絛蟲
扁形動物門絛蟲綱動物
絛蟲,拼音(tāochóng)是一種巨大的腸道寄生蟲,普通成蟲的體長可以達到72英尺(21.9456米)。扁形動物門的1綱。全部營寄生生活。成蟲寄生於脊椎動物,幼蟲主要寄生於無脊椎動物或以脊椎動物為中間宿主。
絛蟲(tapeworm)屬於扁形動物門的絛蟲綱(Class Cestoda)。該綱成蟲體背腹扁平、左右對稱、大多分節,長如帶狀,無口和消化道,缺體腔,除極少數外,均為雌雄同體。絛蟲全部營寄生生活,成蟲絕大多數寄生在脊椎動物的消化道中,生活史中需1~2個中間宿主,在中間宿主體內發育的時期被稱為中絛期(metacestode),各種絛蟲的中絛期幼蟲的形態結構和名稱不同。寄生人體的絛蟲有30餘種,分屬於多節絛蟲亞綱的圓葉目(Cyclophyllidea)和假葉目(Pseudophyllidea)。這兩個目絛蟲的形態和生活史有較明顯的區別。
因此在其生活史中,有的只有一個宿主,有的除終末宿主外還需1或2個中間宿主。兩側對稱。有的由一長形節片組成,另有些種類則有一頭節,後有一列形狀相同的節片。頭節上有吸盤,通常還有鉤,用於固著在宿主上。通過表皮吸收食物,無口及消化道。多數雌雄同體,常自體受精。生活史複雜。
絛蟲節際吸附器官,稱附器,構吸盤型、吸槽型吸葉型。般節頂端具吻突,吻突具鉤。吸盤吸葉亦具鉤,強固。節端纖細頸,功產節。絛蟲消化器官,靠微毛吸收宿營養。
絛蟲巨腸寄蟲,普蟲達尺。
絛蟲肌肉系統達。皮層密微毛,薄環肌,環肌縱肌層,層層皮基質。縱肌橫肌。橫肌皮層稱皮層區,層橫肌稱髓質區。化殖器官髓質區。神經系統:在頭節有神經節與橫神經相連,組成中樞神經系,由此向後發出 1對縱神經干,直到蟲體最後的體節。排泄系統:在頭節中有環排泄管,由此兩側發出2對背、腹排泄管,直至體的末端。每個體節的后緣各有橫管與腹排泄管相聯。此外,蟲體組織中有許多焰細胞,各有小管通於腹排泄管。排泄系統具有平衡調節水分的功能。
絛蟲多是雌雄同體,只有個別種類雌雄異體。每個體節均有發達的兩性器官。雄性器官包括睾丸、輸精管、陰莖、陰莖囊和貯精囊等。雌性器官包括卵巢、輸卵管、受精囊、卵黃腺、陰道和子宮等。卵膜的周圍梅氏腺。孕節內性器官多已退化,只有子宮充分發育並佔據整個體節,內含許多蟲卵。生殖孔多開口於體節的一側或兩側,但假葉絛蟲雌雄兩性的生殖孔開口於體節中央的腹面。
絛蟲沒有消化道,體表有許多絨毛,靠絨毛吸取腸道營養以供自身需要。
絛蟲
假葉目絛蟲生活史中需要2個中間宿主。蟲卵排出后必須進入水中才能繼續發育,孵出的幼蟲體內亦有3對小鉤,體外被有一層纖毛,能在水中遊動,稱為鉤球蚴(coracidium)。第一中間宿主是淡水橈足類動物劍水蚤,鉤球蚴在其體內發育成中絛期幼蟲原尾蚴(procercoid),已初具絛蟲雛形;在進入第二中間宿主魚或其它脊椎動物如蛙體內后,原尾蚴繼續發育為裂頭蚴(plerocercoid,sparganum),裂頭蚴已具成蟲形,白色,帶狀,但不分節,僅具不規則的橫皺褶,前端略凹入,伸縮活動能力很強。裂頭蚴必須進入終宿主腸道后才能發育為成蟲。圓葉目絛蟲生活史只需1個中間宿主,個別種類甚至可以無需中間宿主。蟲卵在子宮中即已發育,內含一個無纖毛的六鉤蚴。由於這一目絛蟲無子宮孔,蟲卵須待孕節自鏈體脫落排出體外后,由於孕節的活動擠壓或破裂才得以散出。蟲卵被中間宿主吞食后,其中的六鉤蚴才能孵出,然後鑽入宿主腸壁,隨血流到達組織內,發育成各種中絛期幼蟲,常見有以下類型:
棘球蚴(hydatid cyst)是一種較大的囊,囊內無數頭節稱原頭蚴或原頭節(protoscolex);此外,還有許多小的生髮囊(brood capsule),生髮囊附於囊壁或懸浮在囊液中,其內又可有許多頭節或更小的囊,以致一個棘球蚴中可含成千上萬個頭節。
泡球蚴(alveolar hydatid cyst)或多房棘球蚴(multilocular hydatid cyst)屬棘球蚴型,囊較小,但可不斷向囊內和囊外芽生若干小囊,囊內充滿的不是囊液而是膠狀物,其中頭節較小。
似囊尾蚴(cysticercoid),體型較小,前端有很小的囊腔和相比之下較大的頭節,後部則是實心的帶小鉤的尾狀結構。
各種中絛期幼蟲名又可作為屬的名稱,表示該種絛蟲的這一期幼蟲,如曼氏裂頭蚴(Sparganum mansoni)即表示曼氏迭宮絛蟲(Spirometra mansoni)的裂頭蚴;豬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指豬肉絛蟲(Taenia solium)的囊尾蚴。
中絛期幼蟲被終宿主吞食后,在腸道內受膽葉的激活才能脫囊或翻出頭節,逐漸發育為成蟲。成蟲在終宿主體內存的時間隨種類而不同,有的僅能活幾天到幾周,而有的可長達幾十年。
絛蟲沒有口和消化道,靠體壁吸收營養。成蟲生活在宿主的腸道里,節片直接浸浴在宿主半消化的食物中。皮層通過擴散、易化擴散的主動運輸等方式吸收各種營養物質,同時也具有分泌和抵抗宿主消化液破壞的作用。帶有尖棘的體表微毛既有固著作用,免使蟲體從消化道排出;又能擦傷宿主腸上皮細胞,使富含營養的高濃度細胞質滲出到蟲體周圍便於蟲體吸收,遍布蟲體的微毛又增加了吸收面積,這樣就大大提高了營養吸收效能。皮層胞質區的大量空泡具有對營養物質的胞飲作用和運輸作用。有的絛蟲頭節上的頂突可能穿入宿主的腸腺,經胞飲作用攝取粘液和細胞碎片以及其它營養微粒。絛蟲從宿主腸內吸收的營養物質有氨基酸、糖類、脂肪酸、甘油、維生素、核苷以及嘌呤和嘧啶等。
絛蟲的交配及受精可以在同一節片或同一蟲體的不同節片間完成,也可在兩條蟲體間進行。除成蟲營有性生殖外,中絛期幼蟲可有無性生殖和芽生生殖,如棘球蚴可從囊壁生髮層長出許多原頭蚴和生髮囊。曼氏裂頭蚴在宿主免疫功能受抑或受到病毒感染時,也可能發生異常的芽生增殖,引起嚴重的增殖型裂頭蚴病。裂頭蚴具有一定再生能力,在部分蟲體被切除后,可以重新長成一完整的蟲體。
因為絛蟲節片能自動脫離蟲體,所以患兒常有節片隨大便排出,有時單個節片能從肛門爬出來,患兒可有直腸內絛蟲蠕動的感覺。上中腹部疼痛是常見癥狀,有時疼痛很劇烈,但進食以後,疼痛多數能緩解。還有少數患兒噁心、腹瀉、便秘。病初起食慾亢進,病久食欲不振,出現消瘦、無力、頭昏等癥狀。豬肉絛蟲的囊尾蚴,可以在身體的任何部位發育,引起囊蟲病,其危害性遠較絛蟲成蟲大,癥狀及嚴重度因囊蟲數目和寄生部位而異。皮下組織和肌肉組織為好發部位,其次尚有腦、眼、心、肝、肺等。寄生在皮下組織,則出現皮下結節,結節堅實而有彈性,不痛不癢,患兒沒有不舒適感覺,經過一段時間,結節可以鈣化。寄生在肌肉內,可引起肌肉酸脹的感覺。囊蟲寄生在腦內引起腦囊蟲病,對患兒危害最大,患兒顱壓增高,引起頭痛、嘔吐,和癲癇樣發作,嚴重的可引起死亡。牛肉絛蟲的囊尾蚴不在人體寄生,所以牛肉絛蟲感染,不會引起囊蟲病。
絛蟲是寄生蟲,有時能使豬及牛受到病害。人們吃了未經適當烹煮的帶絛蟲豬肉、牛肉或魚肉,絛蟲就會進入人體寄生。絛蟲一旦進入腸道,它會將頭端嵌入腸壁。然後在腸壁上吸取食物,能長到十公尺。絛蟲的環節會斷脫,隨糞便排出體外。這些環節看起來像一段段白色狹小的緞帶。如果絛蟲留在腸道,它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害,但卻經常會引發輕微、偶爾腹痛、食慾減退及肛門四周刺癢等輕度癥狀。
儘管家畜屠宰場在處理肉類時都有嚴格的規定,但偶爾還是有帶絛蟲的肉類進入市場。不過,只要將肉類徹底煮熟,就能將寄生在肉中的任何絛蟲殺死。
應該如何處理?
如果你認為你身體內可能有絛蟲,你去看醫生,醫生可能會對你做糞便採樣檢查。有許多藥物能夠殺滅寄生絛蟲,如有必要,醫生會給你服用一種殺蟲藥。當你將絛蟲的頭部排出體外后,這種感染病也就痊癒了,不過這需要好幾天的時間。
絛蟲妊娠節片和蟲卵隨人的糞便排出體外,污染周圍環境,如果豬或牛吃了這些蟲卵,經過48~72小時,蟲卵六鉤蚴就會在它們的腸道裡面脫殼而出,穿過腸壁進入血液,隨血流到達全身各處,經過60~70天,發育成囊尾蚴。囊尾蚴可在豬體內生存3~5年。小兒吃了含有囊尾蚴的豬肉或牛肉,在小腸液的作用下,囊尾蚴頭節翻出來,吸附在腸壁上,經2~3個月,發育成成蟲。小兒也可能吃下被蟲卵污染過的食物,絛蟲卵在腸道內脫殼,孵化出六鉤蚴,六鉤蚴穿過腸壁,隨血流到達全身各組織,發育成囊尾蚴,引起囊蟲病。
絛蟲寄生的圓葉目絛蟲其成蟲體長,扁如帶狀,大多分節,白色或乳白色,體長因蟲種不同可以數毫米至數米。蟲體前端細小為頭節緊接其後的是短而細、不分節的頸部頸部以後是鏈體鏈體由3~4個節片至數千個節片前後相連組成。頭節呈球形、卵圓形或菱形等,其上有附著器官。附著器官為吸盤吸盤為陷入頭節表面的肌質附著器,除固著外,還有使蟲體移動的功能。圓葉目絛蟲頭節多呈球形,4個圓形的吸盤分列於頭節四周;頭節頂部可有能伸縮的圓形突起,稱頂突頂突上常具有若干棘狀或矛狀小鉤,小鉤常排列成1~2圈。頸部一般比頭節細、不分節。頸部具有生髮細胞,鏈體的節片即由此向後連續長出。鏈體由一定數目的節片前後連接構成。節片之間多有明顯的界限,靠近頸部的節片較細小,其內的生殖器官尚未發育成熟,稱為幼節;鏈體中部的節片較大,其內的生殖器官已發育成熟,稱為成節;鏈體後部的節片最大,子宮中充滿蟲卵,稱為孕節。成熟的孕節逐節或逐段自鏈體末端脫落或裂解,隨宿主的糞便排出。絛蟲無消化器官和體腔,其體壁分為兩層,即皮層及皮下層。皮層的外表面具有許多微小的棘樣突起,稱之為微毛微毛的結構與腸粘膜的微絨毛很相似,所不同的是微毛頂部呈緻密的尖棘狀。微毛遍被整個蟲體,包括吸盤表面。微毛下是較厚的、具有大量空泡的胞質區或稱基質區。胞質區的下部即皮層的最內層,線粒體密集。皮層的下界有明顯的基膜,使之與皮下層截然分界。皮層是具有高度代謝活性的組織。它具有吸收、分泌以及抵抗宿主消化液的功能。皮下層主要由表層肌組成,包括環肌、縱肌及少量斜肌,均為平滑肌。表層肌下的蟲體實質組織中有大量的電子緻密細胞或稱核周體核周體通過若干連接小管穿過表肌層和基膜與皮層相連。核周體具有大的細胞核、內質網、線粒體,以及蛋白類晶體和脂或糖原小滴。表層肌中的縱肌較強大,它作為體壁內層包繞著蟲體實質組織和各器官並貫穿整個蟲體。但在節片成熟后,節片間的肌纖維會逐漸退化脫落。
因絛蟲病患者是唯一的傳染病源,所以控制本病,首要任務是治療病人。驅絛蟲成蟲常選用下列藥物:
①氯硝柳胺(滅絛靈):總劑量為3~5歲0.5~1克,5~10歲1~1.5克,10歲以上1.5~2克,分兩次空腹嚼碎后吞服,間隔1小時,服后 2小時服瀉藥硫酸鎂。
不論何種藥物驅絛,患兒應坐在便盆上排便,事先在便盆內放入40 ℃ 熱水鬆弛肛門,以便蟲體完整排出。如果蟲體掛在肛門下面,不能用手扯斷,以免頭節留在腸內。絛蟲排出后,應檢查頭節,若無頭節,排出效果不好。
治療囊蟲病首選丙硫咪唑,每天每公斤體重20毫克,分2次於飯前半小時服用,連續服10天。此葯副作用較少,療效可達98%以上。如療效不好,可做外科治療。
預防絛蟲葯:
①禁止出售含有囊尾蚴的豬肉和牛肉。
②提倡豬圈養豬,豬圈遠離廁所。
③改變生吃豬、牛肉習慣,所用菜刀、菜板生熟分開。
米豬肉腹瀉治療
含大量囊蟲的豬肉俗稱“米豬肉”,又稱“豆豬肉”。
人吃了生的或未熟透的含囊蟲的豬肉后,囊蟲在人體小腸內受膽汁的刺激,頭節自囊內翻出,吸附於腸壁並逐漸伸長,頸部逐漸分裂而形成鏈狀體節,約2~3個月發育為成蟲,即絛蟲。絛蟲是人類寄生蟲之一,最常見的是豬肉絛蟲和牛肉絛蟲,這兩種絛蟲病從癥狀到診斷、治療都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豬肉絛蟲病是吃了含囊蟲的病豬肉而罹患的,而牛肉絛蟲則是吃了含囊蟲的病牛肉而罹患的。人對牛肉絛蟲卵似有先天性免疫,故一般不發生牛絛蟲病。
豬肉絛蟲呈扁平帶狀,長達2~4m,寄生於人體小腸上部,雌雄同體,其妊娠節片隨糞便排出,被中間宿主豬(或牛)吞食后,在其十二指腸內孵出六鉤蚴,鑽入腸系膜小靜脈及淋巴管,隨血流播散至全身各組織,尤以橫紋肌為其主要寄生部位,經2~3個月發育為囊蟲。
絛蟲寄生人體大多為1條,少數可多條,成蟲在人體壽命約數年至20年或更久。絛蟲寄生在人的小腸內,除奪取營養外,致病作用一般較輕微,有時可有腹部不適、腹瀉、消化不良、噁心、體重減輕等癥狀和體征,大便中常有白色蟲體節片排出。
患絛蟲病注意事項
(1)堅持飯前便后洗手。
(2)不吃"米豬肉",不吃生肉和未煮熟的肉。食物生熟要分開,刀、菜板、菜盒用開水洗凈后使用。
(3)服藥后大便應坐在溫水盆上,便蟲自然排出,不要牽拉,以免拉斷,蟲排后要細緻檢查有無頭節,如無頭節,1個月後應重複治療。
中藥治療絛蟲病
治療絛蟲病,中醫多採用榧子散,即榧子、檳榔、蕪荑各等份組成。或用香榔丸,由木香、檳榔、大黃、使君子、雷丸組成。或檳榔與南瓜子方:南瓜子炒熟去皮食仁,用量30~90克,嚼服或研粉沖服,早晨空腹服下,1小時后,服檳榔煎劑。若1小時后,大便不解者,可再給檳榔煎1次。解大便時必須坐便盆里,蟲體排出后,必須找到“頭節”方為驅蟲成功。若未見“頭節”,二周后再重複用藥,定要把蟲體頭部排出方能痊癒。對囊蟲病用海藻玉壺湯加減:海藻、昆布、海帶、連翹、陳皮、半夏、當歸、川芎。如有合併腦囊蟲、抽搐者,可用定癇丸;皮下形成結節,痰濁流注肌肉,可加用雷丸,按年齡大小每次10 ~ 20克,生研后吞服,不可加熱,日2~3次,連服2~3天,不需服瀉藥。蟲下后調理脾胃以六君子湯煎服善後。外治法,詳見中醫藥外治方法。
(1)取檳榔120克,加水300毫升,熬至150毫升,先吃炒南瓜子120克,2小時后再溫服擯榔煎的葯汁,服后坐在溫水盆內,絛蟲自下。
(2)檳榔、南瓜子、石榴根皮各30克,水煎服,30分鐘后再服硫酸鎂20-30克。
(4)豬牙草根適量研成細末,空腹服50克,一日1次。
(5)山椒樹皮20克切細絲,煎后空腹服,一日3劑。
(6)南瓜子炒熱去殼,隨時咀嚼,連服十來天有效。
(7)檳榔124克,加水煎,去渣,空腹頓服。
方名:治絛蟲方
主治:絛蟲病
製法:將石榴根皮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備用
用法:成人每次一劑,兒童酌減。服後過五分鐘,再服蓖麻油,待絛蟲排出后,再服些小米粥
禁忌:孕婦忌服。排蟲前禁食,三日內忌食生冷
來源:束鹿縣和睦井醫院
方名:檳榔南瓜子方
主治:絛蟲病
處方:南瓜子半斤、檳榔二至四兩、硫酸鎂50克
製法:南瓜子炒熟,備用
用法:早晨五點空腹吃南瓜子,七點熬檳榔水喝,十點服硫酸鎂30-50克。當絛蟲排出時,嚴禁用手牽拉,以免將蟲拉斷,如果絛蟲不能一次排出時,可用36.5-37度溫水坐浴,使蟲慢慢排出體外
來源:隆化縣醫院
方名:驅絛蟲方
主治:絛蟲病
處方:檳榔二兩、木香三錢、川軍三錢、雷丸二錢
製法:把雷丸為面,其餘三味藥水煎,先服雷丸面,半小時后再服煎劑
禁忌:孕婦忌服
療效:療效很好,尤其服檳榔,南瓜子而無效者,服此藥效果佳
來源:新城縣醫院
(1)吡喹酮:成人晨起空腹頓服,15 ~20mg/kg,隔30分鐘后服50%的硫酸鎂60ml。本葯為廣譜驅蟲葯,主要作用於蟲體頸部,使蟲體表膜對鈣離子通透性增加,破壞、殺死蟲體。
(2)滅絛靈(氯硝柳胺):成人2g,兒童酌減,晨起空腹一次或兩次(間隔1小時),嚼碎后吞服,服藥后2~3小時服硫酸鎂導瀉。本葯能抑制絛蟲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作用,破壞蟲體,但對蟲卵無作用。因副作用小,孕婦也可服用。
(3)中醫藥治療:採用檳榔及南瓜子聯合療法,檳榔對絛蟲的頭部及前段有麻痹作用,南瓜子主要使絛蟲的中、後段節片麻痹,兩者聯合應用療效更佳。服用方法為:空腹口服南瓜子仁粉50~90g,1小時后服檳榔煎劑(檳榔片80g,兒童酌減,加水500ml,浸泡1 夜,煎1小時后濃縮成150~200ml的濾液),再過半小時服50%硫酸鎂60ml。一般在3小時內即有完整蟲體排出,少數病人可有噁心、嘔吐、腹痛等反應。
驅蟲治療前應用小劑量氯丙嗪,防止噁心、嘔吐而致全身感染。根治標準是半年內糞便中無蟲卵和節片發現。
絛蟲
豬帶絛蟲(Taenia solium或Taeniarhynchus solium)成蟲生活在人腸內;受精后每個妊娠節片可含3~5萬個含胚體的卵;節片隨宿主糞便排出,如被狗、駱駝、豬、猴或人等吃入,在消化道內孵出幼蟲(六鉤蚴);幼蟲穿過腸壁進入血管帶到身體各部分肌肉內,發育成囊尾蚴;若肉中的活囊尾蚴再被其他動物生食下去,則在這個宿主腸中直接發育成成體。牛帶絛蟲(Taenia saginata或Taeniarhynchus saginatis)世界性分佈,終宿主是人,中間宿主是牛。闊節裂頭絛蟲(Dibothriocephalus latus或Diphyllobothrium latum)主要分佈在北半球水域,侵入人和其他吃魚的哺乳動物,特別是狗和熊;受精卵隨糞便排到水中,孵出的幼蟲為小甲殼動物所吃,後者又被魚(鱒、鮭、狗魚和鱸)所吃,幼蟲在魚肌肉內結成包囊;哺乳動物吃魚後,幼蟲在腸內發育為成蟲。扁形動物門的1綱。全部營寄生生活。成蟲寄生於脊椎動物,幼蟲主要寄生於無脊椎動物,但也有以脊椎動物為中間宿主的。除單節絛蟲外,所有的絛蟲體均分節,由頭節、幼節、成節和孕節組成1條帶狀鏈體,成蟲的身體約有2000節,其中的孕節不斷地在脫離母體,母體也不斷地生產新的節,每一節都可以發育成新的個體。絛蟲廣泛地寄生於人、家畜、家禽、魚和其他經濟動物的體內,引起各種絛蟲病和絛蟲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