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形第四
軍形第四
《軍形第四》出自《孫子兵法》,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孫子曰: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1)。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2),二曰量(3),三曰數(4),四曰稱(5),五曰勝(6)。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7)稱銖(8),敗兵若以銖稱鎰。
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1)忒:(tè特)《書·洪範》:“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詩·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儀不忒。”《詩·大雅·抑》:“昊天不忒。”《詩·魯頌·閟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管子·正》:“如四時之不忒,如星辰之不變。”《老子·第二十八章》:“常德不忒。”《易·豫·彖》:“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韓非子·主道》:“聞其主之忒,故謂之賊。”《說文》:“忒,更也。”《廣雅·釋詁四》:“忒,差也。”這裡用為差誤、差錯之意。
(2)度:(duó奪)《書·益稷》:“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書·盤庚上》:“齊乃位,度乃口。”《詩·魏風·汾沮洳》:“彼其之子,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詩·大雅·緜》:“捄之陾陾,度之薨薨。”《詩·魯頌·閟宮》:“是斷是度,是尋是尺。”《管子·七法》:“實也、誠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謂之‘心術’。”《禮記·王制》:“度地居民。”《禮記·少儀》:“不度民械。”《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這裡用為衡量、計算之意。
(3)量:(liáng涼)衡量,酌量。《晏子春秋卷五·內篇雜上》:“量功而不量力,則民盡。”《左傳》:“量功名日,分財用,平板干。”《禮記·少儀》:“事君者量而後入。”
(4)數:(shu暑)《詩·小雅·巧言》:“往來行言,心焉數之。”《周禮·廩人》:“以歲之上下數邦用。”《管子·乘馬》:“春曰書比,立夏曰月程,秋曰大稽;與民數得亡。”《老子·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論語·里仁》:“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禮記·儒行》:“遞數之不能終其物。”《荀子·富國》:“必時臧余,謂之稱數。”《說文》:“數,計也。”這裡用為計算之意。
(5)稱:(chèn襯)《書·君奭》:“惟茲惟德稱,用乂厥辟。”《管子·小稱》:“故稱身之過者,強也。”《易·謙·象》:“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荀子·榮辱》:“然後使愨祿多少厚薄之稱。”《孫子·形》王皙註:“稱,權衡也。”《說文·禾部》:“稱,銓也。”王筠句讀:“稱本動字,謂稱量之也。”《廣雅·釋詁一》:“稱,度也。”這裡用為稱量、衡量之意。
(6)勝:(shèng剩)《易·夬·初九》:“壯於前趾,往不勝,為咎。”《詩·商頌·玄鳥》:“武王靡不勝。”《管子·重令》:“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之勝也。”《爾雅·釋詁上》:“勝,克也。”《荀子·非相》:“形不勝心,心不勝術。”《韓非子·詭使》:“賢者顯名而居,奸人賴賞而富,是以上不勝下也。”這裡用為克制之意。
(7)鎰:(yì藝)古代重量單位,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萬鎰:言其極貴重。《管子·乘馬》:“黃金一鎰,百乘一宿之盡也。”《墨子·親士第一》:“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孟子·梁惠王下》:“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孟子·公孫丑下》:“於宋,饋七十鎰而受。”
(8)銖:(zhū朱)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禮記·儒行》:“雖分國如錙銖。”
孫子說:
以前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所以,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夠使自己不被戰勝,而不能使敵人一定會被我軍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敵人無可乘之機,不能被戰勝,且防守以待之;敵人有可乘之機,能夠被戰勝,則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為我方兵力不足,進攻是因為兵力超過對方。善於防守的,隱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測的地下;善於進攻的部隊就象從天而降,敵不及防。這樣,才能保全自己而獲得全勝。預見勝利不能超過平常人的見識,算不上最高明:交戰而後取勝,即使天下都稱讚,也不算上最高明。正如舉起秋毫稱不上力大,能看見日月算不上視力好,聽見雷鳴算不上耳聰。古代所謂善於用兵的人,只是戰勝了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所以,真正善於用兵的人,沒有智慧過人的名聲,沒有勇武蓋世的戰功,而他既能打勝仗又不出任何閃失,原因在於其謀划、措施能夠保證,他所戰勝的是已經註定失敗的敵人。所以善於打戰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終處於不被戰勝的境地,也決不會放過任何可以擊敗敵人的機會。所以,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在具備了必勝的條件之後才交戰,而打敗仗的部隊總是先交戰,在戰爭中企圖僥倖取勝。善於用兵的人,潛心研究致勝之道,修明政治,堅持致勝的法制,所以能主宰勝敗。
兵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積,二是量,即推算物資資源的容量,三是數,即統計兵源的數量,四是稱,即比較雙方的軍事綜合實力,五是勝,即得出勝負的判斷。土地面積的大小決定物力、人力資源的容量,資源的容量決定可投入部隊的數目,部隊的數目決定雙方兵力的強弱,雙方兵力的強弱得出勝負的概率。獲勝的軍隊對於失敗的一方就如同用“鎰”來稱“銖”,具有絕對優勢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對於獲勝的一方就如同用“銖”來稱“鎰”。
勝利者一方打仗,就象積水從千仞高的山澗衝決而出,勢不可擋,這就是軍事實力的表現。
作者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所謂“軍形”,是指軍事形態,我方的軍事形態可以彰顯出來,也可以隱蔽起來。而對敵方的軍事形態,就要明確地掌握,以利權衡。孫子認為:戰爭的勝負決定於敵我雙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戰勝敵人,就必須在力量的對比上使自己處於絕對優勢,造成一種迅猛不可抵擋之勢。除此之外,還要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有利時機,善於抓住敵人的弱點,這樣,就能輕而易舉地戰勝敵人。孫子認為,要在作戰中取勝,必須善於對待攻和守的問題。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餘就進攻。防守時要十分嚴密地隱蔽自己,進攻時要打得敵人措手不及。這樣,就能達到“自保而全勝”的目的。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英文名為《The Art of War》,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克勞塞維茨),《五輪書》(宮本武藏))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