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林村

山東省蘭陵縣向城鎮后林村

后林村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地處山東省南部,處於沿海地區大開放、黃淮海平原大開發的交叉地帶。南北長48千米,東西寬55千米,南部是平原,北部是山區,人口130.6萬(2012年),總面積1724平方千米(2012年)。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8億元

建制沿革


夏代王杼五年(公元前2053年),封曲烈為鄫,有向(今向城)、次室(今蘭陵)諸邑。公元前567年,鄫國為莒國所滅,后莒國被魯國滅,鄫地為魯國所轄,魯國設有向、次室、鄫(今車輞)諸邑。公元前487年蘭陵為吳國屬地。公元前468年蘭陵為越國屬地。公元前291年蘭陵郡東海郡中析置,縣境分屬蘭陵郡之蘭陵縣、琅琊國之繒縣、東海郡之襄賁縣。公元前261年楚國佔領蘭陵,置蘭陵縣。直至公元前221年,縣境分屬蘭陵、襄賁2縣。
秦統一后,縣境分屬東海郡之繒、蘭陵、襄賁3縣。
西漢時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之繒縣、蘭陵、襄賁3縣。東漢時屬琅琊國之繒縣及東海郡之蘭陵、襄賁縣。
三國時東海郡之蘭陵、襄賁、繒3縣。南朝劉宋時,縣境分屬琅琊郡之即丘縣、費縣和東海郡之襄賁縣。北魏時,分屬蘭陵郡之蘭陵縣、琅琊郡之即丘縣、郯郡之郯縣。
隋時,分屬臨沂縣、蘭陵縣。
蘭陵縣(6張)
唐初,分屬臨沂、蘭陵、繒縣。唐貞觀元年(627年),縣境分屬河南道沂州之臨沂縣、丞縣。
宋代屬京東東路臨沂縣、丞縣。金時屬
元代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嶧州和沂州臨沂縣。
明清兩代分屬沂州府之蘭山縣、費縣、郯城縣。
民國二年(1913年)府製取消,復設臨沂縣,縣境分屬臨沂縣六、七、八區,郯城縣四、五區,費縣二、七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協商成立臨郯費嶧4縣邊區聯庄會辦事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臨郯費嶧四縣邊區聯庄會辦事處在車輞召開會議進行改組,改稱臨郯費嶧四縣邊區聯合辦事處。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臨沂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庄塢成立。民國三十年(1941年)3月28日,臨郯費嶧四縣邊聯抗日人民代表大會在萬村召開,成立臨郯費嶧四縣邊區政府,簡稱“邊聯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春,中共魯南區委決定建立蘭陵辦事處,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3月改稱蘭陵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春,邊聯縣改稱趙鎛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蘭陵縣撤銷,其部分轄區歸屬趙鎛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底,蒼山縣境只趙鎛縣1個建制。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春,將趙鎛縣東半部析出置縣,為紀念1933年中共領導的“蒼山暴動”,取名蒼山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重建蘭陵縣。
1950年5月11日,撤銷趙鎛縣,其轄區大部分併入蒼山縣。
1953年,撤銷蘭陵縣,其轄區部分併入蒼山縣。
1994年,臨沂地區改置為地級臨沂市,蒼山縣隸屬臨沂市。
2014年1月21日,重新恢復為蘭陵縣。

行政區劃


下轄杭頭村 新村

地理環境


蘭陵縣位於東經117°41"~118°18",北緯34°37′~35°06"之間。地處魯西南,東與臨沂市羅庄區及郯城縣接壤;東南部的庄塢、長城、磨山與郯城縣相連;南部的南橋鎮蘭陵鎮長城鎮與江蘇省邳州市毗鄰;西部的下村、魯城、新興、蘭陵與嶧城為鄰;北部的下村、車輞、大仲村與費縣交界;東北部的礦坑、仲村、神山與羅庄區相依。至首都北京592千米,至省會濟南225千米,至臨沂42千米,至費縣52.5千米,至徐州127千米,至邳州62千米,至郯城50千米。蘭陵縣轄區東西最大距離5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48千米,總面積1724平方千米(2012年)。

社會保障


2012年,蘭陵縣新增城鎮就業20766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8228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實現全覆蓋,發放基礎養老金1.1億元;蘭陵縣人社局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先進單位稱號。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956套,發放廉租住房補貼367戶。發放居民低保金5190萬元,發放慈善救助款物折現1555萬元,有效救助各類困難群體5.4萬餘人次。

教育發展


2012年,蘭陵縣總投資3.05億元,實施校舍安全工程154個,D級危房改造全面啟動,其中縣財政投資1.2億元;新建蘭陵縣泉山實驗學校和45所公辦幼兒園;蘭陵二中等城區學校改造工程有序推進。6所學校創成省級規範化學校。

文化發展


2012年,蘭陵縣新建村級文化大院80處、農家書屋120處;在262個行政村安裝健身器材3018件;成功承辦2012年山東省中小學生田徑聯賽,本縣籍運動員收穫省級以上各類比賽獎牌7枚,獲市五運會團體第三名。

衛生條件


2012年,蘭陵縣新農合讓百姓2012年全年報銷金額3.2億元,惠及726.2萬人次。完成農村適齡婦女“兩癌”篩查年度任務,65周歲以上老人免費健康查體9.9萬名。

歷史文化


蘭陵美酒
蘭陵美酒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代。蘭陵美酒自古至今是以黍米為原料進行釀造,且全國獨家,歷史上稱“東陽酒”、“蘭陵酒”、“蘭陵美酒”、“金花酒”、“金華酒”均指蘭陵美酒。
蘭陵美酒需經整米、淘洗、煮米、涼飯、糖化、下缸加酒、封缸貯存、起酒等製作過程。美酒用曲必須是儲存期較長的中溫區,曲香濃郁,糖化力在35%以上。美酒與白酒的生產有別,其成本比白酒高,生產50公斤美酒,需要90公斤優質白酒、30公斤粘黍米、9公斤曲、1.5公斤大棗,釀造周期最少為120天。除釀造技術外,水土便是決定的因素,蘭陵地下水分鹼、甜兩種,鹼水含有多種礦物質,人不能飲用,專供造酒

風景名勝


向邑故城遺址
向邑故城遺址位於蘭陵縣向城鎮駐地西南及西部。故城呈方形,邊長500米,是一片黃土高地。故城東北城角,在今向城醫院東北角,故城東南角,為原鎮農業站,現為鎮職工家屬院,故城東為向城東村。今於陽明河直修南北大灌渠,由故城中心穿過,原206國道在故城北半部東西橫穿而後斜向西北,新修建的206國道在故城北城牆遺址北約300米,故城南城牆遺址,位於向城鎮駐地外環路北約20米,濰(坊)徐(州)公路則在故城東牆外向南延伸。現故城西南角原遺存上約百米、高3米的城牆基,現減少為60米,其他各處早期均泯然無存,已成為平
地。在遺址上曾採集到半筒瓦、半瓦當、陶豆盤、灰陶紡輪等,系春秋時期的文物
文峰山
文峰山位於蘭陵縣城西部,地處蘇魯交界,東靠臨沂,西臨棗莊,南接徐州,北望泰山。京滬、京福高速公路縱貫南北,臨棗高速、臨棗鐵路、206國道橫貫東西。
文峰山原名神峰山,因魯國執政大臣季文子設蘭陵為次室邑,在此執政期間,清正廉潔,勤政為民,去世后葬於文峰山,後人為紀念他,把“神峰山”改為“文峰山”,山上有“季文子墓”、“三清宮”、“泰山殿”、“泉源寺”、“千佛崖”等遺址。
文峰山同時是重要的革命紀念地,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重要的根據地和主戰場,是山東紅色旅遊發展中的重要區域。山上有銀廠慘案烈士紀念碑、中共魯南區委書記趙鎛烈士墓、山東軍區八師政治部主任曾明桃烈士墓和“蒼山暴動”領導人郭雲舫烈士墓。魯南革命烈士陵園就坐落在山南腳下,烈士陵園佔地3.41公頃。四周築有2米左右的院牆,西式門樓坐北朝南,坡地而立,左側扁立柱鐫有“烈士陵園”4個金色大字,4間門房襯附門樓兩側,兩頭各有一間小樓聳立對峙。園內建有魯南革命歷史紀念館,館後為烈士墓林,墓林后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