省政府驗收時給予了高度評價,對全區初等教育辦學經驗給予了充分肯定。1993年在全市率先接受省政府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驗收,達到合格標準,成為全國首批“普九”合格縣區。朝陽十四中學、十五中學、召都巴中心小學被省教育廳授予科研先進單位。各中小學教師認真總結教學經驗,撰寫了近萬篇教學論文,有250篇獲省級優秀論文,400多篇獲得市級優秀論文。湧現出國家級骨幹教師3名,省級骨幹教師35人,市級骨幹教師86人。
2013年,龍城區全區有14所中小學標準化建設通過省驗收,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

文化事業

1990年龍城區創編的小品《凱旋門下》、《小站十分鐘》獲遼寧省群眾話劇小品電視大賽演出獎。1992年小評劇《山旮旯的笑聲》獲遼寧省第二屆文化藝術節金獎。1996年《農村娃娃愛京劇》節目獲遼寧省少兒藝術節二等獎。2000年小評劇《西瓜園的笑聲》代表朝陽市參加遼寧省第八屆“阿爾濱金山杯”戲劇調演,獲得了全部獎項第一名。2001年該劇代表遼寧省參加全國十一屆“群星獎”大賽獲得銀獎。

基礎設施

截至2013年,龍城區有線電視網路總里程已達到1450公里,覆蓋全區所有鄉鎮街(含開發區),覆蓋率達到90%,有線電視進網入戶近萬戶,網路用戶儲備已達3萬戶。
2013年,龍城區新開工面積92萬平方米。小城鎮建設開工面積5萬平方米,城鎮化率達到57%。集中清運垃圾1.3萬立方米。對全區保潔路段實施全覆蓋,新建垃圾轉運站16座,水洗公廁13座,改造農村衛生廁所260座。完成了15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

社會保障

2013年,龍城區投入民生資金近5000萬元。企業基本養老保險擴面達到17000人,征繳基本養老保險金7500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0%以上。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以上,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6%以上。城鄉低保保障人數近2萬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3年,龍城區投入資金3200萬元的龍城區人民醫院建設項目已於2013年7月開始施工。2012年先後開展各類培訓10餘場,內容涉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實施與考核、衛生技術人員“三基三嚴”培訓、抗感染藥物合理應用培訓等,培訓人數達2000餘人次。

旅遊


風景名勝

“三燕”宮城南門遺址
朝陽城始建於公元341年,歷史上稱作“龍城”,是中國古代兩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後燕、北燕(簡稱“三燕”)的都城,唐朝時是東北的軍事重鎮,元朝被廢棄。“三燕”宮城城門遺址位於朝陽市老城區的南北軸線上,門址有三個門道。
龍城區景觀
龍城區景觀
王八蓋子遺址
位於西梁熱電廠東100米,錦赤公路東200米處,龍城區文物管理所在地。為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村落遺址。時代為商周。1988年被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平地凸起3-5米,四周呈坡形,因遺址呈“圓丘狀”此地稱為王八蓋子,故遺址命名為王八蓋子遺址。遺址佔地面積14457平方米,經1986、1987年兩年試掘曾出土文物500餘件,發現地穴式、半地穴式,地面起築式房址38座。遺址出土文物豐富有陶器、骨器、石器等生活用具、農業生產用具和手工用具等。
朱杖子馬山洞穴遺址
位於朝陽市西北約10公里處邊杖子鄉朱杖子村北山。馬山洞穴是一個石灰岩溶洞,洞穴口距地面約50米。洞穴呈橢圓形,面積約500平方米,洞內坍塌了數塊巨型石塊,將洞穴分成幾部分,洞穴底部距頂部約6米,洞穴壁東部、南部附有奇形怪狀的鐘乳石,多處可見“碳黑”遺跡。洞穴內散布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
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
遺跡處於朝陽市龍城區七道泉子鎮上河首村三家村,該處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面積近2萬平方米,位於三家村民組的北面,呈現一個山丘狀,下面是一條小河。這與考古文獻記載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主要分佈在河邊台地或河流附近較高處相吻合。
龍騰苑遺址
位於他拉皋鄉木營子村西北400米處。龍騰苑是後燕末代皇帝慕容熙所修建,距今將近1600年。遺址現已成為無主峰的土山,但板築遺址,顯然易見。遺址東西長約120米,南北寬36米,土基高約10米,總面積為4320平方米,是東北地區最古、最大的皇家園林遺址。
龍城區保安寺
龍城區保安寺
保安寺
又名娘娘廟,坐落在他拉皋鄉政府所在地正北2.5公里處的鐵營子村。據民國19年《朝陽縣誌》記載:“保安寺系清乾隆嘉慶年間所建。寺院共建正殿三楹,內塑三霄女像,東西兩廊各為三楹,以備每年廟會演戲,會首駐宿用”。該寺南北長100米,東西寬60米,總面積為6000平方米。每年陰曆三月初八為廟會日。到了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該寺因多年風雨摧殘,再次重修。
永昌德盛寺
又名喇嘛廟,坐落在邊杖子鄉姑營子村的西北角。該寺為蒙古族韓姓的家族廟。據考,永昌德盛寺建於明末清初。該寺正殿為“祖師廟”,後殿為“釋迦牟尼殿”,又名“三聖佛殿”,正殿前約30米處為“四大天王殿”,正殿的西南約20米處為“關帝廟”。全寺共有佛殿、大包計42間。該寺院牆高2.3米,長200米,總面積為15000平方米。
吉祥法輪寺
位於七道泉子鎮西一華里處,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乾隆四年(1740年),當時德瓦活圖克圖的喇嘛負責修建此廟。不久因包喇嘛病重垂危,就把修廟的任務交給他的侄子契爾扎巴。此寺耗銀五千兩。竣工時,總面積達57500平方米,共有大小殿宇281間,門樓19個、大門6個。“遠來拜施乾恆至萬餘、香火頗及一時之盛”。《承德府志》、《朝陽縣誌》均有記載。現存面積7166平方米。建築風格融蒙漢藏風格於一體。大雄寶殿三層、念佛堂、三聖殿、伽藍殿、關帝殿、天王殿等得到全面維修,建築雄偉、香火旺盛。

獲得榮譽


2021年1月18日,入選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