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街道

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

大鵬街道,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位於大鵬半島中部。東臨大亞灣,西擁大鵬灣,南與南澳街道相連,北與葵涌街道接壤。歷來都是大鵬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域面積76.24平方公里。境內以低山、丘陵為主,植被豐富。2020年,街道常住人口57402人。截至2019年10月,大鵬街道轄7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地王母社區。

大鵬街道歷史悠久,境內的大鵬所城,是明清兩代中國南部重要的海防軍事要塞,是深圳簡稱“鵬城”的由來。她是深圳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深圳八景”之首和“深圳十大文化名片”之一。海防文化、漁農文化、漁村文化、客家文化是大鵬地區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7年,大鵬街道投入1438.5萬元扶持31個項目,推動集體經濟轉型升級。

歷史沿革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設大鵬千戶所,隸屬南海衛。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傅斌在大鵬半島修築所城,因境內大鵬山如鵬踞海,故名之“大鵬所城”。
1949年10月,大鵬為鄉,隸屬惠陽縣第四區。
1951年11月,改屬惠陽縣第七區。
1957年12月,撤區並鄉,第七區各小鄉分別併入大鵬、葵沙二鄉,大鵬鄉轄今大鵬、南澳兩鎮之地。
1958年10月,大鵬鄉與葵沙鄉合併成立大鵬公社。同年11月,大鵬公社劃歸寶安縣
1960年,劃出大鵬公社北部,成立葵涌公社。
1983年7月,取消公社體制,大鵬公社改為大鵬區。
1986年10月,撤區設鎮,大鵬區分設大鵬鎮和南澳鎮。
1993年1月,寶安撤縣分設寶安、龍崗二區,大鵬鎮隸屬龍崗區。
2004年,撤鎮設街,大鵬街道辦仍屬龍崗區管轄。
2011年12月30日,大鵬新區成立,大鵬街道隸屬大鵬新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鵬街道地處大鵬半島中部,東臨大亞灣,南與南澳街道接壤,西瀕大鵬灣,隔海與香港新界相望,北與葵涌街道毗鄰,距深圳市區50公里、鹽田港30公里,土地面積76.2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大鵬街道地形以濱海低山、丘陵為主,多為殘積坡積角礫碎屑、薄層紅壤型風化殼所覆蓋,在山間和海濱零星分佈著寬谷小平原。依山傍海,海岸線長達40.84公里,沿海為基岩,沙灘、島嶼、海蝕崖、洞、橋、柱等海積海蝕地貌發育齊全,海岸風光優美。

植被

大鵬街道植被屬亞熱帶季雨林,林木覆蓋率75%。

氣候

大鵬街道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溫和暖濕、夏長而不酷熱,冬暖有陣寒、無霜期長,雨量充沛、乾濕季節分明。每年適宜旅遊日數超過300天。

水文

大鵬街道水資源豐富,有大小水庫15座,總庫容量700萬立方米。境內大小河流十幾條,除迭福河注入大鵬灣外,余皆自北而南注入大亞灣。王母河是境內最大的河流,它發源於求水嶺,流入大亞灣,長7.4公里,流域面積15.8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大鵬街道有豐富的礦產和生物資源。嶺澳一帶有金、錫、銅、鉬、鎢等礦,龍歧鹽場產優質海鹽;兩個海灣中盛產鮑魚、海膽、龍蝦、紫菜、響螺、扇貝、石斑等海鮮;廣闊茂密的森林中有蟒蛇、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白鸛、白腹軍艦鳥、穿山甲、大小靈貓、大壁虎、野豬、果子狸、豪豬、小鹿、野兔等三十多種野生動物,其中有不少屬國家一級或二級保護動物。
大鵬街道
大鵬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大鵬街道下轄7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中山路5號。
大鵬街道下轄社區
大鵬社區鵬城社區嶺澳社區水頭社區
布新社區王母社區下沙社區/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末,大鵬街道常住人口4.4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0.9萬人。
2021年7月,大鵬新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布,截至2020年大鵬街道常住人口57402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大鵬街道率先完成辦事處街道屬國企資產清理和處置工作。投入1438.5萬元扶持31個項目,推動集體經濟轉型升級。

農業

大鵬街道依山臨海,自然環境獨特,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農業是大鵬人祖祖輩輩賴以為生的產業。新中國成立前,由於土地歸私人所有,農民大都是向地主租地耕種,加上社會長期動蕩不安,生產技術水平低下,大鵬一直處於以農為本、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之中。
1949年到改革開放前,是大鵬“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集體生產年代,境內以種植水稻、花生、番薯、甘蔗、蔬菜、果樹為主,糧食生產位居各業之首。此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耕地面積因徵用而再度銳減。針對這種情況,大鵬鎮因地制宜,努力開發創匯型農業,引入高、優、特、偏、稀品種,逐漸成為龍崗區重要的“菜籃子”基地。

工業

1986年4月2日,位於大鵬街道東部的大亞灣核電站正式奠基,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出席典禮儀式。隨後又有嶺澳核電站、福華德電廠、LNG站線工程、東部電廠等國家、省、市級大型能源企業到此落戶,大鵬成了名副其實的東部能源大鎮。大亞灣核電站佔地2平方公里,總投資41億美元,引進法國核電技術,裝備兩台各為90萬千瓦的壓水式反應堆發電機組。1號機組於1994年2月正式投產,2號機組於同年5月正式投產。是年,該核電站共發電107億千瓦小時,其中70%供應香港,其餘供應廣東。

旅遊業

大鵬街道名勝古迹眾多,有40.84公里長的海岸線,海濱風光優美,沙灘綿長,沙質潔白柔細,是天然的旅遊勝地。1993年,大鵬鎮被深圳市列為發展東部大旅遊的重要基地。大鵬鎮把旅遊業作為興鎮的龍頭產業。

文化


地名由來

傳說大鵬半島的名稱來源於《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其文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莊子所述的這種名叫鯤的北冥大魚,因嫌北海太小,游起來不太自如,就變成了神鳥大鵬。大鵬鳥千里迢迢向南飛來,最後終於到了南海邊。它眺望浩瀚無邊的大海,俯瞰連綿起伏的山巒,只見群山含黛,海面蔚藍,林木蔥蔥,花草芬芳,宛如仙境,於是怦然心動,便從天而降,伏卧於此。其昂揚的頭,變成大鵬山;舒展的雙翼,一個成為大亞灣,一個成為大鵬灣;翹起的尾巴,直衝雲霄,化成排牙山;龐大身軀,也就成了大鵬半島。
文化遺產
大鵬街道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東省級非遺大鵬追念英烈習俗
大鵬山歌
文物古迹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隸屬南海衛。歷經600多年的風雨滄桑,大鵬所城主要格局、街道及建築至今保存相當完整。體現城外觀的部分城牆及東、南兩城門保存完好,城內現存有趙公祠、天后廟、華光廟、候王廟和十餘座清代將軍府第以及一批清代民居,其中尤以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保存最為完整和突出,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城鎮規劃建設史、明清民俗文化及嶺南地區古建築發展史等均具有重要的價值。
王母圍
王母圍原名王母洞,傳說南宋景炎帝南逃時其母楊太后在村前大石上梳妝,故名。王母圍始建於明代,是明初大鵬所城三處軍屯之一,整圍坐北朝南,面寬81米,進深65米,佔地面積約5300平方米,圍前有禾坪,禾坪前有半月池,圍面開一門,圍內建築整齊布局為九橫五縱,中心為圍內主街,石板路面,圍內房屋多以磚、土木結構,條石基礎,堆瓦頂,為清代典型圍屋樣式。2012年1月13日,王母圍被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方言
大鵬城的原居民說大鵬話或者客家話。大鵬話初聽是白話和客家話的混合體,雖然在語音、語法、辭彙、措辭等方面和廣州話很接近,又有和客家話類似的地方。大鵬話至今還保留一種獨特語調,當地人稱“千音”。因為所城原因,來自北方的將士及家屬和當地人在交往中逐漸形成當時的“普通話”,也就是後來所謂“軍語”。
民俗
深圳客家文化節
大鵬所城由於世襲軍士制,清代出了十多個將軍。大鵬所城人通過大鵬清醮這個盛大儀式,傳承道家“和”(和諧)、佛家“善”(施予)、儒家“忠和孝”、天后“同舟共濟、救死扶傷”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大鵬清醮從製作“山大佬”、紙紮馬、龍、鶴、鳳等祭品,到整個拜祭、巡遊、放生、吃齋過程和舉辦獨特的“將軍宴”。大鵬清醮展示群眾各種信仰,對傳承優秀的民族美德,祭奠愛國將士亡魂,激發群眾愛國主義熱情,建設文明和諧社會,具有廣泛積極的作用和較強的現實意義。
大鵬涼帽傳統手工製作技藝
大鵬涼帽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主要流行於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所城及其所在的大鵬街道。大鵬涼帽不用任何機械,完全以手工編製而成。製作涼帽的竹子要用篾刀剖成像紙一樣薄的篾條,每一條都要保持一樣的寬度、厚度,編製時要做到既緊密又平整,編織不同的圖案和用絲線編織帽帶,都須遵循一定的口訣,技術難度非常大。
大鵬婚俗
大鵬婚俗主要流行於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所城及大鵬半島。大鵬所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城內軍民人口總計約三千人。皆來自五湖四海,姓氏不一,風俗各異。各種不同婚俗在這裡兼容並包,后又融入當地廣府、客家婚俗,至明末清初,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鵬婚俗,並代代相傳,保存、流傳至今。
大鵬山歌
大鵬山歌主要流傳在深圳市東部大鵬新區的大鵬、南澳等地,大鵬山歌是該地區用“大鵬話”(大鵬當地人稱“大鵬軍語”)口頭傳唱的民歌。原因是明、清時期這裡有“大鵬守御千戶所城”,軍士來自全國各地,此地通用“大鵬軍語”。大鵬山歌就是起源於這個時期。
大鵬舞獅
大鵬舞獅早在明代就已盛行。鴉片戰爭時期,當地百姓以村為單位,由會武術的老人牽頭,以青壯年為骨幹,組織村民聯防隊,並且用以獅會友、以武會友的名義,團結各地仁人志士,共同抵抗外強入侵。大鵬舞獅分為兩類:一是蓋仔獅;一是麒麟獅。蓋仔獅又叫土獅,因其頭形同過去農民用來篩米的蓋仔而得名。二者基本相同,均含舞獅和武術兩部分,只是師傅傳授的功夫不同,派別各異而已。

特產美食

客家粄果
大鵬新區海洋水產品十分豐富。長期以來,漁民將捕撈得的海產品一部分趁鮮出售,一部分自行加工,腌製成便於貯藏和運輸的海味乾貨,臨街擺賣。水頭海鮮街、南澳海鮮街都是吃特色海鮮的好去處。南澳海味街專賣海味乾貨,是深圳漁港最具特色的旅遊購物之處,也是深圳、香港、珠三角所需海味乾貨主要供應地之一。大鵬海鮮有鮑魚、紅蝦仔、響螺、扇貝、海膽、牙帶、白帶魚、白倉、海倉、黃腳立、嘉臘魚、絲立、立魚、黑加吉黃魚、海河、青鱗魚紅蟹、膏蟹、三點蟹和青口等。
大鵬艾果
大鵬艾果是客家人的時令小吃,一般在每年艾草生長旺盛時採摘製作,大鵬艾果有甜食和鹹食兩種,吃艾果解飢且益於脾胃。
大鵬本地盆菜
大鵬盆菜是極具有特色的,因為大鵬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歷史文化,所以它匯聚了香港盆菜和客家盆菜的特點,而又區別於它們。大鵬盆菜發展到了今天,時代賦予了它新的含義。因為盆菜大多都是逢年過節的菜肴,所以“和氣”就顯得很重要,而盆菜本身就是一個包容的烹飪方式,食材結構可以隨意變換,讓人享用美食時也能感受到那種其樂融融的“和味”。
大鵬米餅傳統手工製作技藝
大鵬米餅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主要流行於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所城及其所在的大鵬街道等周邊地區。大鵬打米餅自明朝洪武永樂年間逐漸形成,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一直傳承不衰。特別是經過賴氏家族的傳承和發展,製作技藝有了顯著提高,使其成為大鵬所城的名特食品。
將軍鴨
大鵬的將軍鴨跟大鵬所城有著密切的關係,當時的大鵬還是一個海防軍事基地,食物相對匱乏,所以每一道菜都必須做的精緻。只有在逢年過節或者是打了勝仗以後,將軍下令開設宴席,這道令人垂涎欲滴的將軍鴨才會出現在大家的面前。

交通


大鵬街道汽車營運線路四通八達,每天都有直達班車頻繁往返於大鵬與龍崗、深圳、廣州、香港等地之間,東部沿海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使大鵬至深圳市區的行程時間縮短到25分鐘。

社會


教育事業

大鵬鎮最早的學校叫光德小學,創辦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后更名為王母小學、大鵬中心小學。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該校有學生60人、教師10人。1953年,王母小學開設初中部。1957年,大鵬華僑中學開始籌建,至1958年竣工啟用。1992年,大鵬鎮創辦成人學校。
2003年,大鵬鎮有4所幼兒園、3所小學、1所中學,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同年2月,鎮屬學校全部達到省一級學校標準,大鵬鎮也因此獲得廣東省“教育強鎮”稱號。

文體事業

2019年,大鵬街道實施文體惠民工程,開展大鵬群藝比賽8場次,提供公益文體培訓累計440課時,播放公益電影100場次,開展籃球比賽、拔河比賽等群眾性體育活動。拍攝國慶專題宣傳片《我和我的祖國》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加大非遺文化傳承力度,舉辦非遺本土文化展演暨美食節活動9場次,創作大鵬“非遺”本土音樂《古城婚慶》。廣場舞《扎西德勒》獲深圳市第十六屆“鵬城金秋”市民文化節廣場舞比賽銅獎、女聲獨唱《神奇的半島古城》獲原創音樂比賽銅獎。

社會保障

2019年,大鵬街道為630名老人發放老人津貼147萬元,為171名居家養老服務對象支付服務費62萬元,為1155名60歲以上老人購買意外保險。不斷完善“暖夕陽”愛心陪伴服務,服務對象29人,服務措施更加優化。公共服務大廳完成業務受理量11388件。促進就業再就業40人,舉辦6場技能培訓班,吸引170名戶籍居民參加。

旅遊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全稱為“大鵬守御千戶所城”,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鵬城社區,是明清兩代中國海防的軍事要塞,有“沿海所城,大鵬為最”之稱,是鴉片戰爭肇始地,深圳又別稱“鵬城”,即源於此。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平面呈近梯形布局,佔地約10萬平方米。原城牆高6米、長1200米,上設雉堞654個,並辟有馬道。所城建有東、西、南、北4個城門(北門於明萬曆年間被堵塞),每個城門上有一座觀敵樓,兩邊各設兩個警鋪。城外東、西、南3面環繞著一條長1200米、寬5米、深3米的護城濠。自明初建城以來,大鵬所城一直擔負著深港地區的海防安全,多次抵禦和抗擊了葡萄牙、倭寇和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入侵,是明清時期反抗外侮、捍衛主權的主要海防堡壘之一。
2001年6月,大鵬所城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0月,鵬城村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4年6月,大鵬所城被評選為“深圳八景”之首。2016年6月,大鵬所城被評為“深圳十大文化名片”之一。
較場尾
較場尾位於大鵬銀灘路東、鵬飛路南至龍岐灣之間狹長的海濱地帶,北面與大鵬所城和鵬城村相鄰,建村歷史已有300年左右。較場尾總面積約為33萬平方米,環境優美。村落面向龍岐灣,與南澳新大及七娘山隔海相望。海岸線約3000米,岸邊為沙灘,退潮時最寬約50米,沙質一般並夾雜少量石塊,可以游泳。沙灘外是淺海,潮間帶最寬處達1公里,退潮時見底,可以撿拾海產。較場尾沙灘平緩,退潮極快,退潮時,走到海中間也不過沒膝。2008年,較場尾第一家民宿開業,2012年,民宿行業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底,較場尾成為擁有320餘家民宿的濱海民宿小鎮。
龍岩古寺
龍岩古寺,位於大鵬街道王母圍之南,觀音山之北,與東山寺遙遙相望,亦是大鵬名剎。因其依龍岩巨石而建,故名。龍石山也因此寺更名為“觀音山”。據龍岩古寺碑文雲,此寺始建於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年),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古寺置於花影綠蔭之山腰,環境清幽,加之林木參天,依山傍石,曾是東江縱隊醫院,因曾有觀音菩薩現身之傳說,百多年來香火不斷。寺門下建有持凈瓶的漢白玉觀音塑像,寺門前建有寶塔。在觀音殿神壇下之石洞中,有一脈百年不歇的清泉。此泉冬溫夏涼,清冽甘美,有解暑怡神、清心明目之效。
東山寺
東山寺建於明朝,清咸豐四年(1854年)重修,位於大鵬所城東門外僅一箭之遙的龍頭山上。佔地約600平方米,殿宇巍峨,雄偉壯觀,被列為“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寺為三進古寺廟建築風格,第一進門上刻有“東山古寺”四字,傳說是大鵬所城水師營參將后升任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所書。三進廟堂上分別供奉關公、上帝、天王、三清、文昌大帝以及諸音神像座,終年香火旺盛。寺前的“鷲峰勝境”石牌坊,為東山寺山門,始建於清咸豐四年(1854年),至今保存完好。

代表人物


劉起龍(1772—1830),字振升,大鵬鎮人。行伍出身,初入大鵬營,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升水師提標右營。翌年遷東山營守備,后又遷硇州營守備。當時海盜為患,劉身先士卒,作戰機智勇敢,屢立戰功,遂不斷遷升。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升南澳鎮總兵。道光六年(1826年)升福建水師提督。道光十年(1830年),劉在巡洋時以身殉職,道光皇帝誥封他為“振威將軍”。
賴恩爵(1795—1848),字簡廷,新安縣大鵬城(今龍崗區大鵬街道,祖籍河源紫金)人。清道光年間任廣東水師提督。曾領兵打響鴉片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戰——九龍海戰。晉封振威將軍。與其祖父賴世超(武功將軍)、其父賴莫揚(振武將軍)、其叔父賴信揚(安鷺將軍)其族兄賴思賜(武功將軍)並稱為賴氏“三代五將軍”。
鍾笑(1924—1945),女,大鵬鎮人。“七七事變”之後,剛小學畢業的鐘笑,本應繼續升學,時值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香港惠屬青年回鄉救亡服務團在大鵬一帶活動,組織起“婦女會”、“讀書會”、“識字班”等。鍾笑說服母親,參加掃盲工作和自衛隊。
柯彩鳳(1928—1948),女,大鵬鎮人。柯彩鳳家庭出身貧寒,是村裡有名的民歌手。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初,十六歲的柯彩鳳參加了東江縱隊。不久隨部隊挺進粵北,任衛生員。在工作中,她不怕苦、累、臟,十分認真負責,經常通宵達旦看護傷病員。抗戰勝利后,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煙台,柯彩鳳留在五嶺地區。
賴仲元(1918—1988),大鵬鎮人。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本侵略軍在大亞灣登陸后,他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歷任地下黨鄉黨支部書記、區委書記、東江縱隊獨立中隊政委、東江縱隊特派員等職。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年,任廣九路東新一區區委書記兼區長期間,因對敵鬥爭堅決、群眾工作成績顯著,受到上級機關通令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