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魚招張功曹

叉魚招張功曹

《叉魚招張功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創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詩依次寫叉魚盛況、看叉魚的情景、叉魚的過程、叉魚的收穫、叉魚后的情景和感受,通過卒章顯志表達了詩人的快慰。全詩以文為詩,語言平易而平中見奇,猶如一篇精美曲折的散文。

作品原文


叉魚招張功曹
叉魚春岸闊,此興在中宵。
大炬然 如晝,長船縛似橋。
深窺沙可數,靜搒 水無搖。
刃 下那能脫?波間或自跳。
中鱗憐錦碎,當目訝珠銷。
迷火逃翻 近,驚人去暫 遙。
競多 心轉細,得雋語時囂。
潭罄 知存寡,舷平 覺獲饒。
交頭疑湊餌,駢首類同條。
濡沫 情雖密,登門事 已遼。
盈車欺故事,飼犬驗今朝。
血浪凝猶沸,腥風遠更飄。
蓋江煙冪冪,拂棹 影寥寥。
獺去愁無食,龍移懼見燒。
如棠 名既誤,釣渭 日徒消。
文客 驚先賦,篙工 喜盡謠。
膾成思我友,觀樂憶吾僚。
自可捐憂累,何須強問鴞?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然:同“燃”。
2.靜搒(bàng):停下船。搒:划船前進。
3.刃:一作“手”。
4.中(zhòng)鱗:指刺著魚。錦碎:形容破碎的魚身。語出潘岳《射雉賦》:“霍若碎錦。”
5.珠銷:形容刺中的魚目,古人相傳魚眼睛是寶珠。
6.翻:副詞,反倒。
7.暫:忽然。
8.競多:爭相多捕。
9.得雋(juàn):指叉得大魚。語時囂:不時發出喧囂。囂,歡呼喧鬧聲。
10.潭罄(qìng):潭水已空,指無魚。罄,盡。
11.舷(xián)平:船舷和水面齊平,形容船重。舷,一作“船”。
12.湊餌:湊向食餌。
13.駢(pián)首:兩頭相併。同條:捕魚者多以枝條貫魚鰓為一串。條,細長的樹枝。
14.濡沫:以口裡的水沫相互潤澤。典出《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15.登門:即俗言鯉魚跳龍門之意。典出《藝文類聚卷九六·錄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大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不上者(原註:句有脫文)故云曝腮龍門。”龍門在今陝西韓城縣和山西河津縣間黃河上。事,一作“志”。
16.盈車:比喻魚大。典出《孔叢子·抗志》:“魏人釣於河,得鰥魚焉,其大盈車。”欺故事:謂前人講的大魚盈車只是無根之談。欺,不實,故事,指古老相傳之事。
17.飼犬:典出《鹽鐵論》:“江陵之濱,以魚飼犬。”驗今朝:指今天得到證實。
18.冪冪:濃密的樣子。
19.拂棹(zhào):回船。拂,背,一作“回”;棹,船槳,借指船。
20.獺(tǎ)去愁無食:水獺以魚為食,魚盡則愁無食。
21.龍移懼見燒:唐時有燒尾之說,本來是指新授高官向皇帝獻食,這裡用其字面意思,說龍懼怕像魚那樣被燒而遷移了。
22.如棠(táng):《左傳·隱公五年》:“(魯隱)公將如棠觀魚者。”據舊注,實際是指捕魚,因此說成“觀”是錯誤的。如,到。
23.釣渭:典出《史記·齊太公世家》:“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魚釣奸周西伯,西伯……果遇太公於渭之陽。”這裡是說今天叉魚也不同於古代姜太公釣魚事。
24.文客:猶言詞客、墨客,作者自謂。
25.篙(gāo)工:掌篙的船工。
26.膾(kuài):細切的魚肉。我友:我的朋友,指張署。
27.觀樂:語本《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請觀於周樂。”這裡指觀看眾人之樂。吾僚:與我同官為僚,指張署。
28.捐:摒棄。憂累:憂患。
29.問鴞(xiāo):鴞,貓頭鷹。漢賈誼貶長沙,作《鵩(fú)鳥賦》,謂“鵩似鶚,不祥鳥也”,併發問說:“請問於鵩兮,予去何之?”這裡是為了押韻而活用典故。

白話譯文

春水漲漫,兩岸闊遠的時候,正是叉魚的時令,這在半夜尤其有趣味。
巨大的火把夜照得像白天一樣明亮,長長的船停在岸邊,像橋一般穩固。
水底的深處細沙可數,緩緩地行船,河水一點也不搖晃。
魚叉擲下,哪有逃脫得了的魚?它們在波浪中徒自跳躍。
擲中了魚鱗,令人惋惜錦繡被刺碎:擲中魚眼,又讓人驚訝於明珠銷亡。
被火把迷惑,魚兒的逃跑反而離船更近了,受到人的驚嚇才忽然又游向遠處。
叉魚的人爭先恐後,讓每個人都細心起來,擲中了魚兒,一時又語聲喧騰。
潭中空蕩,知道存活的魚兒已經不多,船舷與水相齊,知道今天的收穫頗豐。
艙中的魚兒兩頭相交,讓人疑心是在一起吃食,兩頭相齊,又像是一條魚。
雖然它們有相濡以沫的深情蜜意,但想登上龍門,卻越來越渺茫。
魚大盈車,只是欺騙人的故事而已,但用魚喂狗,在今天卻得到了驗證。
水中的血浪凝結如水沸,腥風離得遠了,仍在飄散。
籠罩著江面的,只有漠漠的輕煙,船兒搖回,只剩下寥寥的身影在歸途中迷茫不清。
水獺發愁沒有了食物而離去,蛟龍也怕被火燃燒而挪移了地方。
到棠地觀魚實在是徒有其名,垂釣於渭水,也只是消遣歲月。
那些文人墨客見到叉到的魚,忍不住吃驚地賦詩吟誦,舟中掌篙的船工也喜滋滋地唱起了漁謠。
魚肉成膾,便想與我的朋友們同享,觀魚遊樂,也想與我的同僚們共樂。
如此生活,自然可以拋棄俗世的優愁與負擔,何必還要像賈誼一樣向鴞鳥打聽未來的去從?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韓愈任陽山令,張署任臨武令時,韓愈記敘一次其與友人叉魚之作。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這道詩前四句總寫叉魚的盛況和非比尋常的樂趣,接下來兩句具體描寫了看叉魚的情景,將湖水等景觀與觀叉魚有機結合,為下文描寫叉魚的動態作了鋪墊。接下來六句寫叉魚的過程,“中鱗憐錦碎”一句表面上寫詩人對鱗被叉碎的惋惜,意在寫叉魚人的高超技藝;“迷火逃翻近,驚人去暫遙”一句則寫魚的靈動可愛。接下來十句寫叉魚的收穫,通過運用“濡沫”、“登門”、“盈車”、“飼犬”四個典故,將叉魚的結果和收穫寫得情趣盎然。餘下十句寫叉魚后的情景和感受,其中前六句以“燒尾”字面意思等襯托出叉魚的輝煌戰果,又通過“如棠”、“釣渭”兩個典故突出此次叉魚的非凡樂趣,然後以“問鴞”的典故抒情。
總體上,全詩前十八句描寫叉魚,用了創作賦時常用的鋪敘筆法,極力描摹誇飾,繪形繪影,大的場面寫得熱鬧異常,魚的姿態等細節更是窮形盡象,字裡行間又流露出參與者的勃勃興緻。餘下十八句純用議論,排比了一系列關於捕魚的典故,彷彿在故作炫耀,正流露出幽默風趣。最後引發出捐棄“憂累”、不須“問鴞”的勸勉之詞,既勸勉友人也是詩人自己強作排遣。在遣詞造句方面,全詩語言通俗明麗,客觀事物的活動與詩人主觀思想活動相結合,細緻而生動,讓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在抒情方面,全詩喜中有悲,悲中有喜,十分風趣的陳述筆墨中蘊含詩人對淪落不平的感慨。

名家點評

南宋·劉克莊《后村詩話》:韓、杜二公五言有至百韻者,但韓喜押窄韻,杜喜押寬韻。以余觀之,窄韻尤難,如《叉魚》詩押“二蕭”字,十八韻,語多警策。
清·顧嗣立《昌黎先生詩集注》:朱彝尊曰:盡有色態,但稍未入雅。
清·汪森《韓柳詩選》:公諸律詩,格律極細,諸長律每能賦物入微,乃知文章家用心如許纖悉也。
清·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論人當觀其大節,論詩當觀其大段,不可摘其一事一句而議優劣也。且杜作於前,韓繼於後,固自不肯相襲。詩甚工細,有何可議?
清·李因培選評、凌應曾注《唐詩觀瀾集》: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可雲筆有化工。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因其常據郡望自稱昌黎韓愈,故後世稱之為韓昌黎;卒后謚“文”,世稱韓文公。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先後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在文學上主張文以載道,其散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並稱“韓柳”。詩與孟郊並稱“韓孟”。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作品爭議


對於此詩的題目,許多古籍作“叉魚招張功曹”,但有部分古籍作“叉魚”。對此,屈守元、常思春主編的《韓愈全集校注》根據前人研究成果考證此詩作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年),並依據此時張署未任功曹、全詩無“招”意、方崧卿說“(北宋)閣本(《韓集》)無下四字(招張功曹),(祥符)杭本(《韓集》)、(嘉祐)蜀本(《韓集》)有。”等得出結論:“招張功曹”是舊注“投張功曹”與題目混為一體又將“投”誤為“招”的結果,當刪去“招張功曹”四字而以“叉魚”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