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唯一

宋錫齡之子

(1860——1925年),名德厚,號啟臣,別號飛丹九兒。正安人,滿族。父宋錫齡,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任盛京工部筆貼式。母去世,回歸鄉里,於墓右結廬守孝三年,受清朝廷旌表,於正安堡街立石牌坊一座(今無存)。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宋唯一從小偏愛習武,16歲時拜閭山道人張野鶴為師,矢志練劍。習武當劍“下乘丹派“劍法,晝夜攻習,寒暑無間。因是張野鶴第九名弟子,所以號稱飛丹九兒。一年後因事廢學,仍自練劍術不止。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廷派出欽差大臣編練東三省練軍,宋唯一被聘為奉天練軍“盛字營”武技教習。甲午戰爭后,任“育字軍”管帶。義和團在全國興起,各地設壇練拳。清廷利用義和團反對“洋人”,端郡王載漪、中堂榮祿得知宋武功精深,派人聘請,后因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未能應職。民國初年,應內蒙古奈曼旗王府邀請,任王府教練。不久,因病回鄉。
宋唯一是武當劍術傳世以來第一位著譜人。晚年閑居北鎮城轆轤把衚衕,常感嘆“暮景日漸垂危,念劍術未傳,淹沒國粹,為平生一大憾事”。“故奮力精神,卧病著書,不分晝夜,數日而成”,名《武當劍譜》。為上、中、下三冊油印本,圖解詳明,旁引曲喻,論述精闢,是武術界較珍貴的資料遺產。1923年,在北平(北京)西單附近銷售。自此,武當劍術傳世。
1922年,奉軍第一師駐防北鎮,師長李景林等拜宋為師。年過花甲的宋唯一表演了武當劍術,劍、神融會,動作靈敏,劍法齊全,且能在荷花缸沿上動作起跳。1925年,宋隨李景林去天津。李景林被撤職后,宋返回北鎮,當年病故。
宋唯一生前請匠人制劍一口,名為“三寶九龍劍”。劍身銘篆125字。正面刻字:閭山宋氏;背面刻字:三寶九龍;劍托刻字:寶刀三口,九龍化成,沖霄劍氣,不平則鳴;並詳細記載了制劍時間和劍名的由來。劍長超過一般劍,青白光亮,做工精細,今無半點銹痕。現由國家體委收藏,命名:“宋氏劍”,《中華武術辭典》列為辭條收錄。
宋氏武當劍傳人李景林、郭岐鳳等將武當劍術傳播於國內外。

《武當劍譜》


世傳武當劍法,有掣電拿雲之妙,驚神泣鬼之奇,其中擊刺格洗諸法,在人自悟自用,順勢借力,蹈虛乘隙,憑空一擊方為最妙。宋唯一著《武當劍譜》,洋洋洒洒數萬言,系統地將武當劍術的源流、劍學真諦、劍法、練法予以精闢講解和論述,是傳代續宗之作,“圖解詳明,兼及陰陽哲學,旁引曲喻,纖細靡遺,允為後學南針,武備要需”,而其中關於內功的闡述,尤為珍貴,故結合個人練功實踐,加以綜述。
《劍譜》指出:“昔日祖師教劍,先練內勇,次練外功,最後教以手法、步法。三年之後,追逐斷崖絕壁之上,經月疾馳,能以竹枝刺猿猱而中者,方授以劍術之真諦。”“夫內功,在練精以化氣,練氣以化神。”其主要練法,則集中體現在《養精蓄銳解》和《凝神毅勇解》中,下面根據練功過程的不同次第,摘要原文,並試加旁證。
養精蓄銳解
“按玉環一竅,前通任脈,后通督脈,中通沖脈,橫通帶脈。上通乎陰維陽維,下通乎陰蹺陽蹺,中上通乎心部,中下通乎關元,中前通乎神關,中后通乎命門。散為百脈之流,合為玄關一竅。古人有歌曰:其軟如綿,其連如環,方圓經寸,虛空而懸,老子指為玄牝,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兌之東,坎離交媾之鄉,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脈之極紐也。故曰:揉轉玉環,陰霾解散;迴光返照,靈明自現。此皆練氣化神之現象也,凡練此二者,每夜半採氣歸來,即仰卧床上,以手順揉玉環,手勢靈活,旋轉自若,勿使手重、手輕、不均為要。揉時以二目反觀玉環,使神光遂手旋轉不定,如能正揉之間,不覺睡去方為合法,久而神氣積滿於中,自能開關透竅也。”
上述玉環穴,即現今通常指的下丹田部位;而揉玉環,即是武家所謂內壯摩腹練法,確是培育內氣,練氣入膜之要法。《易筋經·玉環穴》指出:“結丹處心下,腎上,脾右,肝左,生門在前,密戶居后,其連如環,其向如綿,方圓徑寸,包裹一身之精粹,此即玉環。”指明了玉環穴在人體中的具體位置,可以看作是肚臍以下,恥骨以上整個腔室中心區域。通過揉玉環,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具體練法是:身體仰卧,放鬆肢體,呼吸自然,從頭至足反觀內視放鬆三遍,肌肉無緊張僵直狀;兩手手心朝下置於胸口處,向下推搓至恥骨,用力宜柔和,反覆作九次。然後左手手心向下按在上腹正中,右手手心朝下放在左手背上,意念集中在手心下的部位,自腹上向左、向下、向右沿順時針方向緩慢均勻地揉動,手心不可離開皮膚、僅作干摩擦,而應“勿輕而離皮,勿重而著骨”,以手掌帶動腹部做輕重相宜的揉轉,揉轉的範圍上不過胸口,下不逾恥骨,左右不超過兩肋,注意肩部松沉,不可運使拙力,神隨手轉,意注腹中。每天早晚兩次練習,每次30分鐘,用力由輕至重,範圍由小至大,不僅能迅速地聚集內氣,培補中氣,還能有效地幫助初學者克服入靜難的困擾,自然而然意守丹田,使丹田氣機充實飽滿,內氣可聚可運,為進一步錘練丹田打下堅實的基礎。
凝神毅勇解
“劍術真諦,其初基有二:一曰養精,一曰凝神。能凝神則毅勇,能養精則蓄銳,能蓄銳則毅勇,能養精則凝神,此為一串事。乃一入手,一收場,一過渡,一歸宿也。故前段揉轉玉環,乃鶴息歸臍,積氣開關之法,此段乃鹿運尾間,練神還虛之法,雖說是兩段練法,究屬一步功夫。”“凡揉玉環日久,但覺下部陽氣蠢動,即兼揉尾閭,漸加搓背、揉頂等各法,須要不分晝夜提防生殖器勃然舉動,倘有舉動即向北而立,收神腦竅,返聽逆視,少時緊撮穀道,以二目神光,引行任督二脈,上下旋轉,循環不息,……自然一氣貫通,萬神朝元,此練氣化神之功夫,劍術內勇之能事也。”

劍譜解讀


可以明顯看出:上述所謂凝神毅勇功夫,就是現今武家為貫通氣機,提高自身修養和素質所經常採取的周天功練法,正如《周易參同契》所說:“顏容浸以潤,骨節亦堅強,排卻眾陰邪,然後立正陽”,使人補益虛損,獲得充沛的精力。具體練法是:放鬆身心,調正姿勢,或坐或站,皆需頭頂頸直,鼻呼綿綿,納亦微微,返觀內視,意守丹田,使內氣在丹田處聚集。隨著日久功深,丹田處便會發熱,四肢有溫暖熱脹氣感,如沐春雨,如坐春風,尤以手心和足心為甚。一旦內氣聚集成熟,便會自然下行經會陰穴,沖開尾閭關,配合提肛縮腎,內氣沿督脈上升。這時應抓緊時間聚氣練功,使丹田氣機旺盛,氣滿督自開,方能一鼓作氣,沖開夾脊關和玉枕關,上經百會穴后搭鵲橋(即古抵上齶),然後沿任脈而下,復歸於丹田,完成任督循環,而不要人為地通過憋氣、領氣勉強引導。只能配合提肛、內視等潛意識技巧協助,也可以由師友運氣於掌心,在平時經常協助練習者拍打尾閭,揉推脊椎,調理氣機,激發其內氣,加速通督過程。以後的功夫就是不斷地提高靜守丹田的質量和程度,使內氣旺盛,經絡暢通。周天歌曰:微撮穀道暗中提,尾閭一轉趨夾脊,玉枕難過目視頂,行到天庭稍停息,眼前便是鵲橋路,十二重樓降下遲,華池神水頻頻咽,直入丹田海底虛。
通過養精蓄銳和凝神毅勇兩段功夫,使習者獲得更加健全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則無論習拳練劍,皆能得心應手,事半功倍,練與養結合,悟與修同步。可以明確一點的是,傳統的武術練習,十分注重內外兼修,習藝之初,往往要求在站樁打坐練氣上下功夫,配合拳勢,培養各種勁力的協調發放,另外,潛心於打坐練氣,無論從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個人精神氣度上都會使人產生質的飛躍。為了更簡明地表述紮根基的法門,現將師傳內壯摩腹丹田功程序詳列於下,供同好參研:
①無極式:身體直立,頭向上輕輕頂起,下頜內收,面帶微笑、舌抵上齶。肩關節放鬆,兩掌垂貼於大腿外側,掌心朝內,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平行站穩,重心落於足心,膝蓋微屈。然後從頭至足放鬆各部肌肉關節,使氣血暢行,雙目平視前方,似凝神似無意,浩然之氣由體內充溢至體表,呼吸之氣直沉丹田併入地生根。保持含胸拔背,身直頸豎,頭正頷收,呼吸自然,著意體會意靜體松的感覺,是萬式之宗,養氣之要法。每次練習不少於10分鐘。
②蛤蟆氣:上述姿勢不變,兩手輕貼按在肚臍之上,掌心朝內,左手在里,右手在外,雙手重疊,內、外勞宮穴相合。然後屈膝緩緩下蹲,以鼻徐徐吸氣,使氣充上腹,同時收小腹,提肛縮腎,造成腹腔得氣漸漸隆起,再身體緩緩上起,以鼻輕輕呼氣,小腹放鬆,氣沉丹田,意覺內氣充滿整個腹部,溫暖充實,同時松肛。反覆蹲起,配合呼吸,每次不少於 10分鐘。
③守丹田:上述姿勢不變,雙目輕閉,反觀內視,意守丹田,吸氣時小腹略內收,呼氣時小腹微充滿,成逆腹式呼吸。一呼一吸皆需自然放鬆,不可憋氣,而漸趨丹田,息息歸臍。注意一定要輕、靜、勻、慢,各部肌肉關節無僵直現象。每次練習不少於30分鐘,可以單獨提出來練習,身體或坐或站,或行或卧不限,只需心靜體松即可。
④轉周天:即前述凝神毅勇功夫,練氣化神,五氣朝元。為了順利完成這部功夫,平日可由師友氣運掌心,搓摩推按其尾閭、脊椎,拍打其玉枕、百會穴等部位,激發其內氣的順暢通行,加快通督過程。須注意的是習者一定要心靜,不可強求,煩躁心緒,應按部就班地練功。武技紮根基,絕不是一揮而就,不可以速成的。
⑤合拳式:這已不是一種功法,而是在通經絡、暢血脈、氣通周天的基礎上,加強丹田部位的捶練,使內氣在任脈上下或丹田與命門之間自如運使,使呼吸和拳式和諧配合的過程。所以要求習練者在平素的行拳走式中,注意蓄吸發呼,進呼退吸,氣至力到,收發由心,使內氣運使和拳式緊密結合起來,丹田鼓盪,氣運周身,打出更精採的寸勁來。
沐浴功:這是在上述5步主要練法之外,於早晚醒后睡前在床上所進行的輔助性練習。其主要練法則是養精蓄銳功夫(即揉玉環),同時配合兩掌干摩擦發熱后,推按搓揉雙眼、腰側、命門和湧泉等處。使陰陽匹配,坎離相交,心腎功能增強。
從《武當劍譜》的論述到內壯摩腹丹田功的練功程序,可以看出,傳統的武技練功方法,是很具體和簡潔的,希望習練者牢記“法貴專精”的古訓,一步一個腳印,打一堅實的根基,為進一步掌握和研究更高深的技擊術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