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功臣

成語

開國功臣是一個成語,讀音是kāi guó gōng chén,意思是指為建立新的國家或朝代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五十四回:“看那呼延灼一表非俗,正是:開國功臣後裔,先朝良將玄孫。”

舉例:以後元璋作了皇帝,淮西諸將和幕府僚屬都成了開國功臣。 ★吳晗朱元璋傳

在句子中一般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多用於褒義。

釋義


指為建立新的國家或朝代立下汗馬功勞的人。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五十四回:“看那呼延灼一表非俗,正是:開國功臣後裔,先朝良將玄孫。”

典故


宋朝開國工程(翊戴功臣)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後的數日,最先進行的就是“論翊戴功”,對在兵變中建立特殊功勛的開國功臣們加官進爵,他們依次是原後周的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殿前都虞候王審琦、虎捷右廂都虞候張光翰、龍捷右廂部指揮使趙彥徽六人。中級軍官中主要的有散指揮都虞候羅彥瓌、散員都指揮使王彥升二人。元代依據宋朝《國史》修撰的《宋史·太祖紀》及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 都只列前六人,而與《宋史·石守信傳》同卷的開國功臣傳記中,則除上述六人外,還有韓重贇及中級軍官羅彥瓌、王彥升三人,並都被比之於東漢光武帝的開國功臣,說明宋朝的《國史》將前六人列為主要的開國元勛,而後三人在趙匡胤兵變中也有“翊戴”之功。九人中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是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都屬於趙匡胤為長官的殿前司系統。散指揮都虞候羅彥瓌、散員都指揮使王彥升二人,則作為“翊戴”功臣的中下級軍官的代表人物,二人都是屬於殿前司中“最親近扈從者”的“殿前諸班”之一。高懷德、張令鐸則分別是侍衛親軍司馬、步軍的最高指揮官,趙彥徽、張光翰則分統侍衛親軍司的馬、步軍主力之一。趙匡胤通過七位高級將領掌握了後周禁軍精銳的大部分,確保了兵變的成功。

明朝開國功臣

明朝開國功臣
爵位列表
公爵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韓國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信國公湯和、蘄國公康茂才、潁國公傅友德、涼國公藍玉、樂浪公濮英
侯爵延安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淮安侯華雲龍、濟寧顧時長興侯耿炳文、臨江侯陳德、鞏昌侯郭興、六安侯王志、滎陽侯鄭遇春、平涼侯費聚江陰吳良靖海侯吳禎南雄侯趙庸、德慶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源、廣德侯華高、營陽侯楊璟、永嘉侯朱亮祖、臨川侯胡美、東平侯韓政、宜春黃彬、宣寧侯曹良臣汝南梅思祖、河南侯陸聚、永城侯薛顯西平侯沐英、安慶侯仇成、永平侯謝成、鳳翔侯張龍安陸吳復宣德侯金朝興、懷遠侯曹興、靖寧侯葉升、景川侯曹震、會寧侯張溫、雄武侯周武、定遠侯王弼、崇山侯李新、普定侯陳桓、東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鶴慶侯張翼、航海侯張赫、舳艫侯朱壽、海西侯納哈出、全寧侯孫恪、永定侯張銓、越巂侯俞淵
伯爵忠勤伯汪廣洋、誠意伯劉基、東莞何真、徽先伯桑敬

近反義詞


近義詞

開國元勛

用法搭配


運用

作主語、賓語、定語;同“開國元勛”

例句

莫家,西漢初年開國功臣韓信後裔。

英文翻譯


one who aided in forming a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