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忬
王忬
王忬(1507-1560)字民應,號思質,蘇州府太倉人(今江蘇太倉),王世貞之父。嘉靖二十年進士。授行人,遷御史,俺答大舉攻擾古北口時,盡徙東岸船隻,韃靼兵至不得渡,擢右僉都御史,巡視浙閩,進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旋加兵部右侍郎、薊遼總督,積怨嚴嵩,遂下獄,次年斬於西市。
王忬石刻像
未幾,王忬進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加兵部右侍郎,代蘇遼總督,不久,進右都御史。而忬子世貞復失歡於嚴嵩子世蕃,值忠臣楊繼盛死,世貞又經濟其喪,嚴嵩父子大恨之。三十八年,俺答進犯潘家口長城,灤河以西,遵化、遷安、薊州、玉田告急,以俺答進犯潘家口為名,被嚴嵩父子所冤殺。王忬子王世貞、王世懋兄弟二人相泣號慟,持喪而歸。
穆宗即位,隆慶元年,世貞、世懋伏闕為父論冤,得以昭雪。
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上載:太倉王忬收藏有《清明上河圖》,嚴世蕃知道后強行索要,王忬便將黃彪的摹本送給嚴嵩。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指證說:只看屋角雀是否一腳踏二瓦便可證實。嚴嵩大恨,便尋機將王忬害死。
摘自《大明朝的另類史》 作者:梅毅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夏,倭寇進犯台州,破黃岩,在象山、定海一帶大掠。這時的“倭寇”,主角其實皆是中國人,其中以王直最為“著名”。
王忬
明廷震怒下,只得派出都御史王忬提督軍務。當時王忬正在山東巡視,聞命即赴浙江。由於浙江本地軍人“脆柔不任戰”,王忬便以參將俞大猷、湯克寬為心腹,徵調少數民族的狼兵、土兵到沿海,增修堡壘,嚴陣以待。
由於知人善任,指揮得當,轉年,即嘉靖三十二年春,明軍就在普陀大破倭寇。王忬不僅使用俞大猷、湯克寬這樣的智謀勇略心腹,他還上奏朝廷釋放出因受朱紈案牽累下獄的盧鏜。同時,他發銀犒兵,激以忠義,所以將士用命,皆願效死。
這樣,官軍合力,夜襲倭寇巢穴,首戰就斬首一百多,生俘一百多,倭寇落入水中溺斃的也有兩、三千人。本來此役可以一舉擒獲王直,不料,海上忽刮大風,官軍水營大亂,王直趁機遁走。
此次普陀大捷,雖然獲勝,卻也打草驚蛇,使得倭寇由原先的大群集團活動改為分散襲擾。此後,溫州、台州、寧波、紹興等地均不時受到嘯然忽至的倭寇殺掠,大為當地之患。
由於湯克寬率兵捕剿,倭寇便移舟北向,侵入松江、蘇州等地。這些地區一直以富庶喜稱,倭寇們飽掠八方,滿載而歸。其中以華人蕭顯為頭目的一部四百多人的倭寇組織為害尤烈。他們攻破南江、川沙兩地后,盡屠當地居民,並在松江城下紮營,氣勢十分囂張。不久,此部倭寇包圍嘉定、太倉,四處殺人放火,殘虐無極。最終,還是明將盧鏜能戰,率部掩擊,陣中斬殺蕭顯,其殘餘倭眾遁入浙江,被俞大奠部明軍完全殲滅。
同年八月,太平府知州陳璋率兵在獨山破倭寇,斬首千餘人,餘眾乘船而遁。年底,倭寇嘯集兩、三千人,齊攻太倉州。攻城不克,他們便分掠四境,當地居民慘遭荼毒。明朝官軍圍追堵裁,效果不明顯,而沿海走私成習慣的奸民有不少人乘勢化裝成倭寇模樣,四處搶劫殺人,“真倭不過十之二三”。轉年,即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初,倭寇從太倉州潰圍而出,搶奪民船入海。他們不是逃往外洋,而是大掠通州、如皋、海門等州縣,又把明朝在當地的鹽場焚掠一空。其中,有數艘賊船上數百倭寇因海上大風被吹至青州、徐州一帶,這些人上岸后,逢人就殺,見屋就燒。山東大震。
倭勢看上去似乎很盛,實際上在王忬的打擊下只剩下虛火。王忬嚴格監察沿海通倭的華人土豪,建築堡壘,廣發間諜,使得倭寇頭子們很難摸清岸上明兵布置的虛實,往往乘船漫無目的漂於海上,糧食吃光后,他們只能遁返日本諸島或竄至荒島。
可惜的是,杭州等地官民不堪勞苦,對王忬常常讓他們持兵登城守衛的輪流值班很惱火,抱怨他擾民,上奏朝廷,說他數舉烽火嚇唬人。明廷不深究,從表面上看到倭寇四處竄擾,認為王忬在沿海抗倭行事不力,就調他以右都御史的身份巡撫大同,改派徐州兵備副使李天寵為右金都御史,暫代他的位置。
王忬一去,浙江一帶倭患復熾。
慶幸的是,王忬離開之前,留下了兩位重要的抗倭大將,即浙直總兵俞大猷和參將盧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