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聯桂
廣西巡撫
張聯桂,1838-1897,字丹叔。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府江都縣浦頭鄉(今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浦頭鎮)。官至廣西巡撫。
其5歲時即道光二十二年(1842),隨其父張薰遷至江都縣城即揚州城廂的南河下街西首定居。
19歲時即咸豐六年(1856)考入縣學,為庠生,即秀才。
張聯桂其時在京入貲為太常寺博士而步入官場,后歷任:
廣西桂林府鹽運、水利同知;
廣西靈川縣知縣;
廣西賀縣知縣;
廣西全州知州;
廣西慶遠府知府(丁憂未到任);
廣東高州府知府;
廣東惠州府知府;
廣東潮州府知府;
廣東分巡惠潮嘉兵備道道員;
廣東儲糧道道員;
廣東分巡惠潮嘉兵備道道員;
湖北分巡荊宜施兵備道道員;
廣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
張聯桂以家庭成分為會計平民、個人出身為秀才(附貢),最後能做到清廷的封疆大吏,其經歷也算得上傳奇了,其經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清代晚期地方政治的一個縮影。
《會勘粵越邊界事竣折》(《張中丞奏議》卷二29),
又經前撫臣馬丕瑤札飭太平思順道(太平思順道:道員為向萬鑅)督率員弁,約期赴界。並咨由督臣李瀚章遴派翻譯及測繪各員來西,暨咨柳慶鎮總兵馬盛治[1844-1902,清代永安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人。同治年間從伍,曾署廣西提督]統帶營勇保護防範,會同辦理。
隨據勘繪詳細界圖,逐段按標立石,辦理完竣先後稟報前來。
臣查前立圖約,僅具大概情形。此次豎立界石,法員測勘精密,繪圖周詳,在彼既懷深謀,在我宜存遠慮。凡交界之處,先立標竿,遇山則窮幽極險必涉峰巔,遇水則支港細流悉尋涯岸。凡村落之大小、田疇之多寡、溝澗之寬狹、道路之曲直,莫不仿用西法,步步測量。用指南針定其方向,以一百八十丈為一里。仍慮一線之界日久易迷,又橫測三里繪入圖內。與法人所繪比對相符,然後按標立石。
查廣西全界一千九百餘里。自土思州(土思州:今廣西省崇左市轄寧明縣境內)屬之吞倉山起,至龍州廳(龍州廳:今廣西省崇左市轄龍州縣境內)屬之平而關止六百零四里,為廣西東界。自平而關起,至雲南交界之各達村止一千二百九十七里,為廣西西界。
其東界分繪三圖,前署太平思順道向萬鑅與法員法蘭亭會同勘繪者也。
西界分繪五圖,現任太平思順道蔡希邠與法員西威儀會同勘繪者也。
彼此圖成立約,中法各繪兩分,立押蓋章,互換一份。凡立石之處,均於約內開注地名,以便稽核。
所立石牌,遵照總理衙門咨行,以漢、洋文大書深刻,埋地數尺,以期經久。
溯自辦理以來,法人忽輟忽作,或卻或前,中間屢起波瀾,深求利益。
而沿邊內外中越民人,久蒙聖澤涵濡,莫不憎茲異族,不惟屬內地者恐淪夷籍,即居越境者亦樂隸華疆。
臣熟察民情,深維國計,以為遐荒絕域悉屬禹甸周原(禹甸周原:大禹治地、周亶父率遷居之處,中國地概稱),本不屑以展拓為功,若猶沾沾焉以得寸得尺為計,臣竊恥之。
而華離錯處之區、山川險要之奧,或民情向化,思自拔以來歸;或形勢所關,維邊防之全局;或遠連滇境,為道路之必由;或近逼游氛,非控馭而不可。此中犬牙曲折,未能出入全無,雖歸我者未見寸土之益,而隱存固圉(圉:邊陲)之謀,即預為弭患之策,斯則勢有不得不然者。
法本黠虜,豈甘見紿。況有舊圖可循、定約可守,原非議論所能勝,口舌所能爭。故凡應就我範圍者,必陽示通融而陰制以機栝。崇國體,固邊防,順民心,杜口實,泯爭論之跡,敦和好之情。
舉前圖之所漏者今悉補之,誤者今悉正之,遂已辦理就緒。此皆仰賴皇上天威照臨,是以遠人馴順。其有事涉疑難者,咨由總理王大臣與在京法使據理以辨,執義以繩,阻其狡謀,行奧照辦。而會勘道員又與考正疆域,多方引喻,克底於成。
臣維(維:思考)劃界既分,防閑宜密,內固民志,外睦鄰交,所應並顧兼籌。當與提臣蘇元春督率沿邊文武益嚴邊備,加意撫循(撫循:安撫、慰問、存恤),以仰副我皇綏邊柔遠(綏邊:安定邊區、柔遠:安撫遠方邦國)之至意。
除東、西路界圖已於(光緒)十七、八年先後咨送總理衙門外,茲將縮繪全圖及押圖圖約一併咨送匯存,以備考核。
所有廣西全邊界務繪圖立石事竣情形,理合會同兩廣總督臣李瀚章恭折具奏,伏乞皇上聖鑒訓示。
謹奏。
(上文的清廷軍機錄副檔存台灣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編號為:134508)
主要著作有:《延秋吟館詩抄》、《延秋吟館詩續抄》、《問心齋學治雜錄》》、《問心齋學治續錄》、《張中丞奏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