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振瀛
1920年任吉林省田賦管理局局長
蕭振瀛(1890—1947),民國軍人政客。以外交手腕著稱。吉林扶餘人。1912年考入吉林政法專門學校。1920年任吉林省田賦管理局局長。1922年當選國會眾議院議員。1924年去西北。1926年參加五原誓師,被委任為宋哲元之西路軍軍法處長。1930年,西北軍解體,串聯宋哲元,張自忠重組為29軍,任中將參議。1933年初,參加喜峰口抗日作戰部署。1934年,在其謀劃下,第29軍填防平津。作為中日之間的半獨立的勢力迅速成長,他先後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市長等職。后因遭土肥原賢二離間,被迫辭去軍政職務。1937年“七·七”事變后,任第1戰區上將總參議。極力阻止馮玉祥重掌軍權,1938年參加中日秘密和談。1940年,辭去軍政職務從事實業。曾創辦東北松花江中學、東北兒童教養院,與閻寶航、高崇民等組建勝利建國會。1945年“八·一五”光復后,移居北平。1947年5月,因病逝世。
蕭振瀛
蕭經李鳴鐘介紹,參加西北軍。歷任綏遠省臨河縣、五原縣縣長,包臨道尹,西安市長,軍法處長等職。並以西北軍代表去蘇聯工作過一時期。西北軍大小頭目都是互拜兄弟,以相拉攏。以之,蕭在西北軍中被稱“蕭大哥”,群相信賴。
蕭和馮二人反目,始於1927、1928年馮在西北“清黨”時,濫肆捕殺。蕭時以軍法處長之位,出於義憤和人道釋放了被捕中的3000餘名青年。知名者有于振瀛、李子健、陳健民等。馮以蕭違犯軍令並懷疑蕭在蘇與蘇有勾結,欲殺蕭。蕭得宋哲元、馬鴻賓、門致中、馮治安等支持及聞承烈、張樹聲從中說項而了。二人從此結怨。馮在“聯蘇反蘇”、“投蔣倒蔣”、“聯閻打閻”中一再失策及在部隊各將領紛紛倒戈下垮台。但一直不甘寂寞伺機欲起。當蕭在華北開山立府後,馮藉蕭母辦壽特派聞承烈持其親筆信及賀禮向蕭聯絡,而蕭則仍一再排斥馮推薦之人員,拒馮介入,馮大恨。抗戰起蔣自兼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時,蕭任第一戰區總參議,馮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當時前線大皆為原西北軍將領,馮積極拉攏,要藉機再立山頭。蕭向大家提出現國家民族存亡之秋,不容再割據分裂,要拒絕馮之野心。眾將一致拒馮。馮急,三次派人暗殺蕭。在泊頭車站,蕭臨時改乘汽車去馮治安防地,蕭離其專車后,專車即被馮之便衣隊槍擊,車上衛隊一兵士及參謀霍佔一受傷,事遂公開,馮即被撤職。1943年張樹聲在重慶將其一徒弟之信交蕭,信中述說他曾是馮衛隊長,當時受命帶人在前線暗殺蕭。因其叔父在西北軍中曾被蕭釋放過;故均沒有伏擊。1943年孔祥熙生日,馮去祝壽與蕭相遇,馮向蕭伸手,蕭當眾拒絕,成為一時笑談。
1930年夏,蔣、馮、閻、桂中原大戰,西北軍解體。張學良受蔣介石委託主持華北軍政,處理馮、閻善後。蕭振瀛在西北軍中結義甚多,頗孚眾望。眾將領便推蕭出面召集余部,重新組織軍旅。蕭在運城召開西北軍由張自忠、趙登禹、李文田、馮治安、何基灃、張維藩等組成的軍官會議。眾意欲舉蕭為首,或舉張自忠,但蕭力排眾議,倡擁宋哲元出任新軍軍長。委任蕭為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議,囑其“向張學良請令”。蕭隨即赴天津面張請委,張學良將該部隊編為東北邊防陸軍第三軍,任命宋哲元為軍長,蕭任總參議兼駐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代表和軍法處長。1931年,此部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九軍。何基灃將軍說:蕭振瀛“是二十九軍締造者”,官兵一致認為,組建二十九軍,蕭為首功。
1932年初,二十九軍進入察省。8月,蕭被委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翌年初,日軍進犯熱河省,蕭代表二十九軍參加蔣介石親自主持的軍事會議。3月,熱河省陷落,日本侵略軍大舉進犯長城各口。二十九軍兵分三路,夜襲敵營取勝后,繼續擴大戰果,奪回高地,共殲敵五千餘人,重創日軍,受到國人讚揚。
1934年,蕭任察哈爾省代主席。11月26日,明令蕭任察哈爾省主席。
1935年12月蕭改任天津市長,翌年1月,蕭兼任冀察經濟委員會主席委員。
1935年12月至1936年6月,蕭任天津市長期間,曾下令減免河捐、人力捐等七十四項捐稅,制定計劃興修農田水利。在同日方多次接觸中,蕭堅持主權原則,拒絕日本修築滄石鐵路和成立天津電力公司。
西安事變后,蕭在南京調和孔祥熙、宋美齡主用人情營救與何應欽主用生兵討伐之矛盾,並赴蘇使館洽談,請求第三國際協助解決。蔣回寧后,蕭彙報華北政情,1937年被委任為經濟考察專使,由東北大學代校長劉鳳竹作為秘書陪同,專程赴歐美考察。
抗日戰爭爆發后,蕭奉蔣電如取道美、菲回國。1937年8月初抵滬。至寧謁蔣后,被委為第一戰區(蔣自任司令長官)上將總參議。受任后,即赴華北前線,以戰區長官部名義撫慰堅決抗戰的二十九軍官兵,並將該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宋哲元任總司令;同時,將原東北軍萬福麟部、西北軍龐炳勛、張蔭梧部以及原政敵石友三部等一一撫歸第一戰區。1938年春,第一戰區改任程潛為司令長官,蕭留任總參議。冬,武漢陷落,程調離第一戰區,蕭隨國民政府撤至重慶。
1938年夏秋之交,日本軍部判斷:“在攻擊漢口以前,預料國民政府方面會提出和議,在攻擊廣州之後,預料國民政府或某第三國相繼提出和議。”於是,軍部主導策動了以“蕭振瀛工作”為代號的對國民政府又一次政治誘降。和知鷹二是開展“蕭振瀛工作”的主持人。同年6月,他奉命赴香港,試圖通過滯留香港的蕭振瀛,打通與蔣介石方面的交涉通道。
1938 年8月下旬,蕭振瀛在其同鄉、和知鷹二的翻譯何以之的陪同下前往澳門,與和知會晤。建立聯繫后,蕭振瀛向何、蔣報告並請示。26日,雷嗣尚攜蔣介石、何應欽“密諭指示”返港。“密諭指示”包括與日方交涉時擬提出的三項文件:主要內容是:日方先發和平宣言,中方隨後發表宣言呼應;雙方正式簽訂停戰協定;停戰後應恢復七七事變前狀態;雙方代表另行直接談判。停戰協定成立同時,兩國政府正式下令停止一切軍事敵對行動,並商議撤兵及恢復七七盧溝橋事件前狀態;日本政府絕對尊重中國領土主權行政之完整,中國政府與日本謀兩國間之親善合作;事變一切損失互不賠償。雷、蕭兩人徹夜商討。27日,蕭振瀛與和知鷹二開始會談。蕭先說明中國中央政府的旨意如下:苟日方有謀和誠意,中國必以誠意應之。雙方直接談判,不要第三國介入;現日軍進攻武漢,目前最重要的是“停止軍事,恢復七七事變以前狀態”。將來定可做到經濟合作,外交一致;中國國內防共“自能為之”;日方尊重中國行政主權領土之完整,絕不干涉中國內政。和知表示:這在原則上精神上與日方認識相同。28日,蕭振瀛按照何應欽新的電報指示向日方聲明:未恢復七七事變前狀態,決不商談任何協定;停戰協定只可訂明停戰時間、地點及日本撤兵與恢復七七以前原狀之手續、月日,不能附有其他事項;未簽停戰協定之前,中國絕不願停戰;七七前原狀未恢復前,決不能再提軍事協定。和知於當晚離港飛返東京。事前,允在10月10 日前答覆,告知日方最後立場。
1938年10月初,“蕭振瀛工作”被納入日本政府、軍部搞垮蔣介石政權的工作範疇。10月7日,五相會議向負責謀略工作的土肥原賢二中將下達指示,稱:“貴官任務,一如從前,應以使蔣政權崩潰為工作重點”,並具體指出開展三項工作:“分別透過蕭振瀛、高宗武展開謀和工作,以及對李宗仁、白崇禧的工作。”10 月初,和知從東京傳來“經過順利”的消息,蕭振瀛電告雷嗣尚。何以之從上海電謂和知於15日可抵港。
於是,蔣介石親自為這次中日“和平交涉”作準備。他親手修訂何應欽呈送的腹案大綱。蔣敲定會談文件以下內容:關於發表“和平宣言”,擬具人選:日方為近衛首相,中方為孔祥熙院長;擬妥中國宣言原文,重申: “中國為酷愛和平國家,苟日本能以誠意相與,自當以誠意應之”;關於停戰協定,簽字地點改為福州或九龍;關於撤兵及恢復七七事變前原狀,希望從簽停戰協定日起算,分三期撤兵,每期一個月,第三期完成時,恢復盧溝橋事變以前狀態;關於“滿洲國”問題,蔣提出三點原則:一是日方自動取消“滿洲國”,日本保留在東北四省一切新舊特權,但承認中國之宗主權;二是中國承認東北四省自治,而以日本取消在華一切特權為交換條件;三是暫仍保留( “滿洲國”),待商訂互不侵犯條約時再談。
15日,和知回到香港,雙方舉行第二階段會談。和知得意地透露前次所談原則,只有陸軍省、參謀本部首腦同意,這次則已得內閣全體同意,自天皇以下對此次和議交涉,均盼速決。蕭振瀛趁勢向和知打探日軍華南登陸事,和知答稱:日軍已準備半年。在東京曾以和議進行,希望暫緩登陸,但不為日陸軍中央部接受。
在15日會談中,和知提出新的要求:如果中國實行反共,則秘密約定亦可;日本將來對內外蒙邊防駐兵;調整中國中央政府,酌令接近日本之人員參加;對偽組織主要人員酌予安置;承認“滿洲國”問題,暫可不談,待合作兩三年再商議解決。蕭振瀛認為和知新提出的各點要求超出上次會談範圍,急電漢口向何應欽請示。何回電指示,四項“萬不能承認”。如日方再提,可知其毫無誠意。以10月20日為期限,逾期即作罷。並提醒蕭振瀛:“侵粵以後,內外情勢大變,決不容有從容商酌餘暇”。
19日,蕭、雷與和知長談7個小時,蕭振瀛認為結果與中方腹案大綱大體接近,但尚有異議處,如撤兵問題,留交正式代表團交涉;防共問題,蕭表示不必提及,中國自行清共;偽組織處理,和知認為事情複雜。雙方約定分別請示。如取得一致意見,11月10日前簽訂停戰協定,否則不再續談。和知於20日離港返日。
1938年11月1日,何應欽電令蕭振瀛立即飛返重慶。其原因,一是會談結束不久,日軍於10月21日攻佔廣州,於25日又占漢口,足證日方沒有和平誠意。二是軍委會副委員長馮玉祥在重慶揭露蕭振瀛在港對日談判活動,蔣介石頗感難堪,令蕭返渝,以掩各方責難。此刻,軍部策動的“高宗武工作”已獲實質性進展。11月3日,近衛首相發表“雖國民政府亦不拒絕”的第二次聲明。11月18日,軍部首腦通過昭和十三年(1938)秋季以後戰爭指導方針,正式取消“蕭振瀛工作”。
1940年夏,蕭從朋友口中得知,蔣欲加害於他,故辭去軍政職務,定居在郊區山洞西山新村寓所(原林森寓址),致力於社會經濟文化和公益事業,然亦經常同前線部隊保持聯繫。何基灃因訪問延安事被拘禁審查,蕭曾出面力保,使何得以重返前線。蕭亦時常參與原二十九軍、原東北軍及川軍中有關人事、軍政、事務的謀划。1941年,蕭在重慶組織打撈公司,之後,聯合原二十九軍部分將領和東北同鄉創辦大明公司。1942年,在劉航琛、潘文華、杜月笙等人的資助下,創辦大同銀行,蕭任董事長,下設十餘分行。同年,與閻寶航、高崇民等人創建勝利建國會。1943年,創辦東北松花江中學,收東北流亡學生五百餘人免費就學;后又創辦東北兒童教養院,免費收養東北籍兒童五百餘人。此外,還辦有大文書局等實業。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蕭與董事、股東們議定將部分實業遷至平津。1946年春,蕭舉家遷回北平,蕭本人仍致力於大同銀行等實業。
1947年5月,蕭突發腦溢血病,昏迷數日後,在北平病故,時年57歲。國民黨軍政要人李宗仁、孔祥熙、于右任、程潛、傅作義及原東北軍元老莫德惠,重要將領馬占山、李杜,原二十九軍將領劉汝明、李文田、何基灃等都親撰輓詩、輓聯以示悼念。
蕭振瀛為人耿介,性格豪放,待人誠懇,在東北軍、西北軍乃至華北、西南實業界朋友甚多,摯友中不乏各界名人。他一生未參加任何黨派,黨派成見相對少些,因而也能與何基灃、閻寶航等結為至友,對於蕭的為人,李宗仁曾讚譽之“其性慷慨,其才雄渾,故都樹績,遺愛猶存”;程潛將軍說他“急公好義,磊落欽崎,通權達變,敢論敢為”。對於他的才能,傅作義將軍說他“政治居先,經濟其次,游刃恢恢,綽有餘地”。其人才思敏捷,詞鋒銳利,尤善演講。他生活樸素,不動煙酒,不好女色,惟喜槍馬,閑時好弄笛簫以自慰。遺作有《華北危局紀實》。李敖曾寫《李敖:手大嘴大騙四方的扶餘人蕭振瀛》一文以示紀念。
蕭振瀛先後娶過三位夫人,前兩位夫人孟氏、苗氏都早逝,沒有留下子嗣。1922年,蕭振瀛奉母命回到吉林老家,與劉文瑛女士結婚。兩人生有四子二女,現均健在。另外,蕭振瀛早年還曾從族人中過繼一子。
嗣子蕭朝伍,1912年生,在北平求學期間曾參加“一二·九”運動,並加入黨的外圍組織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後到延安參加八路軍,任賀龍所部一二○師某旅宣傳幹事。1940年在晉西北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長子蕭朝禮,1923年生。抗戰前考入南開大學,后隨學校內遷,畢業於西南聯大。1947年蕭振瀛去世后,繼任大同銀行董事長。解放后曾在天津小白樓開設美新舞餐廳,當時很有名氣。他一直未正式參加工作。現居天津。
次子蕭朝智,1926年生。解放前就讀華北大學,1949年未畢業即去台灣。后回到天津,參加市教育局辦的師資培訓班,結業后在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學教書。1980年前後移居美國。2005年9月9日,筆者曾隨同蕭朝智先生到喜峰口長城,憑弔在長城抗戰中犧牲的二十九軍官兵。
三子蕭朝良,1931年生。北京大學外語系畢業,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教授,現已退休,居北京。
四子蕭朝本,1937年生。北京土木建築工程學校(今北京土模建築工程學院)畢業,在濟南第一市政公司工作並退休,現居濟南。高級工程師。
長女蕭慧卿,1929年生。美國某護士學校畢業,護理專業。現居美國科羅拉多州。
次女蕭慧貞,1934年生。現居美國夏威夷州。
蕭綱明,是蕭朝禮長子,也是蕭振瀛長孫。他1944年生於重慶。1951年至1957年在北京、天津讀小學。后在天津一中讀中學,1963年畢業。1965年進入天津市剎車管廠工作,直至2004年退休。現居天津。因為是長孫,蕭綱明很得祖父喜愛,出生不久就離開父母,生活在爺爺、奶奶身邊。談起對爺爺的印象,他說當時年幼,記憶已模糊不清。只記得小時挺瘦,爺爺卻以“胖孫子”相稱。還有就是,無論蕭綱明要什麼玩具,蕭振瀛都盡量滿足。
蕭英華,是蕭振瀛的堂侄女,著名漫畫家。1921年生,1942年高中畢業後去小學教書。1946年考入河北女子師範學院(1950年畢業時已改稱河北師範學院,今河北師範大學)。曾在天津工業學校(今天津工業大學)、工農師範學院、天津市女子第六中學教書,最後在長征中學退休。蕭英華的父親名叫蕭振寰,是蕭振瀛堂弟。他吉林法政大學畢業,20世紀30年代曾在河北某縣任縣長。
1930年,在蔣馮閻中原大戰中,馮玉祥部西北軍解體。張學良入關主持華北軍政,進駐北平。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給西北軍余部留了一個軍編製。蕭振瀛因有東北軍淵源,因此得到萬福麟、劉哲、莫德惠的幫助,使張學良同意這個軍的編製由蕭來組織。
當時西北軍余部張自忠、李文田駐曲沃,宋哲元駐運城(由參謀長張維藩主持,宋在太原)。蕭振瀛於是邀集西北軍各將領在運城開會,與會者有蕭振瀛、宋哲元、張維藩、張自忠、馮治安、趙登禹、何基豐和李文田等八人。在蕭振瀛的堅持下,會議決定推選宋哲元為軍長,於1930年12月成立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第三軍,蕭振瀛任總參議。1932年12月,該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二十九軍的建立,為後來的抗日戰爭保留了一支勁旅。
1935年11月,蕭振瀛任天津市市長。12月,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宋哲元任委員長、河北省主席,蕭振瀛任委員兼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
蕭振瀛在津主政期間,正是日本侵略者步步進逼,華北危機日益嚴重之時。在對日交往中,蕭振瀛堅持維護主權的原則,拒絕了日本修築滄石鐵路和成立天津電氣公司的要求。
據《華北危機紀實》記載,當時蕭振瀛陪宋哲元會晤正在策劃“華北自治運動”的日本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土肥原提出所謂“經濟合作”,蕭振瀛當即嚴正表態說:“此非經濟合作,實乃經濟侵略,當然不可!”土肥原惱羞成怒,拔槍相向。蕭毫不畏懼,也拔槍相對。土肥原連忙陪謝,事情才算收場。事後他曾對人說:“蕭振瀛膽大如斗!”
據蕭英華介紹,1935年底,“一二·九”運動爆發,全國各地紛紛響應。蕭振瀛的堂弟蕭振澤和嗣子蕭朝伍都在北平讀書,成為運動的積極分子。蕭振澤參加南下請願團,曾卧軌請願,后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其間因病至重慶治療,不久病故。蕭朝伍除了演講、喊口號、貼標語外,還鬧到了家裡。有人對蕭振瀛說:“這孩子鬧得太不像話了,再回來把他攆出去!”蕭振瀛聽后拍案大怒說:“誰敢攆,慢待一點兒我都不答應!”至交中也有人勸蕭振瀛對子弟嚴加管束,蕭說:“青年人愛國無罪,不能責難!”
蕭振瀛嚴令天津市警察局長孫維棟,不準對學生動用武力,甚至說:“誰開槍我就斃了誰!”為此孫維棟整日守在電話機前,隨時與手下聯繫,生怕出現意外。蕭振瀛還在孫維棟的陪同下,親自到街頭演講,支持學生愛國運動,同時勸說學生理解當局。“一二·九”運動期間,天津始終未發生武力鎮壓學生的流血事件,這與蕭振瀛對學生的同情和暗中保護是分不開的。
1936年5月28日,天津學生舉行了反日示威遊行。據當時《救國日報》報道,這次遊行也得到蕭振瀛的允許和支持。為此日本人將其視為眼中釘,一定要去之而後快。在日本方面壓力下,1936年8月,蕭振瀛被迫去職離津,到北京香山寓居。
蕭振瀛同情支持進步愛國學生是有淵源的。1927年,馮玉祥在西北“反共清黨”時,蕭在馮的手下任西安市長和軍法處長。當時馮在西安一地就逮捕了3000多名進步青年,結果絕大部分被蕭振瀛釋放。馮玉祥要槍斃蕭振瀛,幸虧有西北軍實力派宋哲元、馮治安、張自忠等支持以及聞承烈等說項,蕭才最終保住性命。
據蕭振瀛的秘書李德潤後來回憶,當時蕭見馮抓了那麼多人,一連幾天寢食不安。臨刑前一天,他沒去西安市政府上班,晚上也不回家,在軍法處辦公室待了一天一夜,來回不停地度步。天快亮時,他喊來衛隊長蘇占元,命令即刻去監獄放人。蘇問:“放哪些人?”蕭說:“16歲以下的都放。”蘇剛要離開,蕭接著說:“18歲以下的都放。”蘇出門后,蕭又追出去命令:“20歲以下的,全都無罪釋放!”這些青年中,後來很多人參加了革命。
據了解,天津與蕭振瀛有關的居所至少有三處:馬場道“吳公館”、海河路“蕭市長官邸”以及今五大道桂林路協興里11號。
“吳公館”是軍閥吳新田的宅邸。吳新田,1884年生。字芑孫,安徽合肥人。1902年入保定北洋陸軍武備學堂,後轉入陸軍大學,畢業后在北洋陸軍任管帶。1919年任湖南嶽陽鎮守使,1922年調陝南鎮守使,1925年任陝西督軍,1928年下野后在天津寓居到去世。吳新田到津后,在英租界買下8畝地,建起“吳公館”。
“吳公館”位於今馬場道74號。據記載,該樓由比商儀品公司設計建造,三層磚木結構,為英式花園別墅,院內建有亭台樓閣,並養有珍禽異獸。據蕭英華回憶,蕭振瀛在津期間,曾租住在“吳公館”里,她小時候常去那裡玩耍。至少1935年9月蕭英華離開天津時,蕭振瀛還住在“吳公館”。可惜蕭振瀛的這處居所現已拆除,原址建起前後兩座中西合壁式新樓房。筆者看到,新樓雖然與周遍環境還比較協調,但畢竟少了幾分歷史的凝重感。而今前樓是一家銀行,后樓為河北大學駐天津辦事處和古籍整理研究所。
海河路的“蕭市長官邸”,後人回憶一致認為在今台兒庄路54號,即原海河罐頭廠厂部。可惜海河罐頭廠的厂部已於2005年拆除。拆除前蕭氏族人曾到這裡尋訪,但沒有進去大門。後來筆者曾去拍照,沒想到正趕上罐頭廠拆遷,廠區建築已變成一片廢墟。當筆者準備拍罐頭廠大門留個紀念時,大門也被鏟車無情地推倒。現場民工說,房子是十幾分鐘前剛剛落地的。筆者來這兒前,剛好順路到書店逛了不到半小時。如果不耽誤這段時間,應該至少能給“蕭市長官邸”存下幾張照片。如今,筆者的鏡頭裡,只留有海河罐頭廠的一片廢墟,供人追憶和懷念。不過後來筆者聽到一些說法,拆遷的海河罐頭廠內並沒有解放前的西式建築,所說罐頭廠厂部就是緊鄰的原天津人民印刷廠內的民間傳說的“川島芳子舊宅”。到底孰是孰非,還需要進一步考察。不過筆者倒是真心希望“蕭市長官邸”能夠倖存下來。
“蕭市長官邸”是蕭振瀛真正的私宅。這所宅子,是蕭以其夫人劉文瑛的名字購置的。該樓為二層別墅,樓前有小院,樓下為客廳和餐廳,樓上為居室。在二樓可看到海河上來往的船隻。買下宅子后,蕭就從“吳公館”搬到了這裡,但他在這裡居住時間不長。他住進來時,約在1935年底,到1936年8月離津,前後才半年多光景。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正在國外考察的蕭振瀛緊急回國參加抗戰,就根本沒機會再回天津了。此樓後來由蕭氏族人代管,到20世紀50年代初售出。
協興里位於成都道與桂林路交口東南側,是一條狹窄幽長的里巷。這裡1925年填土墊地,同年由協興公司建房成巷,並以公司名字命名。巷子兩側為磚木二層聯排樓房。今協興里11號樓房位於里巷盡頭處,是20世紀30年代蕭振瀛租用安置父母的,還有其他族人也在這裡居住,蕭本人只是偶爾居住。蕭振瀛的父親蕭國挺與母親蕭譚氏,一直住到20世紀50年代,並先後在這裡去世。此後,蕭氏族人繼續在此租住。該房現為公產,蕭振瀛的一個弟婦,至今仍生活在這所樓內。
據後人回憶,蕭振瀛在津時,乘坐的是一輛黃色福特牌汽車。他不吸煙,不喝酒,不喝茶,還喜歡吹笛子,特別擅長《蘇武牧羊》曲。他很健談,尤其善於演講,每次回家,兄弟子侄等都喜歡圍住他談天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