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形動物門

蠕形動物門

蠕形動物都是三胚層動物,身體身長,多為扁長形核圓長形,有前、后、背、腹之分,且左右兩側對稱,大多數肌肉發達。形態基本相似,但由於發展階段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異,各類在身體結構、器官系統的發育程度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區別。

具體腔


環節動物門(Annelida)
環節動物為一類屬種較多的蠕形動物。其共同特徵為:身體分節,具真體腔,多數種類具疣足或具肛毛,以佐運動;據閉管式循環系統即血液始終在血管中流動,並有網狀微血管分佈到組織內,沒有流入組織間隙,從而與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的開管式循環系統不同。具按節排列的腎管,直接發育或有變態的擔輪幼蟲

分類


原環蟲綱蟲益門(Echiuroidea)毛顎動物門(Chaetognatha)
多毛綱星蟲門(Sipunculoidea)須腕動物門(Pogonophora)
寡毛綱鰓曳動物門(Priapuloidea)
蛭綱帚蟲動物門(Phoronida)
無體腔的後生動物
中生動物門(Mesozoa)
扁形動物門(Playhelminthes)
紐形動物門(Nemertinea)
假體腔動物(Pseudocoelomates)
袋蟲動物門(Aschelminthes)
棘頭動物門(Acanthocephala)
內肛動物門(Ehtoprocta)

分類詳解


原環蟲綱

蟲益門(Echiuroidea)
本門為一群海生動物,身體呈長圓柱形或卵圓形,不分節,無疣足。前段腹面有一對腹剛毛,體後端在肛門周圍有時具1-2圈尾剛毛。身體前端有一個伸長的吻。軀幹表面光滑或有突起。蟲益蟲生活於海濱泥土中,常營穴居,潛穴呈“U”字形。某些種類在岩石、珊瑚縫隙內生活。蟲益門的化石除發現於美國石炭系一種外,全為現生代表,但某些潛穴化石可能由蟲益門挖掘而成。
毛顎動物門(Chaetognatha)
毛顎動物僅有三屬,其重要代表是Sagitta(箭蟲)。體形似箭,圍繞口有剛毛,身體不分節,缺外皮層纖毛,有一個類似高等動物的尾鰭。海生,浮遊生活。本門化石記錄來自布爾吉斯頁岩,其中所產的Amiskwia(阿米斯克毛顎蟲),其形態與Sagitta有許多類似之處。

多毛綱

星蟲門(Sipunculoidea)
本門動物全為海生。身體很小,常呈圓柱形。其形態構造及生活習性與蟲益門動物很相似,但星蟲的吻長,相當體長的1/6,更重要的是,吻能自由翻轉,叫翻器。吻前端有口,口周圍有星芒狀的能伸縮的觸手褶。軀幹無分節痕迹,無疣足,也無剛毛。星蟲常分佈於海岸潮間帶到5000m深,底棲緩慢爬行,固著或埋棲生活。除布爾吉斯頁岩種發現可疑的代表外,全為現生物種。
須腕動物門(Pogonophora)
須腕動物是一類海生、非常長的蠕蟲形的後生動物,最長可達36cm。整個身體可分為三部分:前體、中體和后體。前題具很長的觸手,中體作二分狀,后體分節。現生代表生活于海洋深水中。骨骼為幾丁質管子,身體棲居其中。須腕動物的真體腔和許多成蟲的形態特徵,表明它們與半索動物親緣關係
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以及我國陝西省南部、湖北和湖南省西部震旦紀的地層中曾有這類可疑化石的報道。

寡毛綱

鰓曳動物門(Priapuloidea)
鰓曳動物形體小或中等,最大8cm。現生代表如Priapulus(鰓曳蟲)。身體呈圓柱形,分化為吻、軀幹和尾部。吻能翻轉,生有25縱列的刺,軀幹表面有體環,但不分節。鰓曳動物分佈很廣,常在海洋軟質底質營底棲生活,在潮間帶至8000m深處均有。布爾吉斯頁岩可能有其化石代表,雲南澄江下寒武統也可能有(孫衛國侯先光,1978)。

蛭綱

帚蟲動物門(Phoronida)
身體呈長圓柱形,棲居在幾丁質棲管中。身體分化為觸手環、軀幹和球根三部分。觸手環呈馬蹄形,上具纖毛。無附肢,有“U”形消化道。許多早古生代的遺跡化石如Skolithos可能是由帚蟲形成的。
中生動物門(Mesozoa)
本門包括許多親緣關係未定的具簡單組織的後生動物。
體呈長卵形或近圓形等,形體很小,大者不過6-7mm,細胞層不明顯。如Dicyema(二胚蟲),營寄生生活,長7mm,包括一個“頭”或帽狀物和伸長的身體。身體具一個或更多大的軸細胞和周圍一層具纖毛的表皮細胞。未見化石報道。
扁形動物門(Playhelminthes)
身體扁平不分節,如Dugesia(蝸蟲),有口和真正的腸,但和腔腸動物一樣仍無肛門,具眼點。體內各系統(肌肉、神經、生殖等)都較發達。有機體結構較腔腸動物大有進步。生活於海水、淡水、陸地,也有寄生的,如Schistosoma(血吸蟲)、Taenia(絛蟲)等。化石稀少。石炭紀、二疊紀和第三紀昆蟲體中,曾見有寄生的扁形動物。

其他

紐形動物門(Nemertinea)
本門動物體長由數毫米至數米,有長至27m,背腹扁平,身體延長成紐帶狀,故名。不分節,消化道有口和肛門。前段背面有一長吻。排泄器官為原腎管。多數產於海中,少數在淡水、濕土中,也有寄生生活。化石稀少。侏羅紀至現代。
假體腔動物(Pseudocoelomates)
這類動物是一群龐雜的動物,體圓,無體節
袋蟲動物門(Aschelminthes)
這類動物,也叫線形動物門(Nemathelminthes)。體長而圓,身體不分節或僅具環狀紋。消化道通常直而寬,具肛門。肛門的出現促進了腸在生理機能上的分化。體表有表皮層分泌的角質膜,可覆以纖毛。自由生活或寄生。在有機體結構上,肌肉和神經仍較原始(類似腔腸動物),但內部器官較複雜。生活於海水、淡水或土壤中,也有寄生於動、植物體內。化石稀少,發現於石炭紀、白堊紀和新生代岩層以及昆蟲、哺乳動物等生物體內。
棘頭動物門(Acanthocephala)
棘頭動物門全為寄生,體圓筒形或略扁。長15-65cm,多數為25cm。體表具環紋,有假分節現象,前段有能伸縮的吻,其上具角質倒鉤,可插入寄主體壁中。成蟲寄生於脊椎動物消化道中,無自由生活階段。本門有時視為線形動物門的一個綱。
內肛動物門(Ehtoprocta)
本門為固著水生動物,具有觸手環,觸手有纖毛,觸手環內具口和肛門。過去曾歸入苔蘚動物,但內肛動物假體腔,與具體腔的苔蘚動物明顯不同。
內肛動物以海水產為主,單體或群體。身體小,2-3mm,分化為萼和起支持作用的莖桿。群體種類的莖幹部具有蔓延生長的匍匐根,如Pedicellina(海花柄)。萼為身體主要部分,其上緣生有一環短的觸手,觸手內側長有纖毛。取食時觸手展開呈花形,避敵時則向內屈折。消化管呈“U”字形。常固著於海藻或其他動物體身上。未見化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