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鐵帽子王的結果 展開
- 世襲罔替王爵的俗稱
- 清朝時期的世襲罔替親王
- 反腐熱詞
鐵帽子王
世襲罔替王爵的俗稱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八王之得以入世襲罔替之列,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曲折歷史。
努爾哈赤時期,視八旗為私產,以嫡齣子孫如代善、皇太極、多爾袞、岳托、豪格等分領各旗,其弟舒爾哈齊之子阿敏、濟爾哈朗也先後領有一旗,稱為大貝勒、和碩貝勒、旗主貝勒等。貝勒即“王”的意思,當時,封爵制度尚未定型,貝勒稱呼、待遇也尚不明確和統一。
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建國號大清,開始正式頒行封爵制度。這年四月,皇太極下旨分敘諸兄弟子侄軍功,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貝勒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岳托為和碩成親王(后坐事降為貝勒,崇德四年去世,追封克勤郡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余貝勒。(《清太宗實錄》卷二十八,天聰十年四月丁酉)這次分封有親王、郡王7人,貝勒2人。另外,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原為貝勒,此前一直卧病,當時未能封王。就在皇太極分封諸王后一個月有餘,薩哈廉病逝,皇太極前往祭奠,“入哭者四,悲慟不已”,隨後追封他為穎親王。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後來所謂“八大鐵帽子王”的基礎。
順治元年(1644)十月,順治帝登基,冊封多爾袞、濟爾哈朗輔政叔王,復豪格親王爵位,冊封先前坐事降級為郡王的阿濟格和多鐸為親王,封岳托之子、多羅貝勒羅洛宏為多羅衍禧郡王,封皇太極第五子碩塞為多羅承澤郡王。這次分封中新增加的是碩塞,順治八年又以軍功被晉封親王。碩塞死後,其爵位由子博果鐸承襲,改稱庄親王。
即使有了這兩次正式封爵,但清朝也仍未明確這些宗室爵位可以世襲罔替,以後各王爺貝勒的爵位或黜或降或改,其級別、名稱還多有變更。所以,清初諸王的爵位在傳承過程中,變動不居,沒有制度化。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借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之機會,乾隆皇帝恢復諸王最初封號,並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
乾隆此次恢復清初諸王爵位名號的原則,一是凡有爵位名稱變遷者,以各王去世時的爵位名號為準;二是後世子孫偶有錯誤以致降爵者,仍恢復原來爵位;三是凡生前犯謀逆一類的嚴重錯誤而被削爵、降爵、處死者,或後人因嚴重錯誤被削爵、黜宗室者,不再恢復。
也就是說在乾隆之前,各“鐵帽子王”的爵位或降或削,並沒有同時存在過。直到乾隆帝給他們釐清世系,恢復爵位名號,清初八大宗室王爵世襲罔替之制終於明確,“八大鐵帽子王”的俗稱也才終於形成。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一般情況下,因為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勛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清初四位著名“鐵帽子王” | |||
---|---|---|---|
和碩禮親王代善 |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 和碩豫親王多鐸 | 和碩肅親王豪格 |
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清朝對宗室諸王的管理非常嚴格,即使是鐵帽子王也有錯必懲,動輒獲咎,親王、郡王的名號猶如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禮親王代善死後,其王爵初由兒子滿達海承襲,滿達海也是英勇善戰,功勛卓著,但順治十六年,在他死七年後被追論,原因是清算多爾袞時,滿達海佔有多爾袞家財物,被嚴厲追論,其墓碑被推倒,爵位降為貝勒,親王之封被削奪,轉給代善的另外一個孫子傑書。嘉慶二十一年(1816),禮親王昭槤因為凌辱大臣,又在府內對下人濫用刑罰,結果被削爵,圈禁近一年。崇德八年(1643),岳托的兒子、襲爵的羅洛宏因為嗜酒妄議,及在皇帝宸妃喪期內搞絲竹娛樂活動,被削爵。康熙二十一年(1682),岳托後裔、平郡王訥爾蘇因為毆斃、毆傷無罪之人也被削爵,爵位轉給他人。
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
1.“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
2.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3.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晚清三位著名“鐵帽子王” | ||
---|---|---|
恭親王奕訢 | 醇親王奕譞 | 慶親王奕劻 |
六位和碩親王
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濟爾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謚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是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后,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后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和碩庄親王(原稱和碩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兩位多羅郡王
多羅克勤郡王:岳托,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祖征戰,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但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岳託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的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中後期所恩封的四位鐵帽子王:
和碩恭親王:奕訢,道光帝六子,奕訢為道光第六子,咸豐即位后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訢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后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訢病逝。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七子,奕譞是道光第七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葉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葉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過世,其子載灃襲爵。
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綿性長子,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孫,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光緒十年,被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1917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
鐵帽子王是好是壞,需要將其置於中國歷史和清朝歷史的具體環境中去分析。
首先,這一制度徹底結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維護大一統政治。
《清文獻通考》將宗室爵位之封列入“封建”條目,意味著將其類比為中國傳統歷史上的分封制度。周代以來,分封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但受封者封藩就國,往往擁兵自重,形成對抗中央的勢力,更多是扮演一個造成割據戰亂的消極因素。
與以往相比,清朝的封爵制度對諸王的約束顯得簡約而嚴厲。宗室諸王有封號而無封地,亦無屬國,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隨意離開,他們不能到地方任職,無法干預地方政務,更不能掌握軍隊。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祿待遇、王府官員、護衛等全部納入國家統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規定給予。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襲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遞減,待遇逐漸降低,使國家財政負擔不致過重,也徹底消除了宗室諸王形成尾大不掉勢力的各種潛在因素。
其次,就清代本身歷史而言,世襲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樹立中央權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結果。
清初宗室諸王對中央的威脅不在於裂土分封,割據一方,而在於對八旗各旗當作私產加以控制,各擁旗眾,可與中央分庭抗禮。
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隨著部眾日繁,努爾哈赤將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漸整編成旗。隨著諸子侄、孫子長大成人,努爾哈赤像分家產一樣將八旗分給諸子孫。當時后金所有軍國政務全由努爾哈赤與八旗旗主討論決定。努爾哈赤之所以這樣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擔心死後諸子相爭,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這種家產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來維持政治平衡,防止個人專權。
然而,這種格局使後來繼位的皇太極受到很大掣肘,不但每天上朝處理政務時要與其他三大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給幾位兄長施禮。皇太極曾抱怨自己“不過一黃旗貝勒而已”。更嚴重的是,幾大貝勒各擁本旗重兵,相互間矛盾日漸尖銳,使新興的滿洲力量時常面臨分裂危機。
由此,從皇太極繼位到多爾袞攝政,再到順治皇帝親政,清初皇帝集權政治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提高皇室在八旗中的地位,削弱、阻斷宗室旗主們的勢力。不僅如此,清朝中央還極力弱化宗室旗主與各旗部眾的關係,借鑒明朝的內閣、六部等官僚制度治理國家,取代八旗旗主政治。八旗管理被納入到國家的官僚體制中,八旗不再是宗室旗主私產,宗室諸王的利益也用封爵制度規範下來。所以,仔細梳理會發現,乾隆時期確認的八大鐵帽子王,代善、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豪格、岳托六人本身就是當初的旗主貝勒,至於後來分封的庄親王碩塞是皇太極之子,帝室後裔,而薩哈廉、勒克德渾一系,也是皇室的忠實追隨者。
總之,清朝對宗室管理之規範與嚴格大大超過以往朝代。然而,這種封爵制度畢竟是以保證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特權為目的的,其落後性不言而喻,隨著革命爆發,民國肇建,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禮親王代善:太祖次子,崇德元年四月封和碩禮親王,順治五年,薨,追謚“烈”。
巽親王滿達海:代善第七子,順治六年,襲禮親王。順治八年,世祖親政,改封號曰巽親王。順治九年二月,薨,謚曰“簡”。
巽親王;滿達海長子。順治九年,襲巽親王位。順治十六年降爵為貝勒。康熙四年,薨,謚曰“懷愍”。
康親王傑書,代善八子祜塞三子。順治十六年冬月由襲爵改封,康熙三十六年卒。乾隆四十三年,後裔仍追復禮親王原號。謚“良”。
康親王椿泰,傑書五子。康熙三十六年,襲爵,康熙四十八年,薨,謚曰“悼”。
康親王崇安,椿泰子。康熙四十八年,襲爵。雍正十一年,薨,謚曰“修”。
康親王巴爾圖,傑書四子。雍正十二年,襲爵。乾隆十八年,薨,年八十,謚曰“簡”。
禮親王永恩,崇安次子。乾隆十八年,襲爵。乾隆四十三年,復號禮親王。嘉慶十年,薨,謚曰“恭”。
禮親王昭槤,永恩子。嘉慶十年,襲爵。嘉慶二十一年,坐陵辱大臣,濫用非刑,奪爵,圈禁。
禮親王麟趾,昭槤從弟,崇安子永諲子。嘉慶二十二年,襲爵。道光元年,薨,年六十六,謚曰“安”。
禮親王全齡,麟趾長孫,錫春子。道光元年,襲爵。道光三十年,薨,年三十四,謚曰“和”。
禮親王世鐸,全齡三子,道光三十年,襲爵。民國四年,薨,年六十八,謚曰“恪”。
禮親王誠厚,世鐸長子。民國二年(1913年),襲爵。民國六年(1917年),薨,年五十三,謚曰敦。
禮親王誠堃,民國六年(1917年),襲爵。
禮親王濬銘,民國十八年(1929年),襲爵。
追封和碩禮親王永諲:崇安之子,永恩之弟,追封和碩禮親王。
追封和碩禮親王錫春:麟趾之子,追封和碩禮親王。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長子,崇德元年封成親王,坐事降貝勒,三年卒,四年四月追封,世襲。
穎親王薩哈璘:代善三子,天命十一年封貝勒,崇德元年卒,追封。
謙郡王瓦克達:代善四子,順治八年二月封,九年卒。
巽親王滿達海:代善七子,順治八年二月由襲爵改封,九年卒。
惠親王祜塞:代善八子,原封鎮國公,薨,追封。
鄭親王濟爾哈朗:顯祖三子舒爾哈齊之子: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十二年卒。
簡親王濟度:濟爾哈朗次子,順治十四年五月由襲爵改封,十七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其後裔仍追復鄭親王原號。
簡惠親王德塞:濟度三子,后追封。
簡親王喇布:濟度二子,后追封革爵。
簡修親王雅布:濟度五子,后追封。
簡親王雅爾江阿:雅布長子,后追封革爵。
簡親王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后追封革爵。
簡親王費揚武:濟爾哈朗八弟,后追封親王。
簡親王傅喇塔:費揚武四子,后追封親王。
簡親王福存:傅喇塔子,后追封親王。
簡儀親王德沛:福存子,襲親王。
簡親王巴爾堪:濟爾哈朗四子,后追封和碩簡親王
簡親王巴賽:巴爾堪子,后追封和碩簡親王
簡親王奇阿通:巴賽子,襲親王。
簡親王豐訥亨:奇阿通長子,襲親王。
鄭親王積哈納:豐訥亨子,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追復鄭親王原號。
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積哈納子,襲親王。
鄭親王端華:烏爾恭阿子,襲親王位。(后革爵)。
鄭親王經訥亨:奇阿通二子,后追封和碩鄭親王。
鄭親王伊豐額:經訥亨子,后追封和碩鄭親王。
鄭親王西朗阿:伊豐額子,后追封和碩鄭親王。
鄭親王承志:西朗阿子,和碩鄭親王(后革爵)。
鄭親王松德:積哈納子,后追封和碩鄭親王。
鄭順親王慶至:松德子,襲親王位。
鄭恪親王凱泰:慶至子,襲親王位。
鄭親王昭煦:凱泰子,襲親王位。
敏郡王勒度:濟爾哈朗三子,順治八年閏二月封,十二年卒。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十四子,崇德元年,晉封睿親王。謚忠,去世后,先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后被順治帝追論謀逆罪削爵;乾隆帝為其平反,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睿親王多爾博;多爾袞的嗣子,多爾袞弟豫親王多鐸第五子。順治七年,襲封睿親王,康熙十一年卒。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追賜復封睿親王。 :
睿親王蘇爾發;多爾博次子,康熙四十年四月初五日卒,年三十八。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追封睿親王。
睿親王塞勒;蘇爾髮長子,雍正七年五月十四日卒,年五十。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四十三年追封睿親王。
睿親王功宜布:塞勒第五子,乾隆十一年卒,謚恪勤。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為信恪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追封睿親王,為睿恪勤親王。
睿親王如松:功宜布第三子,追封和碩睿親王。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初十日薨,年三十四。謚恪。
睿親王淳穎:如松第三子,嘉慶五年十一月卒,年四十。謚曰恭。
睿親王端恩,淳穎第四子,嘉慶七年,襲睿親王。道光六年卒。謚勤。
睿親王仁壽:端恩之子,道光六年,襲睿親王,同治三年十月初十日卒,年五十五。謚僖。
睿親王德長:仁壽第三子。同治四年,襲睿親王,光緒二年卒。謚愨。
睿親王魁斌:德長第四子。光緒二年,襲睿親王。
睿親王中銓;魁斌子。民國四年(1915)襲睿親王。
豫親王多鐸:太祖十五子,封豫親王,謚通。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復封豫親王,即豫通親王,詔配享太廟。
信郡王多尼;多鐸次子,順治六年,襲豫親王爵;八年,改封信親王。順治十八年薨,年二十六。(追封豫宣和親王)。
信郡王鄂紥;多尼次子,襲信郡王;(追封豫親王)。
信郡王董額;多鐸第七子,襲信郡王;(追封豫親王)。
信愨郡王德昭;鄂紥第五子,康熙四十五年襲信郡王,(追封豫愨親王)。
信恪郡王如松;功宜布第三子,先襲信恪郡王,后追封睿恪親王。
豫良親王修齡;德昭第十五子,乾隆四十三年,復襲豫親王。乾隆五十二年卒。謚良。
已革豫親王裕豐;修齡長子,乾隆五十二年襲豫親王。嘉慶十八年奪爵。
已革豫親王裕興;修齡次子,嘉慶十八年襲豫親王。后奪爵,幽禁。
豫厚親王裕全;修齡第五子,嘉慶二十五年襲豫親王。道光二十年卒。謚厚。
豫慎親王義道;裕全次子。道光二十年襲豫親王。歷內大臣、左宗正。同治七年卒。謚慎。
豫誠親王本格;義道長子。同治七年襲豫親王。亦歷內大臣、左宗正。德宗大婚,賜四團正龍補服。光緒二十四年卒。謚誠。
豫親王懋林,本格之嗣子。光緒二十四年襲豫親王。
豫親王端鎮,懋林子,民國二年襲豫親王。
肅武親王豪格:太宗第一子。初封貝勒,天聰六年六月晉和碩貝勒,崇德元年四月晉肅親王,世襲親王,順治八年正月,以無辜被害,追封肅親王,十三年追謚“武”,乾隆四十三年,以佐命殊功,配享太廟。
顯懿親王富綬:豪格第四子。順治八年襲親王,改封號曰“顯”,康熙八年薨,謚“愨”。
顯密親王丹臻:富綬第四子。康熙九年襲顯親王,四十一年薨,謚“密”。
顯謹親王衍潢:丹臻第六子。康熙四十一年襲顯親王,乾隆三十六年薨,謚“慎”。
肅勤親王蘊著:富綬之孫,追封顯親王拜察禮(富綬第五子)第三子。康熙四十七年襲三等奉國將軍,乾隆三十七年襲顯親王,四十三年復始封之號“肅”,尋薨,謚“勤”。
肅恭親王永錫:丹臻孫,追封肅親王成信(丹臻第二子)第五子。乾隆四十三年襲肅親王,道光元年薨,謚“恭”。
肅慎親王敬敏:永錫第一子。乾隆六十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道光元年襲肅親王,咸豐二年薨,謚“慎”。
肅恪親王華豐:敬敏第三子。道光四年封三等鎮國將軍,九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咸豐三年襲肅親王,同治八年薨,謚“恪”
肅良親王隆懃:華豐第三子。同治元年封二等鎮國將軍,九年襲肅親王,光緒二十四年薨,謚“良”。
肅忠親王善耆:隆勤第一子。光緒十二年封二等鎮國將軍,二十四年襲肅親王,宣統帝遜位后薨,謚“忠”。
追封顯親王拜察禮:富綬第五子。
追封肅親王成信:丹臻第二子。
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太宗皇帝皇太極五子,封為和碩承澤親王。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五,薨。清朝康熙十一年八月,追謚裕。
庄靖親王博果鐸:碩塞長子。順治十一年十二月,襲親王爵,改號為庄親王。雍正元年,薨,年七十四,諡曰靖。
庄恪親王允祿:聖祖仁皇帝玄燁十六子。雍正元年,襲庄親王。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廿一,薨,年七十三。謚曰恪。
追封庄親王弘普:允祿次子。追封庄親王。
庄慎親王永瑺:弘普長子。乾隆三十二年,襲庄親王。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十一日,薨,年五十一,謚曰慎。
庄襄親王綿課:弘普次子永珂子。乾隆五十三年,襲庄親王。道光二年,降郡王。道光四年,復親王。道光六年,薨,謚曰襄。
已革庄親王奕鎛:綿課十三子。道光六年七月,襲庄親王。后降為郡王。道光十一年,復親王。道光十八年,削王爵,發配黑龍江。咸豐十年(1860年),卒,年四十七。
庄勤親王綿護:允祿八子弘曧子長子永蕃子,綿課從弟。道光十八年,襲庄親王。道光二十一年,薨,年五十九,謚曰勤。
庄質親王綿嘩:永蕃子,綿護弟。道光二十二年,襲庄親王。道光二十五年,薨,謚曰質。
庄厚親王奕仁:綿嘩子。道光二十六年,襲庄親王。同治十三年,薨,謚曰厚。
已革庄親王載勛:奕仁次子。光緒元年襲庄親王。光緒二十七年,革爵,賜自盡。
庄恭親王載功:奕仁四子。光緒二十八年,襲庄親王。民國四年,薨,謚曰恭。
庄親王溥緒:載功子。民國五年襲庄親王。民國二十二年,薨。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長子,崇德元年封成親王,坐事降貝勒,三年卒,四年四月追封,世襲。
衍僖介郡王羅洛渾,岳托長子,1639年襲爵。
平比郡王羅科鐸,羅洛渾之子,1648年襲爵。順治八年,改封號為平郡王。
已革平郡王訥爾圖,1683襲爵,1687削爵。
平悼郡王訥爾福,羅科鐸之子,納爾圖之弟,納爾圖削爵后襲平郡王。
已革平郡王訥爾蘇,納爾福之子,1701年襲平郡王,1726年削爵。
平僖郡王慶明,福彭之子,1726年襲平郡王。
克勤良郡王慶恆,納爾蘇之孫,1750年襲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復號克勤郡王。
克勤庄郡王雅朗阿,納爾圖之孫,納清額之子,1780年襲克勤郡王。
已革克勤郡王恆謹,雅朗阿之子,1795年襲克勤郡王,1799削爵。
克勤簡郡王尚格,雅朗阿之孫,恆元之子,恆謹削爵后襲克勤郡王,1833年削爵。
克勤恪郡王承碩,尚格之子,1833年襲克勤郡王。
克勤敏郡王慶惠,承碩之子,1842年襲克勤郡王。
克勤誠郡王晉祺,慶惠之子,1861年襲克勤郡王。
克勤順郡王崧傑,晉祺之子,1900年襲克勤郡王。
克勤郡王晏森,崧傑之子,1910年襲克勤郡王。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孫,薩哈璘二子,襲多羅順承恭惠郡王,順治五年(1648) 受封順承郡王。
多羅順承郡王勒爾錦——勒克德渾子,襲多羅順承郡王(后革爵)
多羅順承郡王勒爾貝——勒爾錦長子,襲多羅順承郡王
多羅順承郡王揚奇——勒爾錦二子,襲多羅順承郡王
多羅順承郡王充保:勒爾錦三子,襲多羅順承郡王
多羅順承郡王布穆巴:勒爾錦四子,多羅順承郡王(后革爵)
多羅順承忠郡王諾羅布:勒克德渾三子,多羅順承忠郡王
和碩順承親王錫保:諾羅布子,和碩順承親王(后革爵)
多羅順承恪郡王熙良:錫保子,多羅順承恪郡王
多羅順承恭郡王泰斐英阿:熙良子,多羅順承恭郡王
多羅順承慎郡王恆昌:泰斐英阿子,多羅順承慎郡王
多羅順承簡郡王倫柱:恆昌子,多羅順承簡郡王
多羅順承勤郡王春山:倫柱子,多羅順承勤郡王
多羅順承敏郡王慶恩:春山子,多羅順承敏郡王
多羅順承質郡王訥勒赫:慶恩子,多羅順承質郡王
怡賢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封,雍正八年卒,世襲。
怡僖親王弘曉:胤祥七子。雍正八年,襲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薨,謚曰“僖”。
怡恭親王永琅:弘曉次子。乾隆四十三年,襲怡親王。嘉慶四年,薨,謚,曰“恭”。
追封怡親王綿標:永琅二子。乾隆五十五年,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嘉慶四年,卒。嘉慶五年,追封為怡親王。
怡恪親王奕勛:綿標長子。嘉慶四年,襲怡親王。嘉慶二十三年,薨,謚曰“恪”。
怡親王載坊:奕勛長子。嘉慶二十四年,襲怡親王,嘉慶二十五年,薨。
怡親王載垣:奕勛二子。道光五年,襲怡親王。咸豐十一年,賜自盡。黜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追封怡親王永福:胤祥四子寧良郡王弘晈二子。同治三年,追封怡親王。
追封怡親王綿譽:永福四子。同治三年,追封怡親王。
追封怡親王奕格:綿譽三子。道光二十四年,襲固山貝子。咸豐八年,卒。同治三年,追封怡親王。
怡端親王載敦:奕格二子。同治三年,恢復怡親王世爵,由載敦繼襲,同時追封先祖永福、綿譽、奕格為怡親王。光緒十六年,薨,謚曰“端”。
已革怡親王溥靜:載敦長子。光緒十七年,襲怡親王。光緒二十六年,薨。光緒二十八年七月,追奪爵。
怡親王毓麒:載敦二子溥耀長子。光緒二十八年,襲怡親王。民國三十七年九月,薨,年四十八。
寧良郡王弘晈;允祥四子,雍正八年八月封,乾隆二十九年卒。謚曰“良”。
恭忠親王奕訢:宣宗成皇帝旻寧六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封恭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薨,謚曰忠。
恭賢親王溥偉:奕訢孫,載瀅長子。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襲恭親王。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薨,謚曰賢。
恭親王毓嶦:溥偉七子。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襲恭親王。
果敏郡王載澄,奕訢長子,初封奉恩輔國公,1868年進貝勒,1872年加郡王銜,謚號果敏。
醇親王奕譞:道光七子,光緒帝生父,溥儀之祖父。咸豐元年封醇郡王,同治三年,加親王銜。十一年,晉封醇親王。十二年,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卒,世襲。
醇親王載灃,奕譞五子,襲封醇親王,末代皇帝溥儀生父。光緒三十四年任軍機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
慶僖親王永璘:乾隆幼子,乾隆五十四年,封貝勒。嘉慶四年,封惠郡王,尋改慶郡王。嘉慶二十五年,進慶親王。嘉慶二十五年三月,薨,謚曰僖。
慶良郡王綿愍:永璘三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襲慶郡王。道光十六年(1836年),薨,年四十,謚曰良。
已革慶郡王奕彩:綿愍養子,父為儀慎親王永璇子儀順郡王綿志。道光十六年(1836年),襲慶郡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革爵歸宗。
追封:貝子綿悌 永璘五子,1852年追封
慶密親王奕劻:綿悌養子。慶僖親王永璘孫,輔國公綿性長子。咸豐二年(1852年)正月封貝子。咸豐十年(1860年)正月,進貝勒。光緒二十年(1894年),襲慶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獲世襲罔替。民國六年(1917年),薨,謚曰密。
慶貞親王載振:奕劻長子。民國六年(1917年),襲慶親王。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薨,謚曰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