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恭紹
兒童少年衛生學家
葉恭紹,女,兒童少年衛生學家。建國后,歷任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第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九三學社第六、七屆中央委員和北京分社副主任委員。是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早年從事婦幼衛生工作,后重點進行兒童青海年生長發育、形態、機能與素質的研究。主編有《兒童青海年衛生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兒童少年衛生學分卷》等。
1908年11月7日 生於江西九江。
1930年 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醫預科,獲理學士學位。
1935年 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留校任公共衛生科助教,並在北平市第一衛生事務所從事嬰幼兒保健工作。
1942—1943年 任北平市第一衛生事務所婦幼衛生組組長。
1943—1946年 任重慶中央衛生實驗院實用營養組主任。
1946—1949年 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婦嬰保健所所長。
1947—1948年 在美國考察訪問。
1950—1981年 任北京大學醫學院(1952年改稱北京醫學院)教授、衛生系副主任兼婦幼衛生教研組(1954年改為學校衛生教研組,1960年改為兒少衛生教研組)主任。
1958—1987年 歷任中華醫學會衛生學會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
歷任《中華衛生雜誌》(1978年改名為《中華預防醫學雜誌》總編輯、副總編輯。
1979—1981 歷任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委員、副會長、顧問。
1981—1984年 中華醫學會衛生學會兒少衛生學組組長。
1982年— 任北京醫學院(1985年改名為北京醫學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名譽所長。
1986年— 任中華醫學會兒少衛生學會名譽主任委員。
1987年— 任中華預防醫學會兒少衛生學會名譽主任委員。
1 9 9 8 年4 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 0 歲。
接受新式教育
葉恭紹,祖籍廣東番禺,1908年11月7日出生於江西九江一個封建官僚的家庭。其祖父是清朝咸豐丙辰年(1856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歷任戶部雲南司郎中,軍機章京等職,有多部著作傳世;其父是清朝光緒戊子年(1888年)舉人,曾任江西知府,精通數學、詩詞和書法;其二哥葉恭綽,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在中華民國臨時革命政府任交通部長,後任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是著名書法家。
葉恭紹的父輩們封建思想濃厚,重男輕女,不給女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葉恭紹衝破封建束縛,在二哥葉恭綽的幫助下,走出家庭接受新式教育,直到大學畢業。1927年,她由天津中西女子中學畢業后,考入南開大學,兩年後轉到北平燕京大學醫預科學習。1930年,考入北平協和醫學院,1935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
選擇衛生事業
在考入協和醫學院時,葉恭紹便打算將來能為解除民眾痛苦而作一番事業。然而,當她在內科臨床實習時,看到由於醫學檢測技術的不足,往往查了半天,病人還得不到確診,更由於那時許多藥物還沒有問世,對很多疾病,醫生也束手無策。當時美籍公共衛生學家蘭安生博士講授公共衛生課,他的一句名言:“一盎司的預防勝過一磅的治療”,給她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促使她在醫學院畢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預防醫學婦幼衛生保健這項崇高的事業。
研究加料豆漿
在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葉恭紹在協和醫學院任助教、講師,具體負責婦嬰衛生課,並在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科的實驗基地——北平市第一衛生事務所開展嬰幼兒保健工作。為了給營養不良的兒童加強營養,她反覆研究,調製出一種加料豆漿,用以代替牛奶餵養嬰兒,使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勞動人民減輕了經濟負擔,深受群眾的歡迎。加料豆漿的研究為日後更多代乳品的研製奠定了初步基礎,也為兒童餵養與發育的相關研究作了有意義的探索。與此同時,她在嬰幼兒餵養方面發表了一系列文章。
嬰幼兒保健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佔領了協和醫學院,強令醫學院停辦。這時,北平市第一衛生事務所還在繼續維持,葉恭紹被聘任為婦幼衛生組長,工作了一年。1943年,她歷盡千辛萬苦到了抗戰的後方重慶,進入已遷到重慶歌樂山的中央衛生實驗院任實用營養組主任。抗戰勝利后,她回到北平轉入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創辦了婦嬰保健所,致力於嬰幼兒保健工作,並開辦了一所孕婦花柳病門診,為患有性病的婦女解除疾病的折磨,受到廣大婦女的歡迎。
來到北京大學
面向工農兵1949年初,葉恭紹以無比喜悅的心情迎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開進北平。她熱烈地擁護1950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所確定的“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三大衛生方針。她向中央衛生部彙報了婦嬰保健所創建工作情況,準備繼續大幹一場。這時,衛生部領導動員她到北京大學醫學院(1952年改為北京醫學院)協助嚴鏡清教授創辦衛生系,為新中國培養迫切需要的預防醫學人才。於是,她欣然來到北京大學醫學院,從此一直擔任衛生系及婦幼衛生教研組的行政和業務領導工作。
1950年5月,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衛生系及婦幼衛生教研組(1954年改為學校衛生教研組,1960年改為兒童少年衛生教研室)。
葉恭紹為了發展兒童少年衛生工作,把著眼點放在兒童少年衛生專業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上面。她努力促進全國性的學術交流。在她多年主持中華醫學會衛生學會兒少衛生學組期間,對學會的發展多所擘劃。1980年和1984年,她先後主持召開中華醫學會兒少衛生學組全國第一屆、第二屆學術會議,並分別在兩次會議上作了題為《32年來中國兒少衛生的回顧與展望》及《兒少衛生科研概況》的學術報告。報告中總結了成績,指出今後兒少衛生科研工作的方向。
她主持編寫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兒童少年衛生學》、《家庭育兒百科全書》、《中小學生保健手冊》、《當代中國》兒少衛生事業部分、《新中國預防醫學歷史經驗》兒少衛生事業部分,主審了《兒童少年衛生學》等專著。這些醫著推動了學科的理論建設,幫助專業工作者進一步提高了理論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視科學普及
紀念葉恭紹教授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圖1)
半個多世紀以來,葉恭紹在兒童少年衛生、預防醫學、科普工作等方面所作的貢獻,不僅造福於千千萬萬的青少年,而且促進了整個民族健康水平的提高。如今,她以84歲的高齡繼續為提高中國兒童青少年的健康素質,不知疲倦地工作著。
創辦科研機構
紀念葉恭紹教授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圖2)
兒少衛生研究所自1982年成立以來,在葉恭紹的主持、指導下,迅速發展並培養出了大批人才。在科研上,兒少衛生研究所的不少科研課題處於全國科研前沿水平;在教學上,兒少衛生研究所是我國唯一能授予兒少衛生學博士學位的博士點(葉恭紹作為博士生導師,從1979年以來已培養博士4名,碩士近20名);在學術作用上,兒少衛生研究所是中華預防醫學會兒少衛生學會和全國衛生標準委員會學校衛生標準分委員會的掛靠單位。兒少衛生研究所正在逐步成為全國技術諮詢、科學研究、幹部培訓和信息系統的中心。兒少衛生研究所學術梯隊已初步形成,新生力量不斷發展成熟。看到研究所的成長,葉恭紹情不自禁地說:“研究所的創建是我畢生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培養專業人才
幾十年來,葉恭紹致力於兒少衛生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培養了中國幾代的兒童少年衛生、預防醫學人才。教學伊始,沒有本學科的專業教材,葉恭紹提出要改造課程,並組織教研組人員編寫學校衛生講議、實習指導及實習教學法指導等,為編寫本專業課程教材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她還不斷收集國內外資料,總結教學經驗,終於在50年代後期主編了全國醫學院校試用教材《兒童少年衛生學》,1960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從此結束了這個學科全國無統編教材的局面,在學科建設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60年代中期,她在參考了國外尤其是蘇聯的大量資料后,又主持修訂了《兒童少年衛生學》。修訂后的教材,內容重點突出,聯繫實際,反映了兒童少年衛生工作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為全國從事兒童少年衛生實際工作的同志提供了指南。葉恭紹為這兩版教材的編寫和修訂工作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不愧為我國兒童少年衛生學教材的帶頭人。
葉恭紹在醫學教育戰線上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對於青年教師一貫嚴格要求。她要求青年教師上課前寫出詳細提綱,在教研室試講。對他們的講課內容、表達語言、板書都親自指導,或責成高年教師指導,務求達到準備充分后,方能走上講台。有的教師回憶說:“當年葉教授檢查青年教師試講時,真象‘三堂會審’,緊張得要命,但確實受益匪淺。”葉恭紹十分關心學生的進步和業務成長。她常常是身先士卒,帶領學生深入基層,深入農村第一線,調查研究,為工農服務。如在1959年,北京郊區兒童麻疹流行,她帶領學生深入農戶,為患兒治療,並宣傳防治知識。三年困難時期,她與學生一起對北京近郊幼兒園兒童營養狀況作調查研究,提出了改善辦法。有時清晨五六點鐘出發,晚上八九點鐘在又冷又餓的情況下返回住地。她那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求實精神,使學生深受感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葉恭紹教過的衛生系畢業生近2600名。他們分佈在祖國各地,始終不忘母校和葉教授的培養。很多國內外學生經常給葉恭紹寫信,討教學術問題,表示衷心問候。那堆滿書桌五光十色的賀年片,正是她桃李滿天下的象徵。
提出性徵分度
葉恭紹出席會議
80年代初,葉恭紹曾出訪美國、英國、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她根據對這些國家的考察所見及出席國際會議的感受,結合國內具體情況,一再提出要重視青春期身心發育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一再強調在我國開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這個領域的科研和實際工作逐漸受到了廣大專業工作者及各界的廣泛關注,這和她的大聲疾呼和實際工作是分不開的。
倡導調查研究
為了解我國兒童青少年的體質與健康狀況,葉恭紹大力倡導和組織調查研究,1979年和1985年,由國家體委、國家教委、國家民委、衛生部等單位牽頭,在全國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學生體質與健康的調查研究活動,葉恭紹任首席技術顧問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兩次活動共對120餘萬名漢族和27個少數民族7—22歲男女學生的形態、功能、素質及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進一步掌握了我國各民族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狀與特點;探索了某些發展規律,以及不同民族兒童少年之間存在的異同;初步摸清了我國大、中、小學生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患病情況,以及他們的年齡、性別、城鄉、地區和民族之間的特點。調查結果對指導和改善學校衛生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這兩次調查研究其規模之大,測試指標和取得研究成果之多以及涉及學科之廣,在我國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葉恭紹不顧年邁,在課題進行期間,北上新疆,南下雲南,親臨第一線指導檢查調查工作,為這項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的勝利完成作出了貢獻。
1986年以後,葉恭紹致力於兒童少年骨齡標準的研究。她用英國專家J.M.坦納(J.M.Tanner)的骨齡計分法,制定出北京地區7—18歲兒童青少年的骨齡標準,用骨成熟度判斷骨齡,同時製作出圖譜,兼收了計分法和圖譜法的優點,它的科學價值在於今後在比較不同國家兒童青少年骨齡發育水平時,具有可比性。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兒童少年衛生學》
《家庭育兒百科全書》
《中小學生保健手冊》
《當代中國》兒少衛生事業部分
《新中國預防醫學歷史經驗》兒少衛生事業部分
《兒童少年衛生學》
葉恭紹。兒童生長發育的規律。中華兒科雜誌,1951,3(1):51—61。
北京醫學院衛生系學校衛生教研組。北京市中小學生身體發育的調查。中華衛生雜誌,1958,6(1):40—46。
葉恭紹。近50年來中國兒童身體發育調查綜述。中華衛生雜誌,1958,6(1):34—40。
葉恭紹。兒童少年衛生的成就。人民保健,1959,1(10):904—916。
葉恭紹。兒童身體發育調查研究工作的成就。人民保健,1959,1(10):926—932。
葉恭紹。北京市海淀區永豐人民公社中小學生身體發育調查。人民保健,1960,2(10):243—248。
葉恭紹。兒童少年衛生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0。
葉恭紹。兒童少年衛生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
李寶文,林琬生,葉恭紹等。北京市學生青春期機能發育的調查。中華衛生雜誌,1966,11(2):106—108。
葉恭紹。兒童少年衛生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
葉恭紹。兒童少年衛生(學校衛生)的工作展望。醫學研究通訊,1981,(12):16。
任頌光,王守展,葉恭紹。不同生長發育水平青少年頭髮鋅含量的比較研究。中華預防醫學雜誌,1983,17(5):285—288。
葉恭紹。中小學生保健手冊。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7。
葉恭紹心胸豁達,對人坦誠,遇到挫折,百折不撓。
她一生勤奮,從不懈怠,一心撲在事業上。
她生活簡樸,待人熱忱,全國多少兒少衛生工作者都受過她的真誠鼓勵和熱情款待。
她所走的路是老一代知識分子與群眾相結合的路。
她所從事的事業——兒童青少年衛生是年輕而崇高的事業。她為我國兒少衛生事業作出了光輝的、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