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能
明朝開國將領,佑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
瞿能(?―1400),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父瞿通,明朝開國將領,佑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授官明朝四川都指揮使。
父親瞿通在洪武年間官至都督府僉事(正二品,統領全國各地衛所),瞿通死後,瞿能便蔭承了都督府僉事的官位,後來又被任命為四川都指揮使,在跟隨藍玉渡過大渡河征討西番部落的戰爭中立下了戰功。后又被任命為副總兵討伐建昌的叛軍酋月魯帖木兒,在雙狼寨大破敵軍。建文帝時,任南軍都督北上平燕王朱棣靖難之變。
清嘉慶《合肥縣誌》載:“都督僉事通墓,在土山西南七里,洪武中諭葬,有碑銘,永樂初,以子白溝河之戰仆碑。”
瞿姓起源於四川成都雙流一帶,宋時逐漸南渡,世掌鹽業,《熬波圖》中所總結的製鹽技術及所訂刑紀均乃瞿氏作為。
瞿通一脈既為宋時南遷而寓居江淮間,世代耕織,安居樂業。元末,因紅巾軍起義,天下大亂,瞿通投靠了朱元璋,協助其取得了君臨天下的最高統治權,建立了強大的明王朝。建國后,朱元璋設立大都督府,統領各省軍事。
至洪武十三年(1380)為防止軍權過於集中,朱元璋廢大都督府,改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分別管制京師及各地衛所(5600人為一衛)。都督府中設左、右都督各一名(正一品),都督僉事一名(正二品),正是這一時期的軍事體制調整,瞿通因軍功顯赫被升為都督僉事,累官正二品,可謂位高權重。
瞿能雄才大略,少時隨父從軍,作戰經驗豐富,善騎射,明韜略,名聞朝野。在蜀期間,與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相處融洽,使巴蜀之地政令通暢,民心大順,從此四川政權穩固,軍民團結。雖政局已定,然戰後的蜀地經濟衰敗,百廢待興,瞿能根據實際情況,積極屯軍戍邊,強化軍事,平定動亂,穩定民心。為響應朱元璋提出“以茶易馬”的方略,瞿能在永寧(今四川敘永),雅州碉門(今四川天全)設茶馬司,辦理征茶買馬各項事亦,以四川一帶所產茶葉作為官茶,確保易馬的資源保障,繁榮了經濟貿易,充實了軍隊裝備,使甘孜、阿壩、青海等藏區良馬源流往內地,有效地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瞿能的治軍水平得到朱元璋的高度認可。此時雲貴一帶戰事未穩,特別是“黔之腹,滇之喉”之稱的安順一線戰情複雜,軍隊屯紮尤為密集。因此瞿能守四川猶為謹慎。
洪武二十三年(1390)春正月,西番蠻民復叛,朱元璋急遣涼國公藍玉率瞿能往大渡河邀擊之,藍玉乃開平王常遇春內弟,長身面,有勇略,與瞿能舊交甚厚,兩人俱名冠三軍,經周密部署,決定分兵征討。瞿能率部直逼散毛洞(今施恩)。此處諸洞惟散毛最大,種族甚多,喜戰鬥,不畏死。瞿能攻無不克,一路圍剿,不日擒土目刺惹等萬餘人,械送京師,余蠻退走,散毛悉平。藍玉奏請朱元璋,由瞿能分派1500名士兵駐守此地,增置大田千戶所(今湖北咸豐縣城),嚴防番人的再次復叛,為使番民長治久安,瞿能組織民眾興修水利,發展牛耕,培育良種,使大批的流民入境從事農墾,一時間聚積人口不下數萬,布滿村落,使這一地區社會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次年十月,朱元璋命令涼國公藍玉往陝西訓練軍士,瞿能遂班師回營。
正當瞿能有效治理四川之季,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建昌衛(今西昌)指揮使月魯帖木兒繹忽樂反叛,合德昌,會川,迷易,柏興,邛部(今越西縣)等西番土軍殺害官軍男女二百餘口,掠屯牛,燒營屋,劫軍糧,率眾萬餘攻城。明太祖急命涼國公藍玉率陝西步騎,會四川都指揮使瞿能軍馬征討。五月,瞿能屯兵柏興洲(今鹽源縣),月魯帖木兒素知瞿能悍勇,不敢迎戰,派人遣送子女為質前來詐降,瞿能收兵等待,月魯帖木兒乘機逃循。六月,明太祖諭將士“月魯貼木兒多子,往往以子出質,若有來者,收撫之”。七月,瞿能率各衛兵馬圍攻雙狼寨,其寨地勢險隘,易守難攻,瞿能不畏生死,身先士卒,力擒偽千戶段太平(白族),餘眾大潰,聚於托落寨,瞿能乘勝攻撥,一路挺進打沖河(今鴉礱江)三里所,場場告捷,月魯貼木兒大敗。瞿能遂揮師德昌,令指揮同知徐凱入普濟(今米易普威鎮)搜捕流寇;遣指揮李華在打沖河架橋,進至水軍需供應十分困難,饋運其艱,民勞不便,為解決衛所官兵生活問題,瞿能建議,就地開墾屯田,修渠泄水,組織群眾開採鹽井,築城置戍,扼其咽喉,有力地保障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積極調動起了官軍守邊的積極性,各寨流民絡繹不絕,紛紛入境,安心生產,形成了多民族空前團結的良好局面。
瞿能平定建昌衛月魯貼木兒等人的叛亂,清除了分裂割據勢力,維護了國家統一,對西南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此明王朝廢除了行政建置,代以軍事建置,增設四川行都司和衛所,駐軍五萬多人,轄西,搜捕托落寨逃兵殘餘;使截路寨蠻長沙納的中劍身亡,獲月魯貼木兒手下把事七人,斬首示眾。不日攻克天星、卧漂諸塞,將無處藏身的月魯貼木兒圍殲遁入柏興州,被前來合圍的藍玉以計誘出,降其父子,將其遣送京師,誅斬滿門,戰事結束。建昌(今涼山彝族)蕩平后,各路軍馬分兵,鶴慶、麗江、金齒(今保山),為落實朱元璋提出“建昌亦在必守”的戰略要求,瞿能在此增設建昌府九驛,利用險隘要處分設衛所,嚴防死守,因此地位於雲南西部,歷史上是通往印度,緬甸,伊朗南方絲綢之路的邊陲重鎮。此時,由於戰事不斷,交通險阻,大量的六衛三十二千戶所和五個長官司,由都司瞿能統領,總攬西陲軍事,協助蜀王朱椿實行禮賢教化,悉免百姓多餘稅金,蜀人由此安業,日益殷富,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也有瞿能的貢獻。
沐春襲爵鎮滇后不久,1393年“癸酉春,緬甸、暨東、川夷相繼作難,春調都督瞿能,授以成算,俄皆殄平。”由於緬兵在與沐英、瞿能所部明朝官兵的交戰中均被迅速擊潰,其時的緬甸酋長普剌浪遂通過八百國使者向明朝政府表達求和通好之意。隨後沐春奉明太祖之命,也“遣使至八百國王所諭意”,表示願與通好。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緬甸遣使來到明朝京師(即南京),並向明朝政府進貢方物,明太祖“賜綺帛有差”②,次年六月詔設緬甸宣慰司,以其酋長普剌浪為宣慰使③,至此明朝政府與緬甸之間建立起了正式的聯繫。
皇洪武二十五年至洪武三十一年太孫朱允炆即帝位的七年裡,巴蜀之地相安無事。雖然如此,朝庭內部政治風波接連不斷。六年(1393)春,朱元璋以涼國公藍玉不軌謀反,下令族誅,株連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約兩萬人。凡與涼國公藍玉嘗相往來,立命錦衣衛掩捕,先由太祖親訊,後由刑部下獄,無論真假,全作事實,一併正法,甚至捕風捉影,與其偶通訊問的朝臣,也坐黨夷滅。瞿能雖坐守四川,必定與涼國公私交甚密,難逃一劫。正當錦衣衛行事之時,友善寬厚的蜀王朱椿拚命力保,才使其免遭殺戮。靖難天下,惟瞿能得以身勉。此後,朝庭爭鬥越演越烈,燕、齊、代諸王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庭孤危。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以燕王勢大難圖,故先自周王始,將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余皆廢為庶人。皇族內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隨後建文帝令將臣監視燕王朱棣,並乘機捕之,朱棣得到此消息,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任務的將臣,於建文元年(1399)七月起兵反抗朝庭。此時的朝庭經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無將可用,只得起用年近古稀的倖存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伐燕。八月,燕王在中秋夜乘南軍不備,大敗耿炳文;九月,根據黃子澄的推薦,朱允炆又任李景隆為大將軍,對燕作戰。
李景隆乃是紈絝子弟,寡謀而嬌,色厲而餒,素不知兵法。加之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只得急調瞿能陣前助戰。時朱棣將蘆溝橋駐軍調入城內拚死守衛,自己親率大軍增援遼東,掃平外圍。十月的北平霜雪氣候,南軍糧草不足,上下離心,李景隆深入趨利,求勝心切,直趨北平城下。因指揮失當,幾次攻城,皆被擊退,又令兵將火焚城門,燕軍汲水撲救,不能得破,轉命火炮打城,雲梯攻城,地穴入城,皆未得逞。外面百般攻打,內里拒守不出,入夜燕軍縋牆出城,鳴鼓驚攪,使南軍將士睡卧不安,李景隆十分無奈。一日,瞿能領子瞿郁、瞿陶率千騎、借雲梯,乘張液門守軍不備,虎威神勇,奮勇登城。殺聲震天,燕軍不可敵,遂砍開城門,領千餘將士,準備沖城,又恐城中寬大,無兵接濟難以脫身,立於城門,呼喊后兵接濟。李景隆暗想,此城已垂危,瞿能今日能登,他日亦能破,固飛馬傳報瞿能,令其孤軍沒入,以防暗算,待明日率大隊人馬一齊殺入。瞿能得令,不敢違抗,只得退出城外。由此南軍錯過了絕好的破城機會,使守城的朱棣長子朱高熾得到了喘息。
瞿能破城,讓朱高熾大吃一驚,親自臨城審視,見城上平硬可登,忙督士卒汲水灌濕。時正天寒,滴水成冰,一夜寒風,已成冰城,李景隆次日帶領數萬兵將親至張液門,見城上冰雪光滑如油,無有容足之處,只得罷兵。瞿能看了,深嘆錯失良機,而李景隆全不追悔,意想此城破在旦夕。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此時燕王朱棣已掃平外圍,班師回援,使李景隆心下著急,速命將士晝夜防守。時正苦寒,軍卒立於雪地不得休息,凍死者甚多,用兵大違天時,自斃其眾。朱棣分兵五路,連絡而進,逼進大營,前部多為邊關勇將,銳可不擋,不多時金鼓連天,直壓南營,李景隆早已惕怯,見燕軍提刀躍馬,沖陣而來,眾將俱皆退縮,不敢上前,此時只有瞿能、瞿陶父子勇猛過人,縱馬出陣,直殺得天慘日昏,個個膽寒,然瞿能苦戰多時,見南軍眾將漸敗,主帥無有變通,料想獨力難支,遂令兒子瞿陶(或瞿良材),領數百家兵保護李景隆,自己一馬當先,殺開一條血路逃回本營,收拾殘兵,以待大舉。
為壯軍威,期在必勝,雖然兵敗,李景隆還是得到了建文帝的嘉獎,並詔令諸將:“不要讓朕負殺叔父之名!”南軍經過數月的積聚,準備會師白溝河向北推進。朱棣聞訊,召集諸將,出兵迎敵,漸漸兩軍相距不過百里之遙,雙方爭相佔據白溝河上游的有利地勢,以順擊逆,迎河而進。建文二年五月某日,時當正午,朱棣令百餘人發炮,造成大軍渡河的假象,自己卻陳兵上游,準備渡河。不料瞿能在對岸早設埋伏,率眾向前奮躍拼殺,燕軍先鋒大敗,死傷甚多。朱棣只得率軍突出敵後,雙方戰至深夜,各自回營,秣馬蓐食,只等天明再戰。當夜兩岸數十里百姓早已逃散,四野一片死寂,將士們漸漸睡去。經一夜休息調整,雙方士氣大振。天剛透亮,朱棣已整兵領將,渡過了白溝河。瞿能準備得更為充分,早已列陣以待,兩軍延綿數十里。因南軍沒有涉河之苦,個個精神抖擻。瞿能、瞿郁、瞿陶首先出戰,一馬當先,直搗燕軍之陣,決心大敗朱棣,燕軍無人可敵,立被擒殺數百,使燕將人人面有懼色,不敢迎戰。情急之下,朱棣激勵將士,令萬騎布陣,直衝瞿能中堅,瞿能不為所動。於是朱棣又率精銳數千突入其左掖,欲左右夾擊,突然,燕軍陣後塵起,李景隆領三萬之眾,抄燕軍陣后殺來,朱棣駁馬回戰,馳入敵陣,且戰且退,獨當一面,以小股精騎,牽制南軍大批人馬,意使別部諸將致力於力戰,造成李景隆局部以多制少之勢,耗其精力。然所騎戰馬接連受傷,馬死劍折,先後三次更換,連連退卻,阻於河堤。瞿能見狀揮刀殺來,接近趕上,朱棣慌撇戰馬,急走登堤,情急生智,立於堤上,假裝揮鞭,似召堤后伏兵,李景隆凝有伏兵,不敢向前,急令瞿能後撤,瞿能搶抓機遇,率鐵騎奮勇殺出,大呼:“燕王倦矣,不趁此時擒之,更待何時。”士卒振奮,所向無敵,提下數位燕將同百餘騎士均被斬殺,朱棣無法阻擋,驚懼失色,只得重新策馬繞堤而逃,正當燕軍驚懼欲亂之際,忽然颳起一股旋風,李景隆將旗嘎然折斷,南軍為之所動,朱棣見有機可乘,親率勁騎繞出敵後,和前來救援的朱高煦千餘精騎合兵一處,乘風縱火,煙焰漲天,殺得李景隆丟盔解甲,殘敗而逃。南軍將士一時無有主力,混亂一團,各自突圍回撤。瞿能見朱棣衝破其營,心下甚慌,為掩護主力,瞿能、瞿郁(或瞿良才)駁馬迎敵,馳入陣地,阻擋朱棣,再看各陣,俱被風沙卷得紛亂,不知方向。正要衝開奪路,沙塵卷到面前,迷目難開,瞿能不幸被朱高煦領眾擊落馬上,其子瞿陶也難逃厄運,直至薄暮時分,俞通淵、滕聚等將領也相繼戰死,血染沙場。李景隆趁夜南奔,輜重牛馬,丟棄一地,白溝河兩岸數十里伏屍累累,斷戟殘兵,灑滿遍野,鮮血染紅了河水。白溝河之戰,除瞿能父子所率部眾之外,李景隆部下的官兵被殺或溺河而死者數萬之多。此次戰役,朱棣抓住時機,指揮部隊,一舉擊潰南軍,從此,建文帝再也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軍事征討,由此朱棣轉守為攻,取得戰事上的主動。
建文三年(1402)經多年欲血奮戰,朱棣率軍直趨金陵,李景隆為朱棣開門迎降,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給明初剛剛恢復的社會經濟以較大的破壞,史書稱之“淮以北鞠為茂草,”當為真言。
明崇禎十六年(1643)福王朱由崧南巡途中,經長豐,聞此地名宦鄉賢,得知瞿通、瞿能父子三代為國盡忠盡烈,情為所動,賜瞿能"平陽伯",在瞿能墓、其父瞿通墓前渡碑立記,以傳後世。
清雍正七年,瞿能裔孫瞿恂奏請朝庭,清皇敕賜在今合肥城中(現安徽省政府大院位置)建“瞿公祠”,春秋致祭。
朱棣起兵“靖難”的時候,瞿能跟隨李景隆北上討伐朱棣。在攻打北平的戰役的時候,和他的兒子率領數千驍勇善戰的起兵攻進了彰義門,就在快要取勝潰敵的時候,李景隆命令讓他們等候後方大軍一同前來,於是便貽誤了這千載難逢的戰機,使得燕軍在短時間內迅速修正補充,終因寡不敵眾,瞿能父子率眾被迫又退出了北京城。
恰逢當夜天氣寒冷,燕軍便用水澆在城牆上,不一會水便凝結成冰,等到再次攻城的時候,因為城牆濕滑而未成功,最終,李景隆全軍覆沒。後來,瞿能跟隨李景隆大軍駐紮在白溝河與燕軍作戰,瞿能父子奮勇殺敵,驍悍難當,所向皆為所破。
第二天在此作戰的時候,瞿能等人更加驍勇,幾乎擒獲了朱棣,正在危急時候,朱棣假裝召來後續部隊來掩護自己,使得南軍懷疑而不敢追擊,因此朱棣才得以逃脫。天快黑的時候,瞿能等人又率領軍隊尋找燕軍主力作戰,同時全軍高呼“滅燕”來渙散燕軍軍心,提升自身士氣,一戰斬殺燕軍數百人。
後來,南軍將領俞通淵、滕聚等人又率領軍隊和瞿能會和,一時間,南軍士氣大振,大有頃刻間將燕軍踏為齏粉的勢力和氣魄。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在燕軍士氣低落,即將潰敗的時候,上天將自己的同情降落到了朱棣身上,突然之間,一陣狂風突起,將南軍的將旗吹折,在“天人感應”大行其道的那個時候,這對南軍的打擊是致命的,一時之間,軍中為之相視而動,南軍即使勝算在握,但此時軍心大亂,無心作戰,而燕軍則是爭先恐後,奮勇殺敵。
朱棣遂乘機以精騎突出繞其後乘風縱火,揮師猛攻,瞿能父子及俞通淵、滕聚等將領在混亂之中不幸戰死。李景隆無奈,率領殘軍敗將逃往濟南堅守不出,從此,戰爭的優勢開始轉向朱棣一方,最起碼從天意上可以這樣說。
“萬歲,這是大明三箭之一的落月。”那禁軍校尉世代從軍,這樣的東西他一眼就可以認得出來。在朱祁鈺問細節的時候,這校尉解釋道:“萬歲:大明三箭是指三個弓術了得的傳武之家,第一是開國魏國公徐家,箭名“貫日”;第二是開國將領瞿家,曾經統領全國衛所的都督瞿通所在的瞿家,箭名“落月”;第三就是楊洪老將軍的楊家,箭名“狼牙”。這就是大明三箭!”
關於瞿家,還有一個非常強大的故事,這個故事只有正宗的皇帝才知道。朱祁鈺不算正宗的皇帝,一些秘聞他並不知道。比如,瞿能父子幾乎就活捉了當年的永樂大帝,瞿能當年十七歲的兒子,一箭射中永樂大帝的頭盔。而差一點被俘,又被射中頭盔的永樂大帝也曾經針對此事,留下的一份記錄。
這記錄不在史冊中,只在皇家秘室當中。所以朱祁鈺對於瞿家很陌生,一個已經消失了五十年的武將之家。
《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三十》:
瞿能,合肥人。父通,洪武中,累官都督僉事。能嗣官,以四川都指揮使從藍玉出大渡河擊西番,有功。又以副總兵討建昌叛酋月魯帖木兒,破之雙狼寨。燕師起,從李景隆北征。攻北平,與其子帥精騎千餘攻彰義門,垂克。景隆忌之,令候大軍同進。於是燕人夜汲水沃城。方大寒,冰凝不可登,景隆卒致大敗。已,又從景隆進駐白溝河,與燕師戰。能父子奮擊,所向披靡。日暮,各收軍。明日復戰,燕王幾為所及。王急佯招后軍以疑之,得脫去。薄暮,能復引眾搏戰,大呼“滅燕”,斬馘數百。諸將俞通淵、滕聚復率眾來會。會旋風起,王突入馳擊。能父子死於陣。通淵、聚俱死。精兵萬餘並沒。南軍由是不振。
瞿能是靖難之役南軍的重要將領之一,他多次在南軍士氣底下的時候身先士卒,振奮士氣,大破北軍,最後英勇戰死。相對而後投降的大將盛庸,平安等人,可說是有了身為一個武將的英雄氣節。
瞿通、瞿能、瞿陶(或史稱瞿良才)一門三代為大明朝盡忠盡烈,真可謂“滿門英烈,世代忠良”。明成祖朱棣念起瞿能威武英姿。后明福王朱由菘在長豐縣考察時得知此事後,心有感動,賜瞿能謚號“平陽伯”,在瞿能墓、其父瞿通墓前渡碑立記,以傳後世。
清雍正七年,瞿能裔孫瞿恂奏請清庭,清皇敕賜在今合肥城中(現安徽省政府大院位置)建“瞿公祠”,春秋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