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仔反

西仔反

西仔”指法蘭西;“反”通“叛”是戰爭動亂的總稱。西仔反是指1884年8月5日至1885年6月13日中法戰爭期間,法國遠東艦隊與清軍在台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

概觀


西仔反
西仔反
西仔反為專指1884年-1885年清法戰爭於台灣基隆與臺北間發生的各場戰役總稱。「西仔」指法蘭西國;「反」通「叛」則戰爭動亂的總稱。
1883年(光緒九年),清法之間因為越南歸屬問題展開戰事,法國因為於越南戰事不若預期順利,於是將戰事擴大侵佔到其他處所,並逼迫清朝放棄越南的計劃。在此情況下,萌生攻打台灣及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主要城市的計劃。
同年10月(農曆),清朝得知法國企圖後,由軍機處通令沿海各省加犟武備。這項命令自是包含台灣的佈防與整備。而該整備由台灣道劉璈掌管。得此令劉璈,築砲臺,建堡壘,購新槍,置水雷。並將全台灣分成前(澎湖)、後(花蓮台東)、北、中、南各五路。此五路分別由台灣道,台灣鎮,提督,副將,水師副將統領,可獨立作戰。
1884年4月17日(農曆)清朝全權代表李鴻章和法國F.Fournier協商,訂下天津簡約,清法暫時停戰。5月清法再因「觀音橋事件」衝突,法方決意發動戰爭。為協防台灣,清朝派前直隸陸路提督劉銘傳協防颱灣。5月24日,劉銘傳抵達基隆,增築數座砲台後,5月28日進駐臺北府城。
西仔反
西仔反
經過準備後,法國軍隊於1884年6月15日(農曆)犟攻基隆,經過數度攻防後,法軍於8月14日佔領基隆之後,並據其台灣此最大港都達七個多月。隔年,1885年3月27日,轉戰澎湖並佔領該地的法國軍隊因中法天津條約訂定和議後,才決定撤軍停戰並交還基隆與稍早攻佔的澎湖。這期間,法清兩軍於基隆,淡水瑞芳,澎湖等地發生大小戰役數十次,一度法軍還進逼臺北近郊,不過,始終無法佔領臺北府城。
同年4月28日,清法戰爭的法國主將,「東洋艦隊司令長官」孤拔 (S.Courbet)於簽訂《天津條約》不久後,即於澎湖駐守地因病去世。6月15日,法國全軍撤離台灣。俗稱西仔反的清法戰爭的台灣戰事才完全結束。
西仔反影響層面甚廣。在台灣方面,由於戰費金額龐大,戰火波及範圍廣大,台灣民生經濟受到一定的影響。而在法國方面,雖然在戰事失利之後,意外獲得了越南宗主權之外,也因軍士傷亡過鉅等因素,間接造成該國內閣總辭。

起因


西仔反
西仔反
1883年,清朝法之間因越南主權問題展開戰事,法國因為于越南戰事不若預期順利,於是計劃將戰事擴大至中國東南沿海,攻佔沿海城市以威脅北京的清朝政府,而雞籠(今基隆市)的煤礦則被法方視為戰艦的動力來源。另一方面,台灣因具有戰略地理條件,法軍打算將其奪下,以更進一步威脅清廷。
清朝得知法國企圖后,該年年底由軍機處通令沿海各省加強武備。這項命令自是包含台灣的布防與整備。而該整備由台灣兵備道劉璈掌管。得此令劉璈,築炮台,建堡壘,購新槍,置水雷。並將全台灣分成前(澎湖)、后(台灣東部)、北(台灣北部)、中(台灣中部)、南(台灣南部)各五路。此五路分別由台澎兵備道,台灣鎮總兵、提督、副將、水師副將統領,可獨立作戰。
1884年二月由於越南政府片面撕毀《順化條約》,法軍增兵攻佔越南北部,迫使清朝重啟談判。5月11日清朝全權代表李鴻章和法國樓打號艦長福祿諾協商,訂下《天津簡約》,清法暫時停戰。但六月“觀音橋事件”爆發,法方決意發動戰爭。為協防颱灣,清朝派前直隸陸路提督劉銘傳以福建巡撫兼欽差大臣的身份前來台灣督戰。7月11日,劉銘傳抵達基隆,增築數座炮台後,7月15日進駐台北城

戰爭過程


西仔反
西仔反
1884年8月5日,由於雙方談判破裂,法國東京灣艦隊司令李士卑斯(Lespes)率領三艘戰艦強攻雞籠(今基隆市),正式揭開攻台戰事序幕。開戰之初法軍擊毀清軍炮台,輕易佔領雞籠港口,但隔日派遣陸戰隊攻入雞籠市街時卻中清軍福甯鎮總兵曹志忠的埋伏,敗退回艦。李士卑斯只好率領艦隊回到馬祖
8月26日,清朝正式對法宣戰。8月29日,法國東京灣艦隊與中國海艦隊合併為遠東艦隊,由孤拔(AmédéeCourbet)擔任司令,率領5艘戰艦再度進攻雞籠。8月30日至31日,法軍展開猛烈炮轟,劉銘傳則招募台灣中部民團北上馳援,並封鎖淡水河河口,打算阻止法軍船艦駛入河岸。不久,台灣兵備道劉璈派遣林朝棟等率領中部鄉勇民團北上協助防守雞籠,阻止法軍登陸。
西仔反
西仔反
9月18日,劉璈發布《全台漁團章程》,下令將所有漁團收編為水上團練,用以調查法艦情勢並阻止漢人私通法軍的情形。
基隆之役:
主條目:第二次基隆之役
9月27日,因賠償問題談判破裂,法國海軍部下令福建外海的遠東艦隊主力攻佔雞籠。9月30日,孤拔帶領5艘軍艦抵達雞籠外海,與原已停泊的6艘法艦會合,然後派副司令李士卑斯率領4艘戰艦攻打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自己則與7艘戰艦攻打雞籠。
西仔反
西仔反
10月1日,孤拔開始攻打雞籠,當天佔領社寮島,隨後登陸雞籠港,城中居民與洋商大批逃離該地。10月2日,清軍與法軍展開巷戰,兩度擊退法軍,但法軍戰艦已摧毀附近所有炮台,清軍傷亡慘重。最後劉銘傳決定放棄該地,於是下令雞籠清軍撤退至暖暖,與七堵的法軍相對峙。10月3日,劉銘傳因擔心法軍攻入台北城,打算逃至竹塹城,因此率領一千多名士兵,夾帶大量財寶離開台北,然而行經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區)時,被憤怒的民眾發現並包圍,甚至被從轎子中拉出來毆鬥,然後監禁在艋舺龍山寺內,直到劉銘傳決心坐鎮台北督戰後才被放出來。
攻下雞籠后,法軍戰艦於10月4日全面炮轟滬尾,共發射了一兩千枚炮彈,但僅造成清軍10多人傷亡。
淡水之役:
主條目:淡水之役
10月8日,法軍再度炮轟滬尾,並在英國領航員協助下引爆水雷,突破清軍的海上封鎖線,成功靠岸,隨即派遣五百至八百人發動登陸戰。由於劉銘傳未派兵支援,鎮守當地的漳州鎮總兵孫開華章高元、劉朝孤等人率領3000名孤軍埋伏各處,襲擊法軍部隊。戰鬥過程中清軍人數較多,指揮有序,戰技不輸法軍,因此戰鬥至下午一點時法軍已被困在凹地樹林中,死傷慘重,被迫撤退回艦,清軍成功守住滬尾。
10月10日,法軍降半旗為陣亡將士致哀,清軍則開始増援滬尾,當地駐守兵力達到6000人。10月13日,法國戰艦主力開始駛向雞籠,登陸部隊則越過七堵,朝大稻埕逼近。
西仔反
西仔反
封鎖台灣:法軍自淡水之役戰敗后,自認已無力攻佔台灣北部,改而封鎖台灣海岸線。10月23日,遠東艦隊封鎖台灣行動開始,將封鎖線由台灣南端南岬(今屏東縣鵝鸞鼻)延伸至東北部的烏石鼻(今宜蘭縣頭城鎮烏石港),並請求法國政府派遣陸戰部隊前來增援,至11月4日已得到1800名兵力;面對法軍封鎖,清軍増援部隊改由卑南(今台東縣台東市)沿岸登陸,同時在暖暖一帶增加義勇民團人數,準備迎戰法軍。11月1日,曹至忠帶領1200名士兵襲擊獅球嶺,試圖收復該戰略要地,但被法軍發現后,從山頂炮擊,並以機關槍掃射,清軍傷亡四十多人後被迫撤退。
11月7日,法軍探查暖暖時遭遇清軍,暖暖之役爆發,但在團練首領周玉謙等人堅守下,以及林朝棟、曹志忠支援下,法軍連攻三日卻遭擊退。11月11日,孤拔再度請求3000援軍,打算由雞籠進攻台北,但未得到回應。而法軍則於11月13日起派出搜索隊探測敵情,準備攻打月眉山一帶的清軍防線。
月眉戰事:
主條目:第一次月眉山之役和第二次月眉山之役
12月29日,銘軍600人自卑南登陸,清軍開始打算包圍雞籠;1885年1月6日法軍“非洲軍團”971人抵達雞籠,開始朝暖暖推進,雙方決戰氣氛濃厚。1月7日,法軍將封鎖線由南岬延長至卑南,隨後於1月10日因擦槍走火,雙方爆發鳥嘴峰之役,由於清軍迅速增援,法軍被迫於隔日撤退。時孤拔與李士卑斯皆認為不應在台灣發動陸戰,但法國政府為增加談判籌碼,仍要求孤拔至少打贏一場勝仗,並佔領雞籠礦山,1月20日,法軍外籍軍團約一千人抵達雞籠,使陸戰總兵力達到近三千人左右,足以發動陸戰。
1月25日,法軍李偉林(Bertanx-Levillain)中校指揮四個中隊共1900名法軍四路進攻清軍防線,其中一路400人襲擊深澳坑(今基隆市信義區)後方,另外三路主力進攻清軍守備較弱的月眉山,於是第一次月眉山之役正式爆發。開戰之初,駐守月眉山的民團潰敗,法軍攻佔山頂,但隔日張仁貴等人率軍反攻,而在深澳坑擊敗另一路法軍的曹志忠、林朝棟也趕來支援,雙方展開激烈的攻防戰。1月28日在曹志忠指揮下,清軍逐漸逼退法軍,奪回山頭,最後兩軍分別在山頂與山腳下建立碉堡。1月30日,曹志忠與林朝棟發動夜襲,雙方激戰至隔日清晨才撤軍,戰役方告結束。另一方面,清軍將領聶士成率領850名淮軍於1月28日登陸卑南,而法軍終於攻佔獅球嶺,清軍退守基隆河南岸。隨後清軍多次增援,法軍則試圖攻佔林朝棟鎮守的大武侖炮台,但未成功,轉而擬定佔領澎湖的作戰計劃。
3月4日凌晨三點,法軍派出1280人襲擊清軍防線,第二次月眉山之役爆發。此戰法軍先攻陷深澳坑的防禦土牆,截斷劉朝枯防守的戲台山,隨後擊潰蘇得勝派來的500援軍,並包圍月眉山的曹志忠本部部隊,佔領月眉山頂。3月5日,曹志忠發動突襲,將法軍略為擊退,隔日攻打月眉山頂的法軍,但卻失敗,而鎮守鳥嘴峰的民團則於當日潰敗,法軍改由枕頭山、竹嵩山和龍潭堵三路圍攻曹志宗本部,另外派軍由鳥嘴峰深入深澳坑後方,依序擊潰蘇得勝、鎮守劉朝枯與曹志忠等部隊。3月7日,清軍僅剩鎮守大水窟(今基隆市安樂區)的林朝棟、四角亭(今台北縣瑞芳鎮)的蘇樹森未敗退,但因主力潰敗,兩軍只好放棄陣地,掩護清軍主力撤退至基隆河南岸的暖暖、五堵,劉銘傳則親率400人馳援六堵,而法軍因彈藥用盡,加上當晚大雨不停,溪水暴漲,故緊追至基隆河北岸。
西仔反
西仔反
攻佔澎湖:3月14日,法國政府停止增援雞籠戰事,並命孤拔攻佔澎湖。3月29日,孤拔率領遠東艦隊8艘戰艦進攻媽宮城(今澎湖縣馬公市),清軍將領梁景夫死守四角仔要塞,與以炮轟還擊,但法軍火力強大,至3月31日時幾乎夷平整座要塞,鎮守清軍死傷慘重、完全瓦解,法軍得以順利佔領澎湖。3月30日,鎮南關戰役失敗的消息傳到法國本土,總理茹費理JulesFerry)下台,法國內閣以306對149的票數否決向中法戰爭中的法軍追加軍費。4月3日,孤拔將雞籠法軍撤至澎湖,準備調往越南增援。
4月14日,因內閣變故軍費停止,法國政府已單方面停戰,令孤拔解除對台封鎖。4月15日,法軍正式解除封鎖。隨後法國政府與清朝展開談判,清軍與法軍未再爆發戰事,但五月與六月之間澎湖流行瘟疫,法軍病死人數將近千人,甚至司令孤拔也罹患赤痢,並快速惡化成貧血
6月9日,在英國的調停下,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Patenotre)在天津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6月11日,孤拔於澎湖馬公去世,一說病情惡化而死,一說是3月初在浙江“鎮海之戰”中被招寶山炮台的中國軍隊擊中座艦后傷重而死。
6月13日,遠東艦隊接獲和談通知,6月16日由李士卑斯代理艦隊司令一職,前往雞籠交換俘虜,並於6月21日撤離雞籠,8月4日完全撤離澎湖,俗稱西仔反的清法戰爭台灣戰事才完全落幕。