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縣第一中學
1932年建於雲南的中學
通海一中
通海一中
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教學特色鮮明,質量較高,1997年被認定為省一級三等完全中學。從辦學至今,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或獲獎論文100多篇。2001年11月,學校獲新世紀雲南教育教研“優秀成果獎”。2000年12月,學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學校辦學經驗被中國教育電視台宣傳推廣。
現任校長:張向明
副校長:沈順之,岳修勇,胡慶功
學校教學樓:共3個,學思院(高一高二使用)鳶飛樓(高三年級使用)科教樓(綜合)
校報校刊:《秀麓之聲》,《秀麓文苑》
校址: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文廟街72號。
東風樓
一,以人為本,全面提高素質。“校以師為本,師以生為本,生以學為本”,學校對教職工,教師對學生,均提倡認識人、理解人、信任人、關心人、尊重人、發掘人,培養全面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並重的人才。
二,強化德育,深化校風建設。讓校友成為德育的資源,讓社會成為德育的陣地,讓家長成為德育的助手,讓“心育”成為德育的突破口,讓活動成為德育的形式。通過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永年等校友回校講學;組織學生深入工廠、農村、部隊、勞改農場;定期研究家訪反饋信息,開展心理健康及其他教育系列活動,深化了“正氣志氣朝氣,強化優化詩化”的校風。
三,抓好三課,推進素質教育。學校總結了“興趣情趣理趣,當堂弄懂、當天鞏固、當月測評,求實求活求發展”的課堂教改經驗,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近年來,學校增設了實用美學、邏輯常識、教學提高與延伸、實用化學、實用美術、心理健康教育、形體課、外語背景知識等十多門任選課。學校專門成立了課外組,統籌協調全校課外活動,形成了文學藝術社會實踐及軍體系列。《玉溪日報》、《世紀之光》叢書分別介紹學校三課改革的經驗。
四,“詩化”教育,建設校園文化。學校通過藝術育人、文化育人、環境育人、科技育人,引導學生學習社會美、欣賞藝術美、陶醉環境美、鑄造人格美、創造科技美,讓真善美滲透校園。校園文化建設經驗被收入《中國校園文化博覽》一書,“詩化”教育獲國家科研成果二等獎。
五,領導垂範,倡導教育科研。學校課題研究植根於深厚的教研基礎之上。管理規範、面廣實用、成果豐碩、“教學出成績,科研有成果,不做教書匠,爭當教育家”形成共識,學校被雲南師大選為教育科研實驗學校;97年至今,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或獲獎論文100多篇。
戴永年
楊千成
出生於抗戰之初,當年曾是通海一中一名勤勉的學子,而今已成為一位著作等身、成就斐然的兒童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昆明市藝術研究所副編審。已出版《洛娜的明珠》、《水晶樓》、《風兒特快專遞》等16本兒童文學著作。《鳥語廣播電台》被台灣國際少兒村出版社出版,電視劇《紫杜鵑》在中央電視台播出,一批作品入選《中國童話選》、《中國兒童文學名篇》等精品文庫,《及格保險公司》等童話作品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曾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冰心兒童圖書新作獎”、“中國廣播獎”等20多個獎項。入選由美國海外藝術家協會主編的體現世界成功者風采的巨典《世界名人錄》。
通海一中高79級畢業生,1984年畢業於昆明醫學院醫療系;1990年考取昆醫附二院骨科碩士研究生;1996年獲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骨科博士學位,曾任職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骨科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第三屆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業獎獲得者。后留學美國,現任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通海一中高80級畢業生,獲美國馬薩諸塞州醫學博士學位,現任教馬薩諸塞州大學,從事心血管病研究。
通海一中高83級畢業生,1990年獲北京理工大學碩士學位,現為昆明物理研究所核心研究室——探測器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軍用紅外探測器的研究工作,所主持開發的產品應用於多個國家重點武器系統,其中的三個系統參加了1999年的國慶大閱兵。
七十年來,通海一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領導幹部、專家教授(工程院士)、學者詩人、經理廠長、良工巧匠遍及祖國各地。幾年來,多人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名牌重點院校。學校先後被評為“雲南省文明單位”、“雲南省文明學校”、“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先進集體”。全校師生員工正滿懷豪情邁向一級二等完中。
李海蜀
教育背景:
1996年-2000年 中央戲劇學院 導演系 本科
1993年 - 1996年 雲南省玉溪一中
1990年 - 1993年 雲南省通海一中
個人作品:
2010年 電視劇《神話》(胡歌版)編劇,執行監製
2007年 《1940上海印象》(暫定名)電影 編劇 導演:孫周
2006年-2007年 《尖峰時刻3》 電影 導演組實習(美國)
主演:成龍,Chris Tucker(美國),真田廣之(日本),張靜初
導演:Brett Ratner
2002年-2005年 《神話》 電影 編劇、副導演
導演:唐季禮
身兼編劇和副導演二職,歷經長達3年的劇本創作和前期籌備,深入參與選景、制定拍攝計劃,監督各部門工作進展在拍攝期間,配合調度、安排拍攝現場,積累了豐富的現場拍攝經驗;後期製作中,數次前往香港參與剪輯、配音、合成等工作。
董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