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女子高級中學
1906年成立的公立學校
武漢市女子高級中學創辦於1906年,原名為“女子師範學堂”,后與“善道女中”合併,更名為“湖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學”,五十年代是省重點中學,六十年代末改為男女合校。1999年4月武漢市教委批准我校恢復女中建制,並比照重點高中,面向全市招生,是湖北省目前唯一的一所女子中學。現改名為武漢市第三十九中學。
湖北女子師範學校,是由守舊文人把持、用封建禮教禁錮學生思想的一所學校。中共武漢區委為同封建勢力爭奪青年,區委領導成員董必武、陳潭秋及共產黨員黃負生、劉子通等,先後到女師任教,秘密進行黨的工作。女師學生在董必武、陳潭秋等人影響下,思想日進,紛紛要求改革教育,不斷抨擊校長王式玉的封建家長統治。女師師生的進步要求,引起學校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以辭職相威脅,甚至聯合保守的學生家長,要求校方解聘劉子通等人。1922年(民國十一年)2月,新學期開始,校長王式玉以“宣傳赤化、煽動學潮”為由,解聘劉子通,於是學生群情義憤,當即推夏之栩、徐全直、楊之烈、陳媲蘭、庄有義等同學為代表,要求校請回劉子通,否則罷課。校長採取分化手段,提出願罷課者簽名,但簽名者僅12人,罷課未成。
初次鬥爭失敗后,進步學生在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帶領下,繼續進行鬥爭。夏之栩、徐全直等一批先進分子,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將各班進步學生組織起來,把反對學校解聘劉子通的鬥爭持續了一個學期。王式玉乘暑假學生離校之面,以“違反校規”為由,勒令夏之栩等5人休學,同時串通地方當局對已解聘的劉子通進行通緝。
第二學期開學后,夏之栩等同學要求聽課,校方不允。於是,班上同學紛紛前去質問校長。夏之栩的母親也代表被開除的學生家長前往論理。
這是,適武昌高師開禁招收女生,校方為維持成命,便勸她們報考武昌高師。夏等不服,校長技窮,遂將夏等布告除名。布告貼出后,徐全直趁“朝會”之機,號召並帶領同學們湧向校長辦公室,質問王式玉,隨後又有部分同學結隊遊行到省教育廳請願。湖北一師、武昌高師、武漢中學、外國語專科學校、啟黃中學等校學生奮起罷課遊行,對女師學生進行聲援。1923年春,經教育界知名人士李漢俊等調停,女師校長王式玉辭職,高年級學生夏之栩等學生保留學籍,在校外補習功課。畢業證書照發,學潮始告平息。
一、湖北女子師範學堂
1、1905年,前清舉人李文藻創辦女子師範學堂;
3、1911年,因學校位於辛亥革命首義之區中心,學校停辦一年;
二、湖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學
1、1927年,湖北省女子職業學校和湖北省女子中學併入我校,學校更為:湖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學(由師範性質改為普通中學);
2、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學校遷往湖北省恩施屯堡,隸屬於湖北省立聯合中學,並更名不“恩施女高分校”;
4、1952年“省一女中”收並了私立善導女中和私立成達女中;
三、武漢市第三十九中學
1、1956年,“省一女中”由湖北省教育廳直屬劃歸武漢市屬,並更名為:武漢市第三十九中學;
2、1966年,武漢市第三十九中校門由長湖南村改在首義路上;
3、1969年,學校招生時,男女兼收,我校成為男女合校的普通中學;
4、1999年,恢復女中建制,比照重點中學,面向全市開始招收高一年級女性新生;
四、武漢市女子高中
1、2000年,“武漢市女子高中”正式掛牌。
歷史上,學校曾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張文秋(毛主席的親家)、張茜、聶華苓、李豪、吳曉恆等都曾在這裡求學。今天的三十九中不斷探索教育改革和發展新路,針對學生特點,提出嶄新的辦學思想,教學質量全面提高,成為省內乃至國內的知名學校。自2004年以來高考均大幅度超額完成區教育局下達的三條線升學目標,升學率超過97%,藝術班本科上線率超過98%,學校因此連年獲得武昌區高考質量一等獎,2007年高考以重點200%、本科223%、專科197%的保優率又一次全面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教學工作目標。學校一方面對學生進行嚴格、科學的管理,同時,又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環境,學生課餘生活豐富多彩,校園內學生社團蓬勃發展,各種活動讓學生展現才華,一年一度的藝術節,精彩紛呈,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2006年以來學校不斷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有學生赴日本和紐西蘭的相關學校,參與國際間中學生的交流與互訪,並形成常態機制,從而開拓學生視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武漢市第三十九中學永不滿足於現狀,目前,正竭力打造武昌區南片優質高中品牌,研究學生特點,探索教學方法,挖掘教學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以期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更多的合格新生,為國家做出新的貢獻。
武漢女子高級中學座落在文化發達的武昌區的中心,與著名的黃鶴樓隔路相望,佔地面積四萬餘平方米,現有教學樓、辦公樓、圖書樓、藝術樓、學生公寓各一棟,並配有體育館、微機室、語音室、理化生實驗室、體音美活動室、形體房、藝術廳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校園裡,有百年銀杏,參天香樟,蒼松翠柏,葡萄楷杷。鳥語花香,春華秋實;亭台廊榭,掩映其間。人們讚譽她為“花園式的學校”,是青小青年讀書求學的理想場所。
(1)“以藝育德”是傳統德育的重要方式。
古代儒家重詩,認為詩可以興觀群怨;重禮樂,以為“禮以制其宜,樂以導其和”,把《詩》《樂》《禮》列為“五經”,孔子把“禮、樂”放在“六藝”之首。在柏拉圖的“四藝”和古希臘及中世紀的教會學校“七藝”中,都不約而同地有“音樂”。“詩、樂、禮”的共同點就是創造美感,目的是怡情養性,使受教育者內心和諧,規範受教育者的行為舉止,從而培養受教育者由內在修養到外在行為的協調一致的美。中國有著悠久的、燦爛的歷史文化,其中琴棋書畫是傳統文化的精粹。古人重視通過棋琴書畫的學習,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認為,通過“藝”的學習,也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以藝育德”符合中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藝術教育的根本優勢在於發展人的形象思維。因為審美的過程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審美過程需要想象和創造。形象思維可以突破某些條件的約束,是對思維的解放,能夠更好地發展人的思維。我國傑出科學家錢學森說過“只注意邏輯思維,埋頭於細節,易犯機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體的有機聯繫的認識。”正因為受到了藝術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從而在科學上取得重大成就。因此,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應該使學生把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科學思維與藝術抽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高質量的健全的思維能力。藝術教育的特點就在於它不是強迫的,而是通過漸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藝術教育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愉快地受到教育;幫助學生明是非、知善惡、識美醜、以“善”為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從而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升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促使其全面和諧地發展,以達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心健康等全面素質的目的。
(3)“以藝育德”有助於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感情世界。
中學德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健康的豐富的感情。現代社會通訊和網路發達、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交流少了,感情聯繫少了,疏遠了,淡漠了,感情世界的貧乏,會給國民素質的提高帶來負面效應。藝術教育的特點就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強調以情感活動統領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把德育、智育、美育融匯於情境之中,從而在現實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育人目標的有機整合,使學生在學會求知的同時學會做人,形成健康豐富的精神世界。
(4)“以藝育德”是學校走特色發展之路和滿足家長多元化需要的重要途徑。
當前的教育發展形勢為學校特色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學校德育也要突出辦學特色,學校有特色、學生有特長,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育內涵發展的必需。另一方面,當前有許多家長,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全面發展,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掌握一、兩門專長,有自己的特點,個性特長能鮮明一些。許多家長讓孩子學藝術,有一部分是為了升學,更多的家長則是想讓孩子開闊眼界、陶冶情操、發展特長、豐富孩子的閑暇生活。
作為獨立建制的中國女校至今已有一個半世紀的興衰史。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子中學興盛發展的時期,女校多以校風質樸、教育質量高享譽社會。“文革”中全國上百所中等女子學校全部被取消,在長達二、三十年間女校在中國大地銷聲匿跡。
1981年第一所公立的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率先恢復,1994年第一所私立的廣州瑪莎女子中學成立,1996年第一批辦學體制改革試點校──北京市華夏女子中學創建,以後是四川、湖北、雲南、山東、廣西、瀋陽等省又有十餘所女子中學誕生。至此,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的十幾年間,中斷了幾十年的女子學校陸續在中國大地復出。全國有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北京市華夏女子中學、北京實驗女子中學、武漢市女子高級中學、廣州瑪莎女子英語實驗學校、昆明女子中學、成都市女子實驗中學、柳州市女子實驗高級中學、南寧華光女子高級中學、深圳鵬城女子中學、無錫哈佛女子中學、太原三晉女子學校、淄博女子學校、瀋陽同澤女子中學、烏海慧文女子中學、揚州女子中學等16所女子中學;還有寧夏同心縣兩所民族女子學校。
自上個世紀80年代女子學校復出就面臨著一個全新的、變化的社會環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辦女校,不僅壓力大、責任大,而且風險大、難度大。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三個:一是社會輿論對女校褒貶不一;二是激烈競爭的教育市場使女校生存面臨挑戰;三是對女子學校存在現代價值的質疑。當代女子學校相對於歷史上的女子學校有什麼新發展和創新,其現實意義是什麼?女中學生成長成才有哪些規律?怎樣以科學的精神探索新型女校的成功之路?這些是我們一直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應該給社會作出回答的問題。本專題調研試圖從全國若干女子中學對畢業生追蹤調查所提供的情況,對上述有關問題作進一步探尋。
因學生全是女生,女校會根據女性特點“因性施教”,除上好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外,還加大學外語、藝術、計算機、行政管理、文秘、禮儀等方面的教育,讓女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揮和展示。
畢業於武漢體院的周青,在武漢市女子高中擔任形體課老師已有4年多時間。她向記者介紹,武漢市女子高中在一、二年級每周開辦了一節形體課,內容變換多樣,包括藝術體操、健身操、繩操、雙人華爾茲等。形體課與“女子防身術”一起,都是學生的必修課。周青說,形體課能鍛煉女生的身體協調性、節奏感以及相互間的配合能力,從整體上培養學生的氣質,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隨學生們一起上了一節形體課,跳動的音符下,記者再次感受了青春的魅力。一節課終結,學生們仍意猶未盡。了該校還設有管樂、腰鼓、播音與主持、手工與廚藝、女子籃球等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任選一門。而學校每年舉辦一次的藝術節,則成為了同學們展示才華的舞台,學生可以通過文藝、音樂、繪畫、手工製作等多種形式參與,以充分發掘潛能。
1、武漢婦女讀書會
1921年,在學校成立的“武漢婦女讀書會”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湖北省地區的第一個秘密的婦女革命組織,由陳潭秋等人組建讀書會,培養了一批革命女知道青年,起到了推動湖北女青年迅速覺悟,從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作用。
2、《婦女旬刊》
1923年,《婦女旬刊》由“武漢婦女讀書會”創辦,主要宣傳婦女解放運動的重要意義,宣揚當時婦女革命運動的情況和事迹,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漢市第一個革命婦女的刊物。雖然刊物只持續了一年多,但《婦女旬刊》共發行了70餘期,範圍遍及湖北、湖南、河南、南京等省市,旬刊編輯為校學生楊子烈等。
3、《武漢星期評論》
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黨員黃負生、惲代英、施洋等創辦了《武漢星期評論》。學校教師黃負生、劉子通曾先後任該刊主編。董必武、陳潭秋、李漢俊都曾為該刊撰稿,使《武漢星期評論》在武漢教育界及青年學生中起到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成立於1998年的武漢市女子高級中學管樂隊是學校依據“通過藝術形式引導學生形成和發展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指導思想和學校提出的藝術教育要實現“普及與提高”的要求而組建的眾多學生藝術社團之一。
管樂隊自創建以來始終保持在30人左右的規模,其中包括木管組、銅管組和敲擊樂組,定時間、定地點開展各項訓練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員們不但在藝術方面掌握了一定的吹奏技巧、音樂知識,在藝術修養方面獲益良多。同時更學會了與人共處,學會了合作與服從。在學校舉行的升旗儀式及學校重大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時常能聽到校管樂隊奏響的歡快樂章。
隨著時間的流逝,學員們一批批畢業了,但一批批新的學員又走到了一起。今天的管樂隊依然是一張張年輕稚嫩的臉龐,但他們將把精益求精和團結協作的精神代代相傳。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首義路1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