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相聲

一種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中國傳統相聲》相聲作為一種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追溯起來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從清道光年間與咸豐年間開始,在民間藝術的滋養下,相聲藝術逐漸成熟。相聲的表現形式多樣,包括“墊話”、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活”、開場小唱等。若按時期劃分,一般分為傳統相聲和新相聲。通俗地講,所有解放前產生並表演的相聲作品,都屬傳統相聲,而這之後,所有反映新政權,新生活的相聲都是新相聲。

簡介


傳統相聲是在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吸收了各種藝術和生活的營養逐漸形成的。同所有的民間文學一樣,傳統相聲有它的集體性、口頭性、變異性和傳承性的特點,一般沒有專業作者,也沒有固定的文學底本,往往經過了無數藝人的實踐,經過了觀眾的選擇、比較,最後才成為臻於成熟的作品。因此,被保存下來的傳統相聲數字不確,據說有六百多段,但是解放後記錄成稿的僅三百段左右。而這三百多段里內容也互有重複或雷同,手法也間有穿插和近似之處。
取材於現實生活進行創作的作品,是傳統相聲的主幹。這是因為相聲是諷刺藝術,它必須反映群眾熟悉和關心的生活,提出並回答群眾關切並共鳴的問題。因此,縱觀三百多段傳統作品,不難發現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軌跡。實際上它是一幅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如早期的相聲作品多把矛頭對準貪官污吏和封建軍閥,其中官府的腐敗、官吏的貪婪、軍閥的驕橫和虛妄,是這些作品重要的思想特色。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相聲流傳在城市的"底層"。這一時期的作品則集中揭露變態社會人們的變態心理,諸如阿諛奉承的惡習,敲詐勒索的伎倆,爾虞我詐的關係,醉生夢死的生活等,形成了一幅光怪陸離"社會相"寫照。日偽和國民黨統治中國時期,中國是一堆腐朽的垃圾,相聲流傳在市民階層,往往通過對他們的生活描繪,曲折地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給中國帶來的歷史災難。那是一個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社會,中國是將近死亡的一具屍體,相聲里所散發的臭氣,反映了舊中國的不治之症。
取材於民間笑話的作品,在傳統相聲里為數不少,大多進行了積極的改造,割除了那些原始自然狀態的東西,往往與當時當地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對於愚蠢的諷刺則往往以縣官為"模特兒",目的是曲折地反映現實生活里的那些貪官污吏。對於自私和慳吝的諷刺也往往和現實生活的世態結合起來,揭示那種"無官不貪,無商不奸"的社會本質。對於虛偽的諷刺更是以爾虞我詐、你欺我騙的世態炎涼為背景。如《性急》與《火燒裳尾》的笑話,本來是描摹"急脾氣"和"慢性子"兩種人的性格特點,一個是火燒了衣服也不著急,一個是看見了"慢性子"的舉動就突然發火。但是在單口相聲《日遭三險》里,卻以這兩種人為線索。著重寫一個貪婪的縣官要尋找這兩種人(還有另外一種愛小便宜的人)為他個人的私利服務。當他尋找到這幾種人以後,立即遭到"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下場;"急脾氣"給他當差,結果把他扔進河裡;"慢性子"為他看孩子,結果把孩子掉進井裡;"愛小便宜的"為他買棺材,買了個大的又偷了個小的……這種情節的改造和主題的升華,都是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人民對統治者的憎惡感情,諷刺鋒芒和現實意義更加突出。
有關文人的傳說也是民間文學的一種內容,多半有些歷史的依傍,往往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其情節和人物往往都經過了群眾的改鑄。但是,當它們一旦被吸收到相聲里來,便被賦予了更為濃厚的誇張色彩,幾乎毫無歷史根據,只有被再創作的藝術形象。比如孔子,在民間傳說里有《孔子和採桑娘》的故事,描寫他"在陳絕糧"的窘態,而在相聲里孔子則成了更為尷尬的人物。《吃元宵》嘲笑他如何把"一文錢一個"改為"一文錢十個",不僅毫無廉恥地吃了人家的元宵,而且還擺出一副"溫文爾雅"的樣子。相聲中的孔子近似於生活里的無賴,反映了群眾對這位"至聖先師"的看法。在《抬杠鋪》里,對一個普通"杠頭"提出的種種問題,他居然張口結舌、無言以對,說明這位"聖人"也並不是那麼高明。
文化典籍的素材也經常被相聲所吸取。它們不僅是被鋪陳、演繹,而且常常被誇張、歪曲。諸如《批聊齋》、《批三國》、《歪講三字經》、《歪講四書》等,都是用"歪講"、"曲解"的方法,巧妙地介紹這些著作,目的是製造笑料,反映作者機敏、智慧的眼力,常常嘲笑那種不懂裝懂的人。《歪講三字經》、《歪講四書》等還反映了群眾對這些僵死的經典嗤之以鼻的輕蔑態度。
傳統相聲
傳統相聲

分類


以表演形式:
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
以相聲功課:
進一步說,傳統相聲也可以按照說、學、逗、唱,分為四類;甚至再加上批、講、論、怯,構成八類:
說的曲目所佔比例最多,如《拴娃娃》、《開粥廠》、《主客問答》、《文章會》等;
學的曲目,如《學四相》、《學叫喚》、《賣布頭》、《學電台》等;
逗的曲目,如《五紅圖》、《鈴鐺譜》、《大相面》、《對春聯》等;
唱的曲目,最早是學唱太平歌詞,後來是學唱各種戲曲和鼓曲等,如《學大鼓》、《學京劇》、《大上壽》等;還有帶戲曲走場的“腿子活”,如《黃鶴樓》、《汾河灣》、《竇公訓女》、《洪洋洞》等。
至於批、講、論、怯等四類,是從說的節目中分化出來的。
批的曲目,多以歪批製造噱頭,如《批三國》、《批聊齋》等;
講的曲目,如《講四書》、《講三字經》、《講百家姓》等;
論的曲目,如《打牌論》、《小買賣論》、《偷論》、《家庭論》等;
怯的曲目,如《怯拉車》、《怯相面》、《怯剃頭》、《怯跟班》等。“怯”在這裡暗含嘲弄之意。
以基本技巧:
再進一步說,傳統相聲還可以做以下細分:
一貫口(連續大段台詞的表述)活。例如《菜單子》、《地理圖》、《洋藥方》等。
二倒口(摹仿各地方言)活。例如《學四相》、《找堂會》、《怯拉車》等。
三柳活(指學唱類的段子)。例如《八大改行》、《京評越》、《學大鼓》等。
四 由笑話或玩笑小戲改編的段子。例如《三近視》、《扒馬褂》、《連升三級》等。
評書改編的段子,多為單口。例如“八大棍兒”(《月明樓》等八段)、《山東鬥法》、《張廣泰回家》等。
六 由民間故事改編的段子。例如《飛筆點太原》、《黃半仙》等。
七 由戲法說口改編的段子。例如《俏皮話》、《反正話》等。
八 由練把式改編的段子。例如《大保鏢》、《論拳》等。
九 由太平歌詞改編的段子。例如《韓信算卦》、《勸人方》等。
十 文字遊戲式的段子。例如《天王廟》、《八大吉祥》、《找五子》等。
十一 爭辯型的段子,多為子母哏。例如《鈴鐺譜》、《五紅圖》等。
十二 歪批類的段子。例如《批三國》、《批三字經》等。

基本功


包括說、批、念、講四種手法。說,指吟 詩、對對聯、猜謎語、解字意、繞口令、反正話、顛倒話、歇後語、俏皮話、短笑話、趣聞鐵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樓》、《天王廟》等。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國》、《批聊齋》等。念,指”貫口”,曲目主要有《菜單子》、《地理圖》、《洋藥方》等。講,講的曲目主要有《講帝號》以及單口相聲《解學士》、《化蠟扦兒》等。

各種口技、雙簧,摹擬方言、市聲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風俗習慣禮儀。曲目主要有《學四省》、《學四相》、《規矩套子》等。摹擬方言,又叫“倒口”,過去也叫“怯口”,是為表現人物的愚昧憨厚。最初大多摹擬河北省深(縣)、武(強)、饒(陽)、安(平)一帶的方言。當時,某些北京人譏諷從這些地方來京作工的人“怯”,誣為“一嘴螞蚱籽,兩腿黃土泥”的“怯勺”,帶有明顯的鄙視成分。後來發展到摹擬山西話、膠東話、天津話、寶坻話、唐山話。三十年代初,又擴及上海話、蘇州話、廣東話。四十年代中期以來,又增加了學英語。解放以後,又出現了摹擬外國味的中國話、華僑說普通話等。學做小買賣的吆喝,又叫貨聲,主要摹擬賣大小魚兒、賣茶雞蛋、賣熏魚炸麵筋、賣硬面餑餑、賣餛飩、賣布頭、賣估衣、賣包子的吆喝聲。

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賓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貶評論,諷刺嘲謔。曲目主要有《論捧逗》、《找堂會》、《老老年》等。清末,英斂之《也是集續篇》中就曾提到相聲演員是”滑稽傳中特別人才”,形象地描繪了”逗”的藝術魅力,說:”該相聲者,每一張口,人則捧腹,甚有聞其趣語數年後向人述之,聞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動力亦云大矣!”可見,那時候的相聲已經把”說”的形式、”逗”的內容、”學”的手段熔於一爐。

演唱”發四喜”、”弦子書”、”太平歌詞”以及”農家樂”、”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以間小調,還有學唱各種戲曲、曲藝,統稱之為”柳活”。

代表作品


1單口相聲類:
帝王傳說《珍珠翡翠白玉湯》、《宋獻策測字》(一名《邵康節測字》、《測酉字》)、《皇帝選陵》;三國人物傳說《張飛爬樹》、《草船借箭》;以及神話傳說《白蛇傳》、《孟姜女》;“呆女婿”或“呆兒子”式的故事,像《傻子學乖》、《贊馬詩》、《吃月餅》;蠢人丟醜的故事,像《山東鬥法》、《豆腐侍郎》、《知縣見巡撫》;褒揚聰明才智的故事,像《火龍衫》、《增和橋》、《風雨歸舟》;有故事原型的故事,像《天王廟》、《黃半仙》、《化蠟扦兒》;源於民間笑話的,如《笑林廣記》、《趕考》《山中奇獸》、《巧嘴媒婆》。
2對口相聲類:取材文人軼事的《三吃魚》、《兄妹聯句》;描寫藝人軼事的《跑海》、《杠刀子》等;寫軍閥趣事的《韓復榘講演》、《家務事》。
3群口相聲類:
《中國傳統相聲大全》上記載的群活只有十五段,其中今天仍常演的只有《扒馬褂》、《金剛腿》、《找五子》、《四字聯音》、《訓徒》以及《翻四輩》、《四管四轄》、《酒令》。曾經風靡一時的滑稽相聲如《賣馬》、《法門寺》今天已無人再演。建國后各地曲藝團曾就一些傳統活改編成相聲劇,如《化蠟扦兒》、《假行家》、《連升三級》、《小神仙》,其實這是一種很好的嘗試,但今天囿於人員的缺乏,我們只能抱以遺憾了。

曲目


(一) 1、繞口令郭榮啟朱相臣 2、巧嘴媒婆 張壽臣 3、賣布頭常寶霆白全福
(二) 1、找堂會馬季劉寶瑞 2、論捧逗 艾文茂 朱相臣 3、八扇屏 趙振鐸 趙世忠
(三) 1、汾河灣 蘇文茂 馬志存 2、開粥廠 馬三立 張慶森 3、拔牙 馬季 劉寶瑞
(四) 1、鬥法 常連安 2、報菜名 李伯祥 杜國芝 3、文章會 蘇文茂 馬志存
馬三立
(五) 1、扒馬褂 馬三立 郭榮啟 張慶森 2、皮猴 馬三立 3、黃鶴樓 羅榮壽 高鳳山
(六) 1、打牌論 郭榮啟 朱相臣 2、誇住宅 馬敬伯 王寶童 3、拉洋片 常玉霆 白全福
(七) 1、相面 侯寶林 郭啟儒 2、羅成戲貂蟬 王謙祥 李增瑞 3、金剛腿 劉寶瑞 郭全寶 馬季
(八) 1、誇講究 李伯祥 杜國芝 2、批三國 蘇文茂 朱相臣 3、學四省 趙振鐸 趙世忠
(九) 1、捉放曹 侯寶林 郭全寶 2、三字經 馬三立 趙佩如 3、哭笑論 馬季 於世猷
(十) 1、賣馬 侯寶林 劉寶瑞 高鳳山 2、福壽全 常貴田 常寶華 3、對春聯 馬季 郭啟儒 4、拆字 馬季 劉寶瑞 郭啟儒

傳統相聲藝術家


於世德,十二歲拜師張壽臣,曾到啟明茶社、天橋和天津、山東等地演出。
侯長喜,1945年生,北京人。天津市曲藝團相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於俊波,相聲演員。字利泉,北京人。少時曾在白紙坊印刷局做過排字工人,業餘興趣廣泛,喜愛單弦牌子曲、京劇、書法,尤其酷愛相聲,肯下苦功學習。表演相聲單口、對口、群口捧逗俱佳。
回婉華,1928年1月生人,回族,天津人。從小涉足親戚所開的茶館和相聲場子,受到藝術熏陶,藝人覺得她有說相聲的口風,家裡又為生活所迫,便讓她說相聲。
武魁海,是老一輩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他授藝毫不保守,傾心教學,鼓勵徒弟學眾人之長;他“捧、逗”俱佳,並有許多絕技;他的“柳活”深得侯寶林大師讚許。
來寶剛,快板演員。回族,生於北京。一九六零年拜快板表演藝術家高鳳山為師,學習快板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