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羅朱村

平羅朱村

平羅朱村位於陝西省大荔縣東北部,距原高明鎮【並為‘兩宜鎮’】西五公里。佔地9600畝。轄七個村民小組,共2200人。耕地面積5000畝,主導產業為養殖【生豬存欄6000頭】

種植雜果【早、中、晚熟桃,杏、梨、李子、核桃、櫻桃、紅提葡萄冬棗、蘋果、西瓜】等鮮食時令水果。有線電視、寬頻入戶,交通便利,電信便捷。

鄉村介紹


平羅朱村位於陝西省大荔縣東北部,距原高明鎮【並為‘兩宜鎮’】西五公里。佔地9600畝。轄七個村民小組,共2200人。耕地面積5000畝,主導產業為養殖【生豬存欄6000頭】,位於陝西省108國道兩側,交通便利。西、北相鄰澄城縣煤礦,資源豐富,境內有充足的電力;東北臨近黃河,水路暢通。該村全部為平原。所謂地理位置較為奇特,歷史行政管轄多有變動。平羅朱村多為朱姓和謝姓居民,另外還有少數的王、李、趙等姓居民。平羅朱和很多村子一樣都是搬遷而來,自明以來各地就有這樣的民謠: 《問咱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但該說法並未得到考證!據說元末明初天災人禍,中原地區已是人煙稀少,荒草遍地,村莊圮廢,滿目瘡痍。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濟南知府曾報告稱:北方郡縣,近城之地多荒蕪。”史書上說,山東、河北、河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中原無人,統治者便失去了盤剝的對象,新建的明朝政權無法穩固。大亂甫定的明王朝無計可施,只得乞靈於移民一途。明朝移民,並非一哄而起,統治者的施政方針是:瞎子趟水——試著來。第一步是發布政令,召募流民,用免交租稅的方法獎勵墾荒。從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朝中央政府頒發了一系列獎勵墾荒的政令。當時,由於連年災荒和頻繁的戰事,全國各地分佈著大量流民,明政府首先要把這些居無定所的人穩住,讓他們有田耕種。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政府詔令山東、北平等布政使司,“民間田土,許儘力開墾,有司毋得起科”。在中原地區用“計民授田”的方法,將荒地分給農民墾種,在北方則“召民耕,人給十五畝,蔬地二畝,免租三年”,並規定“額外墾荒者永不起科”。這樣一來,一些流民得到了安置,他們或是回原籍,或是在流居處受田務農,成家立業,建立或恢復了一批村莊。第二步是軍隊電田。當時荒地面積大,安置流民是杯水車薪,於大局無補,朱元璋便效法漢武帝與曹操的屯田法,令將士屯田,名曰“軍屯”。軍隊在其駐防地划田耕種,以補軍餉不足。明政府規定,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一軍士授田50畝,官府給耕牛、農具和種子。這種“寓兵於農”的做法對中原經濟的復甦起了一定促進作用。當時軍屯規模很大,遍及全國各地,“中原則大河南北,在興屯矣”。至明代中葉,屯田漸被軍官吞蝕,軍士破產散亡,淪為貧民,屯政廢弛,屯區變為村鎮,由此留下了一些與軍電有關的地名,如千戶營、李官屯等。第三步是民屯,即統一組織農民到某地開荒種田。民屯的主要形式就是移民。移民的基本原則是把人多地少的“窄鄉”農民遷到人少地多的“寬鄉”去屯種。當時就北方來說,山西一帶受戰爭破壞較小,四境安謐,且多年沒有大的自然災害。特別是太原以南,今晉中、晉南、晉東南汾河沿岸廣大地區,地沃水足,人煙尤為稠密。於是,洪武、永樂年間,明政府便十八次從山西南部移民,凡“多丁少田及有丁無田”之家,都在遷民之列。據史籍記載,當時移民來源地區主要有山西太原、平陽二府和澤、潞、遼、沁、汾五州,大致包今之太原、臨汾、高平、陽城、陵川沁水、晉城、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壺關、黎城、平順、榆社、和順、左權、沁源、武鄉、汾陽、孝義、平遙、介休、石樓、臨縣、洪洞等廣大地區。遷往地區主要是當時的彰德府歸德府東昌府大名府鳳陽府廣平府、保安州、臨清州,今之安陽、鶴壁、林縣、湯陰、涉縣、磁縣、臨彰、武安、商丘、虞城夏邑、寧陵、柘城、曹縣、聊城、冠縣、高唐、茬平、莘縣、臨清、陽谷、東阿、平原、武城、館陶、丘縣、大名、南樂、清豐、濮陽、長垣、東明、太康、雞澤、永年、邯鄲、曲周、成安、肥鄉、廣平、鳳陽、天長、安定、霍丘、涿鹿、懷來、新保安一帶。移民足跡所至,遍及今之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北京等數省市。而平羅村也是這個時候從山西搬遷而來。
平羅村通過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形成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種植結構,推動飼料工業的發展;開發利用玉米秸稈資徠源,青儲養畜;是我省畜牧業發展的新起點。發展養殖,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為更好的農村服務,為下崗職工謀福利,我們始終一如既往的利用科學飼養,選撥出最優質的品種,以崇高的信譽,周到的服務,先進的管理方案,更合理的價格,以房發展振興中國的畜牧業為己任,憑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匯聚優秀的精英人才,滿足客戶的不同要求,真誠為養殖單位服務。
平羅村自然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屬黃河衝擊平原,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土地肥沃、地勢平坦,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尤其是棉花生產,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品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