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汾州的結果 展開

汾州

渤海國鐵利府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渤海國置。

汾州隸屬於鐵利府管轄,位置在今樺南縣境內。

契丹滅渤海國之後,汾州居民被契丹強行遷移至今遼寧一帶、汾州城被大火燒毀之後汾州城逐漸變得荒涼。

遼代時,黑水靺鞨南下原渤海國故地、改稱女真,建立五國部,汾州分別屬五國部中的越里吉部和越里篤部。

建制


公元698年(聖曆元年),突厥默啜可汗武周反目,攻入媯州檀州、定州、趙州等地(今河北中西部),契丹與奚又依附於突厥,於是中原通往東北的交通道路被阻隔。大祚榮審時度勢,在東牟山舊國(今吉林敦化縣敖東城)建立政權,並以尊稱“da(古通古斯語,即酋長)”,自創其姓大氏,自稱“震國王”(一作振),是為渤海開國之始。
從大祚榮建國的過程來看,自營州東奔是最重要的環節,而其東奔隊伍的構成則是以靺鞨人為主,高句麗人次之,並夾雜有少量的漢人、契丹人等,這些人就是渤海立國的基礎。
大祚榮為了鞏固震國政權,不但在建國之後便立即遣使與突厥結盟,而且又通好南面的新羅,巧妙地在強權林立的四鄰之間斡旋,故在數年之間,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其疆域南接新羅,北鄰黑水靺鞨,西連契丹、突厥,所屬人民囊括了了靺鞨、高句麗、漢、契丹、奚、突厥、室韋等民族,有戶10餘萬,勝兵數萬,地方5000(一說2000)里,成為當時東北地區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
705年,唐中宗複位,派侍御史張行岌招撫大祚榮。大祚榮接受招撫,向唐朝稱臣,並遣次子大門藝隨張行岌入侍,留為宿衛。唐朝準備進一步冊封大祚榮,但“會契丹與突厥連歲寇邊,使命不達”,故冊封一事暫時擱置。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於公元713年(先天二年)遣郎將崔忻攝鴻臚寺卿,前往震國,拜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並且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此後“渤海”遂成為其新國號。崔忻將其冊封大祚榮的事迹刻在都里鎮(今遼寧旅順)的一塊石碑上,即“唐鴻臚井碑”,成為見證唐渤關係的重要物證。
隨著大祚榮受到冊封、成為唐朝轄下的羈縻政權,新生的渤海國的安全得到保障,唐朝也緩解了東北的壓力。大祚榮在位期間,先後6次派兒子或臣僚入唐朝拜,中原文明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入渤海,促進了渤海經濟社會的發展。719年,大祚榮去世,“其國私謚曰高王”,唐玄宗追贈其為特進,並遣使弔祭
渤海國建立之後,逐步兼并了靺鞨鐵利、安車骨、拂涅、號室等部,在鐵利部設置鐵利府並管轄著廣州、汾州、蒲州、海州、義州、歸州,汾州城的位置在今樺南縣境內。

滅亡


926年,渤海國被契丹國所滅,契丹以其地為東丹國。渤海國曆時229年,傳15王。
契丹滅渤海國之後汾州居民被契丹強行遷移至今遼寧一帶、汾州城被大火燒毀之後逐漸變得荒涼。

五國部


渤海國文化
渤海國文化
遼代時,黑水靺鞨南下原渤海國故地、改稱女真,建立五國部,汾州分別屬五國部中的越里吉部和越里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