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黃米的結果 展開

黃米

喬本科黍屬植物

黃米(huáng mǐ)又稱黍、糜子、黃米、夏小米、黃小米,有糯質和非糯質之別,糯質黍多作以醇酒,非糯質黍,稱為穄,以食用為主。

原產中國北方,是古代黃河流域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照字典的解釋,是去了殼的黍子的果實,比小米稍大,顏色淡黃,煮熟后很黏。黃米可用於煮粥、做糕、做米飯和釀酒。黃米、小米同出北方,但在北方人眼裡,黃米是要高於小米的。人們拿它當江米使,有些地方還拿它做糕待客。

物種簡介


黃米
黃米
黃米本是北方一種糧食,是糜子或黍子去皮后的製成品,因其顏色發黃,因此統稱為黃米。
糜、黍在植株形態上區別較小,由糜子加工成的米沒有糯性,陝北老百姓稱其為“黃米”或“糜米”,由黍子加工成的米有糯性,陝北老百姓稱其為“軟米”。蒙古族喜歡食用的“炒米”由糜米製作而成,東北人喜歡吃的“年糕”是由軟米製作而成。
糜、黍在植物分類學上是同一物種,國際統一的拉丁名是Panicum miliaceum。“軟米”和“硬米”之分只是該物種進化產生的兩個不同品種。黃米的綜合營養價值高於小麥和大米,特別是黃米對人體具有明顯的保健功效,是小麥、大米等無法比擬的。糜或黍抗旱、耐貧瘠,產量較高,應該鼓勵在北方大面積種植。

生長習性


適於貧瘠乾燥土壤生長。在中國黍子栽培大體以山西-陝西省界(約為東經110度)為界,以東的華北、東北地區以糯性黍子為主,以西的陝西、甘肅、寧夏等地以粳性黍子為主。

主要價值


適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⒈適宜於體弱多病,面生疔瘡者食用;適宜陽盛陰虛,夜不得眠,久泄胃弱,療凍瘡疥瘡、毒熱、毒腫者食用;
⒉身體燥熱者禁食。

經濟價值

黍類在世界年產量大約是300萬噸,主要生產國依照種植面積為:
● 俄羅斯
● 烏克蘭
● 中國
● 印度
● 伊朗
● 蒙古

食療作用

黃米味甘、性微寒;具有益陰、利肺、利大腸之功效;可治陽盛陰虛,夜不得眠,久泄胃弱,療凍瘡、疥瘡、毒熱、毒腫等症。

營養價值

黃米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B族維生素、維生素E、鋅、銅、錳等營養元素,具有益陰、利肺、利大腸之功效。
含有豐富的脂肪,主要為不飽和脂肪酸。
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每100克中含有1.79毫克。
膳食纖維含量豐富,為大米的4倍。
含鉀高含鈉低,100克中含鉀:201毫克,鈉:1.7毫克,常吃對高血壓患者有益。
鐵和磷的含量均較大米豐富。
碳水化合物
富含碳水化合物,構成機體的重要物質;儲存和提供熱能;維持大腦功能必須的能源;調節脂肪代謝;提供膳食纖維;節約蛋白質;解毒;增強腸道功能。
富含銅,銅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營養素,對於血液、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頭髮、皮膚和骨骼組織以及腦子和肝、心等內髒的發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

食用方法

黃米酒
軟穀米或者大黃米自然發酵釀製的米酒。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地區,坐月子經常飲用此酒。具有滋肝養腎、健脾暖肝、開胃消食等功效,也是人們養身健體的一種較佳飲品。
選米,以老品種軟穀米最佳(大黃米也可以釀製,但營養價值較差),可以釀酒的黃米一般穀殼為紅色,切記不要用平常吃的小米;
淘米,將軟穀米浸入水中(以古井水為佳),然後去除剩餘的穀殼和雜質;
浸泡,一般需要5個小時左右;
蒸米,旺火上籠屜蒸制9成熟,以柴火蒸制的最佳;
攤涼,用古井水迅速將蒸制的黃米降溫;
加曲,加入酒麴,準備發酵;
發酵,根據溫度,一般需要3-5天的時間發酵,然後過濾得到黃米酒。
製作指導
粽香黃米雞
原料:雞腿2個、黃米、葡萄乾30克、枸杞20克、粽葉40張
調料:鹽5克、蚝油2湯匙、料酒1茶匙(5ml)、生抽1湯匙(15ml)白糖1茶匙(5克)、香油2湯匙(30ml)
製作:
黃米
黃米
1、黃米洗凈后,用清水浸泡12小時以上,用前瀝干水分。將枸杞和葡萄乾用清水浸泡5分鐘后,洗凈瀝干備用。2、雞腿去骨切成小條,加入鹽和蚝油攪拌均勻,腌制15分鐘。3、將黃米倒入碗中,加入葡萄乾,枸杞和腌好的雞肉,攪拌均勻,再調入料酒,生抽,白糖和香油再次攪拌均勻。
4、將粽葉的頭尾剪掉,把兩片粽葉疊在一起,將黃米雞肉用勺子盛到粽葉的尾部(邊緣空出1厘米的距離),然後從底部向上捲起成筒狀,如粽子本身的重量無法壓住底邊,可以用線繩繫緊。
5、卷好後放入蒸籠或蒸鍋里,大火加熱,水沸騰後繼續蒸30分鐘,每隔10分鐘,往鍋中倒入一些水以免干鍋。
黃米面炸糕
原料:豆餡、花生油、黃米、糖桂花
製作:將黃米洗凈,用涼水浸泡4小時后,連米帶水磨成稀糊狀,再吊袋凈水,放在較溫暖的地方發酵,面剛發起時即成。將發麵揪一小塊,摶成團,按成圓皮,挑豆餡放在圓皮上,邊旋轉圓皮邊用匙往裡按餡,將餡逐漸包住,揪去收口處面頭,放在濕布上按成圓餅狀;鍋內油用旺火燒至六成熱,將圓餅下入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即成。
典故:
北京人都管它叫炸糕,是京城小吃一絕。
北京傳統風味小吃。黃米面炸糕色澤金黃,表皮焦脆不艮,質地黏軟可口,餡料甜美細潤。
東北粘豆包
東北特色黃米粘豆包
主料:黃米面、乾麵粉
輔料:紅小豆、發酵粉
黃米
黃米
調料:白糖、桂花醬適量
做法:
1、將黃米面放入盆中,加入60度水溫的水300g,將其和成麵糰(略軟些),待涼后,把發酵粉用水懈開,再加入乾麵粉,倒入黃米面中和勻,餳幾個小時;
2、紅豆淘洗乾淨,放入高壓鍋中壓15分鐘,壓好后開蓋加入白糖、少許素油,用力將紅豆搗碎,放適量桂花醬攪拌成豆沙;
3、將麵糰取出下劑,包好豆沙餡入鍋蒸12-15分鐘即可。
黃米饃饃是陝北清澗河流域的人們過年時,所吃食的一種年夜飯。年關將近時,把家中新碾的黃米拿出來一兩斗,在清水中泡一夜,到第二天太陽下來時,把從清水中已撈出來一兩小時的黃米,在大碾子上一遍一遍碾成黃米面,再加進非常關鍵的“老酵頭”,在很熱很燙的大炕上包上被子好好發一夜。這麼著,次日早晨老公雞一叫,就可以蒸黃米饃饃了。
黃米饃饃
黃米饃饃
黃米饃饃分兩種,一種是不包餡兒的,一種當然就是包餡了。黃米饃饃的餡也很特別。餡的基本原料是豇豆和紅棗。將煮熟的豇豆和紅棗用力擠壓摻合在一起,做成一種豆棗泥,這就是黃米饃饃的餡了。棗多的餡會甜一些,棗少的餡就淡一些。不包餡的黃米饃饃最好蒸。揪一塊黃米麵糰在手中往圓滾一滾,再一圈一圈擺進熱氣騰騰的大鍋中,十來分鐘以後就蒸熟了。有餡黃米饃饃蒸起來複雜些,要先作一個米麵皮,再包進去一小團棗泥餡,才可以放進鍋里蒸。實際上,蒸黃米饃饃是很辛苦和緊張的,不僅在於黃米饃饃是不是包餡,主要是這黃米饃饃一蒸就要蒸一兩斗黃米面,一蒸就需要從早到晚整整蒸一天。
附:老酵頭實際就是一團小碗大小的發酵出來的黃米面。把頭一年蒸黃米饃饃時的一小團黃米面,留一塊珍藏到第二年,這就是酵子了。
酵子是從老輩人手中一輩一輩流傳下來的。“黃米饃饃老酵頭”。是老輩人總結出來的。酵子實際上就是黃米饃饃的靈魂,沒有靈魂的黃米饃饃自然“活泛”不起來。自然要變成一種又酸又硬的“石砭砭”。這樣的黃米饃饃自然不好吃,這樣過年自然也過不好。

栽培技術


品種選擇

根據氣候特點和土壤類型選擇適合當地條件的早熟、高產、優質、抗逆強、不易脫粒、抗旱、耐膺薄的審定良種。種子在播種前要進行精選,選擇成熟度好、飽滿有光澤的種子,攤於涼席上,曝晒2一3d,以提高發芽率和出苗率。如龍黍23、粘豐7號、內糜5號等,並保證2一3年更換1次品種。嚴禁使用轉基因、化學處理、輻射育種及太空育種品種。

精耕細作

自地保墒精細整地應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消滅雜草,二是清潔土壤,使土壤疏鬆平整,保住底墒,通氣良好,為黃米發芽和出苗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整地包括秋耕、春耕以及播前整地保墒等。我國黃米產區大部分是乾旱與半乾旱地區,前茬收穫后及時進行秋耕,有利於土壤熟化和接納雨水。休閑地與夏茬地要及時伏翻早翻。農諺說:“頭伏犁地滿罐油,二伏犁地半罐油,三伏犁地沒有油。”耕地愈早,接納雨水愈多,土壤熟化也愈好。在鹽鹼地還能降低土壤中的含鹽量。秋翻的深度以20厘米左右為宜。秋耕結合施肥,效果更好。黃米播種時土壤上虛下實,容易保全苗。黃米地採用綜合的保墒措施十分重要。播前或播后的破地常常是保苗的重要措施。但是在採用這種辦法時也要因地制宜,在風蝕嚴重的地塊不宜裕地,破性不必耙地,墒情好的粘重土壤不應硬地。耙耪硬地盼次數也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注意播種前滅草。播前一般用耘鋤中耕,不僅可以保墒和消滅雜草,而且能提高5一10厘米的土壤溫度。

防治方法


適時播種

合理密植抓好播種關,確保每畝有適宜的密度,才能獲得黃米豐產。首先要精選良種。在有灌溉條件的地塊要選用抗倒伏的高產品種,在旱地要選用不易落粒的抗旱高產品種,在復播地要選用生育期短的早熟優良品種。每一個生產單位最好要有二三個品種搭配種植。種子要用上年收穫的成熟好的飽滿種子,播種前做好發芽試驗,井用種子重量0.2一0.3%的30%菲醒拌種,或用濃度500倍的50%托布津溶液浸種,預防散黑穗病。適時播種是黃米增產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據各地的經驗,確定黃米的適宜播種期要注意掌握:1.土壤10厘米處溫度穩定在12op以上,出苗時終霜期已過,保證早霜前能正常成熟。2.旱地黃米孕穗至抽穗時期能遇上較多的降雨,3.在灌溉條件下,適當早播,以利於保全苗和提高產量。4.要考慮品種的生長發育特性,根據品種生育期的長短和對光照、溫度的反應敏感程度,確定最適宜的播種範圍。在當前生產條件下,夏播黃米每畝留苗10—15萬株。但仍要根據水肥條件、品種特性因地制宜。一般情況下旱地宜密,每畝播種量可用5—6斤;灌溉地宜稀,每畝播種量可用3一4斤。早播比晚播的播種量要少一些,早熟種要比晚熟種多一些。對黃米來說,適當增加播種量,能保證單位面積上劃上的株數和穗數,植株高度整齊,子粒成熟一致。黃米的播種深度一般為4—5厘米,墒情好時可以租沒發些,墒情差時可以適當深一些。

中耕滅草

經濟灌溉黃米幼芽頂上力弱,在貝苗前遇雨常造成土壤板結,出苗困難。因此,必須破除板結,以利幼芽出土。一般可用輕耙及時耙地疏鬆表上。黃米生育期間中耕一般不少於三次。第一次中耕在幼苗3—4片葉時進行。農諺說:“谷鋤針針,糜鋤點點。”就是說頭鋤宜早不宜晚。要結合間苗中耕5—6厘米,徹底清除雜草。經過10+15天後進行第H次中耕,深8—10厘米,鋤凈行株間的雜草及野黃米,並進行適當的培土,防止倒伏。第三次中耕要在抽穗前進行,這次中耕可根據用間雜草和土壤情況靈活掌握。並注意要適當淺鋤,避免傷根。在有條件的地方可採用化學除草劑消滅雜草危害。黃米是比較耐旱的作物,但要獲得良好的收成,還需適時進行灌溉。我國北方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常常進行秋灌。秋灌在10—11月進行,每畝約灌水60—80立方米。在灌水前應儘早耕翻曬地,促進土壤熟化。灌水后及時整地保墒,防止返鹽,保證適時播種。黃米的抗旱性主要表現在生育初期,拔節前後幼穗開始分化,需水量逐漸出多,在孕穗至抽穗階段耗水量最大,灌漿以後植株生長逐漸停止,水分主要是供給子粒形成,需水量逐漸減少。根據黃米的需水規律,在濕潤年份孕穗期進行一次灌溉,般年份在拔節期和開花期進行兩次灌溉,乾旱年份在分終期、孕穗期和灌漿期進行3次灌溉。拔節期正是幼穗開始分化時期,此時於旱會減少穗的分校數和小花數;孕德到開花用乾旱,小花發育不良,穗頂部的小穗和小花枯萎,降低結實率,灌漿期乾旱,穗基部小穩不實,千粒重降低。此外,在於旱嚴重延續時間又長的情況下,植株生長因為受到抑制,營養生長期延長,造成晚熟,易受冷害減產。黃米的灌水時間和次數還應根據天氣條件、品種生育期和施肥數量等靈活掌握,並應提高灌水技術,做到經濟合理用水。

防治病蟲害

黃米的病害主要是散黑穗病、紅葉病和花葉毒病。蟲害主要是黃米吸漿蟲、粟莖跳卿和薊馬等。1.散黑穗病又稱黃米黑穗病。病株上部葉片短小,宜立向上。穗部呈細長苞,由白色膜包住,膨大成瘤狀物,然後伸出葉鞘。起初為白色或稍帶紅色的病瘤。外膜破裂后黑色抱子散出,剩餘部分裂成絲狀。此病主要由種子傳染,黑粉附在種子上越冬,第二年在種子發芽后又侵入寄主。防治方法是,輪作換茬和建立無病留種地,選用抗病品種和採用藥劑拌種。用300倍福爾馬林溶液浸泡種子5分鐘,然後撈出種子覆蓋后悶2小時;或用5倍5%托布津浸種和聽菲配拌種,也有良好效果。2.黃米紅葉病全株發病。少數早期死亡或抽不肯鑽。紫稈類型感病後葉片呈現深紫色,有的節間縮短。植株變矮。黃稈類型感病後葉片和花序呈現一種不正常的黃色。病株節間也有縮短現象。防治方法是,選用抗病品種。消滅傳播病毒的昆蟲、清除地邊雜草和紅葉病侵染病毒的來源。

適時收穫

脫粒貯藏黃米子粒的成熟期很不一致。當穗上部子粒已飽滿成熟,部分子粒已經脫落,中部子粒才進入蠟熟期,而下部子粒還是綠色,正在消漿。黃米的主穗與分第。一穗頂部與基部成熟時期也拉得很長一深槽過度成熟,穗莖易折斷,受凍或遇大風易落粒。但收穫過早產往往增加秋粒的比例,降低粒重。所以選擇黃米適宜收穫期十分重要。一般當大田中大部分穗子的粒子已經堅硬,種皮的青色消失並觀光澤,穎殼黃白色,但莖稈還是綠色,葉片稍具淺綠色,這時收穫比較適宜。即可減少糜穗落粒損失,又能提高莖葉飼用價值,還因早收提高種子的品質和產量。黃米子粒較小,很容易和雜草種子混淆而不易分辨。因此,在收割前要做好選種、留種工作。最好在留種地里進行穗選,選取生長健壯、德大粒飽、無病蟲害的穗子作種子。也可以在留種地里去雜去劣,單收單打。脫粒時,應選花子上部的子粒做種。因為,這些子粒最先成熟,品質較好。黃米收割后一般在田間晾曬2—4天,捆好后再晾曬數天,然後把黃米捆堆放整齊。一糜堆不宜過大,一以防止發熱霉爛或陰雨造成損失。在有條件的地方,可採用機械脫粒和烘乾,儘快入倉貯存。

植物文化


歷史記載

中國栽培黃米(黍子)的歷史十分悠久,河北磁山新石器遺址保存的早期農作物籽實灰化樣品的定年測試,發現距今約10000—8700年前種植的是黍,而粟則在距今約8700—7500年期間少量出現。現已出土的黍的遺存以山西萬榮荊村和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最早,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在農業的早期階段,耕作技術較低,黍以其生育期短、耐瘠、耐旱,與雜草的競爭力強等優點而受到重視。黍和禾(粟)的分佈地區相同,生長習性、栽培要求也相似。所以古農書中多以種禾法以概之。唯於種植安排上有所不同,以其獨特的與雜草競爭能力,故《齊民要術》等把它作為新開荒地的先鋒作物。
中國北方不僅關於黍子的遺址多、時代久遠,而且還發現了黍子的大量野生種和品種類型,這些都是中國作為黍子起源地的佐證。世界各國學界基本採納了栽培黍起源於中國的觀點。
在《詩經·魏風》中有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可見黍的栽培在先秦時期的重要意義。

植物特性

黍類是禾本科一類種子形小的飼料作物和穀物。亞洲或非洲可能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栽培。一般株高0.3至1.3米(珍珠黍可高達1.5至3米)。穗狀或總狀花序,也有圓錐花序。除珍珠黍外,種子脫粒后穀殼不脫落,去皮后常呈奶油白色。黍類在亞洲很多地區、俄羅斯和西非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美國和西歐主要作為牧草或用來制乾草,但在中世紀的歐洲也作為主要穀物。
黃米
黃米
黍類有很多種,如珍珠黍(是印度和非洲的普通糧食,適於貧瘠乾燥土壤)、掃帚黍(在美國作為飼料,在亞洲和東歐供食用)、穀子(也稱小米或粟,北美和歐洲西部作為乾草種植,在中國等亞洲國家是重要糧食作物)、指黍(南亞和非洲部分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日本黍(種植於日本和美國,用於制乾草)等等。黍類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蛋白質含量約6%至11%,脂肪約1.5%至5%。黍類味濃,不能制膨鬆麵包,主要用於小麵包干及做粥或飯。世界年產量約3000噸,主要生產國是印度、中國、奈及利亞和俄羅斯。

分佈範圍


中國栽培地域

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四盟,黍子栽培以春播為主,主要為糯性品種,散穗型居多,籽粒較小。當地把這種農作物俗稱“大黃米”,幾乎沒有粳性黍子(即不黏的黃米)。代表性品種是黑龍江的粘豐7號,畝產在150-200公斤。另外,笤帚糜子是吉林省的農村副業,即把去過籽實的黍子(即糜子),用其莖穗製作笤帚。
長城以南、淮河以北的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黍子以夏播為主,條播平作,以糯性品種為主,側穗型品種居多。如“魯黍1號”。
在黃土高原區,主要是冀西、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陝西中部、甘肅中部東部、寧夏南部及青海東部地區。本區西北部以春播為主,東南部以夏播為主。由東向西是由糯性品種為主向粳性品種為主過渡,側穗型品種居多,越往西黍米千粒重越高。代表性品種有“隴糜5號”、“寧糜10號”、“寧糜14號”、“晉黍4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