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賈誼編輯的圖書
《新書》為書名,漢 賈誼撰。十卷。原本五十八篇,今佚其三篇。多取《漢書》誼本傳之文割裂章段,顛倒次序,加以標題。疑舊本殘缺,好事者取本傳所載,離析其文而為今本。然亦有為《漢書》所不載者。其書《制不定》《連語》及《禮》等篇中,有關於黃帝、炎帝、紂、周武王等傳說。
賈誼,漢代傑出政論家、思想家、文學家,對於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曾做出卓越貢獻,然而歷代研究者大多祗注意史記漢書所摘錄的賈誼文賦,而對於原著新書新書卻頗為忽視。本書就是他的著作集。
《新書》又稱《賈子》,是賈誼的政論文集,《漢書·藝文志》列入儒家,今存10卷58篇,其中《問孝》、《禮容語上》兩篇有目無文,實為56篇。《新書》集中反映了賈誼的政治經濟思想,開篇即為著名的《過秦論》,總結了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張;《宗首》、《藩強》、《權重》等闡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大政》、《修政》等提出了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賈誼的政論散文邏輯嚴密,感情充沛,氣勢非凡,體現了漢初知識分子在漢帝國大一統創始期之積極進取,力圖建功偉業的豪情壯志,代表漢初政論散文的最高成就。
《新書》是賈誼文著彙集,為西漢後期劉向整理編輯而成,最初稱《賈子新書》,當時劉向整理過的其他一些書也稱某某新書,以別於未經整理過的"舊書"。後來,別的書逐漸去掉了"新書"二字,《新書》就成了賈誼文集的專名。后班固撰《漢書》時,錄入《新書》中的許多文字。《漢書·藝文志》記:"賈誼五十八篇。"大概就是劉向編纂的《賈子新書》。現存最早《新書》版本是明代的,為仿宋本所刻。有些學者認為《新書》為後人偽作。《四庫提要》認為"其書不全真,亦不全偽"。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新書》基本上保持劉向編輯的原貌,其中可能有後人改動之處,這也是古書一般都存在的問題,不能因此否定《新書》為賈誼所作。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賈誼集》,《新書》用清代盧文弨抱經堂本,其篇目為:過秦(上、中、下)、宗首、數寧、藩傷、藩強、大都、等齊、服疑、益琅、權重、五美、制不定、審微、階級、俗激、時變、瑰瑋、孽產子、銅布、一通、屬遠、親疏危亂、憂民、解縣、威不信、匈奴、勢卑、淮難、無蓄、鑄錢、傅職、保傅、連語、輔佐、問孝(有目闕文)、禮、容經、春秋、先醒、耳痹、諭誠、退讓、君道、官人、勸學、道術、六術、道德說、大政(上、下)、修政語(上、下)、禮容語(闕上有下)、胎教、立后義。多數為論文,也有一些答問和告誡之語,可能是賈誼進行教學活動的記錄。《賈誼集》中還收錄有疏7篇、賦5篇及一些佚文,資料收集較全。
(一)論禮教為治國之本
賈誼總結秦朝"違禮儀,棄倫理",造成社會秩序混亂、風氣敗壞的教訓,強調以禮治國。《新書》中專有《禮》篇,指出:"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禮可以說是一切社會制度及行為規範的準則,這是繼承了荀子的禮治思想。禮的本質在於別貴賤、明尊卑,使上下等級分明、謹守倫紀,這樣則"亂無由生", 《治安策》中論述了禮與法的作用各有特點:"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相比之下,當然是防患於未然更佳。所以他強調:"貴絕惡於未萌,而起教於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禮的作用既然是防患於未然,而一般人總是難以覺察未然之事,這就決定了禮治必須通過教化來實現。教化的目的在於樹立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良好社會風氣,即"移風易俗,使天下移心而向道" ,這才是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所以他指出:"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後教也;有教,然後政治也;政治,然後民勸之;民勸之,然後國豐富也。" 賈誼繼承了儒家的傳統觀點,以相當嚴密的推理論證了教化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地位。
(二)論君主教育的意義
在君主專制制度下,君主本人的素質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國家的治亂以至存亡,因此,君主及其繼承人--太子的教育具有獨特意義。《新書》中論及君主教育的內容很多。《先醒》篇中指山:"賢主者,學問不倦,好道不厭,惠然獨先,乃學道理矣。"認為賢君而又有師者可以成王業,中等君主而有師者,也可以成霸業。《保傅》篇中總結夏、商、周三代之所以統治長久,是因其輔翼太子有方,而秦二世而亡,是因其教子無方。胡亥並非天生性惡,只是作皇子時學的全是刑獄之事,故即位后草菅人命,暴虐無道。他指出:"天下之命、縣(懸)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而選左右。"對太子應及早開始教育,並選擇好太子的左右侍從,包括擔負教導職責的人員。他說:"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認為國家命運完全取決於君主個人,這當然是錯誤的,不過君主教育在古代確有其特殊重要的意義。
(三)論胎教和保傅制度
賈誼認為人們的天性本無很大差別,有道之君與無道之君的差別是由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不同而造成的。而這種影響可以說在生命誕生之初就開始了。開頭"失之毫釐",最終則可"差以千里",因此必須"慎始",這就是《胎教》篇中所說的"素成胎教之道"。該篇記載古代王后懷孕時要住在專門的"蔞室"中,由太師等官員各司其職侍衛於左右,保證王后所聽到的都是合乎禮樂的聲音,所吃的都是合乎正味的食品。王后須作到"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誼,獨處不倨,雖怒不罵"。這就是所謂胎教,其宗旨在於"正禮"。胎教思想是中國古代教育理論中頗具特色的內容。
如果說胎教尚屬通過母體施於胎兒的間接影響的話,那麼兒童出生后,直接的教育當即開始。《保傅》篇中強調"自為赤子,而教固以行矣"。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即由召公擔任太保,以"保其身體";周公擔任太傅,以"傅之德義";太公擔任太師,以道之教訓"。三者統稱"三公"。又立少保、少傅、少師作為三公的副職。三公、三少總的職責是"固明孝仁禮義,以道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也就是為太子創造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使太子自幼即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均是正人,這樣也就不可能不正了。在《傅職》篇中還詳細論述了三公、三少的保傅職責。賈誼引孔子的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在幼年"心未濫"時及早進行教育,可以作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既容易施教,效果又好。他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這是很有價值的,但企圖完全杜絕不良的環境影響則是不可能的。
等太子到了入學年齡則要入學學習。《保傅》篇錄《學禮》"五學"之制: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賢智在位"。入北學,"上貴而親爵,則貴賤有等"。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考於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匡其不及,則德智長而治道得矣"。直到太子及冠成人,方可免於保傅之嚴格管教,但仍需左右官員經常予以勸誡,以進善止惡。賈誼關於君主教育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適用於一般教育。
(四)論學習的意義與內容
賈誼否認天性有本質差別,認為在"啟耳目,載心意,從立移徙"這些基本認知和行為能力方面,聖賢與一般人並沒有先天的不同,只是因為聖賢能" 俛而加志",而一般人"儃僈而弗省" 才造成二者人品上的巨大差距。以此勉勵學者力求上進。《六術》篇中提出人有仁、義、禮、智、信之行,加上樂、合為六行。"然而人雖有六行,微細難識,唯先王能審之,凡人弗能自至,是故必待先王之教,乃知所從事"。而先王為天下設教。是"因人所有,以之為訓;道人之情,以之為真"。也就是說,人不能自然成才,教育是必要的,同時教育又是適合人的內在素質及發展規律的。賈誼指出:"古者年九歲入就小學,蹍小節焉。業小道焉。束髮就大學,蹍大節焉,業大道焉。" 按照這樣的次序求學,一切邪惡、放任、謬誤和罪過就無法侵入,人就可以永行正道了。
先王設教的核心內容就是《書》、《詩》、《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稱之為"六藝":"令人緣之以自修,修成則得六行矣。" 賈誼將學習儒家六經視為道德修養和人格完善必不可缺的行為。《道德說》中具體闡明各經與"德"的關係:《書》是"著德之理於竹帛,而陳之令人觀焉,以著所從事"。《詩》是"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緣之以自成"。《易》是"察人之循德之理與弗循,而占共吉凶"。《春秋》是"守往事之合德之理與不合,而紀其成敗,以為來世師法"。《禮》是"體德理而為之節文,成人事"。《樂》則是前五者之道備合於德,而"歡然大樂"的體現。賈誼以"德"為宗旨,將六經的學習價值系統化,為漢代"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礎。
(五)論教學原則與方法
賈誼認為德之理"內而難見",因此先王"舉德之頌而為辭語,以明其理",除之天下,垂之後世,令人觀看、辨察並以相轉告,所以"弟子隨師而問,博學以達其知,而明其辭以立其誠" 。在學與思的關係上,賈誼著重強調學。他認為"靜居而獨思"只可以小見而不可以大知,與學聖王之道相比,就像火光與日光相比一樣、他指出:"明君而君子,貴尚學道而賤下獨思也。" 賈誼反對的是脫離聖人之道的"獨思",並非一概貶斥思慮的作用,但將思慮限制在封建正統意識的範圍內,其發展必然受到束縛。
賈誼將志向、實行和見識視為學習、修身的三要素,也是鑒別人品的基本尺度。即"智愚之人有其辭矣,賢不肖之人別其行矣,上下之人等其志矣" 。學習、修身的目的在於"聞道"、知"道"。能言之者謂"智",能守之者謂"信",能樂之者謂"仁",能行之者則可成為聖人了。能立定志向,篤行聖人之道是最好的,善於領會和闡發聖人之道也是值得讚許的。
《容經》篇中提出關於師傅之道的一些原則。"既美其施,又慎其齊。適疾徐,任多少。造而勿趣,稍而勿苦。省其所省,而堪其所堪。"也就是說,教師應注重施教內容的美好(當然是聖賢之學術),同時又要考慮到學生能夠達到的程度。掌握進度快慢、份量多少方面要適當。要激勵、督促學生不斷有所深造,又不要逼迫學生而使其感到困苦。總之,應使教學精要適宜,使學生力所能及,這樣就可以"力不勞而身大盛",這樣的教學方法可謂"聖人之化"。後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玉杯》篇中也輯錄了這段論述,表示"吾取之",可見"聖化"的教學原則在當時影響很大。
賈誼的思想受到歷代許多學者的推崇。劉向贊"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 。清代盧文弨在校注《新書》時,把賈誼和董仲舒並稱為"經生而通達治體者"。賈誼基於反思秦王朝滅亡的教訓,較為全面而深刻地闡明了教育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奠定了"以教為本"的思想基礎。他對實施條件最優越的君主教育的論述,在思想原則和制度措施上可為一般教育所借鑒。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也不乏有價值的見解。
由於當時國家教育制度尚未建立,《新書》主要是從政論角度而涉及教育的,故對教育自身規律的論述不多,缺乏具體的剖析,停留在原則性判斷或簡單類比的思辨層次上。
《新書》·十卷(通行本)
漢賈誼撰。《漢書·藝文志·儒家》賈誼五十八篇。《崇文總目》云:本七十二篇。劉向刪定為五十八篇。隋、唐志皆九卷,別本或為十卷。考今隋、唐志皆作十卷,無九卷之說。蓋校刊《隋書》、《唐書》者未見《崇文總目》,反據今本追改之。明人傳刻古書,往往如是,不足怪也。然今本僅五十六篇,又問孝一篇有錄無書,實五十五篇,已非北宋本之舊。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首載過秦論,末為吊湘賦,且略節誼本傳於第十一卷中。今本雖首載過秦論,而末無吊湘賦,亦無附錄之第十一卷,且並非南宋時本矣。其書多取誼本傳所載之文,割裂其章段,顛倒其次序,而加以標題,殊瞀亂無條理。《朱子語錄》曰:賈誼《新書》除了《漢書》中所載,餘亦難得粹者,看來只是賈誼一雜記稿耳。中間事事有些個。陳振孫亦謂其非《漢書》所有者輒淺駁不足觀,決非誼本書。今考《漢書》誼本傳贊,稱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於世事者著於傳。應劭《漢書注》亦於《過秦論》下注曰:賈誼書第一篇名也。則本傳所載皆五十八篇所有,足為顯證。贊又稱三表五餌以系單於。顏師古注所引賈誼書,與今本同。又文帝本紀注引賈誼書衛侯朝於周,周行人問其名,亦與今本同。則今本即唐人所見,亦足為顯證。然決無摘錄一段立一篇名之理,亦決無連綴十數篇合為奏疏一篇上之朝廷之理。疑誼《過秦論》、《治安策》等本皆為五十八篇之一,后原本散佚,好事者因取本傳所有諸篇,離析其文,各為標目,以足五十八篇之數,故餖飣至此。其書不全真,亦不全偽,朱子以為雜記之稿,固未核其實,陳氏以為決非誼書,尤非篤論也。且其中為《漢書》所不載者,雖往往類《說苑》、《新序》、《韓詩外傳》,然如青史氏之記,具載胎教之古禮。《修政語》上下兩篇,多帝王之遺訓。《保傅篇》、《容經篇》並敷陳古典,具有源本。其解《詩》之騶虞、《易》之潛龍、亢龍,亦深得經義。又安可盡以淺駁不粹目之哉!雖殘闕失次,要不能以斷爛棄之矣。
前言 | |||
引用書要目 | |||
卷第一 | |||
過秦上 | 過秦下 | 宗首 | 數學 |
藩傷 | 藩強 | 大都 | 等齊 |
服疑 | 益壤 | ||
卷第二 | |||
權重 | 五美 | 制不定 | 審微 |
階級 | |||
卷第三 | |||
俗激 | 時變 | 瑰瑋 | 孽產子 |
銅布 | 壹通 | 屬遠 | 親疏危亂 |
夏民 | 解縣 | 威不信 | |
卷第四 | |||
匈奴 | 輦卑 | 淮難 | 無蓄 |
鑄錢 | |||
卷第五 | |||
傅職 | 保傅 | 連語 | 輔佐 |
問孝 | |||
卷第六 | |||
禮 | 容經 | 春秋 | |
卷第七 | |||
先醒 | 耳痹 | 諭 | 退讓 |
君道 | |||
卷第八 | |||
卷第九 | |||
卷第十 | |||
附錄一 新書未收文賦及佚文 | 附錄二 賈誼傅 | 附錄三 著 | 附錄四 序跋 |
附錄五集評 | 附錄六 資料 |
主要版本有:《四部叢刊》本、《諸子集成》本、盧文弨《抱經堂叢書》本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賈誼集》。最新注本有王洲明、徐超《賈誼集校注》,閻振益、鍾夏《新書校注》等。以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2000年7月《新書校注》較為通行。
作者: (漢)賈誼撰,閻振益等校注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 2007-10-1
字數: 351000
頁數: 617
開本:大32開
I S B N :
包裝:平裝
定價:38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