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蘇定強的結果 展開
  • 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9委員會主席
  • 小行星

蘇定強

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9委員會主席

蘇定強,1936年6月生。 195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1959至1962年留校天文系助教。1962至2003年調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工作,參與了我國2.16m天文望遠鏡等多項天文儀器的研製。2003年調回南京大學,同時任南京大學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目前還兼任北師大學天文系兼職教授,南理工名譽教授。2002-2006曾任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第9委員會( Commission 9 )主席(2000-2003),第8屆、第9屆全國人大代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個人資料


蘇定強 院士
蘇定強 院士
蘇定強,1936年生於上海。天文學家、光學工程專家。195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現任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第9委員會主席,第八屆、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在望遠鏡光學系統中,提出了創新的折軸系統,它和卡塞格林系統共用同一個副鏡,同時加入了一塊中繼鏡,避免了副鏡的轉換並能獲得優秀的像質,此中繼鏡被著名光學家邁納爾(Meinel)命名為SYZ中繼鏡, SYZ表示2.16米望遠鏡光學系統的設計者蘇定強、俞新木、周必方,這樣的系統也可用於望遠鏡中的耐斯姆斯(Nasmyth)系統。我國2.16米望遠鏡的折軸系統和準備研製的12米望遠鏡的耐斯姆斯系統已採用和準備採用這樣的光學系統,一些國外的望遠鏡也用了這樣的光學系統。提出了主動變形鏡的思想,使一些傳統上不能實現的系統得以實現,是我國大科學工程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和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技術上最主要的創新思想,這兩個望遠鏡已分別在崔向群南仁東領導下研製成功。提出了含有透稜鏡的像場改正器。和王亞男等研製成中國第一個李奧雙折射濾光器。和王亞男共同建立了一個有創新的光學系統優化程序。領導研製成中國第一個主動光學實驗系統。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次,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次,中國科學院一等獎和二等獎各兩次,以上各獎蘇均為第一獲獎人。還曾作為第二獲獎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次。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為表彰其貢獻,第19366號小行星被命名為蘇定強星。

成就及榮譽


主要研究領域為“大望遠鏡”。
在望遠鏡光學的研究中,提出了多項新的思想和光學系統。在我國多個望遠鏡的研製中作出了重大貢獻。領導研製成中國第一個Lyot雙折射濾光器, 導出這種濾光器的能量積分公式;提出了應用主動光學產生按傳統概念不能實現的面形變化的光學系統的思想, 領導研製成中國第一個主動光學實驗系統;合作提出了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作為國家大科學工程之一,現已研製成功。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次,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次,中國科學院獎四次,均為第一獲獎人。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國家天文台台長嚴俊向蘇定強(右)頒發證書
國家天文台台長嚴俊向蘇定強(右)頒發證書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為表彰其傑出貢獻,中國天文學會提議,國家天文台決定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蘇定強星”。該項決定報請中國科學院批複后,經國際天文台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於2009年2月9日發布了《小行星通報》(第64971號)通知國際社會,第19366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蘇定強星。

演講


在世界的科學史上,中國的天文學曾佔有相當顯赫的一席之地,在幾百年的時間裡長期領先世界。然而在300多年前,當西方天文學迅速崛起,並發展為現代科學的時候,我國的天文學發展卻陷入停滯甚至衰退的局面中。根據天文史學家分析,在大約400年前,天文學領域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那就是望遠鏡,當西方天文學家把望遠鏡指向星空的時候,中國的天文學卻在同樣的機遇面前,與望遠鏡擦肩而過。
從1609年伽利略用望遠鏡觀測天體,到如今已有將近400年歷史了,為了紀念這個重要的時刻,聯合國大會已經批准將2009年定為國際天文學年。
6月26日,在第14次院士大會學術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定強介紹了400年來望遠鏡發展、它為天文學所帶來的成就,以及將為我們帶來的、對世界的認識的另一場飛躍。
400年,4個里程碑
1608年荷蘭眼鏡匠漢斯·利帕什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不久后消息傳到伽利略那裡,他馬上發現這一技術可以用來對天體進行觀測。到1609年底伽利略先後製造過4架望遠鏡,都是折射望遠鏡,他用這些望遠鏡發現了銀河是由星星組成的、木星有4顆衛星、月面上的山、金星的盈虧。蘇定強介紹,這是天文學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開創了天文學研究的新時代。
1668年牛頓製成了第一架反射望遠鏡,從此,折射望遠鏡和反射望遠鏡平行發展。
1814年夫琅和費繼渥拉斯頓之後,也發現了太陽光譜中的暗線,並作了詳細的研究。蘇定強認為,有了光譜才能精確研究天體的物理狀態,如溫度、壓力、磁場、電場、向速度,以及天體的化學成分,這標誌著天體物理學的誕生,成為望遠鏡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
1938年,央斯基發現了來自銀河中心方向的天體無線電波,開闢了另一個電磁波窗口,於是射電天文學誕生了,這是望遠鏡歷程中的第三個里程碑,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都是射電天文學所取得的。
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觀測和太陽系探測的新時代。特別是觀測可以在各個波段進行,全波段天文學的時代到來了,這是400年望遠鏡歷史上的第四個里程碑。
蘇定強說:“提高解析度以觀測到天體的細節,是望遠鏡的製作和使用者們追求的目標,因此縱觀望遠鏡400年的發展歷史,就是一個將望遠鏡的口徑越做越大的歷程。”
1918年,美國建成了當時最大的發射望遠鏡,口徑為2.54米。1924年,哈勃用它證明了旋渦星雲銀河系之外的、和銀河系類似的星系。1929年,哈勃又用這架望遠鏡發現了河外星系的譜線紅移。
1948年,美國建成了口徑5.08米的望遠鏡;1976年,蘇聯將望遠鏡的口徑擴大到6米。從伽利略的3.8厘米,到蘇聯的6米,望遠鏡口徑似乎已經達到極限,由於技術手段的限制,做出更大的望遠鏡已經十分艱難。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一種稱為“主動光學”的技術誕生了,它使製造口徑超過6米的望遠鏡成為可能。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望遠鏡是美國1993年以來建成的兩架10米望遠鏡——KeckⅠ和KeckⅡ。
我國的望遠鏡現狀和未來
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我國研製了一批天文觀測設備,蘇定強說:“這批設備都是我國老一代天文學家和工程專家,在相當艱苦條件下自力更生研製成功的,這些儀器中有不少創新點。令人欣喜的是其中一些望遠鏡,至今仍然是我國天文觀測的主力。
目前,在王綬琯等建議下研製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正在研製中。這是一架反射施密特望遠鏡,建成后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焦面上設置4000根光纖,將超過美國,成為目前世界上獲取光譜能力最強的儀器。這一項目在專家們十幾年的努力下,將於今年完成。
FAST是2007年國家發改委批准立項的另一個大項目,反射面板的基本形狀是一個直徑500米的球面,將固定安放在貴州黔南州平塘縣的大窩凼窪地中。工作時使用直徑300米的照明區域,隨著天體的轉動,照明區域在500米的大球面上移動。FAST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開工,預計將於2014年開光。它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地外文明的搜索將是FAST的科學目標之一。
蘇定強認為,從LAMOST和FAST中看到,中國專家創造性地發展了主動光學,用它產生了新的動態的光學、射電望遠鏡系統。
此外,他建議未來再增加3個項目,其中之一是設在南極的15~30米的光學/紅外/亞毫米波望遠鏡。目前國外已經發現南極冰穹C是地面上最好的台址,而我國科考隊2005年在國際上首先到達南極冰穹的最高點南極冰穹A。蘇定強說:“作為台址它很可能比南極冰穹C更好,我國應當積極利用這一機遇。”
400年內外,成就與希望
將人類的認識領域儘可能地拓展,是當代科學的目標之一,從天文學上來說,人類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星只有6000多顆,而在望遠鏡的幫助下,目前人類記錄下來的星星和星系約為100億顆。400年來,天文學的發展除了放大了人類的視野、精確了我們的測量外,還精確地驗證了哥白尼的學說。
此後,在1846年,在按牛頓計算的位置上發現了海王星,又把牛頓力學推向了巔峰。而當另一位天文學家,預期在牛頓計算的位置上尋找比水星更靠近太陽的行星時,卻沒有能夠取得成功。於是牛頓力學出現了陰影,人們因此發現了牛頓力學中存在的問題。“當時,沒有任何其他地面實驗能發現牛頓力學的問題,這應當是望遠鏡對牛頓力學的一次檢驗。”談到望遠鏡的未來,蘇定強表示,從學科、從對象來講,未來的研究重點很多,其中對暗能量的研究應該是最為重要的。
美國科學院院士、天體物理和宇宙學教授特納曾經說:“雖然我們還不知道暗能量是什麼,但可以肯定地說,弄清暗能量將會對統一宇宙間的力和粒子提供至關重要的線索,而弄清楚它的途徑,靠的是望遠鏡而是不加速器。”
蘇定強說:“望遠鏡不僅在這400年天文學發展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它還將在今後的研究中,特別是暗物質的研究中發揮重大的作用,那將是人類對物質世界認識的一次新的飛躍。”

自述經歷


◆先喜歡化學,后愛上天文,在上海肇光中學讀初中時,蘇定強並不知道自己今後的人生之路,那時候,他的興趣在化學上。初中快畢業時,又迷上了天文。
◆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家庭藥箱中的葯,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驗
◆“初中開始時我的成績平平,是黃雲錦老師的教導,使我漸漸成為班裡功課最好的前一、二名學生,一個人遇到一位好老師往往能使他的潛能迸發出來。”蘇定強深情地說。
◆初中快畢業時的一次英文課上,老師講到由北斗七星北極星的方法,蘇定強實際去看了,激起了對天文學興趣的萌芽,接著他又去買了一些天文書籍來讀,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陳遵媯先生的《天文學概論》,漸漸的他的興趣轉移到了天文學上。
◆1952年秋的一天,蘇定強在自己家裡使用口徑擋小到僅9毫米的望遠鏡,第一次看到了月亮上小如砂礫(望遠鏡倍率也不高)的環形山時,他興奮極了,並且持續了好幾天。不久,蘇定強買到了一個焦距長達1米的平凸透鏡,用它做了一架望遠鏡,當口徑擋小到35毫米左右時,能清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環形山、太陽黑子、木星橢圓形的視面和四大衛星。
◆結交了錢明華、李挺、張家瓛和葉建國等一批愛好科學的朋友,經常一起觀測天象、討論各種天文問題。1952年底,他們決定訂製一個口徑5英寸的透鏡,做一架性能更好的望遠鏡。他們在儲蓄箱上寫的兩句話是——創造人類美好的未來,征服遙遠無邊的宇宙。等攢到足夠的錢,蘇定強跟同伴向上海吳良材眼鏡公司訂製了這個透鏡。由於焦距太長,這塊透鏡被裝在一條長木板上,始終沒有架子,觀測不便,但卻能較清楚地看到不少天象。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這幾個孩子的家長對科學活動都十分支持。
◆1955年,蘇定強進入南大天文系就讀,走上了專業天文之路。在此之前,他又認識了張志方、馬家衡和李瑞亨三位熱愛科學的朋友,並向自己磨製了口徑6英寸望遠鏡的青年科學家楊世傑進行討教。在楊的指導下,也磨製了一個口徑6英寸的鏡頭。自學完了普通天文學教程,做完了全部習題。
◆“我要強調的是,愛好和嚮往產生的是對科學的感情,而要成為真正的專家,需要系統的學習和鑽研;如果不在深度上花苦功,那是沒法走向科學的遠方的。”
◆卡塞格林系統和折軸系統是大望遠鏡中的兩個重要系統,傳統上,這兩個系統採用不同的副鏡。上世紀60年代中期蘇定強提出了兩個系統共用同一個副鏡的設想,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折抽系統,其中加有一個中繼鏡的系統已在我國2.16米望遠鏡中採用,這個系統並可獲得極佳的像質。著名天文光學家邁納爾(Meinel)將此系統中的中繼鏡命名為SYZ(表示蘇定強、俞新木、周必方)中繼鏡。歐洲南方天文台的VLT——四架8.2米望遠鏡,也採用了共用副鏡的設想和類似的折軸系統。此外,上世紀70年代中期蘇定強和俞新木設計的2.16米望遠鏡卡塞格林焦點改正器,像質顯著超過了國外的同類設計。
◆ “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是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之前我國自行研製的國內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它保持全國第一達19年。”蘇定強告訴記者。
◆1972年蘇定強和王亞男建立了由像斑均方值和畸變值構成評價函數和勒文貝格(Levenberg)的阻尼最小二乘法編製成的光學系統優化程序。1981年蘇定強又和王蘭娟將它擴展到了非球面光學系統。直到上世紀90年代,此程序一直是我國天文光學系統設計和研究用的主要程序。
◆1968年,蘇定強領導的小組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個李奧(Lyot)雙折射濾光器。以後,這方面的工作又經過艾國祥等的創造性發展,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研製雙折射濾光器水平最高的國家。
◆1986年,蘇定強在國際上最早提出了用透稜鏡改正大氣色散,英國的4.2米望遠鏡和英澳天文台的3.9米望遠鏡用的就是帶有透稜鏡的改正器。同年,蘇定強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應用主動光學產生按傳統概念不能實現的鏡面面形連續變化的光學系統的新設想。
◆2000年開始,蘇定強、崔向群、王亞男等幾乎與世界同步,開展研究並提出了30-100米中國未來極大望遠鏡的方案。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望遠鏡研製水平與西方國家有很大差距,LAMOST的研製成功,使中國與他們已處在有能力研製30-50米未來極大望遠鏡的同一起跑線上。”蘇定強欣慰地說。
◆蘇定強有著一串耀人的獲獎紀錄: 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還曾四次獲中國科學院獎,以上各獎蘇定強均為第一獲獎人。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此外,蘇定強還獲過一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是第二獲獎人。
◆儘管蘇定強提出用主動光學實現在觀測中望遠鏡鏡面面形不斷變化的光學系統,是大口徑兼備大視場的主動反射施密特望遠鏡實現的關鍵,可以說為LAMOST研製成功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蘇定強卻再三強調,是王綬琯首先提出了研製LAMOST的設想,是崔向群領導的專家們研製成功了這架望遠鏡,在LAMOST的研製中崔向群作出了最大的貢獻。
◆“一台大望遠鏡,參加研究和製造的有近百人。每一次成功,都是集體的功勞。”蘇定強真誠地對記者反覆關照不要拔高他個人。
◆2003年,蘇定強調入南京大學天文系。蘇定強說:“我一生中有41年是在搞望遠鏡和天文儀器研究、設計的,但我很喜歡理論,大學畢業后,曾自學過數學、物理。在南大,有一位名教授說過,如果你想學好一門課,最好的辦法是去教這門課,我覺得他講得很對,我對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是很感興趣的,前幾年沒有人教這門課,我就毛遂自薦,任務接下來,正好是我愛人過世的那段時間,當時廣義相對論我只自學了一半,年齡已經71歲,壓力真大,那個學期我推辭掉了所有的出差,幾乎每天都學習、備課到半夜十二點甚至到凌晨一二點,深夜,只有兩隻可愛的小狗陪著我。這三年中,我教了兩遍《廣義相對論基礎》和兩遍《宇宙學引論》課。”
◆“我是蘇東坡留在常州的一支後裔,老家在城北沿河蘇家村,祖父是農民,如今這裡已屬於常州新北區。”最後,老人提起了蘇東坡和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