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脈

人體奇經八脈之一

沖脈,是人體奇經八脈之一。出《素問·骨空論》等篇。沖脈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為十二經脈之海。與生殖機能關係密切,沖、任脈盛,月經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稱血海

本經脈交會穴


會陰(任脈)、氣沖(足陽明經)、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足少陰經)、陰交(任脈)、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足少陰經),共14穴。

循行部位


太沖脈--奇經八脈之一
太沖脈--奇經八脈之一
沖脈循行路線,所載多有出入。《針灸甲乙經》:“沖脈任脈者,皆起於胞中,上循脊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口唇。”沖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並在此分為三支:一支沿腹腔前壁,挾臍上行,與足少陰經相併,散佈於胸中,再向上行,經咽喉,環繞口唇;一支沿腹腔後壁,上行於脊柱內;一支出會陰,分別沿股內側下行到足大趾間。
沖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后,從氣街部起與足少陰經相併,夾臍上行,散入胸中,上達咽喉,環繞口唇。
《靈樞·逆順肥瘦》: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伏於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
語譯
沖脈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都稟受它的氣血的濡養。其上行的一支,出於咽喉上部和后鼻道,向諸陽經滲灌精氣。向下的一支,注入足少陰腎經的大絡,從氣沖部分出,沿大腿內側下行,進入窩中,下行於小腿深部脛骨內側,到足內踝之後的跟骨上緣而分出兩支,與足少陰經并行,將精氣灌注於足三陰經;向前行的分支,從內踝后的深部跟骨上緣處分出,沿著足背進入大趾間。
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它和足少陰之絡同起於腎下,出於足陽明經的氣沖部,沿大腿內側,向下行於中,再沿脛骨內側,與足少陰經一起下行入於足內踝之後,入於足下。另一知支脈,斜入內踝,出而入於脛骨、跗骨相連之處,經足背進入大趾之間,入諸絡脈之中,起到溫養脛部和足部的作用。
沖脈出於氣沖穴,伴隨足少陰腎經,挾臍兩旁上行,到胸中面分散。

沖脈病


沖脈所發生的病候。《素問·骨空論》:“沖脈為病,逆氣里急。”《難經·二十九難》作“沖之為病,逆氣而里急。”又《靈樞·海論》稱沖脈為血海。《靈樞·五音五味》:“血氣盛而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針灸甲乙經》作滲灌)皮膚,生毫毛。今歸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沖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說明沖脈與生殖關係密切。其病候有月經不調,崩漏,不育等。此外還主要表現為胸腹氣逆而拘急,燥熱,瘕疝,喘動應手,痿症等。

生理功能

(1)調節十二經氣血:沖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串全身,為總領諸經氣血的要衝。當經絡臟腑氣血有餘時,沖脈能加以涵蓄和貯存;經絡臟腑氣血不足時,沖脈能給予灌注和補充,以維持人體各組織器官正常生理活動的需要。故有“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稱。
(3)調節氣機升降:沖脈在循行中並於足少陰,隸屬於陽明,又通於厥陰,及於太陽。沖脈有調節某些臟腑(主要是肝、腎和胃)氣機升降的功能。

臨床表現

月經不調、經閉、崩漏、乳少、吐血。
沖脈氣逆可表現為氣從小腹上沖,或嘔吐,噁心,咳唾,吐血,或腹內拘急疼痛,胸脘攻痛,或妊娠惡阻
沖脈
沖脈
沖脈虛衰可表現為月經量少色淡,甚或經閉,不孕,或初潮經遲,或 絕經過早,小腹疼痛,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男子陰器傷損或發育不良,鬍鬚、陰毛稀少,不能生育,舌淡,脈細弱。
沖脈氣結可表現為經行不暢,量少或愆期,或乳房脹痛,乳汁量少,或小腹積塊,遊走不定。

病機分析

沖脈具有調節十二經氣血之作用,沖脈氣機升降失司,則氣從少腹上沖,或嘔吐,噁心,咳唾,吐血;沖脈起於胞中,沖脈氣逆,則腹內拘急疼痛,胸脘攻痛,妊娠惡阻。“沖為血海”,有促進生殖能力及調節月經作用,沖脈虛衰,血海不足測月經量少色淡,甚或經閉,不孕,或初潮經遲,或絕經過早,少腹疼痛;血虛儒養功能減弱測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男子沖脈傷損則陰器不用;血海不足則發育不良,或鬚毛稀少,不能生育;舌淡,脈細弱為虛衰之象。沖脈氣結,氣機失於調達測經行不暢,量少或愆期,或乳房脹痛,乳汁量少,或少腹積塊,遊走不定。

各家之言


越人《難經》曰:沖脈為病,逆氣而里急。
靈樞經》曰:氣逆上刺膺中,陷下者與下胸動脈。腹痛,刺臍左右動脈,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按之立已。
沖脈
沖脈
李東垣曰: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沖脈所逆,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名曰“厥脈”。其證氣上沖,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宜調中益氣湯,加吳茱萸五分,隨氣多 少用之脾胃論。夏月有此,乃大熱之證,用黃連、黃蘗、知母各等分,酒洗炒為末,白湯和丸,每服一二百丸,空心白湯下,即以美膳壓之,不令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瀉沖脈之邪也。蓋此病隨四時寒熱溫涼治之。
又曰:凡逆氣上沖,或兼里急,或作燥熱,皆沖脈逆也。若內傷病,此宜補中益氣湯,加炒、炒連、知母,以泄沖脈。凡腎火旺,及任、督、沖三脈盛者,則宜用酒炒黃蘗、知母。亦不可久服,恐妨胃也。或腹中刺痛,或里急,宜多用甘草。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皆屬血虛,血虛則里急,宜用當歸。逆氣里急隔咽不通,大便不行者,宜昇陽湯瀉熱湯主之方見《蘭室秘藏》。麻木厥氣上沖,逆氣上行,妄聞妄見者,宜神功丸主之方見《蘭室秘藏》。
孫真人《千金方》云:咳唾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其面翕熱如醉,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寸脈沉,尺脈微,宜茯苓五味子湯,以治其氣沖,其方用茯苓五味子二錢,桂心、甘草一錢,水煎服,胸滿者去桂。程篁墩曰:太平侯病膻中痛,喘嘔吞酸,臍上一點氣上至咽喉如冰,每子后申時輒發,醫以為大寒,不效。祝橘泉曰:此得之大醉,及厚味過多,子后申時,相火自下騰上,故作痛也。以二陳加芩、連、巵子、蒼朮,數飲而愈。
《素問痿論》曰:治痿獨取陽明者,何也?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沖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當各補其營而通其腧。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謂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主氣法時月也。
李東垣曰:暑月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痿,乃四肢痿軟。厥,乃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煩沖脈,氣逆上,甚則火逆,名曰:“厥逆”。故痿厥二病,多相須也。經曰:下氣不足,則痿厥心悗。宜以清燥去濕熱之葯,或生脈散合四苓散,加酒洗黃蘗、知母,以洩其濕熱。李瀕湖曰:濕熱成痿,乃不足中有餘也。宜滲洩之葯,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補之葯。
《靈樞經》曰: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沖脈於臍之左右之動脈;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針先按在上久應手乃刺而與之,所治者頭痛眩仆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作痛。
《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於沖脈,沖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
王叔和脈經》曰: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盛此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為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若恍惚狂痴。又曰: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沖脈也。動苦少腹痛,上搶心有瘕疝遺溺,脅支滿煩,女子絕孕。又曰: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此乃沖脈胸中有寒疝也。
張仲景曰:傷寒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之則衄而渴,心苦煩,飲水即吐先以五苓散,次以竹葉湯、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頭眩咽燥,鼻干心悸竹葉湯。動氣在左不可發汗,汗之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此為難治或先用防風白朮牡蠣湯,次用小建中湯。不可下,下之則腹里拘急不止,動氣反劇,身雖有熱,反欲拳。先服甘草乾薑湯,次服小建中湯。動氣在上,不可發汗,汗之則氣上沖,正在心端李根湯,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熱汗泄,欲水自灌竹葉湯,動氣在下,不可發汗,汗之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疼,頭痛,目運,惡寒吐谷先服大陳皮湯,次服小建中湯。不可下,下之則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谷,心下痞堅,甘草瀉心湯。
李瀕湖曰:此乃臍之左右上下有氣。築築然牢而痛,正沖、任、足少陰、太陰四經病也成無己注文。以囗為左肝右肺,上心下脾,蓋未審四臟乃兼邪耳。
歧伯曰:海有東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應之。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沖脈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餘,則腹滿,水谷之海不足,則飢不受食。髓海有餘,則輕輕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卧。

沖脈功能


基本介紹

沖脈的“沖”字,含有衝要、要道的意思。沖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串全身,為總領諸 經氣血的要衝。沖脈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有“十二經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經氣血的要衝。沖脈能調整十二經氣血,故有“十二經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稱。由於沖脈與任脈相併行,又與督脈相通,其脈氣在頭部灌注諸陽,在下肢滲入三陰,因此容納來自十二經脈五臟六腑的氣血,成為十二經脈、五臟六腑之海。沖脈與足陽明會於氣沖穴,又與足少陰經相併而行,與胃和腎相聯繫。胃為“後天之本”,“水谷之海”;腎為“先天之本”、“原氣之根”。沖脈起於胞中,又稱“血室”、“血海”。婦婦月經與沖脈功能有密切聯繫,《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這裡說的“太沖脈”,即是指沖脈而言。“沖為血海”說明沖脈與妊產胎育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